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艺术与审美读本
28456300000033

第33章 各时期艺术作品欣赏(10)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是激动的急板。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诞生

浪漫主义原指流行于中世纪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18世纪末被用来称呼当时兴起的文学运动,后又被运用到音乐中来。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约晚上数十年。浪漫主义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并不是截然绝缘的。古典主义音乐最有成就的大师贝多芬的晚期的创作已显露了浪漫主义的某些特征,可以说贝多芬是由古典乐派跨进浪漫乐派的一座桥梁。在许多浪漫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也都包含有古典主义的内容和技巧。

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者的特征,正如日本音乐史家崛内敬三所说:“浪漫乐派的音乐,在形式和技巧上,虽然承继自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这些音乐,更为自由奔放,形式上也无拘无束,喜用抒情和描写的手法,强烈地表现出个性或民族风格。”

具体说来,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内心的激情在创作中得到强烈深刻的表露,甚至带有自我崇拜的倾向。浪漫主义音乐是一种个性化的、理想化的、富于诗意的、感情重于理智的音乐。其二,在作品中音乐家常把自己的主观心灵与客观的大自然融合为一体,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亲密的关系,在他们的作品中,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其三,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古老民间传说、故事、质朴单纯的民间音乐素材,在浪漫乐派的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从而获得了一种清新、质朴的气质和格调。其四,在音乐的体裁、样式方面,特别重要的是出现了具有浓厚浪漫气质的新乐器(特别是钢琴)独奏体裁,诸如即兴曲、夜曲、叙事曲、谐谑曲、音乐会用练习曲、幻想曲、各种富有民族民间色彩的舞曲、无词歌等,在浪漫乐派作曲家的创作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声乐艺术歌曲也成了这一时期最富有浪漫气息的体裁。它的发展体现了音乐进一步同诗歌结合的趋向。新颖独特的器乐和声乐套曲,单乐章标题性交响乐的形成,则是这一时期浪漫主义音乐独特的产物。

不难看出,同古典主义音乐相比,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个性尤显鲜明突出。如在古典乐派中,海顿和莫扎特的出生时间虽相差24年,但他俩的作品有时竟相似得难以区分;而在浪漫乐派中,肖邦和李斯特属于同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家,但他俩的差别,只要听任何一小节乐曲,就可清晰地辨别出来。

浪漫主义的先行者——韦伯

卡尔·马里亚·冯·韦伯,1786年出生于德国北部的奥伊廷城,父亲是军官和演奏小提琴的业余音乐家,母亲是女高音歌唱演员,伯父是曼汗的宫廷乐师,三位堂姊即是有名的韦伯三姊妹,都是女高音歌手。韦伯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酷爱音乐。他10岁到13岁时,随宫廷乐师贺希克尔、海顿(著名古典乐派大师海顿之弟)和卡尔赫学习钢琴和作曲,并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写出了他最早的几部歌剧。他的创作高峰是1921年完成的著名歌剧《自由射手》,它被认为是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德国民族歌剧诞生的标志。他后来创作的歌剧《优兰蒂》和《奥伯龙》都取材于神话传说,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奥伯龙》

的序曲和女高音咏叹调《大洋,你这雄伟的巨人》现已成为脍炙人口的音乐会曲目。

为实现建立德国英雄性大歌剧的理想,以及追求在歌剧中道德力量的戏剧对比,韦伯在《优兰蒂》的创作中进行了新的尝试。这部歌剧结构上摆脱了德国歌唱剧的影响,丰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剧结构中的功能,同时改说白为朗诵调,对突破传统的关闭式分曲结构作了一些探索。如将咏叹调放到更大的场面结构中或各种性质不同的朗诵调的连接等。歌剧在配器及和声运用上,也有进一步发展,如建立在全音阶和半音阶对比上的和声使用,8个加弱音器的小提琴与1个不加弱音器的中提琴的颤音对比等,都很有代表性。特别是在《自由射手》中使用的主导动机手法,在这里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如剧中人埃格兰婷的主导动机随着她思想感情变化而变化的手法,对以后瓦格纳的歌剧创作有明显的影响。由于德国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这部歌剧在题材方面没有能够摆脱中世纪骑士传奇的神秘色彩,音乐也缺乏个性;但是这些新的探索在德国歌剧发展史上仍是有意义的,受到R.舒曼、F.李斯特、瓦格纳等人的肯定。

《奥伯龙》是韦伯的最后一部歌剧。剧中描写众仙之王奥伯龙和仙后蒂塔尼娅争吵后,找到一个获罪的骑士,到东方经历了种种荒诞的冒险和爱情纠葛,最后骑士和他的情人在魔法号角下脱险,奥伯龙和仙后和好如初,骑士也被赦免,双双爱情大团圆。这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在伦敦上演时受到欢迎。歌剧的结构松散,音乐缺乏内在的统一和连贯生,更像一部戏剧配乐。但是序曲写得概括、生动,继承了《自由射手》和《优兰蒂》的传统,是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曲目。

舒伯特和他的《摇篮曲》

弗朗茨·舒伯特和韦伯一样,也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舒伯特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小学教师家庭,是家中的第13个孩子。因家境贫寒,他11岁时就进教会唱诗班受音乐教育并任歌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14岁时他开始创作歌曲,16岁开始创作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在他短短的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交响曲10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8部,弦乐四重奏19首,钢琴鸣奏曲22首,小提琴奏鸣曲4首,歌曲600余首,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有“歌曲之王”之称。

舒伯特生活的年代,正植梅特涅独裁专制时期,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因此他的作品大量反映了知识分子苦闷压抑的思想感情和渴望摆脱压迫、追求光明的复杂矛盾的心态。代表作有具有自传性的两套组歌《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b小调第八交响曲》。在他的歌曲中,抒情歌唱性曲调占有重要地位;但富于语言表现力的朗诵调,也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叙事歌曲《魔王》和戏剧性歌曲《普罗米修斯》里。他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不仅对旋律起了陪衬的作用,而且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重要手段。

舒伯特的歌曲与德、奥的民间音乐语言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舒伯特的不少歌曲采用歌德、席勒、迈尔霍费尔等人的诗,常以旋律的抒情性和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性、深刻性见称。舒伯特的交响曲早期受海顿、莫扎特风格影响,如《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而《第四交响曲》则和贝多芬较接近。后期交响曲开始有抒情、戏剧性的浪漫色彩,如《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和《第九交响曲》,对19世纪交响乐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舒伯特还是富有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的钢琴特性曲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他的一些即兴创作的特性曲,成了钢琴音乐的珍品,在乐坛享有盛名。

舒伯特的名曲《摇篮曲》从写出来那天起,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的母亲和歌唱家们传唱着。关于舒伯特创作《摇篮曲》,还有这样一个故事:那时的舒伯特生活很贫苦。有一天晚上,他没有吃饭,饿着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能碰见一个熟人,借点钱买点食物充饥,但很久也没有碰到熟人。这时他走进一家豪华的酒店,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他忽然发现饭桌上有一张旧报纸,舒伯特于是拿起翻看着。他见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朴素、动人的诗,打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眼前出现了慈爱的母亲的形象。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拿出一支铅笔,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

舒伯特写好后,把歌曲交给了饭店的老板,老板虽然不懂音乐,但觉得这首曲子那么好听,那么优美,便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

舒伯特在贫困中,以美好的心灵为母亲和孩子们写下了这首甜美的歌曲,这首《摇篮曲》很快在世界各地传唱开来,流传至今。

发展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鼎盛时期,德国的门德尔松、舒曼和早期的瓦格纳,法国的柏辽兹,波兰的肖邦和匈牙利的李斯特为代表人物。19世纪50年代以后,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开始衰落并逐渐走向解体,但它的影响在19世纪后半叶的许多作曲家的创作中仍可看到,因此有人将奥地利的布鲁克纳、奥尔夫,德国的勃拉姆斯、施特劳斯等一批作曲家看成是后期浪漫乐派。

舒曼与《曼弗雷德序曲》

罗伯特·舒曼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一个书商家庭。7岁时向教堂管风琴师孔奇学习钢琴,12岁尝试作曲。1830~1840年,舒曼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使他的音乐才能得以充分发挥。1833~1844年,舒曼创办了《新音乐杂志》,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

舒曼的创作可分前后两期,19世纪30年代时创作的主要是钢琴音乐,代表作有:由12首乐曲组成的钢琴套曲《蝴蝶》,由12首各具标题的乐曲组成的《狂欢节》,由18首乐曲构成的《大卫同盟舞曲》,以及钢琴套曲《克莱斯勒偶记》

等。1840年,即舒曼与克拉拉结婚的那一年,是舒曼音乐创作的黄金年,共创作了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妇女爱情与生活》等近70首歌曲。19世纪40年代以后,舒曼的重点创作转向大型器乐曲和大型声乐曲,他的四部交响乐有三部写于这一时期,其中最优秀的是《降β大调第一交响曲》和《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他受革命浪潮激励创作的男声合唱曲《拿起武器》

《自由之歌》《黑红金》等,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女爱情与生活》等,还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以其构思深刻、和声新颖以及如诗一般的形象和有力的心理刻画取胜。像舒曼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首序曲也有较多的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去刻画曼弗雷德的性格。

序曲开始时,全乐队奏出三个强有力的切分和弦,给音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段引子的主题描写曼弗雷德黯然的沉思,或者说绝望的神伤。

奏鸣曲形式的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体现出曼弗雷德激动、热情、苦恼、绝望等各种情绪和内心所受的折磨。序曲的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声部奏出,表现出主人公温柔的一面,在情绪上不同于第一主题,但仍然笼罩着阴暗、忧郁的迷雾。

曼弗雷德的基本形象在这部序曲中有着真正的交响式发展,他愤世嫉俗的神态、慌乱不安的忧郁情绪、怀念恋人的忧愁、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都以磅礴的气势体现出来。曼弗雷德的结局是悲惨的,他竭力寻求的“忘怀”始终无法觅得,他在诗剧结束时终于平静地死去。经过序曲的引子,主题再现,全曲结束。

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7岁写了《波兰舞曲》,8岁开始公开演奏,16岁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展早期创作活动。20岁客居巴黎,和一些进步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流亡的波兰革命者经常接触,使他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在创作中获得丰硕成果,成了一名颇有名望的爱国音乐家。当时波兰民族运动高涨,他通过创作、演奏音乐来表达对祖国的怀念,喊出了被奴役、受蹂躏的波兰民族的愤怒、反抗的声音。他创作的波兰舞曲、马祖卡舞曲和他所首创的叙事曲、夜曲,是一幅幅“永久性的音画”,他本人也被喻为“炮口对准沙皇的,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肖邦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对浪漫乐派和后来的现实主义、印象主义音乐都有影响。肖邦一生创作钢琴曲两百余部,声乐曲、室内乐曲二十余首。最著名的有《告别圆舞曲》

《葬礼进行曲》《军队波兰舞曲》《海洋》《冬天的风》《革命练习曲》等。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尽管他的老师艾尔斯内等曾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但是,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没有影响肖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18、19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19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19、20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肖邦的代表作《革命练习曲》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

肖邦本人十分喜爱这首作品,他曾说自己再也写不了比这更美的旋律了。

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学生古特曼奏完这首练习曲,无限感慨地叹道:“啊,我的祖国!”人们才知道作者在曲中抒发的是乡恋之情。从此,这首练习曲被冠以标题“离别”,这是一首心灵的悲歌,是肖邦练习曲中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