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诚法师听六祖大师开示之后,顿时服了,叩头顶礼。他愿为六祖大师做执侍,做各种服劳执役——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早到晚做苦工而不懈怠。
因他知道,这个祖师当初都是做苦工换来的,他舂米八个多月才得作祖师,那么现在我来服侍祖师也要很勤劳,不可懒惰。
僧人法海,是韶州曲江人,就是记载六祖坛经的法师,故机缘品以他为首。因是六祖大师的大弟子,故把自己写在头一个。
最初他来礼拜六祖大师问:“什麽叫即心即佛呢?这道理我不明白,请祖师您开示我。”
六祖大师说:“前边的念不要生,这就是心。後边的念不要灭,这就是佛。不生不灭这就是即心即佛了。我若详细解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
于是说一偈颂: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他常念诵妙法莲华经,来顶礼六祖大师,心里却想:“我念这么多部法华经总比你这祖师还高还大。”
他只是勉强地叩头,头不触地。
六祖大师就诃斥他:“你有心顶礼就该行五体投地礼,若所行非礼,就不如不要顶礼。你心里一定有障碍物作梗。”
其实六祖大师早就知道他是贡高心在作怪。
佛是到底是有言?无言?
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临入涅槃时一些弟子就问:“世尊,您说这麽多经典,怎麽办呢?”
佛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但信佛无言,若有这信心,莲华就从口生出来。
法达听后,忏悔谢罪说:“从今以後,我应当谦恭一切。过去弟子读诵妙法莲华经,惜未明了经中的义理,故心中常有怀疑。大和尚您的智慧广大,请为我略说经中的道理。”
六祖大师说:“你的名字叫法达,法本来是很通达的,可惜你的心迷昧不通达。在经上本来没有可怀疑的地方,而是你的心自己起怀疑。你念妙法莲华经,知道其宗趣是什麽吗?”
法达答:“学人根性愚钝,只按照经文诵念而已,那能知道经的宗趣呢?”
六祖大师说:“我对文字不认识,你拿来一卷法华经读诵一遍,我可为你解说。”
法达当时就高声朗诵法华经,诵至第三譬喻品时。
六祖大师就要他停止,并开示说:“此经是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为其宗旨。纵然说再多的譬喻,也没有超过这个道理。你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念法华经,而执着法华经以为功课,那和犁牛爱惜牠的尾巳有何两样?”
六祖解释说:“念经无过错,知迷痴和觉悟在于你自己,若迷了你念也没有功,若悟了念就有益。”
于是又说一偈颂: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法达听毕,不知不觉就涕泪悲泣。他这个哭,是因为大悟哭起来。
他禀告六祖大师说:“法达我从前到现在,实未曾转法华经啊!我是被法华经所转。”
法华经譬喻品上所说的白牛车,是众宝庄严的宝车。牛车行甚速,舒适平稳,人不知自己正坐在白牛车上,反向外寻找羊鹿牛三车,这就是世人的不智!
经文已明明白白向你说了,只有一佛乘——大白牛车,更没有其他的乘。
或者说二乘——声闻、缘觉,或说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或者无数的乘——这是方便法,种种的因缘、譬喻和言词而已。
所有佛法都是为这一佛乘说的,这三车是假设的。也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的缘法。
法华经的道理,是教所有人去除三乘的权教而归于真实。归于真实之后,实法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所有的佛法,皆属本有家财、本地风光,不由外得,随你怎么用都可以的。
你不需要想:这是我父亲给我的财宝;也不需想:我是儿子,应承受父亲的家业。根本不用去想,就是受用即可,这就叫持法华经。
能如此,就是从第一大劫至最后一个大劫,手不释卷,从早到晚,没有一刻不是在诵法华经。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六祖大师知法达已经明白了,就说:“你从今后才配称为念法华经的和尚,以前你根本不会念。”
法达从此就领悟六祖大师玄妙的宗旨,现他虽明白法华经,但仍不停止诵法华经。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他看楞伽经有一千多遍,还不能领会三身四智,於是来礼请大师,恳求解释真义。
大师就开示说: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这清净法身就是你的本性,圆满报身就是你的智慧,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本行。
如果离开本性而说三身,这就是有身而没有智慧。你若悟得三身没有自性,就能拥有四智菩提。
现听我偈言: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曰说菩提
六祖大师又说:你既了解三身,就应同时明白四智。若你尝试离开三身而解释四智,就算有了智慧也就等於没有智慧一样,徒劳无益。
通顿悟性智。智通听偈之後,就明了三身四智的意义,故说偈颂: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僧智常是江西贵谿县人,他小时候就出家,他的心志是想要见性。
有一天来参拜六祖大师,六祖大师问他说:“你从什麽地方来啊?来求什麽?”
就像当日五祖大师问六祖一样。智常答说:“我最近到洪州白峰山拜大通和尚,承蒙大通和尚开示成佛见性的义理,可是心中仍有很多疑问,所以从遥远的地方来,祈望和尚指示,以解狐疑。”
六祖大师问说:“大通和尚对你说什麽话,你姑且说一说给我听。”
智常答:“我请教大通和尚,如何才是我智常的本心和本性。”
大通和尚就对我说:“你看见虚空了没有?”
我答说:“我看见虚空。”
大通和尚说:“你知道虚空有什麽相貌吗?”
我又说:“虚空是没有形相,若有形相,就不叫虚空啦!”
大通和尚开示说:“你的本性和虚空是相同的,没有一物可见,这就是正见。没有一物可知就是真知。”
智常听了,还是不明白,故乞请六祖开示。
六祖大师听后就说:大通和尚所说还存有知见,所以才令你不明白。我现给你说一偈颂: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智常法师听六祖大师偈颂之后,才当下把万缘放下。
六祖再告诫:你说放下时,不能还存著一个“我放下了”。若还存“我放下”之念,则还是没有放下。若真放下了,那里还有一个“放下”在你心里。若你真没有知见,返本还原,就不该还存有一个“知见”。
另有一僧人志道,广东南海县人。他来请教大师说:“我自从出家後就阅览涅槃经,有十余年了,可是还不明大意,请和尚教导我。”
大师问:“你是那里不明白呢?”
志通说:“经内有一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在这地方我有疑惑。”
大师问:“这个偈颂说得清清楚楚,你有什麽疑惑呢?”
志道就说:“所有众生,皆有二种身体,一种是色身——有形有色,一种是法身——无形无相。这个色身是属於无常,它有生就有灭;而法身是常住,也没有什麽知觉。我不知道哪个身是寂灭,哪一个身是受乐?”
六祖大师说一偈: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盘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听六祖大师讲完此偈颂後大悟,高兴踊跃,叩头顶礼,而退到一边去。
22、荷泽神会
神会是湖北襄阳高氏的儿子,年十三岁,是个为法忘躯、为法不辞劳苦的童子。他年纪虽小,却胸怀大志,心量宽广。初在玉泉寺神秀大师那里,知其并未真正明白佛法,乃千辛万苦远来广东参礼。
六祖大师对一个小孩子也称“善知识”。便说:“你远路艰难,可识得本来面目?若明心见性,即识佛性,试说!”
神会说道:“我以无所住为我本来的面目,见性即佛性。”
六祖大师教训他说:“小沙弥,学人说话,太莽撞了。不知以为知,不明以为明,不见以为见。尽学人说剩下来的话,非自性流露,这叫取次语。”
神会胆子不小,敢问六祖师说:“和尚坐禅时还见不见啊?”
六祖拿起柱杖敲他三下,反问:“我打你,你痛不痛啊?”
神会答说:“我也痛,也不痛。”
六祖说:“你问我坐禅见不见?我也见,也不见。”
神会又问:“什麽叫亦见亦不见?”
师答:“见,心存妄想,即止。不见,他人之是非好恶。不痛,人如木石,痛,即是凡夫,并未开悟。痛就生瞋,与见和不见,是两边的道理。痛不痛,为生灭法,故说你尚未见性,还胆敢辩论!”
神会一听知自己所讲的道理不究竟不圆满,立即叩头顶礼,认错谢罪。
师又曰:“你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你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我见与不见。我见自知,怎代你迷。你若自见,也不须代我迷。”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从此居六祖身边服勤给侍,不离左右。六祖大师座下,神会年纪最轻,也最调皮。
一日,祖师对大家说:“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你们猜是什麽?”神会出来说:“是诸佛之本源,神会我之佛性。”
师曰:“我已说过,无名无字。你为何唤作本源佛性?你去把茆盖头算了!只能做个知解宗徒。”
祖师寂灭后,神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於世,是为荷泽禅师。
23、回新州
在弘忍的门下,也不只是慧能一人,东山法门近千人,五祖年已六十,神秀伺服五年,也已五十有五。虽然他两榜进士出身,二十岁受具足戒,融通内外典,老实持重,命为首座,众僧咸服。众人看好的上座神秀,人人都认为接受弘忍衣钵必神秀莫属。
而弘忍认为让他承受衣钵,只能培养出一些知识僧、知解僧,不可能不断创新,促进禅门繁昌。
神秀毕竟也没有成为六祖,从两人之偈来看,慧能的偈秉赋有珠江文化的超越特性。
这位家境贫寒的砍柴郎既无门户之见,也无传统观念束缚,因而思想更为开放,更为自由。他对《金刚经》的领悟还触类旁通地领悟其他相关的一切经文的经义,不断地超越自我,登上六祖宝座。
慧能在岭南獦獠,这个猎头文化圈施教弘法,说法的对象主要为普通世俗民众。因此,门庭设施从不依据繁琐的经典义解文字,而是直接从众生自性中去晓明开示,使禅风变得更清新活泼,也更质朴明快。
他后来移居曹溪,终身未再离开,四方从学者盈千上万,声名直震京城朝廷。
王维撰《六祖禅师碑铭》,总结他一生行履及禅学成就:
禅师俗姓卢氏,本贯范阳人也。名是虚假,不生族姓之家;法无中边,不居华夏之地。……不私其身,臭味于耕桑之侣;苟适其道,膻行于蛮貊之乡。
至于得授记返归岭南,在当地行化近四十载,流风广渐,犷俗移易,民众皈依,法化大显的情形,王维也有明确记载:
五天重述,百越稽首。修蛇雄虺,毒蛰之气销;跳殳弯弓,猜悍之风变。畋渔悉罢,虫鸩知非。多绝膻腥,效桑门之食;悉弃罟网,袭稻田之衣。永为浮图之法,实助皇王之化。
由此可见,慧能自少至老,都始终与边地民众保持密切联系。而根据地方文化实际开展的种种方便说法施教,也的确改变了当地彪悍的习俗风气。
岭南文化落后,自六祖得衣钵后,教化普施,从此粤人不再以獦獠见嘲于中原了。慧能禅法由于主要面向下层民众言说,草根性、平民性乃是一大特点,于是曹溪一滴遂自成一大传统,岭南地区也最终成为新禅宗学说的发祥地。
其气象之宏阔壮大,不仅开启了一代之新机运,而且还风行大江南北,影响天下后世。文化由中国渐及岭南,而禅道则自岭南而及中国。
五祖弘忍与六祖慧能的最初见面及有关獦獠公案的问答,不仅是中国学术思想史最精彩、最醒目的一页,而且也是中国文化史最有暗示性、最富戏剧性的一幕,禅宗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或许早已潜藏在他们的机锋答语中了。
开元元年(713年)七月八日,六祖大师忽对徒众说:“我想回新州去了,你们大家赶快准备一只船及摆船的橹。”
此时六祖座下徒众哀留,有的甚至哭起来,不让六祖大师走。
六祖大师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现於世,尚且示现涅槃相,有来必有去,有生必有灭,这是很平常的道理。我这个身体,归回去一定有好去处。”
大众说:“祖师您从此去,我们想您还不会圆寂,不会入涅槃,早晚还是会回来的。”
六祖大师说:“我就像那叶落似的,要归回到树根,来时无日。”
弟子又问:“正法眼藏即衣钵,传给谁了?”大家都不知六祖大师将法传给谁。既在江边站,就有望海心。当时人对衣钵都非常重视。
六祖大师说:“传给谁?谁有道我就传给谁,谁没有攀缘心他就明白我的法。证得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的人得到我的法。”
六祖大师率门徒乘船沿北江转西江,到肇庆城停船,在城西郊宣法,每到一处宣法必种梅以记。
于是种梅数株(即今肇庆市西之梅庵),再乘船,经新兴江到达新州筠城,在城东仓夏上岸于夏院国恩寺停留,徒众并在仓夏驻地建十三层木塔,为“六祖禁足之地”。
24、中国的佛经
慧能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说法,“以定慧为本”、又“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
关于顿悟,他的解释是:自性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住是顿悟,今于顿中立其渐者,即如登几层之台,要藉阶渐,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
又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共说,为邪见故。
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这一偈语,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为禅宗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对后世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很大。
《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的经。六祖是人,法宝是法,坛是处所,这部经是从人法处立题。“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不论因也好,果也好,六祖把佛与众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放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消除了一切差距。
其成为《经》,每部经都要具足六成就,即是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正法开演时要具备这六种成就。
法会一定要有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徒众即符合这个条件。宝林山是说法的地方,故具足处成就。
六祖大师是位法师,深悟了解经义,故具足主成就。“时”,具足时成就。“同时作礼”,具足信成就。“愿闻法要”,具足闻成就。
《六祖法宝坛经》分有十品:
行由品第一:略述六祖大师生平。
般若品第二:般若即智慧,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
疑问品第三:即达摩祖师所说:“结果自然成”。迷时千卷少,悟後一字多。
定慧品第四: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坐禅品第五: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忏悔品第六: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心佛,自度自戒。
机缘品第七:教化一切众生为机,众生接受教化为缘。
顿渐品第八:法本一宗,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宣诏品第九:又说护法品,应是“宣诏品”。即皇帝诏六祖进宫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