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头部向右倾侧,胸部向左扭转,臀部又向右耸出,全身构成了富有节奏感、律动感的S形曲线。桑奇塔门上高浮雕或圆雕的构件,基本上左右对称,主要题材包括法轮、三宝标等佛教象征符号,以及印度民间信仰的精灵药叉和药叉女等人物。
孔雀王朝的石窟寺
孔雀王朝开创的佛教艺术体裁中影响深远者还有石窟寺的制作。最早的印度石窟现存者当推比哈尔邦格雅城北的巴拉马尔石窟群,其中以洛马沙梨西石窟保存较完整。此窟单穴一门,高仅4米,代表石窟开创之际的简易形制,石穴为椭圆形,只作单人隐修之用。但石窟门面雕饰比较细致,完全按当时木结构僧舍凿刻,在拱形门楣上加茅棚式顶,柱、梁、檩、椽皆无遗漏,门楣还刻有一道装饰浮雕,以群象礼拜佛塔(佛的象征)为题材,象群姿态憨厚可喜,窟门修饰可谓精心。
孔雀王朝时期开始的石窟制作在日后印度各地大有发展,规模体制皆精益求精,使石窟寺在印度佛教艺术中占重要地位,并传于东南亚和中亚各地,最后进入我国。
印度翩翩起舞
印度是一个以其优美的歌舞而著称的国家,这里的人们对歌舞的擅长和喜爱源远流长。在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出土的印度河文明遗物中,就有舞女青铜像和表现男性舞者的石雕像。这说明,印度先民十分喜欢舞蹈。此外还出土了可以发出响声的哗啷器以及用陶土烧成的圆球形的吹奏器和哨子等。古代典籍证明,印度在上古时代就有了专业歌者和琴师,一些公元前后的石刻中也出现了他们的形象。
超脱俗世的印度音乐
印度人将音乐视为一种能够使人的灵魂超脱俗世并升华到精神世界的崇高艺术形式。印度音乐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公元前1500年前后问世的《梨俱吠陀》中的颂歌,可以被看作最早的歌词。《娑摩吠陀》则是上古时期的歌曲集,专供祭司在祭祀时吟唱。“娑摩”的意思就是曲调。
当时的乐器主要有套在脚踝处的铃铛脚圈、各种各样的鼓、螺形号、顿达齐尼、维纳琴,等等。几乎在音乐表演的所有领域,无论是为舞蹈和演唱作伴奏,还是在行军中,或是在与其他乐器的合奏中,鼓都作为一种节奏乐器被使用;而在《梨俱吠陀》中所谈到的巴库拉,据说就是螺形号,即把大海螺壳的尾部钻出一个吹口制成的乐器;至于顿达齐尼,大概是一种木制或竹制的笛子,在吠陀文献中,所有被列入吹奏乐器的名称里它出现得最多,在古印度的一些图像上,这种横笛也是极为常见的。在吠陀时代,维纳琴也已出现,现在印度常用的一些民族乐器与之一脉相承。
大约是在吠陀后期,印度音乐家在观察到不同动物的鸣声存在音差之后,将四声音阶改进成为七声音阶。印度的七声音阶被认为分别代表孔雀、乳牛、山羊、鹭鸶、夜莺、马、象等七种不同动物的叫声。《阿闼婆吠陀》中就有关于七声音阶的说明。在史诗时期,音乐在王室的扶植下获得迅速发展。公元前后,声乐从宗教仪式的要素演变成为一种高度世俗化的艺术。从古印度的图像和文字资料中我们知道,当时器乐合奏一般只有四至五种乐器,即弓形竖琴、笛和鼓,以后还有琉特琴,偶尔还有唢呐类乐器。其表演既有独奏也有合奏。只要有一种弦乐器或者一个人声、一面鼓,或许再加上一件能保持一个基本音的伴奏乐器就能进行表演。在印度历史上,只有在重大的喜庆节目时,才能同时看到各种各样的乐器,但却无法弄清它们的固定组合。
神韵多姿的印度舞蹈
提起印度舞蹈,喜爱舞蹈艺术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印度,所有艺术的起源都与宗教有关,印度的舞蹈,也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在印度的众多古代庙宇里,都装饰着不计其数的雕像和姿态各异的舞蹈人物彩绘,这些艺术品让人们可以推测出在远古的年代里,舞蹈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通过它走向灵魂的救赎。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是人和神的界面。
在印度的神话传说中,神明是最初的舞者,表演创造、保护和毁灭之舞。
按照传说,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湿婆是印度舞蹈的始祖。据说他会跳108种舞,宇宙就在他的舞蹈之中周而复始地走向毁灭和新生。很可能,印度舞蹈也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在吠陀时期,舞蹈,至少某些姿势动作,在丧葬仪式和祭祀仪式上都具有一定的位置。以后,主要又在庙宇的礼仪上发挥作用。最初的职业舞者,需要在祭祀时表演舞技以取悦神灵。
舞蹈一方面具有宗教特性,具有魔力和祭祀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生活中的欢乐。人们把传统的艺术舞蹈分为纯粹的舞蹈、表现性舞蹈和戏剧性舞蹈。不用表情去刻画精神状态的舞蹈称为纯粹舞蹈;能够捕捉或激发某种感情或情绪的舞蹈称作表现性舞蹈;而戏剧性舞蹈则借助于舞蹈的手法来表现印度天神和英雄史诗中的事件。舞蹈的表演机会很多,在节庆活动中,要表演戏剧性舞蹈和纯粹舞蹈,而表现性舞蹈则主要在君主加冕、宗教庆典和宗教性游行时演出,也在婚礼、男性降生、朋友来访和在新建房屋的落成典礼等场合演出,并且这类舞蹈常在大国君主的宫殿里演出。
高级艺妓加尼卡
在古代印度,以音乐或舞蹈来谋生的人大都属于社会的最低层。印度种姓制度等级分明,四个种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之间以及在逐渐形成的职业阶层之间出现的差别越来越大,除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体力劳动之外,音乐表演和舞蹈表演也是首陀罗为三个上等种性提供的服务项目之一,这在当时为一项法律规定。当然,不同的乐师和舞师们,其经济地位也存在差异。
宫廷乐师,尤其是那些长期侍奉君主的乐师会有一定的财产,因为除了酬金以外,他们还时常得到各种赏赐;而那些民间的流浪乐师或舞师则经常处在贫困之中,并在无保障、无权利的条件下生活。
印度的高级艺妓被称为加尼卡,与希腊的名妓和日本的艺妓类似,必须受过多种教育,具有很高的修养。这些宫廷级艺妓要学习演唱、吟咏、舞蹈、表演、书写、绘画等课程,还要学习维纳琴、维努笛、木旦加鼓的演奏和测心术、制造香水、编扎花环、交谈、按摩等课程以及妓女应掌握的全部技艺和知识。
在这十几门技艺中,音乐和舞蹈是首先要掌握的两门。当然,年轻美貌是先决条件,获得“加尼卡”称号的艺妓,在男子的聚会上理应坐上席,而且受到君主的尊重。
希腊瓶画
希腊瓶画,是一个美的摄人心魄的艺术门类。有人说:“我们若想对希腊绘画的真面目略有所知,唯一的途径就是去看陶器上的瓶画。”古希腊瓶画是希腊陶器上的装饰画,依附于陶器而得以流传下来,代表了希腊绘画风貌。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技艺精湛,艺术水平极高,在希腊美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瓶瓶罐罐上的艺术
希腊绘画只有瓶画能保存至今,其他如壁画、单幅绘画等全都无迹可寻,所以瓶画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绘画艺术发展的主要资料。希腊瓶画的陶器虽统称为陶瓶,实际上并非花瓶之类的摆设物,而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瓶瓶罐罐,主要形制有双耳瓶(双耳高颈罐)、阔口杯(调酒缸)、浅酒杯(双耳高足杯)、大酒杯(平底杯)、墓葬用油瓶(单耳长颈瓶)、婚礼瓶(双耳长颈瓶)和三柄大罐,等等。瓶画皆作于器腹面积最大的部位,浅酒杯的内壁亦可作成大小不等的圆形画。
古希腊瓶画上绘制的大都是细小的人物画,以及表现希腊神话和地方传说中的各类故事,这些人物故事画出处大多是史诗、神话和戏剧,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的美术史上实为罕见。
万神之王,主管天空,掌握雷电,又被称为雷神的宙斯;气质高雅,容颜美丽,且对伴侣忠贞不渝,无愧于天后地位的赫拉;宙斯的女儿,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象征着美丽、年轻和情欲的满足的维纳斯……这些神话中的人物及他们之间的故事生动活泼地体现在希腊瓶画上。
瓶画艺术的发展
公元前8世纪的狄普隆墓地的陶瓶,就已经显示出了瓶画艺术动人的面貌,不过瓶画的黄金时代还得说是在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初期。古风时期的希腊瓶画最早开始于所谓的东方风格,东方风格指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流行的一种陶艺。由于和亚细亚沿岸东方民族的交往,希腊瓶画的题材多采自东方民族的图案和形象,所以此时的风格称为东方风格。希腊人把动物、人及几何图案同时画在陶器上,是把东方(即埃及)的文明更精准而技巧地表现在陶器上。在大型的陶壶上,将含有大量氧化铁成分的陶土碾碎,以水调和,用笔画在黄褐色的素坯上,再以炉火烧成陶器,件件精美。深褐色的线条,或连续图案,加上抽象的人或动物,使得陶瓶气质出众。
随后希腊瓶画经历了“黑绘式”与“红绘式”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黑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初,希腊的瓶画开始摆脱东方传统的影响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装饰风格。它是把主体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保持陶土的赭色,使形象轮廓突出,有如剪影,细部稍用勾线表现。陶工在红棕色陶器上,用笔画出的暗色色块或线条,经过黄色釉药的加工,变得又黑又亮。黑色的色块上如果用刀刻出白色线条,或挖去部分红棕色露出白色,可以把人或动物的姿态或感情,特别是眼部、手、脚或全身的动作,更细微而传神地在陶器上展现。这种在底色上用黑色块或黑线条作画的制陶方式,成为当时希腊陶器的最大特色。
红绘风格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末,它恰好与黑绘风格相反。红描并非在底色上画红线条,而是把人物或主题的背景全部抹黑,剩下主题部分不涂,使主题呈现出陶器原有的底色,人物细部用线来描绘。这种风格主要流行于古典时期,绘画表现的多为情节性场面,以神话题材和日常生活题材为主。流畅秀丽的线条表现了各种人物戏剧性的动人场面以及细腻的感情。由于雅典一带的陶器底色格外红艳动人,经过处理过的陶画,更显得独特而且亮丽。尤其是主题的部分,可以同时用黑色细线勾出细节,比以前用刀刻出白色细纹更容易,更精准。例如画衣服的细纹以及质感,以前用黑描方式来作不容易达成,现在用红描技法,就能得心应手了。此时期的作品既繁复又华丽,壶型也变化多端,有的装水,有的装油,有的供祭祀用,有的供喜宴用。壶绘的内容更有趣,有当时的风俗民情,也有许多神话传说。这些作品琳琅满目,色泽鲜明,是古希腊人在陶艺史上一大突出的贡献。
进入古典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白底彩绘瓶画,绰号“阿喀琉斯画家”的作品代表了这种瓶画的风貌。从黑绘到红绘,再到白底彩绘,反映出古希腊画家的追求,其中的发展变化,充分体现着他们把绘画看成是一面镜子,要复现自然的形态,使观画者注视画出来的图像时,觉得跟真实的事物和景象相似。这种模仿自然,再现对象的态度和方式,成为古希腊美术的基本特点之一,对此后欧洲及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出征的战士》
《出征的战士》画在一个大口的陶瓶上,作于公元前5世纪。画中一个战士即将出征了,他全身带盔披甲,佩着剑盾,正与家人告别;战士的妻子给丈夫斟满了酒,为他送行,战士举起盘形的酒器,将要一饮而尽;战士和他年轻的妻子面带惜别之情,但同时又表现出为国献身的决心和自豪。在他们的两边是年老的父母:白发苍苍的老父拄着拐杖送子出征;战士身后的老母正做着手势向儿子作临别的叮咛。简练的线条勾画的几个人物,把一幅战士离家出征的图景描绘得非常真切动人,同时又与器物的造型很好地谐调起来。图画的底子是黑色的陶釉,人物是橘红色加上黑色的线条,色彩单纯、浑厚而富有装饰性。从瓶画上可以看到古希腊绘画纯熟的技巧和典雅洗练的艺术风格。
古希腊神话和瓶画是希腊艺术的大宝库,深远地影响了古罗马、文艺复兴及近代艺术。古希腊瓶画艺术,不仅是可以欣赏的、美的,而且在今天,也是人类文明中宝贵的史料财富。
帕加马雕塑
帕加马位于爱琴海中部偏北地区,距海岸有数十里之遥。在古典时代,它是一个很一般的小城。公元前284年左右,阿塔罗斯一世建立起了强大的帕加马王国,帕加马成为王国的首都,并因其文化建设和艺术水平之高而被奉为“希腊化艺术”瑰宝。在兴旺发达的社会条件下,其雕塑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后来的考古学家们在那里发现了当时希腊一些最优秀的雕塑古迹。帕加马的雕塑杰作主要是两组雕刻,其一是阿塔鲁斯一世时制作的纪念战胜高卢人的几组雕像,另一则是欧迈尼斯二世时制作的宙斯祭台大浮雕。
《垂死的高卢人》
在帕加马这个小王国中,阿塔鲁斯一世的武功可谓极盛,而他的最显赫的功绩就是在约公元前241年,打退了中欧游牧民族高卢人的进攻。为此,大批的希腊雕刻家被请来制作青铜雕像以纪念其战功,很可惜的是,到现在都已经荡然无存了,只残留下一些罗马时期的复制品。这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一尊名为《垂死的高卢人》的雕像。这幅作品以裸体表现一位已受重伤正在勉强撑持的高卢战士,他坐在地上,垂着头,神情中有伤痛带来的痛苦和不屈的坚毅。他身体向右前方倾斜,右手支撑着地面,左膝弯曲,似乎仍想挣扎着站起来。虽然雕像的原意是炫耀帕加马的战功,但作品中的高卢战士形象却被表达成了一个不甘屈服的英雄,他的表情是激愤的,人们似乎能看到他身上流出的鲜血。雕像深刻地揭示出了一个处于垂危时刻的英雄的复杂情绪,表现出高卢人的勇敢好胜与强悍不屈的精神。在这件作品中,希腊的雕刻家以一种反向的心理,刻画敌人的勇猛和顽强,很可能是用以说明战胜这样的敌人是何等困难,从而达到宣扬统治者战功的目的。
《高卢人及其妻》
《高卢人及其妻》描述的是一位眼见大势已去的高卢战士毅然杀死自己妻子然后自杀的情景,把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刻画得淋漓尽致。尤以妻子颓然倒下的姿态和丈夫怒目逼视敌人,同时举刀自刎的动作的强烈对比,把古典艺术强调对立统一的辩证表现手法发挥到新的境界。从后人仿作只选择高卢人的形象看,可知这些纪念碑中以高卢人的刻制最为精彩,但他们实际上却是被打败的野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