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
28373900000003

第3章 神话篇(3)

雷电、云雾、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天象”却集合成为龙的形象;鱼、鳄、蛇在水中飞快潜游,马、牛、鹿在陆地上飞奔迅跑。古人的模糊思维,将潜游的鱼、鳄、蛇,奔跑的马、牛、鹿,与在空中飞升腾跃的雷电、云雾、虹霓都看成神的不同表现,认为既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飞。于是古人将想象的各种高超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美德都集中到龙的身上,《韩非子?说难》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水经注?水》中有:“(龙)形类青牛焉”。其中的《涌幢小品》更是绘声绘色,更是具体“(龙)鹿角,牛耳,驼首,兔目,蛇颈,蜃腹,鱼鳞,虎掌,鹰爪……”还说到龙雌雄有别“雄者角浪凹峭,目深鼻豁,鬐尖鳞密,上壮下杀,朱火烨烨;雌者角靡凹平,目浅鼻直,鬐圆鳞薄,尾壮于腹……”古人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现象皆为神所为。诸如云、雨、雷、电来去倏忽,不知所踪,皆认为龙就是驱使之神。《山海经?海内东经》中有“大人国,其人孕三十六年,生白头,其儿则长大,能乘云雨不能走,盖龙类”的说法。《管子?形势解》中说:“蛟龙,水虫之神者也”认为龙是水之神。《山海经》说“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龙又成了司雨之神。

《韩非子?难势》又说:“飞龙乘云,塍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类”。孔夫子也说:“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看来神怪亦为“子不语”哉。然天气雨晴与农耕关系密切,龙也就被先民重视和敬畏。

《公羊传》认为:“河海润千里”,指出河海中的水份能形成云而漂及千里,下落成雨,然后再沿江河归之于海。古人发现水份的海陆循环,明白海成为生气成云,降而为雨的主要来源,也因此与农耕结下不解之缘。作为云雨之神的龙,也因此被认为自海而生。齐白石写的“海为龙世界”之句,盖出于此。

《历代神仙通鉴》记夏禹治水,传说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神禹治水成功,分命五岳治陆,五龙治水”。说明龙是治水的水神。《汉书?邹阳列传》“交龙襄首奋翼,则浮云出流,雾雨成集”又说龙是降雨的雨神。夏商的旗帜器具上,刻记龙纹,就因为禹御龙治水。故有“禹御龙”之说,并把禹当作龙。在佛教中,龙是“天龙八部”的其中一部。

龙骁勇善战,而智慧威严。龙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秋分潜伏深水,春分腾飞苍天,吞云吐雾,呼风唤雨,鸣雷闪电,变化多端,无所不能。它能预见未来,并且象征着地位、富裕与吉祥。龙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逞威、正直。它布施甘霖,闪电响雷,排山倒海,法力无边;它能为人民着想,为了解救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

传说在晋朝,晋帝在南海之滨的大鹏湾屯兵戍边,仿效秦始皇始皇修筑长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偏偏玉帝降旨龙王爷大旱宝安三年,不得施雨。宝安地界土地龟裂,寸草不生。百姓无以为炊,易子而食。而官家不理百姓死活,还要强拉壮丁徭役。百姓苦于驱使,手无寸铁,敢怒而不敢言。

南海龙王同情老百姓,不忍再加害,遂私自施雨,普济百姓。玉帝得知,龙颜震怒,捉拿南海龙王,缚之屠龙台问斩。南海龙王泣告玉帝:“臣死不足惜,惜乎宝安百姓水深火热,不绝于旱,也绝于徭役。臣愿请救,将功赎罪。”

玉帝恤其爱民之心,乃松其绑。只是死罪可恕,活罪难饶。从此,打落凡间不得为龙。南海龙王遂化为大鹏,冲出南海,腾空而起,两翼垂天,扇起狂风,吹倒城墙,并将官家吹下大海。百姓皆大欢喜,欢呼雀跃,向着大鹏跪拜。居民一直称此地为大鹏,此城就叫鹏城,即今之深圳。

上古海神形象是乘两龙之辇,后由海神的坐骑升格而为海神。而统治者好龙,并非在于龙是否海神,而是龙特具的祥瑞之兆与农耕有关。于是龙和麟、凤、龟一起被列为象征祥瑞的“四灵”。

王笠荃在《龙神探源》中讲“统治者不仅敬龙,而且以龙自居。自西周之后,君王、王后、王子、少数大臣礼服上的龙都有增加。皇帝服饰绣龙可多达190多条,整个宫廷是布满龙雕龙画的建筑群。皇族好龙简直到了入迷的地步”。世间的杰出人物被称为人中龙凤,如诸葛亮就号称卧龙先生。

潜龙勿用亢龙有悔

唐代诗人章碣有句“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秦始皇就自称“祖龙”。汉高祖刘邦更谎称是其母在田野“感龙”,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自认是龙的私生子。从此,龙成了皇帝的化身,皇帝的身体即为龙体,一高兴就谓龙颜大悦。帝王之居,谓之龙廷;帝王所乘,谓之龙辇;帝王所座,谓之龙椅;帝王自命真龙天子……

至于为什么龙是汉先民崇拜的图腾,中国人称龙种,龙的传人。据说人祖太昊帝伏羲就是龙和地母所生。这就是龙的起源的神话传说,伏羲与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而蛇就是龙的原型。

远古中国称华胥氏之国,地母华胥氏游于雷泽,但见风景优美,不觉心旷神怡。忽见沼泽地上有巨大脚印,地母心思忖“这是谁的脚印?比我的脚大得多了。”正想着,就伸出脚踩于此脚印之上比试。这一踩,竟因此怀了身孕,生下一子,名为伏羲。

上古时代的元典《周易》爻辞中有“潜龙勿用”、“亢龙有悔”等载。此脚印正是是龙神的,这传说正好说明,《周易》中的内卦曰贞,外卦曰悔,“贞”的涵义是“正”,“悔”是变动。故龙有调节阴阳之能、为润济民间万物正神,又是专门拯救灾难的善神。海龙王护佑平安的功能,在南海可以区分为对航行海上的商船及聚居沿海或岛上的黎民。

2、四海龙王

在远古,上至黄帝的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

传说中天上至尊的皇上是玉皇大帝,谓龙帝,是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带领子民在荆山采挖铜矿,并铸成一只巨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

铜鼎铸成时,有垂髯龙下迎黄帝升天。黄帝骑在龙背,群臣、妻妾纷纷争爬龙背,上了七十余人。龙正升天,余下小臣挤不上,一个个抓着龙须不放。把龙须也扯断了,黄帝腰间的弓也被扯落,臣子们只得抱着龙须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在《史记?天官书》中亦说∶“轩辕,黄龙体”,就是说黄帝是黄龙所化。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

《汉典》有载∶“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说明了黄帝化黄龙的形象。由于龙载黄帝上天成了玉皇,功劳最大。就被玉便封为世袭的龙王,赐姓为敖。敖龙生有四子。远古的海分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玉皇后来分封敖氏四龙统治,东海龙王青脸红须的敖广、南海龙王橘黄发须的敖钦、西海龙王白发须的敖闰、北海龙王黑发须的敖顺。

汉以后,儒家思想已确立正统地位,在辽阔的海洋世界上,也须为海洋的“君王”正名,以达“礼秩”。《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迁也说“龙,帝之象”,《文选?辨命论》说“龙犀日角,帝王之表”。《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历代帝王曾多次下诏祀龙、封龙为王。唐玄宗时,诏祀龙池,设坛致祭龙王。宋沿用唐祭龙之制,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四海龙王为敖氏四兄弟,东海龙王敖广被封为沧宁德王;南海龙王敖润封为赤安洪圣济王;西海龙王敖钦被封为素清润王;北海龙王敖顺被封为浣旬泽王。完全按照封建时代分封亲族模式分封。内陆文明中神圣化的龙被移植到海上,代替了原始海神,在海洋再现了封建皇权的统治秩序,龙作为海神及统治者也为人们接受。

佛经有龙王“兴云布雨”之说。道教亦有青、赤、白、黑龙分封为四海之王。四海是指东、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龙王的名字却有不同的说法。明代徐道《历代神仙通鉴》:东海,沧宁德王敖广;南海,赤安洪圣济王敖润;西海,素清润王敖钦;北海,浣旬泽王敖顺。民间所传说的四海龙王是根据明代《封神榜》及《西游记》中所记载沿用。

这些记录于古籍和流传于民间的奇异传说,更多的是民间信仰的海龙王故事。南海先民的时空动静观念予龙以阳刚进取精神的象征,祈求着龙对人类润物广利神迹出现,于是在南海沿海的民间,祭祀海龙王的习俗相当久远普遍。

无论龙王如何被推崇,享有多么崇高的地位,但他的地位在佛教兴盛后开始下降。在古典神话小说戏剧中,龙王常被贬低为反面角色。《封神演义》中记载了哪咤把东海龙王敖广之子敖丙抓去鳞甲,弄得鲜血淋漓,抽了龙筋做成一条腰带。

《西游记》中“龙宫借宝”,孙悟空大闹的就是东海青龙王敖广的龙宫,龙王受尽嘲弄,玩耍。四海龙王面对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竟束手无策,只能颤颤悚悚地献上金箍棒、黄金甲等宝物;而因为放火烧了龙宫,差点被玉帝处死,幸好被观音菩萨所救。西海白龙王敖润的三王子也成了唐三藏的白马。唐僧西天取经,南海龙王曾多次帮忙,或去兴风作雨,或率兵助阵。佛教中也有关于龙的故事,如某高僧行船海上,龙屡显异状,哭,笑,喜,怒,变幻无常,高僧以佛法与之教训,龙叹服而去。

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生动的海龙王神话成为被官封的海神而已。有民间传说古老的南海还没有龙王,玉皇大帝诏告天下遴选南海之王。凡神通广大,熟稔水性之神灵,皆可应聘。娃娃鱼、水蛇、蛤蟆、虾、蟹等鳞介水族争相揭榜。

敖氏龙二子敖钦,跃跃欲试,他不想恃世袭之功,要凭真本事去应试南海王。敖钦在众应聘者中鹤立鸡群,考官南极仙翁以伯乐慧眼,相中了他。为示公正,要测试众精怪能耐,第一轮考试是让敖钦潜水寻找一只黑鞋,限在四百数内回来。

又让娃娃鱼找一个落水的娃娃,让水蛇叼回一个彩蛋,蛤蟆当场吞掉一间房子,虾在百数之内招回七百个会变人的虾,蟹在百数之内招回七百个会变人的蟹。

敖钦如一道闪电潜入水,未等到南极仙翁数到一百,即找到黑鞋。娃娃鱼恃顺风耳在水里听到娃娃哭声,把娃娃驮了上来。可一看,驮的并非娃娃,仍是一条小娃娃鱼,它被淘汰了。

而水蛇到了水下,凭千里眼之功找到了彩蛋,即叼将起来,岂料半路,蛋滑进了肚子。它交不出彩蛋,但南极仙翁一摸其肚,蛋确实在它肚里,勉强让蛇过了一关。

而蛤蟆绕着房子跳来跳去,无从下口,乃以舌头把砖一块块卷出,塞进嘴里,可未等吞下房子,房子就塌了,把它砸死了。

虾和蟹也干得顺利。不等数到三十就把七百个虾和七百个蟹唤来了。也没被淘汰。

第二轮考试,要敖钦、蛇、虾、蟹一起变人。敖钦运起功力变,终未把龙头变成人头。

而蛇变了人身却藏不住蛇尾巴。虾和蟹也只变了人身,却仍是虾头蟹头。南极仙翁审看时,敖钦就向天空吞云吐雾,脖子以上云遮雾障看不清,只当他法力无边,龙头肯定能变了人头。上奏了玉皇极力推荐敖钦,就让它当了南海龙王。

敖钦上奏说敖氏四兄弟都法力无边,可作四海之王,玉皇准奏。从此,龙乃以云为世界,翻云覆雨,隐现首尾。七百只虾和七百只蟹,都被归编为龙王的虾兵蟹将。

3、鳌为龙子

南海的广阔无垠,苍天沧海共碧,雪浪絮云齐白;而波诡云谲,浪涛汹涌,令先民于万顷苍茫之间,陡生敬畏之心。

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海南》载:“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皆有市舶。”“昌化在黎母山之西北,即古儋州也……城西五十余里,一石峰在海州巨浸之间,形类狮子,实贞利侯庙,商舶祈风于是。”“万安军在黎母山之东南……城东有舶主都纲庙,土人敬信,祷卜立应,舶舟往来,祭而后行。”“沧海之旷也,人将以为险”。

在南海波涛间出没讨生活的渔人、珠民、船家、商贾都将身家性命拜托于海龙王的庇佑中。南海先民最崇拜海龙王不过。道光《琼州府志》(卷八)载,陵水县“龙王庙有三:一在城南。康熙三十六年知县李聘率邑人创建,乾隆五十七年知县瞿云魁重修。一在洞楼港,一在赤岭壁港。”

1935年的民国《儋县志》(卷四)记载,海南的古儋州即有龙王庙。该“龙王庙,在东门外观音庵前。久圯。嘉庆十九年,知州言尚炜捐修。”又说:“清初,知州曹世华增建中座及头门,中座祀龙王,故称龙王庙。匾额有曹世华增建中座小引。”

海南的黎族,除了岛上的原住民外,也有“百越”人迁移而来。百越族的文身习俗,也与向海上龙王祈求护佑平安有关。《汉书?地理志》载:“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应劭注曰:“常在水中,故断其发,纹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海龙王护佑平安的祈求,不仅在汉族流传,在黎族也有着共同的民间信仰。

现在,南海之滨的三亚、惊涛拍岸的大小洞天处,建造了“南海龙王”别院,安座南海龙王原身像。这是中国龙文化又一次在南海岸边的传承、发展,是民间对龙的信仰意识及对龙的形象的艺术再现,也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与海南民间的边缘文化相结合的体现。

三亚鳌山是海南岛最古老的道教文化遗迹,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鳌山面向南海,传说为海中巨鳌化成,鳌为龙子,负重载物,定海伏波,居有洞天更具福佑。山海相连,缘不可分,南海龙王给予了这块神仙福地无限恩施,备受慧泽。当地先民对南海龙王敬畏有加,供奉祈佑,世代相传。

正对南海的鳌山修建有南海龙王别院,院内供奉1.9米的南海龙王原身像,“头顶王冠生龙角,赤发长髯,浓眉睿目,双耳垂肩,虎鼻朱唇,龙须横出,慈祥威严,身穿龙鳞金甲,肩披龙纹披风,手扶镇海宝剑,足践双蛇,迎风伟坐于海心浪涛之颠”,以护卫国土,威镇海疆,燮理阴阳,润济万物,兴云布雨广利天下。表现南海龙王广利天下、福泽黎民的主旨,发掘了道家文化体系的南海龙王信仰的文化蕴涵。

南海先民对海龙王的信仰和崇拜,这在政治上象征国家对疆域控制范围,也是民间飘扬在广大老百姓神世界里的一面无形的旗帜。

四、海的女神

1、默娘

妈祖所在的宋朝,航海事业兴盛发达。南海海洋气象十分复杂,经常发生航海事故和海难。航海谋生的人们追求平安心理,迫切需要他们的保护神,最终找到了妈祖。

传说在北宋,福建省蒲田县湄洲湾,有一个叫湄洲岛的美丽小岛。宁海镇都巡检官林愿,字惟悫。妻王氏,二人平时十分注重积德行善,乐于助人。林愿四十多岁已育一男五女。但恐怕一子难保血脉,所以经常焚香祷告,想再生一个儿子。两夫妇的虔诚感动了南海观音菩萨,一天晚上,观音托梦王氏,并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优木花,你吞下,当得慈济之赐。”

王氏真的怀孕了,怀了14个月才分娩。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傍晚,妈祖降生时,西北处一道红光射入屋中,光辉夺目,满屋香气久久不散,并伴有隆隆声音。因是女孩,林氏夫妇多少感到失望,因妈祖生得奇异,故还是疼爱有加。妈祖自出生到满月,一声不哭,父母便起名“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