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艺术与审美读本
28456300000032

第32章 各时期艺术作品欣赏(9)

阿姬曼·芭奴一共为沙贾汗生下14个孩子,但存活的只有四男三女,由于生育过多,阿姬曼·芭奴的身体越来越虚弱。1631年,阿姬曼·芭奴在跟随沙贾汗南征时,在营帐中生下了第14个孩子后,因难产而死去。临终前,悲痛欲绝的沙贾汗问自己的爱妻:“你如果死了,叫我怎样表示我对你的爱情呢?”阿姬曼说:“请陛下抚养好我们的孩子。如果陛下不忘记我,请不要再娶,另外,替我造一座人世间最美丽的坟墓,让我的名字得以流传后世,那么我此生就一切都满足了。”沙贾汗流着眼泪,一一答应了爱妻的要求。

建筑艺术的典范

蒙泰姬死后,沙贾汗按照她的遗言,着手在阿格拉城外的亚穆纳河河畔建造陵墓。为了表示对蒙泰姬的爱,沙贾汗不惜金钱,调动了国库中一切可以动用的资金去修建这座陵墓。陵墓的总体规划设计由土耳其建筑师乌丁塔德、伊萨等人完成。由来自印度各地、波斯和中亚各国的两万多名工匠共同施工。建筑材料更是来自世界各地,有中国的玉和水晶石,有旁遮普的彩色玉石,有斯里兰卡的黑色玉石,有阿拉伯的煤石,还有印度特有的大理石。陵墓从1632年开始动工,花了22年的时间,耗资6500万卢比终于建成,陵墓建成后即以蒙泰姬的名字命名,叫“泰吉·玛哈尔”,也就是今天的泰姬陵。

泰姬陵建成之后,沙贾汗非常满意,这座倾注其半生心血的陵墓成为自己与泰吉·玛哈尔的爱情见证,并成为其后半生的精神寄托。泰姬陵上刻着沙贾汗的一首诗:“像天园一样光明灿烂,芬芳馥郁,仿佛龙诞香在天园弥漫,这香气来自我心爱的人儿,胸前的花环。”

泰姬陵建筑的艺术水平很高,集中了印度、中东及波斯的艺术特点。整座建筑体雄浑高雅,轮廓简洁明丽。由于它坐落在具有一片常绿的树木和草坪的陵园内,在碧空和草坪之间,洁白光亮的陵墓更显得肃穆、端庄、典雅。泰姬陵最为神奇的地方在于早中晚所呈现出的面貌各不相同,早上是灿烂的金色,在白天阳光的照耀下是白色,斜阳夕照时,白色的泰姬陵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而在月光下又成了银白色,白色大理石映着淡淡的蓝色荧光,更给人一种恍若仙境的感觉。

沙贾汗和蒙泰姬的爱情创造了古印度建筑的奇迹,不过沙贾汗的后半生却非常凄惨。他原本打算在泰姬陵的对面为自己再建一座黑色的陵墓,用通体透黑的大理石对应通体透白的泰姬陵,寓示两人的爱情纯洁得没有丁点儿杂质。河面上还要用黑白两色的大理石建一座桥,把两座陵墓连接起来。然而这个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他的三儿子奥朗则布即于1658年起兵谋反,并登基称王,沙贾汗被软禁于阿格拉的古堡中。从此沙贾汗只能在古堡的八角楼里,透过一个小窗孔,遥望远处河中浮动的泰姬陵倒影,直到8年以后,才因病去世。据说当他弥留之际,还从病榻上抬起头来,就着月光凝视泰姬陵很久很久,发出叹息的声音。所幸的是在沙贾汗死后,由他的小女儿把他的遗体安葬在蒙泰姬身旁。现在陵内存放着两具嵌满宝石花卉的白色大理石石棺,小小的那具就是沙贾汗的棺椁。

莫扎特与贝多芬

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的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莫扎特不仅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他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音乐遗产。

小小音乐神童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是位知名的音乐家,也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作曲家。小莫扎特4岁时便开始了正规音乐课程的学习。莫扎特的学习速度非常惊人,他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

在父亲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姐姐安娜开始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游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器乐,结识了作曲家巴赫、马蒂尼、萨马蒂尼等,广泛的学习使他日益成为娴熟驾驭各种技法风格的大师。

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与他同时代的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莫扎特曾说:“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莫扎特的歌剧作品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0部。其中《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博马舍的话剧,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彭特改编,1786年首演。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莫扎特这部歌剧的主要贡献是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心理刻画,增强了歌剧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唐璜》的脚本也由彭特改编。它取材于西班牙一个有名的民间传说。当时,该传说有各种版本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并已有话剧、歌剧、芭蕾等艺术形式,莫扎特和彭特选用了贝尔塔蒂的歌剧脚本《石客记》,在剧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通过贵族唐璜这个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骗、损害妇女行为的可鄙下场,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同时又肯定了主人公蔑视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一面。这是一部具有伦理道德意义的歌剧,反映了18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德奥知识界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兴趣和关心。它是莫扎特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在处理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莫扎特加强了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使人物的形象更为复杂、真实,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歌剧的矛盾冲突。

《魔笛》这首乐曲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是他的最后一部歌剧。歌剧取材于维兰德的神话《露露》。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德国及奥地利歌唱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

莫扎特创作的协奏曲与交响乐

协奏曲是除歌剧以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一生写了50余部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在巴洛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3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类似咏叹调式的抒情乐章,第三乐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同时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强调了它不同于协奏乐队的音乐性格。由于莫扎特的这些成就,使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而使之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莫扎特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的地位,共有29部;还有7首小提琴协奏曲。在管乐协奏曲方面,《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很突出。

莫扎特一共写了约50部交响曲,其中41部有编号,并像其他器乐作品一样可以分为若干组。交响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种不同音乐风格影响写成的,因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有7部。《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是为当时欧洲最杰出的交响乐团之一的巴黎交响乐团谱写的,具有巴黎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三十五交响曲》(《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响曲》(《布拉格》)常被人们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它只有3个乐章,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风格的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维也纳交响曲;《第三十六交响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莫扎特的最后三部交响曲——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它们都写于1788年6至8月。人们通常将它们划归为一个组,但三者之间各有其特点: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了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出现。

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最后3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贝多芬

贝多芬是18世纪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曾经说过:“竭力为善,爱与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但他获得了王位,也获得了真理。虽然他的一生或许是不幸的,可他的音乐却充满着令人振奋的力量。他是音乐最高级的建筑师。他被后世尊称为“音乐之圣”。

艰辛艺术道路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诞生于德国莱茵河的小城市波恩。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人和气过一点。当贝多芬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常把他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很长时间,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

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8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6岁的孩子开音乐会。尽管费尽周折,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

由于在音乐上的早慧,经过了五六年的锤炼,贝多芬的琴艺倒也一天强过一天。在10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位相当好的老师——尼富。这对贝多芬来说非常幸运。尼富先生的教法很亲切,也很特别。他知道,如果要贝多芬在音乐界大放异彩,就非得要贝多芬喜爱音乐不可。所以,尼富先生不厌其烦地为贝多芬解析乐曲内容,并且想尽办法教导贝多芬,让他把感情适当地融入乐谱中,细心体会曲调的高低起伏,再着手弹琴,这样才会比较得心应手。终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竟然像一匹谁也勒不住的野马,向前直奔。尼富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求教于莫扎特。在那里他有机会为莫扎特演奏,他用莫扎特给的一个主题作了辉煌的即兴演奏,使得莫扎特对朋友说:“注意他,有一天他将名扬全世界。”

1795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闻名遐迩。同年他又出版了3首钢琴三重奏,从而为自己奠定了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5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他凭着神奇的想象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著名的作品还有《月光曲》《快乐颂》《第一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的美丽乐章。在这些作品中,弥漫着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扎特都被束缚的严格形式。

《命运交响曲》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

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地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重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展到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

这就是命运交响曲,高亢、激昂,催人奋进。这首在饱尝人生磨难、忍受身体与心灵双重伤害后,向命运发出的挑战与呐喊,是孤独的诉说,是病痛的呻吟,是愤懑的宣泄,是对人生多舛的拷问!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月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