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精神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主宰,只有在人的情志活动和顺的情况下内脏机能才能平衡、协调,保持身体健康。若情志失调,七情太过或不及,就会引起人体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发生紊乱,造成各种病变,导致早衰。
2.生活无规律
规律而节制的生活,对于防止和抵御疾病的发生,获得健康长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饮食不节(过饥、过饱、偏食、饮食过冷过热)、饮酒过多、劳役失常、房劳过度等,可造成脏腑功能失调,精气受损,进而导致疾病,加速衰老。
3.禀赋差异与体质强弱
所谓禀赋,主要指遗传因素;而体质,则是指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的寿命与禀赋厚薄与体质强弱相关。
4.物质亏耗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理活动的基础物质。如果这些物质充裕,运行通畅,则能滋养脏腑、滑利关节、安神定志。外在表现为形体丰满、筋骨强健、毛发润泽、思维敏捷;相反,如基础物质不足,则脏腑失调,筋肉失养,衰老征象如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形体瘦弱、毛发不荣、肌肤枯皱等,就会接踵而至。
5.脏腑虚衰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来维持生命活动。随同年龄增长,体质状况发生变化,脏腑功能减弱,表现为抗病力和自我调节力衰退。当中以肾脏衰虚为过程的关键,肾主藏精,为一身元气之根,各种生化功能依赖肾的推动来运作。肾衰则元气衰,生化功能弱。此外,脾脏为气血生化之源,负责运化水谷精微,源源不绝地供给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脾脏衰虚,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机体得不到及时补充,亦是衰老重要因素。
中医学家指出,人在进入中老年之后,凡养生不十分得当的人则已出现了衰老的现象。此期若未形成疾病,则必须尽快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延缓衰老,防病健身。若已出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甚而已形成疾病,可采取以下措施:
1.补肾健脾
肾与脾为先、后天之本,对于机体的衰老至关重要。只要肾气充实,则机体生理活动的总动力不衰,生命的衰老就会延缓。由于五脏六腑(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皆禀气于胃,只要脾胃虚衰则必然导致肾气及其他脏腑功能的减退。故前人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事实说明,凡高年长寿之人,脾胃之气均较旺盛。由此看,补肾健脾乃延缓衰老的一个重要防治原则。
2.益气活血
明代张景岳云:“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气血的消耗大于气血的化生,故表现出机体生理功能的减退、适应能力的下降。针对气虚血虚或气虚血滞而导致的气虚血瘀,即现代医学中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运用益气活血的中药来改善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可达延缓衰老之目的。
3.重视整体,调整阴阳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脏腑组织出现功能衰退,都会引起全身功能失调,必将造成体内阴阳失衡,使各种动态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所以用药一定要重视五脏一体观的辨证用药,调整全身阴阳平衡,以达到抗衰老的效果。
4.调养重视食疗
首先,要考虑食物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与药物的配合作用;其次,在病退邪去、正气尚弱时,以食疗进行调补;再次,老年人身体虚弱、元气不足,通过食疗可以增强抵抗力。
5.扶正当用调补
老年人虽以补虚为主,但需恰到好处,不可峻补(应用补益作用较强、显效较快的食物进行补益),补之太过会适得其反。因为老年人脾肾功能不足,运化力弱,对补品耐受力较差。故宜调理脾胃,缓缓调补,做到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而不燥,达到补虚抗衰的作用。
6.邪宜攻补兼施
老年脏腑机能衰退,虚证固多。但因其抗病力减弱,机体调节适应能力锐减,易受到外邪侵袭,致虚实夹杂、阴阳平衡失调。若用药单纯补益,恐使实邪滞而不去,单纯攻邪,又恐更伤其正。所以,中医药抗衰老祛邪应攻补兼施,寓补于攻。
小贴士
中医五大最经典抗衰老中药
★黄芪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清代的黄宫绣称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何首乌
宋代《开宝本草》称之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何首乌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对神经衰弱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并可调节血清胆固醇,降低血糖,提高肝细胞转化和代谢胆固醇的能力。何首乌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人参
《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它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保肝、调节心血管功能、兴奋造血系统功能等作用。经医学专家研究证实,人参皂甙具有返老还童的功效。
★三七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有相似之处。其人参总皂甙含量超过人参。三七可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参有明显的优势。
★刺五加
《本草纲目》中有“宁得一把刺五加,不用金玉满车”之语,称赞刺五加的滋补养身之功效。刺五加有抗衰老、抗疲劳(其抗疲劳作用比人参皂甙还强)、强壮作用,还能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且有抗菌消炎和一定的抗癌作用。
中医四季养生的理论
中医学认为,人体要顺应四季阴阳之气的变化,才能长久地保持健康。四季养生,是中医关于养生理论中的重要原则之一。《黄帝内经》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邪,指不正之气;僻邪不至,是说病邪不能侵袭),长生久视(视,活的意思;长生久视,是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四时指的就是四季,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时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四季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季变幻到冬季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中医之所以强调顺应四时,其根本理论仍然是“天人合一”、“人身一小天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天地间阴阳之气的消长,形成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变化,而人既“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就理所当然要“顺天而行”,“顺时而动”。因而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遵循春生、夏荣、秋收、冬藏的规律。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四季养生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1.春季养生
春天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正值“百草回生,百病易发”,要特别注意起居劳作、精神调摄,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气血也能像春天的气候那样舒展畅达、生机勃发。中医学认为,春季保肝尤为重要。此季饮食要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少吃酸、辣及油炸、烤、煎食品,勤喝水、少饮酒。同时要调理好情绪,保持每天有个好心情。
春季自我养生的方法:
★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故春季养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
★在寒冷的冬季里,人体的新陈代谢,藏精多于化气,各脏腑器官的阳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后,应加强锻炼,尽量多活动,使春气生发有序,阳气增长有路,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
★早春仍有冬日的余寒,因此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大蒜、洋葱、魔芋、大头菜、香菜、生姜、葱等。
★晚春暴热袭人,易引起体内郁热而生肝火,或致体内津液外泄,可适当配一些清解内热、滋养肝脏、润肝明目的食物,如荞麦、荠菜、菠菜、芹菜、莴笋、茄子、黄瓜、蘑菇等。
★至于新鲜水果,大多味酸而不宜在春天多食。若需解内热,以吃甘凉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干果柿饼之类为好。
2.夏季养生
夏季养生的原则是养心、养神、养阳。夏季炎热,即要防暑也要防凉。大汗伤阳、损心,因此夏季应注意室内通风,多饮水,但不能过多饮凉水,过凉伤阳,而致淤血性头痛。
夏季自我养生的方法:
★静坐后,用拇指,食指并拢压揉鼻根(两眼间),随心跳节律压,揉每次1分钟,每天3—5次,可预防心脏病,是夏季宁心、安神、保养心脏的好方法。
★面向东静坐,静坐叩齿36次,舌搅唾液,满口漱数次,分次咽下,咽时猛咽有声,用气送至丹田。然后吐气。此法定心神,可预防心脏病、心律不齐、失眠等疾病。
★夏季食补可选用莲子、荞麦、绿豆、荔枝、大枣、猪肚、猪肉、牛肉、鸡肉、鸽肉、蜂蜜、牛奶、豆浆、豆腐、甘蔗、梨等。
3.秋季养生
秋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防燥,以补肺为重点,秋季肺气旺,秋燥克肺,肺脏易受侵害,所谓补肺气,使肺不受外邪之侵是秋季养生的基本方法。另外,秋季天气干燥阴冷,人体内的水分相对减少,加之人因饮水不足,进食烘烤食物、火锅,饮酒祛寒等,均会加重体内“阴分”不足。如果不注意人体内“阴分”的调节和补充,便会引起心血管、肠胃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所以,在秋季宜注意“养阴”,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秋季自我养生的方法:
★每天早晚如咀嚼香糖一样,咀嚼100次,然后舌抵上腭鼓嗽100次,使津液满口,徐徐下咽,此法生津止渴,御秋燥。
★用拇指压口腔下方承浆穴(下唇凹陷处)使津液分泌增加。每次揉压10多次,可预防秋燥伤津,是秋季养生简便宜行之良法。
★秋季食补可选用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食物,如鸭肉、兔肉、鸽肉、甲鱼、海参等,都非常适合这个秋节食用。
4.冬季养生
冬季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于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说明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弱。冬天,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将会导致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
冬季自我养生的方法:
★以食、中、无名指(指尖向上)紧贴在鼻子的下方,人中沟上1/3处,即人中穴位,左右移动来回按揉,肾功能不好的人,会感到按揉时有疼痛或麻痹感。每次10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按摩后会感到腰部轻松,两腿有力。按摩时,节奏要和缓,动作要轻柔,按摩过程中若出现呼吸急促,应立即停止。
★冬季食补,可吃核桃、桂圆、羊肉、脚鱼等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食物。
走出中医养生的误区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特别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在医学领域里,中医传统的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祖国伟大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现在说到中医,似乎每个人都能举出几个中医的好处,但中医也有它的一些误区,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专家总结出了一些误区:
1.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2.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3.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长期下去,容易引起胃炎或消化性溃疡。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4.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几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5.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6.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7.吃饱喝足有利健康
俗话说:“三分饥寒保平安。”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饱食终日又缺乏运动,则会造成能量过剩,长此会引起肥胖,加速衰老,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有资料显示,八分饱才有利于健康。
8.多吃醋有好处
醋不仅能增进食欲,还能保护蔬菜中的维生素C,有利于胃肠对维生素C的吸收,且在降血压、预防流感上也有一定的效果。于是有人认为吃醋有诸多好处而过量食醋,甚至干脆喝醋。殊不知,醋食用过量,会灼伤食道,腐蚀胃黏膜,还会软化骨质,加重骨质疏松,导致骨折。
9.老母鸡补身体最好
用老母鸡补身体最好,是民间长期流行的说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多年的老母鸡含有过多的鸡油,其肌肉弹力纤维减少,结缔组织老化,鸡肉粗韧,久煮难烂,不易胃肠消化吸收。饲养一年的鸡,无论煮、炖皆宜,容易煮烂变酥,肉质鲜嫩可口。
10.用沸水冲茶
用沸腾的开水冲泡茶叶,会破坏茶叶中的很多营养物质,还会溶出过多的鞣酸(也称为单宁酸或茶单宁)和芳香物质,使茶有苦涩味,降低了茶的保健作用。泡茶的水温一般应在80℃左右,冬季可适当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