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
28373900000052

第52章 神圣篇(4)

张世杰明白海口之地,至关重要,若元军以水师扼守海口,则宋军不能进退。但他担心大军调动,士卒离散,会无力抗战,乃铤而走险。据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184【元纪二】记“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今须与决胜负。”然张弘范水师真占领海口,断绝宋军补给生命线。宋军没有淡水,吃了十多天干粮,渴得不得了只好喝海水,呕吐不止,士卒疲乏无力,战斗力锐减。

二月初六日,元军发起猛攻,宋元两军殊死决战。张世杰率领苏刘义、方兴等宋军将士,将千余大船,结成一字长阵,以大绳串联,联舟为垒,停泊于海中,四周修起楼棚,像陆地上的城堡一样,又将行宫焚掉,皇帝赵昺也迁到海上。从早晨一开始,双方短兵相接,展开肉搏。直到傍晚,怒涛汹涌,炮火轰鸣,宋军顽强抵抗,以死相拼,但大势已去,伤亡惨重。张世杰要护驾,却不成功。

宋兵全军溃败。左丞相陆秀夫杖剑趣妻子入海,背负年仅7岁的南宋末帝赵昺投海自尽,以免被元军俘虏。张世杰只好砍断维绳,指挥战船趁着朦胧夜色,保护着杨后突围,撤退到海陵山。杨太后闻帝昺遇难,也恸哭赴海死。张世杰收太后尸,葬于海滨。

张世杰率十六舰趁夜间突出重围,欲奔交趾再图恢复,四天后,海上刮起飓风,将士劝他登岸避风。脱脱《宋史》卷451列传第210[忠义6?张世杰传]说张世杰叹息道:“无以为也。”他相信上天有灵,便登上舵楼祈祷说:“我为赵氏矣,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风浪越来越大,大船倾覆,张世杰这位抗元名将,最终未能实现他收复失地的夙愿,饮恨葬身于平章山下大海之中,宋军残部亦被消灭。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20岁,举进士。宝佑四年(1256年)对策集英殿,擢为第一。据脱脱《宋史》卷418列傳177“文天祥傳”载,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理宗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从此文改字为宋瑞,号文山。开庆初年(1259年),元兵犯宋。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文天祥时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不报。乃自免归。后迁刑部郎官、尚书左司郎官等职。因忤贾似道,致仕。时年仅37岁。

咸淳十年(1274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告急,诏天下勤王。文天祥提兵入卫临安。文天祥此时曾欲请两淮之兵合纵抗战,但不为所用,且被猜疑。于是辗转逃避,泛海至温州,复收兵转战。终因力寡势孤,屡战屡败。德祐元年(1275年)十月,元军进迫临安,此时,张世杰为检校少保。他与文天祥商议,各路“勤王军”此时已有三四万人,不如与元军决一死战,万一取胜,就命令尚在淮东抗元的宋军切断元军后路,国事尚有可为。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勤王抗元的文天祥奉命赴元军议和,因不降被扣。在北解途中逃脱,夜亡走入真州,辗转来投赵昰。宋祥兴元年(1278年)加封少保信国公,人称文信公。景炎二年(1277),张世杰、文天祥在江西、广东等地连续反攻,各地宋朝故将或义兵纷纷响应,收复不少失地。特别是福建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吊眼、许夫人等率领汉、畲各族人民投入了反元斗争。

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端宗病死。8岁的广王赵昺被立为帝,改元祥兴。至元十五年(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六月,张弘范、李恒率水陆军二万在海丰击溃文天祥军,丞相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次年十月押解大都。在大都作楚囚的3年多时间里,劝降的人纷至沓来。他们大体上可分作三类:降元的南宋君臣、天祥的亲属和元朝统治者。当南宋国势阽危、风雨飘摇之时,不少大臣为觊觎功名富贵而觍颜降元,甘作贰臣,文天祥对他们深恶痛绝,对来劝降者从不假以颜色。那些人自知即便口若悬河,舌粲莲花,也不可能使其回心转意,但受人驱遣,又不敢不来。

降元的宋朝左丞相留梦炎,因与文天祥一样是状元宰相,被派来作第一个说客。文天祥不等他摇唇鼓舌,一阵唾骂,便把留梦炎骂得抱头鼠窜。后来文天祥诗中“龙首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的句子,就是讥讽他将来何颜见江东父老。劝降受挫,元朝又搬出已经降元并被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赵显,其时赵显只有9岁,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文天祥一眼便看出元朝统治者的险恶用心,他先是“北面拜号”,然后又不卑不亢地说出“乞回圣驾”四个字。显然,“北面拜号”是出于君臣之义,“乞回圣驾”则是明确表示自己决心殉国,无意降元。

第三个前来劝降的王积翁也是贪生怕死的软骨头。他原知南剑川(今福建南平),见元军势大,弃城而走,纳款于元,元军攻福安(今属福建),积翁为内应,献城作为贽见之礼。元世祖忽必烈欲招致有才干的南人为己所用,王积翁遂献言南人无出文天祥之右者,忽必烈于是命他劝降,结果自然也吃了闭门羹。

用亲属劝降是元朝统治者的第二招杀手锏,已经在元朝居官的天祥之弟文璧、天祥的女儿柳娘、环娘及两妾均被当作劝降的筹码,他们“哀哭劝公叛”。文天祥没有犹豫徬徨,先是写诗讽刺文璧:

去年我别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

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

继之又拒绝了文璧送来的400贯元钞。据脱脱《宋史》卷418列傳177“文天祥傳”载,他对妻妾子女说:“汝非我妻妾子女也,果曰真我妻妾子女,宁肯叛我而从贼耶?”又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高风亮节,义薄云天,今日读这段文字,犹使人潸然泪下!“自身分为齑粉碎,虏中方作丈夫看。”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胁利诱,文天祥从容应对,大义凛然。

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张弘范大军由海路自潮阳港径往崖山,途中命囚系随军的文天祥修书招张世杰,据脱脱《宋史》卷418列傳177“文天祥傳”载,天祥先是说:“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毫不犹豫地写出他的《过零丁洋》一诗作为回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当国家危亡之际,乃“痛自贬损,尽以家资为军费”。张弘范知道自己无能为力,只得把他押解大都,交给元世祖忽必烈发落。忽必烈对文天祥的到来极为重视,先后派出平章政事(副宰相)阿合马、丞相孛罗谕降。文天祥舌战二人,侃侃而谈,语惊四座,言辞之犀利,斗志之昂扬,使两人瞠目结舌,先后败下阵来。当阿合马强行要他下跪时,据宋朱熹《宋代名臣言行录?文天祥》记述,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马语塞。当孛罗诘问他:明知拥立赵昰、赵昺二王也保不住社稷、又何必拼死抵抗时,据宋朱熹《宋代名臣言行录?文天祥》及《吉安文史》庐陵文化博览“民族英雄文天祥”记述,文天祥答:“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下药之理,尽吾心焉,不救则天命也。天祥今日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言!”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劝降不成,元朝统治者把文天祥从馆驿移至兵马司,枷颈缚手,恶衣菲食,想以此消磨他的斗志,逼他改弦更张。但是,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芳香,文天祥对这一切都甘之如饴。

朝飱淡薄神还爽,夜睡崎岖梦自安。

亡国大夫谁为传,只饶野史与人看。

这首诗表达了他矢志不渝忠于宋朝的信念。

文天祥一生业绩不在于诗,但在兵戈战乱之中、拘囚患难之际,苦吟不辍。而且以诗纪事,颇以“诗史”自期,曾说:“后之良史庶几有考焉”。其存于《指南录》之诗记录了他出使蒙元军营、被拘北上、逃难救亡的经历。《指南后录》之诗,记录了他再次被俘以及囚于燕京的历程。其中最为世间传诵的作品有《过零丁洋》和《正气歌》等。《过零丁洋》诗有附注云:“上巳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遂与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书此诗遗之。李不得强,持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这里的张元帅乃元军统帅张弘范。张少保乃南宋抗战英雄张士杰。文天祥时为元军俘虏,被逼作招降之书,实为奇耻大辱,故以死抗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志如此,也就无所畏惧。有诗如此,则其人可知。何止“好人好诗”而已。《正气歌》云: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愿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宿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此诗作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文天祥被囚于燕京土室已历两年之久。身体所受的创伤,精神所受的折磨,自不待言。所赖以自存者,只有“正气”。此种“正气”,在文天祥看来,其钟于人者,即临危之大节。“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诗中列举春秋以来的人物,都是天地之“正气”所在。文天祥之所以久被拘囚而不屈,实以这些人物自期。这样的思想品格,超出了当时某些以儒学道统自负的儒者。这样的作品,也不同于自悲身世的吟哦,而确是一首声振千古的正气之歌。还有《正气歌》的小序。其中列叙自己囚于“土室”的遭遇,其言有云:予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汙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汙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余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无恙,是殆有养致然。

他的《御试对策》滔滔万言,其中有云:圣人出,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亦不过以一不息之心充之。充之而修身治人,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致知,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自精神心术以至于礼乐刑政,亦此一不息也。自有三坟五典以来,以至于太平六典之世,帝之所以帝、王之所以王,皆自其一念之不息者始。

此文用语,几乎都是理学家言。南宋末叶,程朱之学深入士子之心。虽曾伪学之禁,但解禁后,反而更加流行。文天祥此策深受理学影响。这篇对策写于弱冠之年,对于民生疾苦,如此关切,指陈时弊,如此愤慨。其中一段:

陛下以为今日之民生何如邪?今之民生困矣。自琼林、大盈积于私贮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频于营缮而民困,自献助叠见于豪家巨室而民困,自私籴不间于闾阎下户而民困,自所至贪官暴吏视吾民如家鸡圈豕、惟所咀啖而民困,呜呼,东南民力竭矣。

这段文字不是理学说教,而是为民请命。列举民生之所以困,都是征实之言,而且颇带情感。这样的文章似乎不是一般儒学后辈写得出来的,也不是“自奉甚厚”的豪华子弟所能写得出来的。宋元之际的儒学人物,为人处世,蹊径不同。有人只讲儒学的传宗接代,并不固执臣节;有人则固守臣节,不事二君。文天祥虽非程朱嫡传,其固守臣节,似与后者相近。文天祥由富家子弟一变而为民族英雄者。但从文天祥的遗文看来,颇似儒学教养极深的学者,不似性本豪华的文人。当他历尽艰辛困苦之后,所撰《指南录序》和《后序》,就写得慷慨悲歌,真切动人。写于景炎元年(1267年)的《后序》,已是南宋末日,国破家亡,九死一生,在历述苦难艰辛之后,发而为文,故沉痛如此: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颈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黥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则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愁苦之词易工”,天祥本来工于词章,又历经愁苦,故形诸文字,其词之工,有非寻常人力所能及者。《指南录序》、《后序》以及《正气歌序》等,都是南宋之末殉国志士的代表作品,也是文天祥的传世之作。指事造实,直抒胸臆。这类作品和他的诗歌诸作,也是异曲同工,都是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如果文天祥不是身遭亡国之祸,拘囚之苦,使得优游于翰墨之间,则其文章之意度,可能与一般文士学者同风。只是生逢易代之际,于惶恐零丁之中,才产生了悲歌慷慨的作品。

元朝统治者黔驴技穷,忽必烈只得亲自出马。他诚恳地对文天祥说:“你把对宋朝的忠心,来伺服朕,朕要封你为大元丞相。”文天祥仍只求一死。到此山穷水尽之时,忽必烈才不得不下令杀他。行刑之际,还抱一丝希望,元朝统治者之所以迟迟不杀文天祥,是因为“既壮其节,又惜其才”。当时宋朝虽亡,但元朝的统治并不稳固,倘若文天祥能稽首皈依,凭借他的威望,天下不难传檄而定。因此,元朝君臣使尽了浑身解数,软硬兼施,逼他就范。但是,文天祥“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底,身陷囹圄3年有余、时年47岁的文天祥在大都柴市慷慨就义。而文天祥已死。据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186【元纪四】记述,事后忽必烈不无惋惜地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敬重之情,溢于言表。文天祥表现了一个政治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民族气节。元朝统治者面对如此硬汉,只能徒叹奈何!

四、南海悲宋

1、赤湾皇陵

南宋遭元兵追击,“二王南迁”的流亡小朝廷君臣辗转至茫茫南海,在广东湛江、新会、海陆丰等地多处驻足,留下了许多遗址和扑朔迷离的传说。宋元共20多万大军在厓门展开最后一场惨烈的海战。宋军大败,全军覆没,南宋皇朝终告灭亡。宋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誓不作元军俘虏而受辱,遂把南宋的金玺印信挂在少帝昺身上,再背负着少帝昺在厓门投海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