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发生前后,1948年2月,捷克总统贝奈斯在群众运动和军方的压力下,接受了12名部长的联名辞职。3月17日,英、法等五国代表在比利时签署条约,成立了“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0月,美国正式颁布NSC13/2号文件,开始把美国在亚太地区最主要的敌人——日本重塑成美国最重要的盟友。
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即将结束时,敌人在东北败局已定。蒋介石为挽救危局,决定缩短战线,固守淮海地区战略要地徐州,为其统治中心南京提供屏障。11月5日,敌人开始以徐州为中心收缩兵力。于是,总前委决定,6日立即发起进攻。淮海战役打响了。
6日晚,华东野战军主力分路南下,追击沿陇海路渡河西撤的黄伯韬兵团,迅速扫清了敌军陇海铁路北侧据点。同日,中原野战军也向敌刘汝明部发动了追击。
敌军得知华东、中原野战军兵分多路向徐州逼近后,甚为惊恐。敌刘峙部几路都改变原定计划,迅速向徐州集中。同时,蒋介石命令刚从北平回到南京的杜聿明返回徐州仍任副总司令。面对敌军部署的变化,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于9日指示中原、华东野战军主力要尽全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阻止敌军南逃。
敌黄伯韬兵团主力在华东野战军主力的猛烈追击之下,于10日到达碾庄圩地区固守待援。而此时华东野战军各路追兵也已经迅速赶到,山东兵团也于11日驻扎于徐州东郊大庙附近。至11日,黄伯韬兵团主力4个军共7个师,已经被包围于以碾庄圩为中心的狭小地区内。
黄伯韬兵团被围后,刘峙、杜聿明在蒋介石的命令下,从徐州派出12个师的兵力救援。但由于遭到华东野战军的顽强阻击,未能起到救援作用。而担任攻歼黄伯韬兵团的各纵队,自12日开始,便对其展开了猛烈进攻。各攻击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实行分割歼灭,致使敌军遭到严重打击。至18日,黄伯韬兵团所在的碾庄圩地区已经完全暴露在各攻击部队的矛头之下。19日晚,各纵队对敌军展开总攻,黄伯韬率领残部仍然负隅顽抗,各纵队乘胜攻击,到22日晚,将黄伯韬兵团全部歼灭,并将黄伯韬击毙。
蒋介石为保存实力,决定兵分三路会攻宿县,打通徐蚌线,企图将徐州的三个兵团接走。11月14日,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沿津浦路向北进攻,杜聿明指挥徐州主力向南进攻,黄维兵团向宿县方向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计划,华东、中原野战军也兵分三路对敌军三路作战。在中原、华东野战军的顽强阻击下,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于26日逃回蚌埠地区,杜聿明集团仅前进10至15公里,黄维兵团也于27日被合围于双堆集地区在那里固守待援。
蒋介石鉴于原定计划破产,11月28日又制定了由杜聿明率部放弃徐州,绕道中原野战军侧背,解除黄维兵团之围,然后共同南撤的计划。30日,杜聿明率部从徐州向永城方向撤退。华东野战军分路追击,于12月6日将杜聿明集团主力围于陈官庄、青龙集的狭小地区内。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华东野战军4个纵队配合下,15日全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并俘获司令黄维。之后,杜聿明集团在野战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下,有的投降,有的被冻死、饿死,战斗力急剧下降;但杜聿明拒绝投降。于是,野战军便于1949年1月6日发起了总攻,至10日,全歼敌军,俘获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65天,歼敌55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夺取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