在家中应明确哪些事情是由爸爸、妈妈来做的,哪些事情可由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做,又有哪些事情则必须自己做,对应当自己做的事必须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要领和范围,在不同的年龄给他制定不同难度的目标范围,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不能总是替孩子承担责任。
应及早地让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适当地承担家务,并坚持经常做家务,家长还要及时检查。
任务完成得好,家长及时地表扬、称赞,微笑或亲昵的表示也是一种奖赏。孩子不会干,家长要耐心指导,但不要代替。他不听指导,"独断专行",家长也不要恼火,如果效果好则要好好地表扬一番,因为这是孩子创造性的成功;而大多是效果不佳,这时,家长应该以平等身份与他讨论,指出问题之所在。可能的话,让他再做一遍,家长不要代替他重做。
孩子的任务完成得不好(是他应该也能够完成得好的),让他看到因此而造成的尴尬局面和不良后果,引起他自责,是激发幼儿责任感的好方法。
另外,应让孩子明白、光做好自己的事还很不够,因为还是家庭的一员,是集体的一员,当然有责任协助做一些家里的事,集体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家庭,对集体尽责,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尽责。
◆在社交活动中培养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有无和大小是一个人能否取得他人和社会承认的重要因素。安排孩子适当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比如帮邻居送信、照看邻居的小弟弟小妹妹、陪爷爷奶奶说说话,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做点事,带孩子参加居民区的卫生、绿化劳动,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学校做好值日工作等等。在社会活动的实际锻炼中,使孩子逐渐感受到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一个人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和得到巩固的。同时,在交往中学习为所做的选择承担责任,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有责任感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教给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接纳社会,也被社会接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所发展。
幼儿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乐园,家长应让他们在那里自由自在地交往、学习,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锻炼他们的身心;满足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愿望。幼儿园的活动一般都是教师精心安排的,家长应以赞许、鼓励的态度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比如做值日、主动为其他伙伴服务等。家长不能以"怕孩子吃亏"的狭隘思想来束缚孩子,只要孩子有能力去做,能够承担责任,就不要阻拦。家长可以传授一些做事的方法、技巧,使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让孩子承担责任的体验更丰富、更愉快。
? ◆让孩子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有位 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一不小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要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 125只鸡蛋。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儿子为难地说:"我没有钱赔人家。"
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从此,这位美国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这位男孩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位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父母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无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作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家长不应替他承担一切,以免淡漠孩子的责任感。
一个从小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的孩子,将来长大才能对家庭、对社会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责任感越大,责任心越强的孩子,将来做大事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心胸要宽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如果胸怀狭隘,没有容人、容物的肚量,不仅难以成就大事业,恐怕也难以与人亲切地交往,和睦地与人相处,甚至内心也永远感到孤单、寂寞、痛苦。一个人有宽大的胸怀不仅能收揽人心,在自己身边聚集优秀人才,还能使人心悦诚服、同心协力、互助互爱。同时,也可以使自己心平气和、头脑清晰、心态平稳,见识、胆识、随之而拓展,为来日谋求更大的发展打下基础。
纵观古往今来成大业者必有过人心胸:战国时期,楚庄王有一次征战大获全胜,在京师之中大宴文武时,有一人乘风吹灭蜡烛之机拉住了楚庄王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在黑暗中拿着对方的缨带要求庄王立即点亮蜡烛,惩办那人。但是庄王却没有动声色,相反他要求所有宴会人员都要解开缨带,摘下帽子,开怀痛饮,尽欢而散。因为楚庄王爱惜人才,不想因为将领的一点点冒犯而治他的罪。受到他包庇的将领后来在战斗中英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正是为了报答楚庄王对他的宽恕。
当今社会是服务的社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惟有能容人,才能为他人所容,谁也不能独自生存。因此,宽大的胸怀不仅是处世之基本,也是成功的基础。能容一个班的人,只能当班长。能容一个团的人,只能当团长。能容亿万人的人,才能为首脑和领袖。
父母要想孩子将来获得成功,拥有财富,必须从小给孩子良好的熏陶,使他拥有宽广的心胸和气量。首先就是要纠正在孩子中比较常见的小气现象。
"小气"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现呢?"小气"的孩子,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与学习用等不愿借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自我牺牲与奉献精神较差;自私自利;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同情心;适应能力较差;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做事比较犹豫、多疑,缺乏果断性。
孩子为什么会形成"小气"的性格呢?这主要是因为:孩子身边人员的"小气"行为与不良教育的影响;父母及家人过于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了独食、独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孩子缺乏交往,没有机会体验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孩子的一些要求不易满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怎样纠正孩子小气的习惯,而形成慷慨待人的品格呢?
首先要教孩子学习分享。这首先要从家庭中做起: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子女,使其懂得好东西应该大家品尝,应具有尊敬长辈的美德。当家中来客人时,可有意识地让幼儿帮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给大家吃或拿玩具请小客人玩等。家长还应多给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让他带着玩具和同伴交换着玩,增加其与同伴分享的经验。当孩子知道对方玩过以后会还给自己或是自己也有过玩他人玩具的体验时,自然会主动与他人分享并感到快乐的。
???其次,要教孩子学习赠与。可常常鼓励孩子把旧时的物品(玩具、衣物等)捐出来,因为他长大了,不再需要了。让他亲自把东西赠与邻家的弟弟、妹妹或捐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也可在节日里,让孩子向同伴赠送礼物,从中体会愉悦的感受。
家长应正确地给孩子以适当的鼓励。家长如能在孩子有好玩具、好东西而懂得分享时给予及时的肯定、赞许,则孩子将会努力使自己逐渐改掉小气的毛病。
而且父母自己应做到慷慨待人,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如肯把东西借给邻居使用,能主动把好吃的食品拿出来让别人吃,乐意把自己心爱的物品转让给别人等。
在孩子熟悉的人群中寻找慷慨的榜样,让孩子多与这类儿童或成人交往,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孩子便会不知不觉地学着别人的样子慷慨待人。利用电影、电视、童话、故事等文学伤口中的慷慨形象教育孩子、熏陶孩子。在各种榜样行为影响下,孩子便会逐渐产生慷慨待人的意识,为慷慨品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孩子"小气"还表现在不能受任何委屈。小伟在家是三代独子,从小所有的亲人都非常宠爱他。这种家庭环境使小伟变得很以自我为中心,心眼狭小,凡事都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一旦有人侵犯了他,不管人家是有意还是无意,他都绝不轻饶。下课时同学不小心踩了他一脚,他会认为人家是故意的,非要走上前去踩别人两脚以示报复不可,为这类事情小伟不知和同学打过多少架了。
这时家长应该用大度的态度来影响他,说"没有关系,不必在乎!来我给你擦一擦,继续和小朋友玩吧!"这样孩子就会高高兴兴地继续和小朋友们玩去了。孩子在外面受了小小的委屈,家长不要太在意,更不要领着孩子去找小朋友算账。否则孩子这种"小气"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俗话说:"将军额头能走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讲的就是做人要学会胸怀宽广,要有容忍别人的肚量。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过失,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孩子不能容忍别人的一点点错误,凡事都求全责备,心胸狭窄的话,不仅得不到真诚的友谊,还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一般来说,孩子的天真无邪,往往利益于他们没有成年人那样的复杂心理障碍,所以,当孩子之间有了矛盾时,也就比成年人更容易自行解脱或缓和。但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家长出于某种疏忽,常常有意无意地把自己不良的心理行为强加于孩子,给他们纯洁的心灵投上暗影。比如,有些家长爱在背后议论别人的坏话,被孩子听到后,还嘱咐他们"别出去乱说",久而久之,使孩子也沾染上了遇事耿耿于怀,斤斤计较,甚至轻薄虚伪的坏毛病。再比如,有的家长在与别人有了矛盾后(包括自己的爱人),为了平衡自己失重的心理,而把孩子无端地牵扯进去,并告诫他"不要理某某",这种做法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以致使他们逐渐变得处处唯我独尊,事事小肚鸡肠。
宽宏大量,是健康人格的必备素质。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变的宽宏大量呢?
除了家长要注意改正以上不良习惯处处做出表率外,平时,还应有意识地多在孩子面前夸赞别人的优点(包括与自己有矛盾的人);尤其是在孩子同别人发生磨擦时,更要积极引导孩子多想别人的长处,敦促他主动向对方道歉或和好。
另外,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也应表现出更多的理解,不要见到一点缺点、错误就揪住不放,甚至动不动还翻出陈年老帐,指责他"从小就如何如何"等等,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失去了改正缺点的信心与决心。
过分溺爱孩子的教养方式,表现为大人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呵护,无节制地满足,无原则地让步。孩子成了家里的"太上皇",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在学习上总认为自己应该比别人强,当竞争不过别人时,就嫉妒别人。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也会使孩子变得心胸狭窄。专制型家庭中,家长说一不二,独断专行,孩子大多唯唯诺诺。但是,长期下去,有的孩子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如金华市一名高二学生残忍地杀害母亲的事例,就是一个典型。要想使孩子获得真正的朋友,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不败之地,家长一方面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尊重孩子,但不溺爱孩子。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宽广的胸怀,使孩子学会容忍别人的错误和进步,培养孩子宽容豁达大度的美德。
在日常生话中,引导孩子凡事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将心比心,这样,慢慢地孩子就会理解他人,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宽容大度的美德是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逐渐培养的,家长首先可以教育孩子珍惜父母的劳动,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平时在家里、学校或公共场所,孩子会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况,如同学弄坏了自己的东西,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被人踩了一脚等类似的事,这时,家长要引导孩子谅解对方,而不是不依不饶,以牙还牙。
家长在自己做到心胸宽广的基础上,还可以找一些为人宽容大度的历史典故来讲给孩子听,使孩子从中受到启发。当孩子与伙伴发生矛盾的时候,家长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就去训斥别的孩子,而应让核子自己解决问题,教育孩子主动去找对方化解矛盾,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跟孩子讲道理,使孩子才能懂道理
在大多数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都不太听话,有时甚至是比较任性、比较固执。尽管为人父母的我们,耐着性子、压住火气对其慢言细语的进行劝慰也不一定有效。
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辨别事物对错的能力,因此父母要逐一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要鼓励孩子去探索,做对的要给予言语的鼓励,做错的要讲明道理,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从头再来,直到把事情做好为止。
对孩子合理的要求要尽量去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坚决拒绝。一切顺从孩子的意愿、溺爱或粗暴苛求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对孩子耐心地讲道理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孩子虽然对父母讲的道理可能不甚明了,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步明白这些道理。遇事给孩子讲道理对培养孩子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很有好处,在孩子长大后,他也会以讲道理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如果父母能摸清自己孩子的脾气、了解孩子的性格、掌握一些小技巧,那么让孩子乖乖的听话就不难了。
家长给孩子讲道理,应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