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顿悟开承地
28435700000003

第3章 开悟《金刚经》

某天,惠能在墟上卖柴,有一客买柴,要惠能将柴送至于官店,客取了柴去,惠能也得了钱。却向门前,听到窗里有客人在诵读一卷新的经典。

当惠能听到谂道:“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是《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所云。而令惠能茅塞顿开,初步悟道,正是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想起了自己从山上采樵回家,替母亲作炊,要点着火,就得击石,冒出火星,才可生着火。这火石用时有火,不用则无火。母亲用手指指着火,告诉他这就是火,他这才认识火。

佛亦是这个道理,佛就在心里,想着了就有。明白这心本来就是无所住的,“无所住”就是毕竟空的境界。真正的清净心正是有个境界,不住色,不住声音、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心就如明镜,有境界就来照,照过了就没有了。

书生寒窗苦读,无非是为考取功名。而佛堂又何尚不是个考场,是选佛的考场。心空是净,那就考取了。空一念而及第,学佛的究竟就是空此一念,现在的净土。处处皆净土,处处皆极乐世界,故佛经云“心净则国土净”。所以梁昭明太子谓之“庄严净土分”。

惠能认为各人心中的佛土因人而异,也就是如楞严经所言“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

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是说心量有大小,有爱黄金的人认为佛土应是黄金遍地,惠能则认为佛土是空无一物,却是广大无边。也就是你所知的范围,量的大小,你心中的佛土就有多大。

“循业发现,宁有方所”就是个人的心境业力的发现不同,并无固定的心所作用。所以“第十分”中佛问“菩萨庄严佛土否?”须菩提说不是的,否认庄严佛土世界存在,“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我们想像的庄严,一定是地方清净。但惠能认为那是什么也没有的,空空洞洞的境界。绝对的空,绝对的清净,绝对不是你所想像的境界,这就是庄严了,是不可思议的。真正的佛土庄严,若没有亲自证历,并非如你所空洞想像的,这就是惠能顿悟的道理。

全部金刚经,共分三十二分,就是梁昭明太子所分。

有:“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税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古藏真经,并无此界分。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听得安居士所诵,惠能深感佛陀的大慈大悲。这《金刚经》32品经文,惠能听了,竟大略已记。

惠能虽不识字,静心息虑听经,尤其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

惠能认为:“此心本来无所住,只因不明此心无所住,故毕竟是空。住法生心,住就在空上了。”

“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物来坦然应对,过去不留。”

生无住之心即离一切相,若人心有一点相,则不可见如来。如者仿佛也,既是仿佛,即不真实,既不真实,即要识破,能识破者,是为真如,即此佛性。

字有相,六祖不识字,此其优势,故不泥于字;空亦是相,故不执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自性清静,心境至虚,一尘不染,即是佛性。

凡人通常判断“我心是否已静”,不停追究自己,此乃通病。降心须用本能,本能逐渐养成。若以心降心,则无异于以雾驱云,天依然是蒙蔽的天。

仙佛也是做,仙凡只是一念之差。惠能闻古人用此“如”字极有深意。他凝神聆听,迟迟不肯离去,透过窗口,他看到那诵经的客人,正是在金台寺认得的居士安道诚。

安道诚也惊喜地说:“惠能?你呀!我正在忖度,或者会在这里见着你,果然,又在这里见到你了!”

惠能问道:“请问居士,这是一本什么经典?”

居士告诉他:“这就是《金刚般若经》!”

又问:“跟谁能学到《金刚般若经》?”

安居士说:“我刚从蕲州黄梅冯茂山东山寺回来,我是云游到那里,正好听到禅宗五祖弘忍大禅师讲授《金刚经》,有一千多人在那里学习佛法。大师常规劝僧俗须修《金刚经》即自见性,直成了佛。”

这本佛经,是说如来的心法。以断疑生信为主,以离相为宗,以无住为体。经旨宏深,颇难了悟。倘若诵经之人,不知道经解;看经之人,不知道佛言,就是烂熟经文,也是茫无所得。而以惠能之智,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惠能又问:“成佛就可以解除人生一切业障?”

安道诚答:“那当然,且能除一切众生苦厄呢!”

这些话惠能听了,很感震撼,牢牢记住了,就象一个干渴的人饮琼浆一样。当即产生了要赴黄梅求法的念头。

他不禁喃语:“《地藏经》只说了业障之源,然对解除业障说得不够透彻,看来我慧根未利,尚未明白。怎么说我也要到东山寺求弘忍大师传《金刚经》,我要成佛!”

安道诚居士在郡城经商,乃慨允资助十两银子给惠能安置母亲,说道:“既然你有这样大的决心,就把这些钱拿去安置你娘,立即找弘忍大师去吧!”

惠能觉得宿昔有缘,想去礼拜五祖求法……

佛教的兴盛,即使在新州,惠能也不是唯一的一个信奉者。那位赠银助惠能往黄梅求法的客商安道诚,早就熟读《金刚经》了。

他和惠能是同乡,同样也“穷则思变”,他往江州经商时,曾闻五祖弘忍之名,也登黄梅东山寺专诚拜谒,蒙授《金刚经》,说是“道俗受持此经,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回到新州,居于金台寺侧,常念此经,才得以助成惠能之行。

不过,安道诚并没有成佛,也未见性。按说他比惠能更有文化,起码他可以朗诵《金刚经》。

而成佛的却是一字不识的慧能,慧能的之所以能成佛,其优胜势在于他的“穷则思变”是依其名字含义求大智慧,学作佛事的本领去惠济众生,帮佛法有自然而然的自性自悟特质。

当他一摆脱尘世唯一的拖累,功德无量的安居士施舍他一百两银,安置好了母亲,便毅然前往黄梅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