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根捧捶轻轻捶击脚心,每次50—100下,使之产生酸、麻、热、胀的感觉,左右脚各做一遍。通过捶击来刺激脚底神经末梢,促进血液循环,可收到健身防病之效。
2.晃脚解乏
取仰卧位,两脚抬起悬空,然后摇晃两脚,最后像蹬自行车那样有节奏地转动,每次做5—6分钟。此法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解除疲乏感。
3.搓脚舒筋
脱掉鞋,把一个网球大小的球状物顶在脚心,来回滚动一两分钟,这样能够防止足弓抽筋或者过度疲劳。
4.晒脚强体
早晨或傍晚脱掉鞋袜,将两脚心朝向太阳晒20—30分钟,专家称之为脚心日光浴。此法的妙处在于让阳光中的紫外线直射脚心,促进全身代谢,加快血液循环,提升内脏器官的活力,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此法对佝偻病、鼻炎、贫血、低血压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5.动趾健胃
有医学家发现,经常活动脚趾可以健胃。经络理论认为,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故脚的二趾、三趾粗壮有弹性。另外,胃肠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练习用二趾和三趾夹东西,或在坐、卧时有意识地活动脚趾,持之以恒,胃肠功能就会逐渐增强。
足部保暖的重要性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养树护根,养人护脚”。生活中的许多人有这样的感觉,在寒冷环境中,人的头脸部位尽管裸露在外,却不怕寒冷,反而有清新爽朗之感;而足虽藏于鞋中,却常常冻得麻木、疼痛难忍,一旦能使两足暖和起来,全身也就感到暖和了。这正说明了“暖足”对人体保健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提出“足下暖”的科学见解。他认为,脚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引起胃痛、腰腿痛、男子阳痿、女子行经腰痛和月经不调等疾病。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脚暖则全身暖。脚离心脏最远,血流供应最少,血液循环最慢,因此腿脚最容易遭受寒冷侵袭。
有关专家指出,人的两足离心脏很远,血液循环的经络较长,又直接与地面接触,即使穿上鞋袜,也容易感受寒邪,致使足部血流凝滞不畅,甚至产生疼痛。由于脚部表面脂肪层很薄,保温性能最差,毛细血管极易发生痉挛,出现紫斑、水肿、奇痒、疼痛等症状。严重的可发生破溃。现代医学认为,脚与上呼吸道黏膜关系密切,一旦脚部着凉,便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弱,抵抗力下降,原来潜伏在鼻咽部或新近侵入的病毒、病菌就会大量地繁殖滋生,引发感冒等疾病。因此,注重对脚部的保护,是保障身体健康的一项有效措施。
那么,脚部应该如何保暖呢?
1.选择合适的鞋袜
鞋和袜是双脚抵御严寒的“盔甲”,鞋子一定要选保温性好,鞋底适当厚些,以增强防寒性能。在冰天雪地里工作时,应穿带毛的高腰皮鞋或长筒皮靴。爱生冻疮者应早穿棉鞋。当袜子和鞋垫汗湿后,要及时换下或烤干,保持干燥。鞋的体积应稍宽松一点,因为留出的那一点空间可以保留一部分空气,帮助隔绝冷气。袜子最好选纯棉的,这可以保证脚部在保暖的同时不至于因汗湿而受潮。
不过,由于冬季室内外温差很大,在室内,即便穿着吸汗的棉袜可能也少不了捂出汗来,进而容易诱发脚气。所以,不管在家还是在单位,如果温差很大,最好都能各准备一套鞋袜,进进出出,及时更换。如果鞋内比较潮湿,可以适当放入一点活性炭或竹炭,以吸纳鞋子内的湿气,保持双脚清洁干爽。
2.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
运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下肢及脚部的血液供应,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最简便易行的运动就是步行。另外,如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也可以使足部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和一定的温度。平时也应多活动脚部,如跺脚等,以提高双脚对外界低温的适应能力。
3.坚持脚部按摩
经常按摩腿及足心涌泉穴,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按摩不仅利于脚部的保暖,而且对于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
4.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
每天临睡前坚持用热水洗洗脚(泡脚),确保足部血液畅通,暖身益心,这不但能解除疲劳,而且能温暖双脚,帮助入睡。可以采取足浴养生法。浴足与通常的洗脚相似,但也不尽相同。开始时水不宜过多,浸过脚趾即可,水温在40—50℃。浸泡一会儿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保持在60℃左右。同时两脚不停地活动或相互搓动,以促进水的流动。每次持续20—30分钟,以身上感到微热为好。若用冷热水交替浴足,还可收到治疗头痛、失眠、心绞痛、鼻炎支气管炎、足扭痛等效果。
小贴士
足部锻炼与美容的关系
足部的锻炼通常与身体各脏器的反应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足部的按摩,也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美容功效。
生中活常见的面部皮肤疾患一部分是由病原微生物所致,如扁平疣、毛囊炎、疖疮等,其余大多与人体内环境的失调及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如痤疮、黄褐斑、湿疹等。研究表明,利用足反射的全足按摩美容法,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及局部器官、组织、细胞的自动调节,使机体内环境达到平衡,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具体做法是每次先将全足按摩3—5遍,再有针对性地按摩,如痤疮多按摩足外侧的孵巢(睾丸)反射区;黄褐斑可按摩右侧足底的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生殖腺等反射区;湿疹则按摩足背部的面部、胸部淋巴腺等反射区。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30—40分钟。
另外,在家中脱掉鞋袜赤脚行走也有好处:一是可锻炼脚心不着地的“部分”,而这部分又是人体平衡的重要支撑点,如果人体平衡功能不强,体内各部位负担不一,就会导致健康质量下降。二是赤脚可使五个脚趾保持一定间隔自由运动,而不是像穿上鞋袜那样紧紧贴在一起。正是因为脚趾之间协调的动作,人的行走姿势才健美、自然,故赤脚锻炼不仅强身,而且健美形体。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让脚部受凉。
足部穴位及保健功效
从蹒跚学步开始,日常生活中就没有人能离开过双脚。足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人体的双足部有丰富的反射区,任何器官有病都可以在相应的反射区有所反应。古医书上讲“寒从脚起”、“脚寒生百病”是非常有道理的,它告诫人们要重视对脚的保暖与保健。
依据中医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足部是人体经络汇聚处之一,共有60多个穴位在足部汇聚,有“第二心脏”之说。通过对足底的按摩保护,可以促进人身体保养,使人健康长寿。而且足部的一些特定部位也是脏腑经气输注和聚集之处,在足部相应的部位给予一定的按摩刺激,可治疗相应的内脏疾患,尤其对急性疼痛,特别是对胃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疗效明显。
由于足部的穴位有60多个,我们不能一一赘述,因此下面就来简单列举一些足部的常见的穴位与人体相应部位的关系(可参照下图)。
额窦:额窦的反射区在10个足趾的趾端,右边额窦在左足,左边的在右足。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双拇趾边第二趾一侧的上角,左侧三叉神经在右足,右侧在左足。
脑(头部):位于双足踇趾,头的右半球反射区在左足,头的左半球反射区在右足。
小脑和脑干:反射区位于两足拇趾趾腹根部,左半侧小脑及脑子反射区在左足,右边反射区左右足。
眼:眼的反射区位于足底肉球处至第二、三足趾的腰部,右眼反射区在左足,左眼反射区在右足。
耳:耳反射区位于足底肉球上部至第四、第五足趾的腰部,右耳在左足,左耳在右足。
心脏:在左足掌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间,在肺反射区下方。
肺、支气管:肺和支气管反射区在足底前部,右侧的在左足,左侧的在右足。
胃:胃的反射区位于足弓的前部,相当于踇趾大小。双足均有,胃的一半反射区在右足,另一半在左足。
肝脏和胆囊:肝反射区位于右足掌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区,在肺反射区的下方。胆囊的反射区在右足,在肝的反射区内。
胰脏:位于双足掌胃与十二指肠反射区的交接处,有如扁豆状。
淋巴腺:上身淋巴腺的反射区在双足外侧踝骨前略凹陷处。下身淋巴腺反射区在双足内侧踝骨前略凹的区域。胸淋巴腺反射区位于双足的第一和第二跖骨之间。
脾脏:脾脏反射区在左足,位于心脏反射区之下。
脑垂体:脑垂体反射区位于左、有足拇趾底正中。
肾上腺:肾上腺反射区在肾脏反射区之上,位于足掌部所形成的人字形交叉点下方,右肾上腺反射区在左足,右侧者在左足。
甲状旁腺:甲状旁腺反射区在足内侧,接近拇趾关节的根部,足底和足侧之间。
甲状腺:甲状腺反射区在足底第一和第二跖骨之间。
卵巢(或睪丸):卵巢(或睪丸)反射区在足跟外侧,右侧的卵巢(或睪丸)反射区在左足,左侧的在右足。
子宫(或前列腺):子宫(或前列腺)反射区在两足跟内侧。
乳腺:右乳腺反射区在足背第二、三、四跖骨之间。
肾脏:位于双足脚掌距脚趾约1/3中央凹处。在通常情况下,此区不参与足部的运动。按摩此部位能使肾脏的血液循环增加,提高工作效率。按摩后,在1-6周内尿液颜色变黄、黄褐或红褐色,并带明显恶臭味。
输尿管:位于双足掌肾脏、膀胱的反射区。
膀胱和尿道:膀胱反射区位于足的内面,正好在足跟前内侧下部。尿道反射区位于膀胱反射区向上并向后,正好位于足跟的内侧。
腹腔神经丛:在双足掌中心分布在胃的反射区附近。
下腹部:下腹部反射区位于双足腓骨后缘的外侧,自脚踝骨后方向上延伸约6厘米的一带状区域。
小肠:位于双足掌心凹陷区域。
盲肠:位于右足掌跟骨前缘靠近外侧,与小肠上行结肠连接。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右足的反射区是升结肠和横结肠的前半段,左足的反射区是横结肠的后半段以及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直肠和肛门:直肠反射区位于左足掌跟骨前缘,呈带状区域,及两小腿内侧腓肠肌。肛门反射区位于左足掌跟骨前缘直肠反射区的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