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穿衣才够绿色
(一)不过分追求穿着时尚
购物是大多数现代女性所钟爱的消费活动,为了追求时尚衣着,一些女性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所购买的许多衣物实际上根本没机会穿,尘封在衣橱里甚或被扔掉。
在人们的常识观念中,环境影响只与工业生产或大规模的技术活动有关,穿衣戴帽似乎并不产生什么环境影响。其实,生产服装鞋帽之类的生活用品,以及为提供流行样式所产生的生态影响也不可低估。如棉花种植者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和水的使用群体,合成纤维织物主要来源于以不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并产生严重污染的石化工业,一些毛料和皮革来自过度放牧地区的牲畜,甚或一些珍稀动物,纺织厂常常使用作为危险品登记的工业染料,由于不断追求服装时尚而被淘汰的衣物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及污染等。
因此,作为一个有环保意识的人,不盲目追求时髦,理性消费,以少而精的衣物,加之巧妙的搭配同样可以穿得光鲜、漂亮、自信,既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又可以带来心灵的充实和宁静。
(二)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有人说,每张野兽毛皮背后都可能是一桩谋杀案,这话听似恐怖,但仔细琢磨,确实如此,因为每只野兽只有一张毛皮,“与虎谋皮”难道还能留得虎命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的母亲买了件狐皮大衣,却引起女儿伤心的联想,因为书上说,母狐每次产5~8只小狐,她便作了一幅画,画上有一群可怜巴巴的小狐狸张着大嘴向女孩哭诉:你妈妈为了穿裘皮大衣,把我们的妈妈杀了!后来,这幅画被选入国际儿童环保绘画比赛,组委会以此印制了海报,上有一行大字:你的妈妈穿了一件裘皮大衣,100多只小野兽却因此失去妈妈!
可想而知,穿野生动物毛皮制作的服装,其背后是多么悲惨的结局呀。目前,全球很多文明国家都开始抵制兽皮服装,国际流行的口号是“宁肯裸体,不穿裘皮”“只有野兽才有权穿裘皮”……这是人类生态道德觉醒的体现。
(三)尽量不穿羊绒制品
生产羊绒衫的原料来自于绒山羊,而绒山羊因喜食草根,对草原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据科研人员调查发现,在草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饲养一只绒山羊每年至少需耗尽2~3亩的草场资源,在草资源相对贫瘠的地方,则每年要消耗10~15亩,一只绒山羊饲养一年仅产500~800克羊毛绒,5只绒山羊饲养一年只能织一件成人羊绒衫。也就是说,织一件羊绒衫,每年至少要消耗10~15亩草地。
羊绒制品
据报道,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羊绒产业采取限制规模甚至禁止政策。而我国1981年从日本大规模引进绒山羊以来,羊绒产业蓬勃发展,一跃成为目前世界羊绒生产、加工、出口、销售和消费的第一大国。据统计,全世界山羊绒年产量为1万~1.2万吨,而我国产绒量约占世界产绒量的70%。
羊绒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来自于消费。受广告和一些生产商片面宣传的影响,很多消费者都把穿戴羊绒制品当做一种时尚,而对羊绒制品消费间接造成的生态问题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少买一件羊绒衫,就等于保护了一片面积为10~15亩的草场。少穿或不穿羊绒衫,都是保护草原、防治沙漠化的实际行动。“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我们选购衣物时,自觉地抵制羊绒制品,就是一个不小的善举。
二、怎样用餐才够绿色
(一)少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1909年,美国人L.贝克兰首次合成酚醛塑料,为此后各种塑料的发明和生产奠定了基础。塑料作为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方便而廉价的材料,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影响。
塑料制品是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工业的原料本身是石油工业的副产品,塑料生产不仅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产生大量污染。非降解塑料餐盒的广泛使用,产生大量废物,废弃后的塑料再利用价值低,再生成本高,且回收困难,在环境中不易生物降解。据相关研究表明,埋藏在地下的塑料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降解,焚烧处理又会造成二次污染。非降解塑料的大量使用和不当处置,不仅会使我们这一代生活在垃圾的包围之中,而且还会使我们的子孙也失去生存的土地。实际上,塑料餐盒的功能非常有限,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耐用品或其他产品来替代。
(二)消费肉类要适度
大多数人都爱吃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肉越来越多,有的孩子甚至没有肉就不吃饭。父母的溺爱、孩子的偏食,加上运动量不足,过度摄入的脂肪、蛋白质、糖,都会以脂肪的形式堆积在体内。目前,我国肥胖儿童正以每年9.1%的速度增长,严重程度令人担忧。过度吃肉是导致发胖的一个重要原因。超出正常需求的吃肉不仅造成身体和心理的负担,还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多吃肉就要养更多的家畜、家禽,耗费更多的资源,在美国,1千克的猪肉要7千克的谷物来转化,生产1千克牛肉消耗的水资源是生产1千克面包的25倍。过度放牧牛羊也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还是造成全球荒漠化的最主要原因。国际著名环保人士珍妮·古道尔提出“每一餐都可能改变世界”,消费肉类的适度,既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又有助于自身的健康。
(三)适度点餐,剩餐打包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在吃喝上的消费也大幅增加。据统计,2006年全国的餐饮消费突破1万亿元大关。其中,无度点餐造成的浪费极其巨大。据新华网报道,2006年济南市日产餐饮垃圾250吨,年产9万余吨。据一位星级酒店的经理介绍,该店除了餐饮加工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垃圾外,其余七成餐饮垃圾是从餐桌上撤下的剩饭菜。在这些垃圾中,又有七成是完全可以消费的食物。由此估算,济南一市一天浪费约120吨食物。
中国人在吃的问题上,有“爱面子”“讲排场”的陈腐观念,吃饭时好像只有多点些,甚至浪费些才显得隆重、礼貌、大方,主人才更有面子。很多公款消费,更是点餐无度,有时所点的菜还没上齐,客人就已经吃完走人了。
其实,很多国家早已摈弃了那种铺张浪费的盛宴,避免浪费,“吃不了兜着走”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在新加坡、韩国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方国家里,对食物的节约意识非常强,新加坡的餐馆都为顾客准备可以在微波炉里使用的打包盒,即使与商务客户一起用餐也很自然地要求打包。当我们呼朋唤友觥筹交错时,千万要记住适度点餐,剩餐打包!
(四)拒食野生动物
吃野味者自古被称为饕餮之徒,即贪婪凶恶的食客。吃野生动物属于人类文化中的糟粕,一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当做权势、财富、资历的象征,甚至把小孩领入野味餐厅,什么猴脑、熊掌、娃娃鱼、穿山甲……无所不吃,既违法又缺德,还招病。一切文明之士都应拒食野味。
有人为自己进食野生动物找到的理由是:它们是人工饲养的。这是欺骗!应知,人类驯化动物的种类是有限的,许多野生动物无法在人工条件下饲养成活或繁衍增殖,偶有笼舍条件下的生殖并不代表人工养殖的规模化,从投入产出比例的经济性上,如蛇的饲养,人们也不会饲养周期长、投入高、产出少的这类动物,饲养场是个幌子,急功近利地野外捕捉和收购才是事实。
现在,一些具备环保意识的少年儿童在餐馆就餐时,就理直气壮地拒食家长点的野生动物,甚至不在经营野味的餐厅用餐;有的小学生还对词典一类的工具书中违背保护珍稀动物的词条,如某某野生动物肉可食、皮可穿、骨可入药等,提出纠正意见,真正成了动物保护的小卫士。
三、加入“筷乐一族”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省时间的方式被人们发挥到了极致,一次性筷子极快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许多餐馆为人们提供一次性筷子,用完就扔,方便快捷,免洗省时。
一次性筷子是用杨木、桦木、毛竹制成的,而且大多以原木形式加工而成,并非用边角废料制成。我国每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有450亿双,做这些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森林覆盖率仅为0.08公顷,全球排名第134位,每日生产的即弃筷子,足以把面积达44万平方米的广场铺满。
据调查,全国有上千家企业生产一次性筷子,年消耗林木资源近500万立方米。全国林木年采伐量约4700万立方米,这些筷子就占了10.5%。生产筷子的过程中,从圆木到木块再到成品,木材的有效利用率有60%。在付出了破坏环境的巨大代价后,一次性筷子还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小作坊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木材,经过化学药剂的加工处理使其“改头换面”,最终堂而皇之地登上餐桌。一般来说,小作坊制作筷子有固态和液态两种制作加工方法。
固态的制作加工方法是通过硫黄的熏蒸漂白。经过硫黄气体漂白的筷子,其二氧化硫会严重超标,而二氧化硫的特性之一就是遇冷会凝固。因此,人们用这种筷子进餐时,二氧化硫会随着空气的流动凝固至呼吸道,侵蚀呼吸黏膜,经常使用这种筷子,会罹患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另外,硫黄中还含有铅、汞等重金属。重金属在人体内长时间的累积会造成铅中毒或汞中毒。
液态的制作加工方法是通过氯气或双氧水漂白。氯气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上呼吸道黏膜的强烈刺激,可引起呼吸道烧伤、急性肺水肿等,从而引发肺和心脏功能急性衰竭。双氧水有很强的氧化性和腐蚀性,会对口腔、食道,甚至肠胃造成腐蚀,可加速人体的衰老、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并会导致或加重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由此,人们可能认为竹筷子会好些,其实不然。为了去除竹筷子的毛刺,令其光滑、变白,加工者通常会将其放入滑石粉中,通过摩擦对筷子进行加工,滑石粉容易增加人体患胆结石的概率。
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一次性筷子仍没有出台具体的卫生检验标准。经过消毒的一次性筷子的保质期最长为4个月,一旦过了保质期则很可能带上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肝炎病毒等。另外,它的储运中伴随着难于避免的污染,而其作用,显然是不清洁和浪费。
因此,一次性筷子所谓的“卫生筷”“方便筷”的称号值得人们反思。有关数据显示,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多亿双,需要砍伐的树木多达2500万棵。我国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中有一半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然而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日本的1/4。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却不用自己国家的森林生产,而且用过的筷子回收用于造纸等。相对于日本来说,我国对一次性筷子的制作、出口值得反思。
一次性筷子所能带来的只是芝麻小利,由于国内外对一次性筷子的大量需求,导致我国大片的树木被砍伐,使得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易发,大批的人无家可归,不计其数的家园遭到了破坏,无数的良田被洪水淹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生存环境,有识之士倡导的环保理念也开始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和认识。作为最早使用筷子的母国——中国,一些人开始了这场改变用餐习惯的革命,无论是户外野营还是到饭店就餐,他们都开始使用自备的筷子,并自称为“筷乐一族”。自带筷子既环保又放心卫生,因为许多餐馆就算不使一次性筷子,也难以保证他们对反复使用的木筷子、竹筷子进行了彻底的消毒。为了自身和家人的健康,随身带着筷子吧。
由于传统的木筷子太长不好随身携带,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可折叠、可伸缩的金属筷子,其所配备的容纳盒体积小巧、携带方便,这种筷子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使用。如今,自带筷子的“筷乐一族”被人们所推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在饭店或野外就餐,都会使用这种新型的金属筷子。
为了挽救全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在叫外卖的时候多说一句“不要送筷子”,习惯成了自然,我们就成为“筷乐一族”了。
四、怎样消费才够绿色
(一)节日消费要理性
每逢节假日,商家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手段促销,令消费者眼花缭乱。对此,我们建议消费者要理性消费,“购己所需”,不要因盲目贪图商家打折“实惠”而跟风购物。一是节假日往往是各类消费纠纷的高发期,促销中的价格陷阱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盲目消费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和环境影响。特别典型的是圣诞消费。消费主义逐渐瓦解了圣诞节原有的宗教气息,而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狂欢节。
英国约克大学的研究人员估计,从平安夜到圣诞节次日的节礼日这3天假期,英国人在食物、旅行、照明和礼物方面的大量消费导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650千克,这相当于平常日子20天的排放总量。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说,如果英国每年圣诞期间产生的垃圾中所有能够回收利用的物品都得到了回收利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2万吨,由此节约下来的能源足够让圣诞老人在平安夜坐飞机绕着地球飞6.45万圈。可见节日消费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二)优先购买绿色产品
消费者代表经济的需求端,是引导绿色生产、决定经济和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当家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相当于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及其生产者“投选票”。因为消费者具有选择的权利,也就具有了间接配置经济资源的能力。如果消费者的消费转向了绿色消费,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就必须根据消费者的“投票”意愿,调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使用,调整投资的方向和数量,并且研究如何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损害。所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能引导厂家的投资意向和生产过程,购买不利于环境的商品,无异于支持仍然采取对环境有害的方式进行生产的厂家。
据德国的一次抽样调查,有78.6%的国民知道什么是绿色产品,并决定优先购买绿色产品。约半数的学生为了保护环境,情愿多付出50%的钱优先购买对环境有益的商品。假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够出于对环境的考虑来购买商品,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三)拒绝过度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