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艺术与审美读本
28456300000003

第3章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2)

审美意识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它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之中,给美感也染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由于受着特定的社会实践内容和社会思想的影响及制约,总是按照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去从事美的创造,展示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而各个历史时代的艺术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特色。

青少年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小就应当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健康的审美趣味,明确当代人的审美心理,继承历史遗留下来的、符合今天时代要求的积极的审美观念,扬弃那些与时代要求不符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高于历史上任何时代的美好未来。

美感的民族性

美虽然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力量,然而,各个民族间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却存在着许多差别。

各民族的不同的审美意识,在艺术中获得了集中表现,因而形成了艺术作品鲜明的民族风格。

我们强调美感的民族性,但绝不能把审美意识的民族性与审美心理结构的普遍性、共同性对立起来,强调艺术的民族特点,并不排斥各民族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应当吸收借鉴世界上各民族的审美精华和优秀艺术,来丰富我们的艺术。

青少年们了解审美意识的民族性是十分必要的、有益的,因为这可以开拓审美视野,丰富审美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美感中的联觉

人们在审美过程中,通过视、听觉为主的感官来获取、选择、积累的审美信息进入大脑后,由脑的各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组合而成审美表象,获得情感上的愉悦。然而心理学认为,在审美的心理活动中,听觉、视觉、嗅觉等感觉并不是孤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往往会彼此沟通,一种感觉可以唤起另一种感觉。这种奇妙的现象被称作美感中的联觉表现。它在美的感知中极为普遍。

联觉与联想还经常联系在一起。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引起头脑中储存的另外一些事物再现的心理活动。联想之中往往就有联觉。《列子·汤问》记载: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钟子期听到的是伯牙弹奏的琴声,在联想中却产生了视觉,巍峨耸立的高山、浩荡奔腾的江河,油然呈现在他的眼前。可见,联想与联觉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美感中的联想

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即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来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联想是大脑皮质上已经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由于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着的,所以它们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相互联系着,其中某些对象或现象的再现,可以引起另外一些对象或现象的再现。例如我们见到夜空闪闪发亮的星星,就会想到璀璨的宝石,甚至想到少女明亮的眼睛;看到春天即将来临,就会想到百花盛开,万物复苏,也会想到繁荣美好的生活。联想到的情景,作为美的意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样是富有美感的,自然会引起美好的愉悦和感情的激动。

联想按照它所反映的事物间的关系不同,一般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几种形式:第一,接近联想,即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与它在空间、时间上较为接近的其他事物的回忆。第二,相似联想,即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它与性质上或形态上相类似的事物的回忆。第三,对比联想,即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同这一事物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回忆。在美感中,联想对于形成美的认识、增进美感具有一定作用。借助联想,不仅能使审美对象在感知中呈现得更鲜明,更生动,进而还能使感知的形象中的内容更丰富,更深刻。

审美心境

心境是人的情绪的一种,是指一个人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在美感主体活动的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情绪状态经常影响着人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感受。

心境具有蔓延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不同的心境可以使人们将周围的一切都染上各种各样的感情色彩,以至影响到人们的整个行为的表现。

审美主体的心境状态,直接影响着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知觉内容,并且将对象蒙上一层特定的感情色彩。心境对审美感受的影响极其明显。由于审美感受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心境状态,因而不同心境的人在观赏同一景物时,审美知觉的选择、审美感受和理解会出现很大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从色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到更加丰富的美感享受。

审美移情

审美活动中将没有知觉的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感情的现象叫做移情。审美移情有时是人把自己的感情、性格、情绪移到他物之中,形成交融的境界而浑然一体。审美移情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李普斯确立的。人们对这一理论有不同的看法,但审美移情现象在审美活动中,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体验到这种现象。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山也欢来水也笑,其实正是这种审美移情现象。

小故事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写的《牡丹亭》非常成功,一上演,据说连《西厢记》那样的名剧都售价大减。娄江地方有一女子俞二娘特别爱读,最后移情过度,陷入剧情中不能自拔,竟气断身亡。

移情现象从根本上讲是由审美主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心情所决定的,审美主体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不同、心情不同,对自然对象所产生的移情内容和结果也不会相同。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必须认真加以鉴别。借助移情现象,可以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感情。

审美距离法则

小故事

有个叫郭六芳的农家妇女,家住湖畔,终年辛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未感到家乡怎么美。一日乘船外出多日,返回家乡路上眺望家乡景物,落日余晖,竹篱茅舍,碧波帆影,分外美丽,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侬家住在西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上面的小故事隐藏着一个审美的法则——审美距离法则。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由于某种原因离家多日,一日返回,家中的一切都有一种温暖亲切之感:

桌上的台灯燃亮一个亲切的微笑。

审美活动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听音乐、看电影都要有一个适中的空间距离,审美距离是审美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心理现象,掌握运用好审美距离法则,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效果,提高审美能力,更好地享受美,陶冶性情。

提高审美观察力

生活中存在着美,要想发现它,找到它,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观察力和感受力。如果一个人没有审美的欲求,也就无所谓去欣赏美,感受美,再美的对象也就难以储存到头脑中去了。

审美观察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和审美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发展起来的。

怎样培养自己的观察品质,训练、提高审美观察能力呢?

第一,要明确观察的意义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二,要掌握观察的方法。

第三,要开动脑筋,将感知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注意对象美的感性特征和细节,边观察边思考,提高观察的迅速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加深对美的体验。

第四,要认真做好观察的总结,积累观察经验。

只要我们反复实践,不断努力,那么审美观察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审美感受力相应地也就会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