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
28373900000007

第7章 神话篇(7)

《宋史食货志》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为利博。”宋代商人因为海南香料品质高且价格便宜。为利润所驱动,外商频繁来到海南,并有人定居番浦、番村,并建庙祭祀海神,为往来求平安。

宋人楼钥《玫瑰集》卷一九《代谢知琼州表》中说:“今琼管邈在万里之外,颛居一海之中……而贾胡遥集,实为舶政之源。”“舶政之源”,说到底是获利之源。其《送万耕道帅琼管》诗写道:“流球大食更天表,舶交海上俱朝宗。”

南宋高宗,曾经多次在上谕中强调过的一句话:“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这是站在皇帝的立场上,确认“是国家大得济”,即国家受益。国家财源广进,老百姓也随之获利。

关于宋高宗的“阜通”一说,海南的贬官另有议论。李光贬海南后,曾写下《阜通阁》诗,也描绘宋时海南与海外通商情景。其诗有小序云:“元寿使君到官未几,浚川筑堤,以通商贾之利,急先务也。因为阁匾,其榜曰阜通,辱示佳章,因次其韵。”李光赞扬海外贸易的繁荣,“万货来从徼外舟”,外国商船停舶海南已呈繁荣局面;但他诗中指出,要使经济繁荣,老百姓得到实惠,必须“除国蠹”,“去民蟊”。可惜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去祈求南海龙王在“广利众生”时必须做到的!

2、神灵所生

浩瀚的南中国海,正如曹操《观沧海》所咏:“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山海经》云“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大地所载的,日月星辰行经照临,无所不至,东西南北上下此“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山海经》中有不少记载海外奇民异国的神话,大量描述海外世界的奇异。其中涉及到地理、历史、宗教、民俗、曆象、动植物、矿物、医学、人类学、民族学、地质学,甚至涉及海洋学。所记载大批海洋神话,在描述海外方国和海族岛民生活景况,极其神奇,令人拍案叫绝。

如《山海经?海内东经》说“讙头国”:“其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传说大禹带领民众从羽民国朝南方走,来到讙头国。讙头国又叫讙朱国,丹朱国。因为尧之子丹朱反叛父亲未果,后遭放逐,最后跳海自杀而死,其子孙在南海繁衍此国。讙头国人长着人的面孔,还长着鸟嘴,肩上长着两只不能飞的翅膀,只能作拐杖用。鸟嘴捕鱼。讙头国人成群结队,常扶着翅膀巡于海边,用鸟嘴捕鱼,捕捉海中的海龙、海马海中生物,从事渔业。

“长股国”:国人腿非常长,常背负“长臂国”的人入海,捕鱼为生。“大人国”“的人很长大,善操舟楫。“玄股国”的人以鱼皮为衣,“氏人国”的人或是鲛人,半人半鱼。《山海经》还记载海市蜃楼的传说,千奇百怪,难以尽述。奇诡怪诞,恢宏壮丽……

不过《山海经》也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又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大概是说明祝融是炎帝的帝裔华胄,当时,洪水滔天,鲧未待帝命偷息壤堵截洪水,炎帝以治水不力之罪,即命祝融杀鲧于羽郊。炎帝又命令鲧的儿子禹治水,以安定九州。

《山海经》又云“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上古黄帝时期,黄帝南巡,黄帝路过云梦泽南畔,分不清方向,问司徒重黎道:“此何山?”

重黎答道:“此衡山也。”黄帝又问:“何解?”

重黎又答道:“上古时,天地一片浑沌,如鸡卵。盘古氏开天辟地,始有生灵。寿一万八千年,薨于中原之上,首东为泰山;趾西为华山;腹凸为嵩山;右手北,为恒山;左手南,乃为衡山。”

黄帝又问:“何谓衡山?”重黎答道:“此山横亘云梦与九嶷之间,如一杆枰,可称天地轻重,衡量帝德高下,故名衡山。”

黄帝见他对答如流,大喜道:“你熟悉南方之事,当委以重任!”重黎被留在衡山,正式管理南方的事务。他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经常巡视各处的百姓。看到百姓们生食,就教他们取火熟食。晚上,百姓们都在摸黑,便以松火照明。南方瘴重,百姓染病,乃以火熏烟,驱赶蚊虫和瘴气。因他以火施化,被百姓们尊为赤帝,每年八月秋收后,得百姓朝拜。

重黎长得威武魁伟,十分聪敏,但脾性爆烈,生成一副红脸膛,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但不会保存火和利用火。而黎十几岁就擅司火。火到了他的手里,就服服贴贴的。他会用火烧菜、煮饭、还会用火取暖、照明、驱逐野兽、赶跑蚊虫。。

后来,帝喾继位,因重黎忠心耿耿,帝喾让他当了火正,也即火官。他为帝喾及黎民效力,当火官有功,帝喾赐以“祝融”的封号。“祝”是永远的意思,“融”则是光明,就是希望重黎能用火来照耀大地,永远给人带来光明。祝融被封楚地,成为楚国人的始祖。列为中国帝王,号为赤帝。

《山海经》谓“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而《易经》的离卦卦象方位为南,属火,火象征光明。《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3、水火一神

祝融擅用火,是他发现击石取火之法,并发明了火攻战法。且他还是一个音乐家,他经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本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

祝融教会百姓用火,人们崇拜祝融,水神共工妒忿不平,心想万物水养,为何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于是集四湖五海之水冲向昆仑山,要把昆仑山圣火浇灭,顿时天下漆黑一片。祝融愤怒,骑上火龙,大战共工。水终低流,洪水从昆仑山落下,祝融乘势发起进攻,用真火把共工烧得焦头烂额。共工一气之下撞倒不周山,岂料不周山是天柱,天塌了下来。于是就引来女娲补天的故事。

再说洪水冲下昆仑山后,狂泻滔天,浸山灭陵,黎民百姓陷于灭顶之灾。尧帝下令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然鲧治水九年,毫无成效。鲧得知天有“息壤”,只须一点投向大地,即可积成山,堆成堤,堵住水,于是鲧盗得息壤到人间。用以堵塞洪水,终于大地高升,洪水渐退。岂料此事泄露,天帝震怒,派火神祝融斩鲧于羽山,并夺回所余息壤。天帝乃命祝融监视人间治水,掌管一方水的大权。由于祝融属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神语》“粤人祀赤帝并祀黑帝(真武),盖以黑帝位居北极而司命南溟,南溟之水生于北极,北极为源而南溟为委,祀赤帝者以其治水之委,祀黑帝者以其司水之源也。吾粤固水国也,民生于咸潮,长于淡汐,所不与鼋鼍蚊蜃同变化,人知为赤帝之功不知为黑帝之德。或曰真武亦称上帝,昔汉武伐南越,告褥于太乙,为太乙缝旗,太史奉以指所伐国。太乙即上帝也,汉武邀灵于上帝而南越平,故今越人多祀上帝。”

珠江流域广为水乡,即“粤固水国”,其水生于南溟,而源流北方,治水应治其源,北帝是“司水之源”,故拜北帝为水神。北帝,原为星宿神之一,后与四象合一,变成龟蛇合体的宗族神,称“北方玄天大帝”。在珠江子民的心目中,北帝是赤脚水神。

唐朝时曾在塔坡岗上掘出三个铜佛像,因而得名“佛山”。北宋初期,佛山工商业日趋盛兴,户口倍增……当地居民外出别处,则非舟莫渡,工商业货物对于西、北江和广州的运输,也非用船艇不可。为求神庇护,免受风浪之苦,以保生命财物的安全。故先民兴建一座北方真玄武天上帝庙宇,奉祀香火。《重修灵应祠祀》载云:祖庙“……其与佛山之民不啻如慈母之哺赤子,显赫之迹至不可殚述。是若者何也?岂以南方为火地,以帝为水德,于此固有相济之功耶?抑佛山以鼓铸为业,火之炎烈特甚而水德之发扬亦特甚耶?”而“玄武属水,水能胜火”故又引申为一个防火防灾之神。古代佛山先民奉北帝为祖,所以初名“祖堂”,故庙联曰:

廿七铺奉此为祖;

亿万年唯我独尊。

“铺”为古代佛山街道单位,全镇分为十七铺。古雅辉煌的佛山祖庙一直是供奉道教崇信的神庙,佛山各宗祠公众议事的地方,成为联结各姓的纽带,所以佛山人习惯称它为祖庙。

《庄子应帝王》中讲到两位海神,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汉语中有“倏忽”一词,意为“突然”、“匆匆”。此处“倏忽”是指两位海神神性中飘忽不定,骤来骤去。这实际上反映了古人对海洋浸陵陆地,来去无兆的观察,是不折不扣的“鲁莽之神”。《庄子》对“倏”和“忽”绘形绘声,他俩因为“浑沌”的款待,就生报答之心,结果按人的模样,给无面目的“浑沌”凿了些“窍”,结果使“浑沌”送了命,此正是古人对人类对海洋大自然的破坏的写照。

而《庄子大宗师》认为北海的之神名禺强,又叫禺京,字玄冥。云“禺强得之,立乎北极”。其注疏为:“禺强,水神名也,与颛顼并轩辕之胤也.虽复得道,不居帝位而为水神”。这可能是文字记载中最早出现的海洋神;他和颛顼也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应是“正统出身”,虽非为“帝”,却是一“神”,地位低于“帝”。《庄子》中,记其形象是“黑身手足,乘两龙。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形象则是“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禺京”又读作“禺鲸”。其实就是《庄子?逍遥游》中那“不知其几千里”可以“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的“鲲”。禺强出没波涛,故所谓“珥两青蛇,践两青蛇”不过以水文缠绕周身为饰罢了。

《山海经?大荒东经》认为东海之神是禺强之父禺虢,说:“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强),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为东海神。”《山海经?大荒南经》还说:“南海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

在古代神话中,海神多以“蛇”做文饰,那须看海的方位,南方在《易》为“离”卦,属火,故践“赤蛇”。从神话记载中看,无论是禺虢,还是不廷胡余,都不如禺强著名。《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说:“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不廷胡余或应是“不‘庭’胡余”,不廷(庭)是指这位叫胡余的海神居于不庭山岛。

也有认为四海神君分别叫“祝融、勾芒、玄冥、蓐收”。玄冥就是禺强,如此分法,则以祝融最为有名,因为他做过两件大事,一是杀了禹的父亲鲧,二是大战共工。共工战败,头触不周山,造成“天倾地折”的灾难。

关于海神的描述,史籍中有不少记载,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写道,“昔禹王集诸侯于涂山之夕,忽大风雷霆,云中甲马及九十一千余人,中有服金甲及铁甲。不被甲者,以红绢袜其首额。禹王问之,对曰:‘此袜额盖武士之首服’,皆佩刀以为卫从。乃是海神来朝也。”宋代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中记载:“扬州有赵都统为赵马儿,尝提兵船往援李于山东。舟至登莱,殊不可进,滞留凡数月。尝于舟中见日初海门时,有一人通身皆赤,眼色纯碧,头顶大日轮而上,日渐高,人渐小。凡数月,所见皆然。”

屈大钧《广东新语》卷六《海神》中进一步作了描述:“溟海吞吐百粤,崩波鼓舞百十丈,状若雪山,尝有海神临海而射,故海浪高者既下,下者乃复高,不为民害。父老云,凡渡海……风波不起,岛屿晴明,忽见朱旗绦节,骏驾双螭,海女人鱼,先后导从,是海神游也。……海神甚灵,(明)嘉靖间有渡海者,见海神特立水上,高可丈余,朱发长髯,冠剑伟丽,众惊伏下拜,海神徐掠舟而过,有光经久不灭。次日有三舟复见,大噪拒之,风波大作,舟尽覆。语云:‘上海人,下海神。’盖言以海神为命也。”

又云:“祝融者,南海之君也。虞翻云:‘祝,大也;融,明也。南海为太明之地,其神浴月以开炎天,故曰祝融也’。”

这类传说显然是人为附会,述异与创作,不便做为研究古代原始海神的材料。后面还有因海上飓风四起,雾雨迷朦,船上的人都涕泣呼号求祝融保命;片刻之间,天日晴朗,飘行万里,“如度衽席。”这种拯救海上灾难的传说,在南海航行中成为了一种信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四海神君分别叫“祝融,勾芒,玄冥,蓐收”.玄冥就是禺强,前面已经说过.另外三位中祝融最为有名,因为他做过两件有影响的事,一是奉帝令杀了禹的父亲鲧,二是和共工大战,结果战败共工,使之头触不周山,造成“天柱折损”的灾难.这位神在传说中是黄炎(同时又传为炎帝)的后裔,“兽身人面,乘两龙”.其实,他并非海神,和勾芒(东方之神),蓐收(西方之神)一样,只是方位神(依何新说).只不过古人认为极东极西极南极北之地皆为海,才使四方位神和海神有了瓜葛.上古之世的海洋神话,并不只是关于海神的神话.最典型的非海神祝融兼了南海之神,身兼火水两职,衡阳南岳祝融峰才是其真正的宫殿。但也须在南海之滨,选一离宫。此地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靠近南海出海口,附近有港口,方便商船的出入祭祀;二是附近有一定的人口,能常有人到庙中顶礼膜拜和供奉管理。

而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的扶胥镇(今庙头村)离广州城约80里,在珠江北岸,面临扶胥江(珠江的一段),东连狮子洋,下接虎门,背靠广州,是古代出入广州的海路交通重地,经此放洋出海,可以抵达南海各国。扶胥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被称为“去海不过百步,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在此建南海神庙十分理想,于是,使祝融在南海也有了居所。

南海神庙的建立,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南北朝以来,中原战火弥漫,未及岭南,故其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海上交通贸易频繁。中国和西域各国的交往,除了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外,还有海上丝绸之路。海外商贾、僧人纷纷乘舟从海上来华,中国海舶亦屡出外洋。由于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祈求海神保护的愿望也与日俱增。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下诏建南海神庙,乃适应当时时势之需。

七、南海神庙

1、番鬼望波罗

南海神庙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头门西侧是北宋开宝碑亭,北宋开宝四年(917年),潘美率军南下,灭了南汉国,平定了岭南地区。开宝六年(919年),北宋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潘美为首任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并拨款修葺南海神庙,希望能保佑海上交通、交易顺利。开宝碑亭主要记述了这段时期的祭祖及史事。

庙中珍藏历代皇帝御祭碑甚多,及存韩愈、苏轼等名人碑刻,被誉为“南方碑林”。还保存有华表、石狮等,构成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庙中保存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庙内还有木棉树、相思树等古树名木。

庙西侧有古名章丘的小山丘,昔为观海上日出之地,建有浴日亭,单檐歇山顶,梁架简洁。亭内有重刻苏轼诗碑一方,西南小岗上有浴日亭。古代这山岗的阶梯共108级,但如今仅余72级岗阶了。

东连狮子洋,烟波浩渺,夜幕渐退,红霞初现,万顷碧波顿时染上一层金光,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之际,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甚为壮观。此为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

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岭南途中,在广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惊叹这大海的壮阔,太阳的辉煌,天地的浩茫,庙宇的古朴,便感怀身世地写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诗:

剑波峥嵘放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

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

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沉瀣洗衰颜。

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