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
28373900000005

第5章 神话篇(5)

陈立新兄著《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谓“汉徐闻港作为南方沿海的军事重镇,对维护国家统一,保证海路畅通,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也就是说,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最早的对外贸易海上通道,既具有价值取向上的政治军事性、商业性和互利性,又有与异域文化关系上的交流性和互动性;既有国力发展的开放性和开拓性,又有外交关系上的自信性和兼容性。所体现的精神是:刚毅无畏、拼搏向前;所表现的道德品格是:自强爱国、与人为善、自由平等、博爱和平。东汉三国时期,处于海外交通兴盛时期。风帆的使用,使船只不必沿岸行驶;远洋船可以横跨大洋,缩短航程,降低海运成本,使海上丝绸之路处于繁荣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海外贸易也很发达。

在隋、唐、宋时期,因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开始没置市舶司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加上宋代湛江陶瓷业的兴旺,雷州海上陶瓷之路更为发达。南海沿岸港口与海外交往日益频繁。这时,雷州与泉州之间的交通更为频繁。

史料记载:“宋徽宗时,赦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计建庙四十八间。”日本本土也崇拜妈祖,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这样,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正如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所言,南海海岸线漫长达数千公里,在南海的孕育下,在积淀深厚的海洋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南海独特的文化和精神。海洋文化,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就是人类源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南海海岸线上,凡是有港口的城镇都有天后宫、妈祖庙。沿海乡村的天后宫不计其数。甚至不少农户,都供奉妈祖,以便礼拜,求得保佑。如雷州半岛的妈祖崇拜背景极其清晰、壮观和深远。渔民、船民、海上航行者无不崇敬她,把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定为“妈祖节”,隆重祭祀。初一、十五在舟上或家中设置神龛供奉妈祖。“海上救护神”,名扬四海五洲。

著名民俗学家陶立璠在在他的文章《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中说:“妈祖信仰,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它的影响不止在中国,而且遍及世界许多地域。这和妈祖的海神神格有着极大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属于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妈祖文化随福建南迁移民进入雷州半岛后自然会传承下来。作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妈祖文化受到雷州半島人的格外重视。现存的雷城镇关部街的天后宫,始建于宋代,同时传来的妈祖文化,迅速被当地文化和民众信仰所接受。

明代以后,雷州半島的妈祖崇拜就更为普遍。万历《雷州府志》对天妃庙的分布已有详尽的记载:“(海康)天妃庙在郡城外南亭坊,庙存银器,祀用,监庙者沿主之”,“(遂溪)天妃宮在能明港调蛮村,万历十四年白鸽寨把总童龙建”,“(徐闻)天妃庙,海安所南门外瘦头,各官往来皆具牲礼祭之”。吴川梅录樟州街天后宫,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十九年、光绪四年迭修。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内存清碑数通。石踏跺三级,门额、门联均阴文石刻。门额“天后宫”门联“孝友著璇宫天生使独,声灵昭镜海后来其苏”为光绪四年重修时唐毓真书。座落在湛江市赤坎区文章湾村的天后宫始建于清朝康熙己卯年,面朝东南大海,背靠北部湾的雷州半岛。霞山海头港天后宫,妈祖塑像受信众保护,已近300年。坡头龙头镇上圩天后宫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三进式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庙内青石铺地,高台色砌墙,飞檐斗拱,红墙绿瓦,石墩柱、梁架、壁雕、石狮等雕刻精致,古色古香,蔚为壮观,近年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地图册。清道光年间,吴川林绍棠状元及第荣归故里,为上圩天后宫的雄伟瑰丽所折服,亲笔题联。

雷州半岛历来以农耕为主,兼有渔业、种养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独自的思维方式和信仰观念,其民俗信仰显得丰富多彩。岭南的佛教,最先是从海路传入的。如雷州城自古就是一座有名的佛教名城。民间信仰佛教,有大小奄寺上千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万山第一”的天宁寺。民间信仰和宗教历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佛教外,雷州子民还信仰崇拜雷神、镇海王陈文龙、石狗等等。妈祖崇拜加入原有崇拜的陣营后,民间信仰的底气就更足了。他们都懂得,妈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妈祖是中国民间的女神、美神,更是航海者的保护神,还是劳动妇女的保护神、幸福神。妈祖的神迹,常与海事活动紧密相连,也同渔业、养殖、河海运输、民众生活起居、精神寄托、生老病死紧密相连。

5、德泽接莆田

妈祖是随着闽人迁徙到湛江的,湛江一带的乡村普遍供奉雷州而带来供奉妈这位海神。雷州城夏江天后宫大门楹联:“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记述了妈祖海神从闽海流传粤地至雷州久远的缘进史。信众不忘根本,永念祖先。有些天后宮收藏不少明清各式碑刻。这些材料,对于研究宋代、明代闽人南迁的历史很有价值。雷州半岛还有一些天后庙,以其奇异的祭典和古老独特的遗俗引人瞩目。

电白县属于粤西地区,与雷州半岛一衣带水,通讲海话即雷州方言。电白县登楼村天后宫内保存着一块清代木匾,记述此庙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诏立庙,赐额‘慈顺宫’,锡免祭日赋税。”登楼村天后宫原名“慈顺宫”,宫庙之西侧林氏祖坟碑中有记:“坟在慈顺庙西”。论证妈祖神于宋代宣和年之前已传祀粤西地区,至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才以诏封立庙名。雷州城西门街有敬奉妈祖的“夫人庙”,庙前于宋时是一大商埠。妈祖的“夫人”尊称当始在宋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加封为“崇福夫人”,故雷州城西门街有“夫人庙”。可证妈祖神于宋代宣和年间已由闽人从沿海传带到雷州。

雷州城夏江天后宫是如今敬奉妈祖规模最大的庙宇,但庙原在南亭街之真武庙前,明正统十年﹙1445年﹚,知县胡文亮顿感天妃庙貌残旧,发心鼎建。郡人御史李璿《天妃庙记》中写:“雷州密迩大海,旧有行祠创于南亭,岁月深远,风雨飘零,往来谒使弗称瞻仰。邑侯胡公文亮见庙倾废,发心而鼎建之,更名曰‘雷阳福地’。”其中“旧有行祠创于南亭,岁月深远”之句语证妈祖庙始创于雷城南亭街时称“妈祖行祠”,即闽人初迁雷州时随行供奉妈祖的祠宇。而今更名“雷阳福地”,取意宋孝宗加封“崇福夫人”尊号,即雷阳也是妈祖的“福地”。尔后此庙又迁建夏江,庙额“天后宫”。现每逢三月廿三日妈祖神诞,士民仍然请妈祖神回到南亭街旧址庆诞演戏。此虽属民俗,可印证妈祖神初来乍到的史迹。

妈祖祭祀仪式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现从沿海区域与内地区域两个方面,概述祭祀妈祖的不同仪式。

宋代以后,妈祖神随着闽南人逐渐大量迁居雷州而普遍奉祀。从沿海到内陆地,妈祖庙宇在城镇港埠乡村星罗棋布,妈祖祭祀仪式因地域民俗而同异,但妈祖德泽普沐着雷州人民,起着启文明淳教化的重大作用。雷州人民奉祀妈祖至诚至意,平时初一、初二、十五、十六日,绅民商贾或出海与归来的渔民,都到宫庙进香祭祀虔诚地敬奉,形成了一种敬祀妈祖民俗的普遍性。但逄妈祖诞期庆典最为隆重,主持首事就请来道士法师,诵经唱赞妈祖安境佑民的功德,士民绅商敬酬妈祖的诚心,祈祷永保安宁赐福。由五彩旗、六国旗、八宝彩饰、十音锣鼓、各式飘色、舞龙狮组成巡游队伍,举行大庆贺,传统民俗气氛浓重,无形中展示了民心的凝聚力与亲和情。

敬奉妈祖一般仪式有“讲公知”、“做斋”、“巡游”、“祭祀”、“演戏”等一系列活动,颇具传统仪式的有“雷城三月春”、“南兴三月市”、“井尾三月坡”的集会庆祝形式,顶礼膜拜的人群不绝于道,拜亭殿堂中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祭案上全鸡比比,金猪排排,香烟缭绕,明烛生辉,锣鼓喧天,爆竹震耳,尽表对妈祖的敬崇。庆祝妈祖诞辰的盛况,彰显妈祖精神深入人心,形成了促进社会发展的凝聚力与社会文明的亲和力。

雷州市鸟石港于妈祖诞期,请道士讲公知、八音锣鼓演奏、祭祀、赞灯、演雷剧与散口等6项程序活动。企水镇于妈祖诞期举行祭祀活动,有巡游、舞龙、舞鹰雄、舞狮与飘色等,十分热闹。遂溪县江洪镇于妈祖诞期时,农历三月二十日举行“游坡”,即巡游镇邻近村庄。三月二十二日游港,即巡游镇内北关、中关、南关等3个关。巡游队伍由八音、飘色、彩旗、六国旗、舞龙、舞狮等组成。遂溪县乐民城村于农历三月二十二日早夜,请天妃往关帝庙就座,道士诵经讲公知做功德,开始封斋。白天﹙二十二日﹚游乐民城及村境,晚夜道士讲公知做功德,后散场开斋,二十三日早上回天后宫端座,受村民拜祭。徐闻县东莞村妈祖诞期先请道士做平安忏,再拜祭,举行巡游、表演古藤牌功帮舞等民俗活动。村中有青年人绑贵,结婚时必须请妈祖前往饮酒解贵。

东海岛东头山岛村天后宫于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拜祭妈祖,全村民出动举行大巡游。每单数年﹙1、3、5、7、9﹚的八月某日﹙择日而定﹚,不得超过九月,为妈祖彩新开光,做斋,隆重出游。村民不论居住何地多远,凡是建新宅入火或开业,都要请妈祖前往起居,住一夜,翌日回归本庙安座。其他港圩乡村的天后宫为妈祖彩新的时间都无定期,有的几年有的十几年,认为色彩旧老了就得换新,请道士诵经告知妈祖,彩新后择日开光,举行大拜祭祀。

环雷州半岛沿海村落供奉妈祖仪式十分普遍,民俗十分浓重,内地也保持着一定规模的祭祀仪。

雷城夏江天后宫是雷州半岛最大的一座纪念妈祖的庙宇,位于雷州半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雷城镇,人口约20万人。每年妈祖诞期农历三月廿三日期间都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仪式,称为“三月春”。

具体程序有:

一,封斋仪式;三月十九日开始封斋,先请道士诵《天妃经卷》诸经文赞颂妈祖功德无量,护国庇民,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物阜年丰,士民感恩戴德,庆祝诞辰,沐浴封斋以诚答贶酬谢。祝毕宣布封斋,即日起不准吃鱼肉之类物品,洗净盘碗筷匙诸厨具,开始食素三天。

二,巡游仪式;妈祖巡游雷城是诞期活动中最隆重而盛大的项目,巡游队伍约有1500多人,有彩旗队、舞龙队、舞狮队、六国封相旗队、八宝队、飘色队、十三音锣鼓班与妈祖三宝像神轿队,阵容庞大,十分壮观。

二十日早上,道士诵经祝酬后宣布巡游,妈祖巡游队伍从天后宫出发,经南门到东门再到北门,回真武堂安坐过夜。

二十一日早上,妈祖巡游队伍从真武堂出发,经南门到东门到北门,再到西门回真武堂安坐过夜。

二十二日早上,妈祖巡游队伍从真武堂出发,经南门到雷祖祠拜午忏,约下午2—3时左右回夏江天后宫,约4时作晚忏至夜12时贺寿,5个道士念经祝颂平安祈祷安宁,时间约一个小时又三十分。贺寿毕宣布开斋。

三,贺表仪式;二十三日早上5时开始做忏敬拜,道士敲击锣鼓颂诵《供忏》,气氛热烈。尔后,士绅民众贺表,每个关理事会贺表,道士先按《天妃字式》写表,然后在妈祖圣像前宣读,表颂妈祖隆恩重德,祈祷赐福永保平安,进财晋职富贵双临。

二十三日从早至晚士绅民众备牲品、香烛、纸宝敬祀妈祖,顶礼膜拜的信男善女摩肩接踵,约有1万多人参拜,场景十分热闹非凡。

晚忏道士诵经,宣读祝文,祈求妈祖永保社稷康泰,海疆靖安,人民富裕。祝毕,宣布妈祖诞辰庆祝活动结束。

妈祖诞辰举行隆重庆典,其他时季乃有正月初十至十六日演粤剧七夜。初十日早上道士诵经请妈祖看戏,妈祖从天后宫出发,巡游雷城一周后回南亭安座观看演粤剧。二月初作春头福。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在夏江天后宫前戏台演七夜木偶戏。十二月中旬﹙择良日﹚作春尾福。

还有竖于天后宫东庑墙上的清咸丰十一年《郡主天后宫游江碑》,记载着“雷州建庙所奉天后福神而为郡主,自古及今计年数百载,凡属商船往来海面,遇有飓风狂浪大危,屡现声救护奇功,是以合郡绅士商民人等,在于每年五月朔旦修造彩船一只,恭请天后三座圣像驾游内河潮溪,取名曰‘平风浪而赛神庥’。”妈祖巡游南渡河之事,民国之前每年五月端午举行,今已暂停。

因此,妈祖文化随福建南迁移民进入雷州半岛后自然会传承下来。作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妈祖文化受到雷州半島人的格外重视。现存的雷城镇关部街的天后宫,始建于宋代,同时传来的妈祖文化,迅速被当地文化和民众信仰所接受。

明代以后,雷州半島的妈祖崇拜就更为普遍。分布在湛江海岸线城乡、港口的天后宫,妈祖塑像多数是单独供奉的,也有与佛、神同于一殿,一起受众生崇拜的。霞山天后宫,妈祖与“文武帝”庙和“聚义堂”庙并建一排。有些家族、家庭把妈祖和历代祖先摆在一起祀奉。

陶立璠还对硇洲岛的津前天后庙有生动翔实的描述:庙中天后坐轿,刻着楹联“像是莆田尼山吴祖,庙居津前正德元年”,向今人明示,天后信仰是由硇洲吴姓的先祖从福建莆田带入的。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日,硇洲岛上的渔民们会进行斋戒,执庙内仪仗轿抬天后坐像及簇拥着轮流在12个坐主家中供奉的行像神游“上坡”,回上街尼婆亭山墩前的天后宫“娘家”“朝堂”,供斋上香祭拜,并请戏班演戏酬神,热闹非凡。至23日天后神诞下午,在举行一系列朝拜仪式之后,再将天后坐像抬“下坡”送回津前天后宫内“开斋”,并继续在庙前演戏酬神。岛上投缘的青年男女亦纷纷趁此良辰吉日,结拜成“十兄弟”或“十姐妹”,请妈祖神为其作证,大家祭拜许愿,祈求人生事业爱情吉祥美满平安如意。

硇洲津前天后庙,还以文物众多而闻名粤西。明朝万历三年,雷州推官顾以锡为报天后显灵庇佑他在硇洲海面战胜海盗之恩,在津前天后庙前建石牌坊一座,上面书刻“海不扬波”四字,留下了一段美好的佳话。清朝道光年间,硇洲振威将军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窦振彪,也专程献上产自福建的石雕狮子,安坐于庙前以酬谢天后庇佑神恩。同治年间,半岛吴川状元林召棠亦专门亲临硇洲,书题天后庙庙额真诚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