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艺术与审美读本
28456300000030

第30章 各时期艺术作品欣赏(7)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的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据记载,画中人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弗朗斯柯·捷列·佐贡达的妻子丽莎。

达·芬奇为她画像的时间是1503—1505年,当年丽莎刚满24岁。银行家佐贡达以丰厚的酬金请达·芬奇为夫人作画。当夫人出现在画家面前时,她身着华贵的连衣裙,梳着时髦的发式,一绺绺卷发散在双肩,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身体显得丰满,两颊绯红,颈项和手臂佩戴着名贵珠宝,全身充溢着唯美且奢靡的贵族气息。当她用目光注视着这位鼎鼎大名的画家时,一颗能容无限智慧的苏格拉底式的脑袋映入眼帘,面孔下面布满银白色的胡须,看上去像是暂留人间的神,这与她终日见到的粗俗商人大不相同。一瞬间发自内心的微笑,使她的脸显出夺人的光彩,令人神往,腼腆、调皮,似乎失去的青春又回来了。模特灵魂深处的奥秘,被观察敏锐的画家一下子抓住了。

达·芬奇为了维持丽莎的微笑,为她讲了精彩而愉快的故事,还请了各式各样的小丑、琴师、街头艺人为夫人表演,借以唤醒这位消沉、淡漠、昏昏欲睡的少妇。丽莎坐定以后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作出一个少妇的姿态,画家注意到夫人裸露的颈项和丰腴的双手,可惜被金银珠宝所占有,画家对丽莎说:

“如果夫人不反对的话,我想描绘不加任何装饰的颈项和手臂,这是属于您最纯真的美,请夫人去掉一切象征财富的饰物,让我尽情描绘属于你本人的一切丽质。”于是丽莎急忙褪掉所有饰物。我们从画中看到的正是一位毫无修饰的情趣天然的少妇。达·芬奇把她作为一种美的象征,作为人类世界的欢乐和光明来描绘。他把自己的美感和体验,用画笔传达给所有的人。这神秘的微笑因此而得以永恒。

惟妙惟肖的《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米兰格拉契修道院食堂画的壁画。画中描绘的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一件重要事情。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便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应: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

达·芬奇描绘的弟子们的心理和情态,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儿,可是叛变者的形象是很难画的。达·芬奇为塑造犹大的形象曾停笔几天,他常站在画前沉思。当时请达·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他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达·芬奇,达·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达·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达·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

《最后的晚餐》画面宏大,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这幅画的巨大成功使得以后的画家都不敢再涉足这个题材。

米开朗琪罗作品欣赏

米开朗琪罗是继达·芬奇之后的又一位艺术大师,擅长雕塑和绘画,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其早年在佛罗伦萨创作的《大卫》雕像,表现出超凡脱俗的艺术气质,被认为是象征着为正义而奋斗的力量。他创作的巨型天顶画《创世记》又显示出其在绘画上的极高天赋。晚年还参与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设计。

米开朗琪罗和《大卫》

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曾使米开朗琪罗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大卫》取材于《旧约》中的神话故事。古代以色列的大卫王,少年时曾是牧童,有一次他到前线给与敌人作战的哥哥们送饭,遇到凶悍的敌方巨人哥利亚正在逞凶,在危急时刻,大卫用投石机投石杀死了哥利亚,挽救了民族。米开朗琪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抓住投石机,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的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还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琪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巨型天顶画《创世记》

1508~1512年,米开朗琪罗接受教皇朱诺二世的委托,创作了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记》,显示出了其绘画上的天赋。作品取材于《圣经》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整个作品总面积达511平方米,分布在38块天花板上,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作品由9个叙事情节组成,以圣经《创世记》

为主线,分别为“分开光暗”“划分水陆”“创造日月”“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伊甸”“挪亚祭献”“洪水汔滥”和“挪亚醉酒”。绘制的壁柱和饰带把每幅图画分隔开来,借助立面墙体弧线延伸为假想的建筑结构,并在壁柱和饰带分隔的预留空间绘上了基督家人、12位先知以及20个裸体人物和另外4幅圣经故事的画面。米开朗琪罗以自身处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最终让西斯庭天顶和《创世记》得到了最好的融合。

天顶画分为两个创作阶段,共历时4年。米开朗琪罗把自己封闭在教堂之内,拒绝外界的探视,从脚手架设计到内容安排,从构草图到色彩实施,全部由他一人掌握完成。两个创作阶段的风格有着时限的差别,构图和形式越来越简化。为了照顾人们受可视距离限制的生理条件,希望让立于18米之下的人们更清晰“天庭”的运动,米开朗琪罗减少了画面中人物的数量和故事的细节,突出了主体的形象并且强调了活动的节奏。西斯廷天顶画中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二阶段绘制的“创造亚当”,其人物体魄丰满、背景简约的形式处理,静动相对、神人相顾的两组造型,一与多、灵与肉的视觉照应,把创世的记载集中到了这一时刻。

圣彼得大教堂

米开朗琪罗最荣耀的艺术实践是建筑。他晚年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建筑上。1546年教皇指派他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他拒绝了这项工作,在教皇的一再坚持下他最终接受了这项委托,一个附带的条件是不要报酬,因为他并不能确定他还有多少时间从事这项工作,然而他为此一直干了16年。他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巨大的圆形穹顶不仅气势恢弘,而且从细节到整体都是绝世精美的艺术,成为罗马最壮观的景致之一。

拉斐尔画艺

拉斐尔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

博采众长的画家

1483年,拉斐尔生于意大利的乌尔比诺城,他父亲是宫廷的二级画师,他从小随父学画。拉斐尔在第一次拿起画笔时就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到他10岁左右的时候,一些成名的艺术家就开始找他帮忙作设计了。而后拉斐尔进画家画室当助手,学习了15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走上了独创的道路。

拉斐尔创作了大量圣母像,从此名声大噪。他虽然没有达·芬奇那样的丰富经验、博学深思,也没有米开朗琪罗雄强伟健的英雄气概,可是他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聪明特别表现在善于汲取他人之长,而后加以综合创造。他一生创作了不少作品,还作了一些建筑设计,并为西斯廷小教堂设计画稿。他的才能又表现在他创造出最合乎当时人们口味的形象风格,被特称为一种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人倾倒,并且延续了400年之久。

这位文艺复兴天才在20多岁时就获得了与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等人相当的地位,但却只活了37岁。生命短暂的拉斐尔赢得了人们长久的尊敬和喜爱。英国人尤其喜欢这位意大利画家,英国各地的博物馆收藏了不少拉斐尔作品,而英国国立美术馆更是自建馆之初就把搜求拉斐尔作品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神”与“人”的完美融合——《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的作品具有优雅、秀美的风格。他善于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画的圣母就是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完成于1514年。这幅祭坛画,是被指定装饰在为纪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廷教堂内的礼拜堂里的。最初它被放在教堂的神龛上,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里,故得此名。现为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博物馆收藏。

拉斐尔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母性形象。为了拯救人类,圣母将儿子送向人间。他采用了较为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来铺陈这一场面:绿色帷幕刚刚揭开,圣洁而美貌的圣母赤着双脚,怀抱耶稣,显现在光辉普照的天上,正徐徐下落来到人间;又似乎正在挪动轻盈的步子,从云端里走下来,但又好像凝滞不动,露出期望的表情;晶莹的目光,注视着苦难的人间。由于圣母还在云中,身上的衣服被细微的和风吹拂着。被母亲搂得紧紧的耶稣,瞪着两只小眼睛,似乎等待圣母给他决断未来的命运。这个云中的圣母头上既没有表示神圣的光环,也不戴宝冠。连圣母身上的绿色斗篷、红色上衣和褐色头巾也是十分平易近人的,身上也没有其他华贵的装饰。作为画面背景的是隐约透现在天光云气中的无数小天使头像。稍不注意,会认为这些小天使好像是一朵朵团云。画家用这种表现手法为圣母的神圣贡献谱写赞歌。其构思确实是新颖独到的。

杰出的装饰壁画——《雅典学院》

1509年,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聘请拉斐尔来给自己的梵蒂冈宫作装饰,并且还为此将原来从事这项工作的画师全部打发走了,把如此重要的工程完全交由这个年轻人处理——此时的拉斐尔只有26岁。

《雅典学院》就是这项装饰任务中最杰出的一幅壁画。它的题目来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雅典所建的柏拉图学院。拉斐尔用独特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这样一个令人憧憬的主题。画面中,建筑的形式以及人物的装束都表现出典型的古希腊风格。不过实际上,拉斐尔并没有把目光仅仅局限于雅典,在纵深开阔的建筑大厅中,拉斐尔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全都汇聚到了一起。他们代表着哲学、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其中既有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也有意大利当时的名人。这些人不是拥挤在一起,也不是平均或者凌乱地分布着,拉斐尔把他们有节奏地安排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建筑空间里。尽管这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含有对应的象征意味,但是拉斐尔可不想让他们看上去只是像一个标签,他们就如同现实中的人,毫不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行走、比画、争论,甚至变得情绪激动,完全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辩论的气氛当中。所有的动作举止都相互呼应,共同组成画面上优美的旋律。位于画面中心的两个人是整场辩论的裁定者,一手指天的是柏拉图,一手指地的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此外出现的其他著名人物还有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亚历山大、欧几里得和托勒密,拉斐尔还把自己和米开朗琪罗也画了进去。

《雅典学院》洋溢着浓厚的学术研究和自由辩论的空气。所有的人都是那样毫无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享有充分的自由。各种人物的活动和动态,都是统一在一个为探求科学真理而自由争辩的崇高主题之中。

如果说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是在颂扬人的无限强大的意志和创造力,那么,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便是唱出人类的自觉和理智的赞歌。它着重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的是人类生机勃勃的、壮丽辉煌的创造之光。

巴洛克艺术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