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
28373900000044

第44章 神韵篇(3)

后人铭刻于石碑,永存于庙中。32年后,建炎三年,宰相李纲也被谪此处,行至海滨时,看到苏轼的碑文,有感而发,也作了《伏波庙碑阴记》。他称赞苏东坡所作庙记“词意璨玮”。苏轼生命之波澜至儋州后为之大变,如元郭界《苏轼书离骚九辩卷跋》中云:“东坡先生……晚岁月自儋州回,挟大海风涛之气,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龙喷浪,奇鬼搏人,书家不可及。”苏轼的艺术成就随着生命流走,阅历加深,愈益闪放光辉,通向美妙的境界。

在雷州半岛,因苏东坡的足迹,而更具苍凉感,“红尘滚滚,正气长存”,在南海沧海之上,因苏东坡的诗歌,使南海万里明澈,与日月同辉,正如他的诗云“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轼获赦北归,途经广州,在广州与子孙家人团聚,还受到众友人款待,客寓天庆观。广州安抚使程怀立等在净慧寺设宴,并一起登舍利塔观光。寺僧道琛乘苏轼高兴,请他为寺题词。苏轼见寺中六株古榕,婆娑如盖,欣然命笔,题写“六榕”二字。净慧寺也因此改名为“六榕寺”。尽管苏轼当年所题六株榕树已不存在,但人民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苏还游了石门北面灵峰山。当时山在江中,山上有一座小寺名普陀院,风景仿佛江苏金山寺的缩微,苏东坡曾畅游过金山寺,因此地与金山寺风景相似,他感觉自己好像来过,因而赋诗题壁:

灵峰山上普陀院,白发东坡又到来。

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石门留下苏东坡最后一首题壁诗。他以和尚自况。诗中的“德云”,据宋王十朋引赵次公注:“德云比丘,居胜乐国妙峰山上,事见《华严经》。”德云原是印度佛经中的高僧,妙高台原在金山寺。这些都不过是苏东坡的比拟之词。而后来寺僧为了吸引游客,真的在寺后建了一座妙高台,还在寺中立起“本寺堂上开山德云老和尚之位”的神龛,供人顶礼膜拜。普陀院由于东坡题诗而香火大盛,扩建为寺。寺已湮没无存。然东坡诗碑仍存。苏东坡获赦北归,走古道,登梅岭,回望岭南流放地时,又写了《赠岭上老人》一诗,抒发他当时的情感。诗曰: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苏东坡复任朝奉郎,但已是暮年,壮志消沉,信奉佛教。北归途中,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辙虽然也得赦,官复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但因性格不为权贵蔡京所容,又遭贬降,乃退出官场,在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隐居,政和二年病逝,终年74岁。

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悠悠南海轻波犹如琴弦,注定与诗有缘。苏东坡走了,秦少游来了。翻开南海的蓝本,读一读秦观的爱情和踏浪来去的故事。

民间传说苏东坡有妹,名苏小妹。文士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生于皇祐元年(1049年)扬州人,从小闭门苦读书,10岁读懂《孝经》、《论语》、《孟子》及兵书,豪隽慷慨洋溢文辞。与苏东坡相交甚笃,苏对他的《徐州黄楼赋》极赏识,称赞为“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两人唱和也多,还鼓励他参加科举考试,并推荐给王安石。王安石看了他的诗文,也称赞备至。

传有《苏小妹三难新郎》,讲的是秦观与苏小妹饶有风趣的爱情故事。苏小妹未见史载,但秦观确有其人。一千年前,这位宋代才子,因为入赘苏门,也被归为苏家学士。

然而,这位才子竟与南海蛮沧也有不解之缘。是他为后人描绘了一千多年前南海沿海雷州的风俗画:这里的老百姓“有病皆勿药”,男女老少都去祭祀,奏乐、唱礼、跳大神,情景热闹。在一阵阵吹弹乐声中,人们唱着、跳着,用初生的牛犊祭神,轮番把手去沾了祭礼酒坛中的酒。如果这般折腾还不足以解除痛苦,就用煮熟鸡骨,以其裂纹来测卜病人的吉凶。除了用于医巫形式,还有婚丧红白之事。秦观都把这些情景描写得有声有色,令人如亲临其境。

正是因他是苏轼推荐入朝,也被视为旧党,无端受斥,累遭贬谪。一贬再贬,先后贬至杭州通判,处州(浙江丽水)监酒税,再削职到郴州,送横州(广西横县)管制,再徙至雷州。流放越放越远,贬谪越贬越重,秦观心情渐次沉沦,悲己身世,怀着一腔惆怅失望,寂寞愁苦之情绪,写下千古绝唱《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词意境清丽,音律低婉,宛转诉说秦观再三受到打击,失意凄凉的心况。他死后,苏轼见此词,思绪万千,物写下沉痛的跋语。似颠非颠的大书法家米芾见到秦词,苏跋,感慨良深,挥毫录写,镌刻为碑,成为名闻遐迩的“三绝碑”。现存的已非原物,为南宋按原碑拓印翻刻于崖壁。

秦观受贬三年六迁,身心备受折磨,精神打击达难以忍受地步。从广西横州贬至雷州后,几至绝望,甚至为自己写了《自作挽词》,语极哀伤:

婴衅徙穷荒,茹哀与世辞。

官来录我橐,吏来验我尸。

藤束木皮棺,槁葬路傍陂。

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

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

昔忝柱下史,通籍黄金闺。

奇祸一朝作,飘零至於斯。

弱孤未堪事,返骨定何时。

修途缭山海,岂免从阍维。

荼毒复荼毒,彼苍那得知。

岁冕瘴江急,鸟兽鸣声悲。

空蒙寒雨零,惨淡阴风吹。

殡宫生苍藓,纸钱挂空枝。

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

亦无挽歌者,空有挽歌辞。

当时,苏轼在一年前被贬往崖州。琼崖与雷州隔海相望,两人频有诗函相寄。由此,秦观得到不少慰藉。他到雷州不久,就接到苏轼寄来的诗:

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

幽人拊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

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

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轼豪放不羁的性格,豁达洒脱的态度,给予给予穷途末路的秦观极大的鼓励。尤其当他看到雷州的飓风怒气冲冲突然而来,突然而去,飘忽不定,他想到苏东坡寄给他的四言诗《飓作海浑》,于是也写下一首诗:

一雨复一阳,苍茫飓风发。

怒号兼昼夜,山海为颠蹶。

云何大块噫,乃尔不可遏。

黎明众窍虚,白日丽空阔。

所幸是苏轼此时已贬海南一年,隔海相望,鱼雁传书,互相慰藉。在雷州期间,秦观是住在小小的茅舍中,四壁萧然,狭窄简陋。只是屋外篱笆爬满了牵牛花,屋前是潺潺流水,屋后是峭拔的小山。无人来往,四处寂然,偶然可闻几声啼鸟。秦观自己种瓜种豆,自给自足。如同一个农民,谁也不知道他竟是名满杭州的才子。有时,他独坐流水前,牵牛花下,独酌消愁。反思自己胸怀大志,竟遭如此境遇,满腹的愤懑。

秦观毕竟是个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如此逆境中,秦观还是关民国家,关心百姓。流放生活使他接触雷州半岛上的百越诸民,他写下三首《雷阳书事》:

骆越风俗殊,有疾皆勿药。

束带趋祀房,用史巫纷若。

弦歌荐茧栗,奴士洽觞酌。

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

一笛一腰鼓,鸣声甚悲凉。

借问此何为,居人朝送殇。

出郭披莽苍,磨刀向猪羊。

何须作佳事,鬼去百无殃。

旧传日南郡,野女出成群。

此去尚应远,东门已如云。

蚩氓托丝布,相就通殷懃。

可怜秋胡子,不遇卓文君。

十首《海康书事》:

白发坐钩党,南迁海濒州。

灌园以餬口,身自杂苍头。

篱落秋暑中,碧花蔓牵牛。

谁知把锄人,旧日东陵侯。

荔子无几何,黄柑遽如许。

迁臣不惜日,恣意移寒暑。

层巢俯云木,信美非吾土。

草芳自有时,鹎鵊何关汝。

卜居近流水,小巢依嶔岑。

终日数椽间,但闻鸟遗音。

炉香入幽梦,海月明孤斟。

鹪鹩一枝足,所恨非故林。

培塿无松极,驾言出焉游。

读书与意会,却扫可忘忧。

尺蠖以时诎,其信亦非求。

得归良不恶,未归且淹留。

粤女市无常,所至辄成区。

一日三四迁,处处售虾鱼。

青裙脚不袜,臭味猿与狙。

孰云风土恶,白州生绿珠。

海康腊己酉,不论冬孟仲。

杀牛檛祭鼓,城郭为沸动。

虽非尧历颁,自我先人用。

大笑荆楚人,嘉平猎云梦。

粲粲庵摩勒,作汤美无有。

上客赋骊驹,玉奁开素手。

那知苍梧野,弃置同刍狗。

荆山玉抵鹊,此事繇来久。

裔土桑柘希,蚕月不纺绩。

吴绡与鲁缟,取具艭船客。

一朝南风发,家室相怵迫。

半贾鬻我藏,倍称还君息。

一雨复一阳,苍茫飓风发。

怒号兼昼夜,山海为颠蹶。

云何大块噫,乃尔不可遏。

黎明众窍虚,白日丽空阔。

合浦古珠池,一熟胎如山。

试问池边蜑,云今累年闲。

岂无明月珍,转徙溟渤间。

何关二千石,时至自当还。

这些诗刻划了雷州半岛的风情、气候、吏治等方面的情况。这里的气候反复无常,飓风一来,山海颠簸。当地多信鬼神,并不信佛,人们寿命短,出丧时,长笛短鼓,鸣声悲凉。不过,这里的姑娘并不受封建约束,在山野间常常有成群青年男女,在那里谈情说爱。妇女也和男子一样在外面干活,一日三四迁流动聚墟,到处兜售鱼虾。她们虽然脚不着袜,衣着简朴,但也有极多的美丽聪明女子。

南海之沿可以说是天之涯,九州之趾,山高皇帝远,当地官吏一样的酷贪,为非作歹。鱼肉乡民。合浦本是产明珠之地,但也敲榨得无珠可采。秦观的诗作对这些现象的描写,补充了史载的不足。

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大赦天下。五月,秦观也接到大赦令,奉命北还,官复宣德郎,这时已经五十二岁了。这位饱受折磨的大词人,身体已经被摧残得羸弱不堪了。接到大赦令,真是绝处逢生,喜出望外,即刻动身北还。

琼海北渡,来到徐闻,秦观又见了同是遇赦的苏轼,两人相见,相互惊喜,握手难分,百感交集。秦观将先前写的《自作挽词》给苏东坡看。苏东坡看了,拍拍秦观的背脊,感慨地说:“我怕你不明白有出头这么一天的道理,现在看来不必多说了。”其实苏东坡又何尚不是如此,他甚至替自己写好了“墓志铭”,只是未拿出来给人看罢了。他封好了,交给家人严密收好,连儿子苏过也不知道。

因为秦观要等家里来接他的人,便与苏轼拜别了,向广西藤县走去。一路上,他乘兴游沿途景色。这时,他看到岭南景色格外明媚,鸟语花香,云烟袅袅,空气清新,很有一种超脱红尘的感觉。秦观觉得这景色似乎与他不日前所梦见的差不多,于是诗兴大发,随口占了一阕《好事近》的词: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骄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真想不到,梦里寻它千百度,这世外桃源,竟在眼前。兴奋过度,使他感到体力不支,唇焦口燥的。于是让家人为他勺了一瓢清沏的泉水给他喝。清清的泉水捧来了,秦观看了一眼,笑了一下,竟阖上眼睛,与世长辞了,这首词也成了他的绝唱。

苏东坡听到噩耗,很是悲痛,仰天愤然长叹:“天呀!为什么世上才华盖世之士,都要遭到你的嫉妒。你到底还要害死多少英才?秦观就这么死了,以后世上还会出现这么杰出的人吗?”

其实,苏东坡、秦观与王安石在文学上,还是有共同语言,相传也有许多雅闻逸趣。其中有一则说三人聚在一起吟诗。先是王安石看见花瓣片片被吹下来,说:“原来这春归去,是东风断送的。”于是吟道:

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

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

苏东坡说:“不是东风断送春归去,而是春雨断送春归去。”吟诗道: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秦少游说:“不关风的事,不关雨的事,而是柳絮飘将春色去。”吟诗道:

三月柳花轻复散,飘荡澹荡送春归。

此花本是无情物,一向东飞一向西。

四、寇準

天圣元年(1023年),一位孤独的老人在雷州罗湖岸边徘徊。柳丝低垂,拂起涟漪。一只只燕子不在人家梁上筑巢,却喜欢以荷花为巢,故有“花燕”之称。在陕西渭南出生的寇准不曾见过花燕,但见它们宿入荷花中,自有雅志。不禁想到自己被贬海南,真不如化作花燕,飞入荷花……

罗湖有岸柳垂拂斜阳,片片如收的柳叶,花燕穿梭其间,啁啾飞鸣。细雨如酥,远山一抹如黛,声声泣血的杜宇,惹起寇准忧国忧民的愁绪。想到朝中奸佞当道,社稷势如垒卵,岌岌可危,于是吟成一绝《闻杜宇》:

曾为深冤无处雪,长年江上哭青春。

平林雨歇残阳后,愁杀天涯去国人。

寇准天宁古寺

天宁寺僧盛邀寇准在寺内西馆暂住,形影相弔,茕茕孑立。望着空空如也的四壁,寂寥寒伧,他喟然长叹,吟诗一首,题为《海康西馆有感》:

风露凄清西馆静,悄然怀旧一长叹。

海云销尽金波冷,半夜无人独凭栏。

罗湖归来,惆怅未尽,又吟诗一首:

岭外炎蒸当盛暑,雨余新馆觉微凉。

最怜夏木清荫合,时有莺声似故乡。

夕阳西下,雨丝纷纷,心情依然苦闷,于是又援笔写下一首五绝:

往事都如梦,流年只断魂。

不堪春日尽,细雨欲黄昏。

景德元年(1004年)历史上“檀渊之盟”,寇准为宰相。辽兵南扰,直迫河北深州、祁州一带。寇准分析其中有诈,无非是试探。因而作好备战迎敌。这年冬,辽兵果然大举进兵,边关告急文书如雪片飞来。

宋真宗

寇准奏请皇帝亲征,以激励宋军士气。此言一出,满朝惊悚,个个想一走溜之。寇准堵在门口,不让他们走,下令满朝文武要随驾出征。宋真宗御驾亲征,龙辇渡过黄河,登上澶州城门。坚守边关的将士远远看见皇帝的华盖旒冕,都欢呼起来,士气大振。两军相持十天,辽军难以为继,督战的统军中箭身亡,辽军无心恋战,请求和盟。

宋真宗是个昏君,贪恋宫中奢靡,不想打仗。于是同意每年向辽国进贡十万两银子、二十万匹绢。因为寇准主战态度,招来丁谓;。但他也大拍身居宰相要职的寇准马屁。一次宴会上,寇准的胡子沾了菜汤,丁谓连忙上前来,点头哈腰要为寇大人揩胡须。

寇准当众训斥他“你是国家大臣,我也是国家大臣,你要替我擦胡须,这是什么意思?”丁谓拍马屁拍在马蹄上,心里很是恼火,记恨在心。乘着真宗病重,他勾结刘皇后先发制人,将寇准罢了相,贬谪发配为道州司马。

寇准名声远播,深得人民尊敬。在道州路上,曾被夷人抢掠。酋长发现是寇准财物,即斥责手下人:“怎么连贤相的行李也抢了!快快去送还。”

那个丁谓爬上了相位,欲置寇准于死地。于是罗织罪名贬寇准至雷州,做个司户参军。丁谓派遣中使带着伪造的圣旨,要赐死寇准。就用锦囊藏了宝剑,在马前揭示给寇准看。并出示“诛戮状”,迫寇准就范。其实,寇准早已猜着,他神态自若,对中使说:“朝廷若是赐我死,我要看一看敕书。”中使没办法,只好将真的皇帝敕书奉上。仓卒间,寇准立即向录事参军借了一件绿衫穿上,这件衫太短,只到膝盖。准备定当,就设案焚香,跪拜敕书。

拜完后,他又上台阶,重新欢宴,一直到天渐渐暗了。从道州到雷州,道路险阻,艰难行走。寇准远道到雷州,州县安排用竹舆扛着他走,寇准拱手谢过,说:“我是个犯罪之人,有马骑就已经不错了。”他冒着炎热瘴蛮的气候,坚持日行百里,他的左右都为之感动得流泪。道路崎岖,天气酷热,六十二岁的寇准以犯官之身谢绝乘舆,仍骑马一路颠簸,百姓只得含泪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