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5月,印度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起义,很快就攻占了首都德里,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1858年,美、荷、英等五国强迫日本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史称《安政五国条约》。同年10月,吉田松荫等7名志士被处死,被称为“七君子”。
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在西征战场上转败为胜之后,又取得了天京破围战的巨大胜利,至此,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达到了极盛时期。可是,接下来,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却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先是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2万多太平军将士被杀;后来石达开由于受到排挤,率领数万太平军离京出走,给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然而太平天国的内讧,却给了清军以重整旗鼓的机会。曾国藩率领湘军从长江上游的湖北和江西,向太平军反扑,又开始围困天京上游的军事重镇安庆。与此同时,清军重新建立了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对天京形成了合围之势,太平天国政权处于危急之中。
为扭转危局,洪秀全于是亲自掌握军政,同时提拔了一些作战勇敢、具有指挥才能的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组成了新的领导集团,成为太平天国转危为安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军事上,面对严酷的形势,太平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858年8月,李秀成召集陈玉成、李世贤等将领在安徽枞阳召开会议,制定出了较为正确的作战方针,为解除天京之围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9月,陈玉成等率领部队向庐州进发,中旬与李秀成部在乌衣镇会师,数万太平军与江北大营清军形成了对峙之势。当时,江北大营主帅德兴阿率领15000多清兵分散于两百余里的战线上,给了太平军各个击破的大好机会。25日,阿派兵进攻乌衣。太平军奋力抵抗,歼敌4000余人。26日,太平军乘胜向江浦小店发动进攻,大败江南大营派来的总兵冯子材援军5000余人。太平军又乘胜直趋浦口,前后夹击,烧毁清军营垒,歼敌1万余人。至此,太平军再次摧毁了清军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胁,恢复了天京的粮饷供应线。
1858年9月太平军攻陷庐州后,湖广总督官文便命令湘军悍将李续宾率军赶往救援并收复庐州。11月初,李续宾率领精兵6000余人到达三河镇外围,7日,向三河镇外围发起进攻。守卫三河镇的太平军奋力抵抗,因伤亡过重,退入镇内。三河镇是通往庐州的咽喉,同时,太平军占领庐州后,又在三河镇囤积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和粮草,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因此成为比方争夺的焦点。太平军击破江北大营后,立即回兵救援。陈玉成、李秀成和庐州守将吴如孝分别率军从南、东、北三个方向赶赴三河镇,11月14日,各路太平军十余万人到达三河镇一带,对李续宾部形成了包围之势。
11月14日,陈玉成率部向李续宾大营进发。面对太平军的强大攻势,李续宾没有听取部将的建议向后撤退,反而于15日派兵进攻陈玉成部。次日,与前来的陈玉成部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李续宾失利后逃回大营,太平军遂包围大营,击毙了他。太平军乘胜全歼敌军,摧毁其全部营垒,取得了三河镇之战的胜利。之后,陈玉成、李秀成率军乘胜南进,从而解除了安庆之围。
太平军三河镇大捷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使湘军元气大伤,粉碎了其东犯的图谋,稳定了天京上游的局势,扭转了太平天国自天京内讧以来的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