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
28358200000025

第25章 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阿拉伯人(1)

至公元16世纪,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向外扩张,先后将西亚、北非的广大阿拉伯地区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而这一时期,阿拉伯人由原先的统治者成为被统治者,政治地位远非昔比。同时,在整个奥斯曼帝国时期,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也是日趋衰微,几乎是处于停滞状态,阿拉伯学者称这一时期是阿拉伯文化史上的黑暗时期。

尽管如此,仍然出现了像伊本·赫勒顿这样的学术大师,为这个时代赢得了一份难得的荣耀。

横跨亚、非、欧的奥斯曼大帝国公元12世纪中叶,突厥游牧部落的势力开始日渐壮大。当蒙古大汗向西进攻的时候,突厥人中乌古斯部落的卡伊部族为了躲避战争对族人生活与生命的威胁,纷纷携带家眷和财产,从今天伊朗的呼罗珊地区逃到了亚美尼亚。部落酋长埃尔图格鲁勒带领约400户部落成员进入小亚细亚地区,为了能使族人在该地区站得住脚,他带领随从中的德高望重者觐见该地区的塞尔柱人,受到了塞尔柱酋长阿拉丁二世的册封,获得了与拜占庭接壤处萨卡利亚河岸的一块封地。从此,突厥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了生计,他们必须放弃传统的游牧生活,耐着性子在一个或多个固定的区域生活。在放牧的同时,努力尝试种植一些必需的农作物,以供给日常生活。种植庄稼,丰衣足食,突厥人从固定的农业生活中尝到了甜头,得到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部落成员数量快速增加,至埃尔图格鲁勒的儿子奥斯曼(1282—1326年)时期,部落声势大震,一度占领了塞尔柱王朝的大部分领地,继而宣布建立自己的王国,定都布鲁萨,王国首领称为素丹。

14世纪末,奥斯曼人进一步拓展领地,占领了巴尔干半岛的绝大部分地区。1453年5月29日,素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步兵7万、骑兵2万、战舰320艘,从海陆两面进军,打败了统治该地区的拜占庭王朝。之后便将王朝的都城迁至君士坦丁堡。至15世纪末,几乎整个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领地。1516年8月24日,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素丹赛里木一世(1512—1520年在位)的指挥下,在沙姆地区与波斯萨法维王朝的军队相遇,萨法维人与其援军马穆鲁克军队败北,阿勒颇、大马士革、贝鲁特等城市相继陷落。黎巴嫩山区的首领听到这个消息,便归顺了奥斯曼帝国。第2年,沙姆地区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地全部被纳入奥斯曼王朝的版图。1517年1月,奥斯曼人乘胜西进,灭了马穆鲁克王朝,攻占了开罗,并将前王朝所辖的麦加和麦地那纳入自己的属地。并继续向西挺进,势力远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等北非的广大地区。

1534年夏,素丹苏莱曼一世(1520—1566年在位)率军进攻波斯,于是年11月攻克巴格达。苏莱曼一世时期,奥斯曼人不断地加强海上军事力量,于1547年控制了也门的港口城市亚丁,1551年夺取阿曼首府马斯卡特,1568年占领南部也门地区的多个城市。16世纪上半叶,突厥的游牧部落人凭着他们骁勇善战的本性,攻占了高加索南部和匈牙利地区。

奥斯曼帝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之后,便开始以地中海为海上贸易枢纽,以两河流域和沙姆地区为陆上商品贸易中心,开展广泛的对外贸易活动,使东西方贸易逐步繁荣起来。奥斯曼人从欧洲运来的货物有:英国与荷兰的船只、法国的丝织品、俄罗斯的皮毛、意大利的玻璃制品等;又将东方的谷物、丝绸、水果、橄榄油、各种手工艺品等源源不断运送到欧洲各地。开罗、阿勒颇、大马士革、巴格达、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都是著名的商贸中心。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毛织锦、制革、纺织、器皿加工等行业一度十分兴盛,摩苏尔、突尼斯城、阿尔及尔、菲斯、马拉喀什等地,都是与上述商贸中心并驾齐驱的手工业中心。这些城市中,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很大。

这样,到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达到了鼎盛,管辖的疆土幅员辽阔,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特别是苏莱曼一世时期,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威震四方。奥斯曼帝国从公元1282年建立,至1922年,持续长达640年,共有32位素丹在位。

阿拉伯的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

伊本·白图泰是14世纪最伟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和历史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他是与马可·波罗等著名旅行家齐名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有30年的时间是在外旅行的,足迹遍及中亚、西亚、非洲、南亚次大陆、西班牙及中国等广大亚、非、欧地区,行程长达12万公里。所到之处,伊本·白图泰都仔细记取各地的遗闻轶事,认真观察各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礼仪,考察名胜古迹和城市建设,访晤知名学者,结交社会名流。

伊本·白图泰的家族属古老的游牧民族柏柏尔族的莱瓦提部落,公元1304年2月24日,伊本·白图泰出生在摩洛哥丹吉尔城的一个伊斯兰教法官家庭。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伊本·白图泰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伊斯兰教育。他聪颖好问,善于思考,少年时就能背诵全部的《古兰经》,认真学习了阿拉伯文学,并熟知伊斯兰法律学。

1325年6月14日,21岁的伊本·白图泰启程前往阿拉伯半岛麦加履行朝觐义务,这是他周游列国的开始。伊本·白图泰与所有穆斯林一样,渴望到全世界穆斯林礼拜朝向的麦加禁寺礼拜。在虔诚信念的支持下,他顽强地克服了旅途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沿途游历了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叙利亚等地,终于1326年10月底到达麦加,履行了作为穆斯林的重要义务——朝觐。

1326年11月26日,伊本·白图泰告别麦加圣地,前往两河流域的伊拉克地区,到达巴士拉、伊斯法罕、设拉子、巴格达等地,参观了这些地区著名的历史性建筑群、公共设施、学校、清真寺,从中领略了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之后,伊本·白图泰又一次到麦加朝觐,并在那里待了近一年时间。1328年他离开阿拉伯半岛,驾舟经红海进入阿拉伯海,游历了东部非洲的诸多地区,如亚丁、蒙巴萨、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群岛,之后来到也门,并于1330年底第三次赴麦加朝觐,然后又进入阿拉伯半岛腹地,穿越安那托里亚高原,游览并了解了土耳其及周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1333年,伊本·白图泰到达印度德里,拜见了德里的图格鲁克王朝素丹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伊本·白图泰的学识折服了这位君王,被任命为该王朝的“宗教法官”,协助王朝解决一系列重要的对内对外难题。1341年,中国元朝顺帝遣使德里,本·图格鲁克遂遣伊本·白图泰为回访使团首领,这样,伊本·白图泰便率印度使团,携带大量贡品前往中国。但在航行途中,由于船只受到海风袭击,旅行受阻,未能到达目的地,伊本·白图泰一行辗转漂泊,到了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及印度半岛东部沿海地区。

1345年,伊本·白图泰从孟加拉湾出发航行,不久终于到达了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泉州,之后又到广州、杭州、大都(今北京)等地游历。在元大都,伊本·白图泰不但看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还欣赏了他仰慕已久的这个东方大国的文化风韵。伊本·白图泰还深入中国穆斯林社区,体验异域穆斯林群体的生活状况。

1346年,伊本·白图泰离开泉州,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半岛南部,停留一段时间后,直抵阿拉伯半岛南部城市,沿霍尔木兹海峡到达两河流域,经圣城耶路撒冷,之后沿地中海东岸进入开罗,然后又沿红海西岸南下,到达阿拉伯半岛的吉达港,接着又到麦加第四次朝觐。离开圣地后,沿阿拉伯半岛西北部进入开罗,之后取道突尼斯城,于1349年回到了阔别24年之久的丹吉尔。1350年4月,他又一次开始旅行,横穿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安达卢西亚的格拉纳达等地,同年底回到了摩洛哥。

1354年,伊本·白图泰奉命回到菲斯城,拜见素丹艾卜·阿南,向他讲述了自己的旅行奇闻。素丹极为喜悦,遂命令他的书记官穆罕默德·本·居匝伊记录伊本·白图泰的见闻。这样,伊本·白图泰丰富的旅行见闻于1355年12月7日终于整理成书,名为《异国风光与旅途奇观》,这就是著名的《伊本·白图泰游记》。伊本·白图泰于1369年病逝,被葬于丹吉尔。

摩洛哥王国科学院院长塔齐博士是研究伊本·白图泰的权威,根据他的统计,《伊本·白图泰游记》至少有30种抄本,被全部或部分地译成20多种文字,其中包括汉文,深受各国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专家的重视。《伊本·白图泰游记》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是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及海上交通史等学科领域最为重要的历史文献,游记中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据不完全统计,游记中提及的人物多达1483位,地名961个,部落、家族名231个,墓地250处,著名教堂30座,学校53所,各种生产工具180种,兵器39类,动物102种,植物93种,货币35种,宫殿16座,市场76个,服饰154种,首饰42种,著名建筑153处,珍宝153种,河流51条,湖泊4个,谷地25条,香料35种,食品和饮料182种,奇风异俗144类,文献23部,各种称号及专用术语319个,诗人64位,等等,因此,史料价值极高。同时,《伊本·白图泰游记》还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语言优美,妙趣横生,开创了阿拉伯游记文学的先河。与其说《伊本·白图泰游记》是一本游记,莫如说是一部关于14世纪上半叶亚、非、欧各国社会历史、地理、经济、民俗、宗教诸方面内容的百科全书。

学术大师哲拉鲁丁·苏尤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