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做个绿色小天使
28130900000006

第6章 消失中的绿色(2)

1850~1958年的百余年间,民勤绿洲因风沙埋压庄园6000多座,农田1.74万公顷。沙区人民唱着凄凉的歌浪迹天涯:“登高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沙压,流离失所奔天涯。”

一部民勤绿洲的沙漠化史堪称为一首绿洲被沙化的悲歌。从中可看出,沙漠化完全是由于人类对水、土和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失调恶化。在历史上,由于人们没有深入地去研究绿洲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对农田采取了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如串灌、漫灌等,结果使农田盐渍化和沙漠化,而一旦水源减少,带来更大规模的弃耕,沙漠化也随之迅速扩大。滥伐森林、盲目垦荒,以及地下水位下降和长期气候干旱,都促使沙漠化迅速扩大。

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7.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86%,而且每年还要增加2100平方千米。这是多么严峻的形势!

事实证明,土地一旦形成沙漠,将很难再挽回。因此,我们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措施,而坐视沙漠化按目前的速度推进,那么到21世纪末,全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这将对全人类的生存构成重大威胁。

人类只有靠自己挽救自己。

四、黄土高原与黄河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早已闻名于世。

黄河是哺育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大河,也是一条灾害频仍、难治的多沙河流,以“善决、善徙”著称。长期以来,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十分脆弱,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风沙频侵;下游河床泥沙堆积抬高、洪水肆虐。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黄河决溢和改道达1500多次,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黄河灾害频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含沙量高,而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现代的黄土高原呈现光秃裸露、千沟万壑的侵蚀地貌,尤其在汛期,干流和支流常常出现滚滚洪水泥沙的险恶局势。可是,在历史上,黄土高原曾草木丰茂,动物成群,全然不同于现在光秃裸露的侵蚀地貌。即使到了周代,黄土高原仍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平坦的黄土高原上有着面积广阔的天然草地、灌木丛和疏林,有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野鹿、野牛、野猪和野兔常在丛林中出没。

据《山海经》记载,直到战国时期,黄土高原山地上的植被还是一种原始自然状态,几乎未遭人类破坏。战国以后,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农业民族开始向黄土高原西部和北部推进。到了秦朝,一方面大兴土木,砍伐了大量木材;另一方面又向黄土高原北部大举移民,造成了对黄土高原天然植被的破坏。此后经过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一次又一次地向黄土高原大规模移民和屯田垦荒,再加上建筑和柴薪都需要大量树木,黄土高原天然植被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同时黄河发生洪水灾害也越来越频繁。进入20世纪以来的近100年,破坏程度继续加剧,20世纪保留的一些山地植物也遭到了破坏。如20世纪初,陕北黄龙山还有不少森林,可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日本入侵东北三省和黄河下游花园决口,从东北和黄河下游迁移来的大量难民,将这里的山林几乎全部砍光,把很大一部分土地开垦成耕地。总之,由于人类的开垦活动与破坏,黄土高原上原始的天然植被已越来越少,植被结构也渐趋于简单,黄土高原植被被严重破坏。

黄土高原天然植被的破坏,加剧了土壤侵蚀,使得黄河及其支流的含沙量越来越高,下游的河患也越来越频繁。东汉时王景治河是治黄史上的壮举,致使东汉至隋代500多年,黄河下游河患很少。后来,虽然元有贾鲁、明有潘季驯、清有陈潢等著名的治黄专家,但都不能达到长期安流的目的。若论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超过了王景,而效果却不如王景长久,究其原因,是因为黄河的含沙量越来越高的缘故。

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来,虽然对黄河的水利开发、水患防治、河道整治以及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治黄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黄河流域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中游水土流失仍在继续,黄河水少、沙多的本性未变,河床不断堆积,洪泛决口改道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黄河中上游流域面积近60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千米,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吨!

黄河流域环境的演变和在人类干扰下逐步恶化的历史,既说明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也让我们看到了水土流失的可怕后果。水土流失不仅使大片肥沃的土地变成贫瘠的沟壑和沙丘,而且失去了宝贵的水资源,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

水土流失是因人类破坏地表植被引起的。在自然条件下,地表径流会冲走一些土壤颗粒,但如果地面有良好的覆盖物保护,水土流失的速度会非常缓慢。水土流失量小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这是正常现象。但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和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到水力冲击,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造成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转向母质流失,最终使岩石裸露。在科学术语上,这种流失叫异常流失或加速流失,这个过程有时发生得很快,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千百年形成的土壤冲掉。

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河道淤塞,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地区每年损失土层厚度为0.2~1厘米,严重地区达3厘米以上,造成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大量流失。据监测,长江河口泥沙的含氮量是世界河口泥沙平均含氮量的9倍。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素有“黄金水道”的长江由于沿岸水土流失而使航道淤塞,船只无法正常行驶。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的36万平方千米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56万平方千米,占总流域面积的31%。每年输入海口的泥沙高达亿万吨,相当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三条世界大河的输沙总量,相当于黄河的1/3。大有变为第二条黄河的危险。由于长江水域夹带泥沙量的增加,长江三角洲目前有向内海扩大的趋势。

我国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流失剧增,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水土流失的形势十分严峻。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在新中国成立前是153万平方千米,目前达360万平方千米,增加1.4倍。

水土保持是立国之本。1993年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提出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简称《水土保持法》)后,人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人为原因导致的水土流失局面有所改变。实施5年来,全国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4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治理3.5万平方千米,比《水土保持法》颁布前快1倍。按照国务院的《水土保持纲要》目标的要求,在“九五”期间,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千米。

土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保护土地,控制水土流失势在必行。

五、恩格贝启示

人们不难忘记,1996年夏季,“恩格贝”时时“火暴京城”,一时间,电台、杂志、电视台竞相报道恩格贝精神,王明海也随之在京城家喻户晓,一批志愿者远离家乡,纷纷奔赴恩格贝。其实,何止是京城,在京城以外的其他城市、厂矿、学校,也都纷纷议论王明海,议论恩格贝。究竟何为恩格贝,恩格贝又能给人以什么启示呢?

恩格贝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库布其沙漠腹地,据历史记载,这里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在几十年前,这里还是牛羊成群。可由于近十多年连年干旱,使草场严重退化,再加上人为垦荒和过度放牧,草场终于被黄沙吞没,没几年工夫,恩格贝便被卷入库布其大沙漠的怀抱,沙进人退在这里变成了现实。20世纪80年代初,恩格贝彻底被人遗弃。此后恩格贝像无人看管的婴儿,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抵抗力,漫天黄沙以每年667公顷的速度在吞噬着恩格贝,并逐渐向黄河进逼。

就在恩格贝最为危急的时刻,一个对恩格贝命运至关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王明海。当这位汉子来到恩格贝时,发现眼前的一切比想象的要恶劣得多,这里除了黄沙没有别的。厚厚的黄土上没有草,没有树,更没有飞禽走兽。可就是在这个地方,王明海带领志愿者种起了树,开辟了蔬菜与粮食基地,还盖了新房。时至今日,这块土地已变得葱葱郁郁,基地周围建起了50座姹紫嫣红的花园苗圃,外围植起了绵延数十千米的林带。一座座简易的房屋在沙地上拔地而起,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也在此安家落户。如今的恩格贝,犹如海上明珠,镶嵌在库布其沙漠腹地。

六七年前,恩格贝还是一片黄沙,遇有大风时,狂风肆虐,黄沙滚滚,而如今葱葱秀美,绿色喜人。恩格贝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能给人类以什么启示呢?恩格贝事件说明,人类自己造成的环境退化不是不能治愈,关键在于人类如何行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王明海那样,地球的创伤何愁不能治愈。一句话,人类需要自己挽救自己。

那么,王明海及他的追随者是凭什么将恩格贝改造成这样的呢?看看王明海在恩格贝的奋斗史就不难找出答案。

王明海原是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常务副总裁,他放弃公司优越的条件,志愿来到荒无人烟的恩格贝,吃的是“半碗黄沙半碗米,一盘山药烩沙芥”,住的是“没窗没电的土木棚”。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率领他的志愿者一干就是好几年,即使在春节期间也不曾回家。更为可敬的是,在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撤出恩格贝后,他们不但没有建设资金,而且还欠下了150万元的债务。面对治理2万公顷沙漠的艰巨任务,这个硬汉子只有一个想法,“再苦再累,认了,恩格贝,我们留定了”。至此,王明海和他的志愿者们肩负起了义务治理沙漠的任务。

英雄的感召力是无穷的,在王明海精神的鼓舞下,许多人被感动了。1996年夏,来自北京的一批志愿者踏上西去的列车奔赴恩格贝,在恩格贝种下了一棵棵感人至深的树!这批志愿者,有未成年的中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尽管他们的年龄相差很大,但心愿是相同的,那就是为恩格贝尽自己的一点儿微薄的力量。

被感召的又何止是中国人。早在1990年,日本治沙专家远山到中国考察,当来到恩格贝后,他被王明海和他的志愿者们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当即决定留在沙漠,献身恩格贝。这位90岁高龄的外国友人表示:“我谢世后的长眠之地就在恩格贝。”为了将恩格贝建成绿洲,远山先生几次往返日本,动员日本人民支持中国,支持恩格贝,并发起了“百万株植树工程”的活动。在他的鼓舞下,一批又一批日本友人志愿来到恩格贝,种下了一株又一株友谊之树。

恩格贝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也鼓舞了世界友人,但恩格贝的战斗仅仅是开始,恩格贝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启示。正如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所以,只要人类从现实开始切实行动,伤痕累累的地球不愁不能治愈!

人类只能靠自己挽救自己!人类也完全有能力挽救自己!

六、漫话农业看未来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及其他副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因此,农业问题成为全世界各国最关心的问题。纵观1万年来农业发展的历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发展到近代的传统农业,再到现代的石油农业,达到了农业发展的“辉煌”时期。然而好景不长,石油农业的发展在促进粮食产量增产的同时也引起了令世人瞩目的环境问题。

首先,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加之耕作、灌溉、加工、运输都需要石油,使能源危机加剧。如目前美国的玉米生产,每公顷需要消耗石油760升;每生产4200焦耳能量的水果和蔬菜需投入8400焦耳的石油能源;每生产4200焦耳的动物蛋白需投入8.4万~33.6万焦耳的石油能源。能源的大量耗费,造成了能源紧张,电力不足,矿物燃料紧张。在我国,据统计全国每年有8000万农户有6~8个月缺少燃料,而大量的木材和秸秆燃烧,不仅热能利用率很低,而且污染了环境。同时因有机质不能还田,使土壤肥力下降,因而农业增产不得不依靠施用大量化肥,这又进一步造成了土壤板结,生态环境恶化。而有的地区,为了解决生活燃料问题,不得不破坏林草植被,这又促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这种连锁反应,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逐年恶化。

其次,大规模采用机械操作,加剧了自然生态的破坏。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用机械化取代畜力耕种,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无计划地将大量草原垦为农田,造成土地裸露,风蚀加剧,地貌、土壤严重恶化,随之大自然的惩罚接踵而至。1934年5月11日,在伊利诺斯、马里兰、北卡罗来纳等州刮起了巨大的黑风暴。同年7月20日,在堪萨斯、得克萨斯等州,又一次刮起了巨大的黑风暴。这一年全国冬小麦减产51亿千克。

由于石油农业忽视了有机肥料及覆盖物的作用,造成了严重的风蚀和水蚀,破坏了大量的农田。40年来,美国有8000万公顷农田因土壤流失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最后,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目前,美国化肥的用量是1950年的10多倍,在玉米生产中平均每公顷用氮肥128千克、磷肥72千克、钾肥80千克。在我国农村,化肥的用量也越来越大,以北京郊区农村为例,自1962年以来,化肥使用量增长了8~14倍。有些地区每亩耕地的化肥使用量超过了150千克。据测算,农业施用的化肥中,只有30%被植物吸收利用,其余70%则进入地面水、地下水或被挥发掉,对水体和大气造成了污染。

农药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世界上化学农药年产量已达数百万吨,品种超过1000种,常用的有250种左右。显然,农药的使用对于粮食增产、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由于农药及其降解物具有毒性,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