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赞赏信任
28323000000026

第26章 理解孩子是赞赏的前提

理解就是了解孩子的内心,并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儿童背后的那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说:“教育,首先就是理解。不理解孩子,不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不清楚孩子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这就谈不上教育。”

许多父母自认为天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非常了解孩子,他们认为,孩子不就需要吃好、穿好吗?实际上,他们却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他们并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信任;需要父母给他们自由、宽容他们的错误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有独立自主的思想,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像小时候那样与父母做各种亲密的动作,越来越喜欢把自己的秘密藏起来。

理解的基础就是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关心,只有关心孩子精神生活的父母,才会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想,同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最可贵的帮助——就是理解、怜恤和真诚的同情。而那种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的态度,会使孩子感到震惊……”可见,缺乏理解,沟通的障碍也就形成了。

那么,家长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理解孩子呢?

(1)主动询问孩子的各种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写道:“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父母的好儿子(或女儿),是一个志趣高尚、积极上进的人。”

不管孩子做了什么,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思想来推测孩子的思想,一定要主动询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父母也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2)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互异是影响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所以,父母不应该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而是需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并通过与孩子的沟通让他理解你的想法。不要总是以家长式的权威对待孩子,而应该时刻以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时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尊重你,信赖你。

(3)理解孩子的心情

作为父母,遇事应多从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进行一下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心情。比如,孩子约好了要和同学去爬山,而父母却坚持要孩子陪他们出去买东西,这时,孩子顶撞了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此时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孩子和同学的约定肯定是很正规的,如果孩子不去,同学们可能会看不起他,觉得他不守信用。如果这样父母就应该对孩子说:“真是一个守信用的好孩子,我们理解你的心情,快去吧!”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一些看起来非常难以理解的行为和做法,其实都是可以理解和宽容的,并且这些做法中可能潜藏着孩子的一些优点和值得赏识的方面。

(4)理解孩子青春期的变化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其实孩子像大人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是成人了,这就更需要父母耐心地教导,并给予正确的示范。

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往往想主动摆脱父母的束缚,割断与父母之间的心理依赖关系。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因此,父母要正视孩子的这种心理,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氛围,促进孩子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展。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出现了这种变化心里就惴惴不安,应该充分理解和支持这种变化。并给予积极的引导。比如,妈妈可以说:“看来小姑娘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妈妈真为你感到自豪,如果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助的,妈妈一定乐意帮忙。”这样反而可以引导孩子与父母交流。

在这个阶段,孩子除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可能更需要和别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父母应该切实从精神上更多关爱、鼓励和支持孩子,再也不能把他们当做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正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聪明的父母总是考虑孩子的感受,在适当的场合轻松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5)理解孩子不同的意见

许多父母总是习惯于替孩子作选择。在家里,孩子的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孩子的选择自然也是父母代劳。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他往往不愿意父母越俎代庖,抹杀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事实上,当一个人为他人活着的时候,他的人生是没有目标的,当然也是没有激情的。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掌握自己前途的主见,他就不可能有成就动机,必然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对孩子由于经验不足而产生的幼稚行为,父母应该能包容。进行开导纠正,而不是打骂和压抑。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倾听,这表示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说得不完整,父母可以补充;孩子说的有偏差,父母可以纠正。比如:“妈妈的意见和你不一样。我觉得……更好,你觉得呢?”,或者“妈妈认为……你再仔细考虑考虑,总结一下再下结论。”但是,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不成熟想法泼冷水或是讽刺和嘲笑。这样会使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因此父母要用理解的心去接纳他们。

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