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社交与处世读本
28457100000016

第16章 方圆之道(4)

孟子在《离娄上》篇中有一段用眼睛判断人心善恶的论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西汉末年,王莽在朝为官,在他未篡位之前,一直给人的印象是勤劳肯干,节俭自律。但是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后,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清而朗,气很足,但是眼神中带有邪狭的味道,专权后可能要坏事。我又不肯附庸他,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

后来,王莽果然篡权,建立“大新”,成为乱臣贼子。

一般来说,心虚的人,往往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本能地躲闪他人的注视。

东汉末年,有一次曹操派刺客去见刘备,刺客见到刘备之后,并没有当时下手,并且与刘备讨论削弱魏国的策略,他的分析,极合刘备的意思。

不久之后,诸葛亮进来,刺客很心虚,便托词上厕所。刘备对诸葛亮说:“刚才得到一位奇士,可以帮助我们攻打曹操的势力。”

诸葛亮却慢慢地叹道:“此人见我一到,神情良惧,视线低而时时露出忤逆之意,奸邪之形完全泄漏出来,他一定是个刺客。”

于是,刘备连忙派人追出去,刺客已经跳墙远去了。

心理学家珍·登布列在《推销员如何了解顾客的心理》一文中说道:“假如一个顾客眼睛向前看,而脸转向旁边,表示你被拒绝了;如果他的嘴是放松的,没有机械式的笑容,下颚向前,他可能会考虑你的提议;假如他注视你的眼睛几秒,嘴角乃至鼻子的部位带着浅浅的笑意,笑意轻松,而且看起来很热心,这个买卖大概就有戏了。”

一个人视线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了解。

第一,对方是否在看着自己,这是一个关键。

第二,对方的视线如何活动,或者是视线刚接触立刻就挪开,他的心理状态是有所不同的。

第三,视线的方向,即对方是正视还是斜视观察自己的。

第四,视线的集中程度,即是否是专心致志地看自己。

第五,视线的位置,通过对方视线的方位移动,来考察他的内心动向。

有识之士是知人有所思、知人有所为的,他们知道处世的最难之处,莫过于知人;而且为人处世中的识人,自古就是为难之事。人是不容易被人所了解与认识的,当人们去了解和认识一个人时,就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了解他的表面与实质,而这些又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辨别一个人的言行真伪起,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否高尚,中间无不渗透着人的精力与智慧。而轻浮地对待人际关系,就不能真正做到认识人。

人际关系作为个人成功的要素之一,要求人们之间沟通与理解,而在自己与别人之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心理隔阂这堵墙,要拆除心墙,就必须了解对方,否则,沟通与理解都是枉费心机。

有时,眼睛似乎也会说话,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经常会反映到他的眼睛里,心之所想,透过眼睛就能看出其中的大概,这是每个人都很难隐瞒的事实。

隋朝末年,战事频繁,魏徵隐居于梁、宋之间。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战败,只身逃到了雁门,改名换姓,扮成一教书先生,与魏先生认识且常来往。一次,魏先生半开玩笑地同他说:“我观察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言语支吾,现在朝廷正在抓捕山东的叛乱分子,难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细,还望先生救我。”魏先生说:“我看先生没有帝王气象,也不具将帅的谋略,仅一乱世英雄而已。”接着魏先生详细地向他分析了历代帝王将帅及乱世英雄成败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说:“我夜观天象,汾河晋地一带有帝王将出,如您能前去辅佐,则前途不可限量。”话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说:“腐儒之辈,不屑与图大事。”不久,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驻营作战,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投降了唐王朝。

后又闹叛乱,终被全部消灭。

李密涣散的目光已经泄露他的底气不足,难成大器。

通过眼睛,可以很容易看出对方的内心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也是如此,学会看懂对方眼神中传递出的信息可以让你准确地判断出对方的心理及他是怎样的人。

在谈话的时候,如果有一方眼光不断地转移到别处,这说明他对所谈的话题并不感兴趣,另一方意识到这种情况以后,应该想办法改善这种局面。

当一个人看另一个人时,用眼光从上到下或是从下到上不住地打量时,表示了他对对方的轻蔑和审视。而且这个人有自我优越感,有些清高自傲,喜欢支配差遣人。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了好感,他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多会用一种带有幸福、欣慰、欣赏等感情交织在一起的眼光不住地打量对方。

疾风知劲草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人往往在关键时刻才能知道谁是真正对自己好的人。

赵喜是东汉南阳郡宛(今河南南阳)人。更始失败,赵喜被赤眉军围困,十分危急。他爬上屋顶逃走,与好朋友韩仲伯等数十人,带领着一帮小孩及年老体弱者,爬山越险,一直逃出武关(在今陕西商县东)。韩仲伯的妻子年轻貌美,韩仲伯怕有人强暴妻子而连累自己,就想将妻子遗弃在途中。赵喜极力劝诫他不要这样做,可是,韩仲伯还是丢下妻子,自己逃命去了。赵喜就用泥土涂抹在韩仲伯妻子的脸上,遮盖她的美貌,并让她坐在小车上,自己推着她走。路上每次遇到强盗,或者有人想强暴她,赵喜就谎称这女人得了重病,因此幸免于难。赵喜带着众妇女弱小到了丹水县后,见更始帝的亲属都赤身露体,满身污垢,饥饿困顿得不能再前进了。赵喜悲感交集,就把所带的衣帛资粮全部给了她们,并把她们送归乡里。

建武二十六年(50年),光武帝召集内戚宴会,夫人们纷纷称赞赵喜笃义多恩。她们告诉皇上:“当年遭赤眉之祸逃离长安,全靠赵喜救助才得以活下来。”光武帝十分赞许赵喜讲义气。后来,光武帝征召赵喜入京为太仆。光武帝夸奖赵喜说:“你不但为英雄所保荐,连妇女也怀念你的恩德呢。”对赵喜厚加赏赐。

具有救人于危难之间的品质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甚至是敌人的尊重。

骆统,三国时期吴国会稽(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他的父亲为袁术所害,母亲改嫁做了华歆的小老婆。骆统8岁那年,跟随着一位亲戚从母亲那里回老家会稽,母亲为他送行。骆统拜辞了母亲,头也不回地走了。母亲哭得很伤心。车夫对骆统说:“老夫人还在那里伤心落泪呢,你回去劝慰一下吧。”骆统说:“我就是为了不增加母亲的痛苦和思念才不回头劝慰的。”骆统对母亲很孝顺,性格慈悲,乐善好施。有一年闹饥荒,粮食歉收,乡邻及远方的亲友们缺吃少穿,生活非常困难。骆统很想救济他们,但是家中又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因此终日悲伤,不思饮食。他的姐姐仁爱有德行,因为丈夫刚去世,暂时回娘家居住。她见弟弟天天满脸戚色,饭量日减,便问他有什么为难之事。骆统说:“乡邻亲友们都没有粮食吃,我哪里忍心独自吃饭呢!”姐姐说:“原来是因为这件事,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把自己折磨到这等地步呢?”她就把自己家中的粮食拿出来送给骆统,又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很是称赞姐弟俩的义行。骆统把粮米全部分送给乡邻,帮助他们度荒自救。乡邻们很是感激,骆统也因此美名传布乡里。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失利受挫或面临困境的情况,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帮助,这种雪中送炭般的帮助会让原本无助的人记忆一生。

人们总是可以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苦处,却对别人的痛处缺乏了解。他们不了解别人的需要,更不会花工夫去了解;有的甚至知道了也佯装不知,大概是没有切身之苦、切肤之痛吧。

虽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随时体察一下别人的需要,时刻关心朋友,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朋友身患重病时,你应该多去探望,多谈谈朋友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当朋友遭到挫折而沮丧时,你应该给予鼓励:“这次失败了没关系,下次再来。”当朋友愁眉苦脸,郁郁寡欢时,你应该亲切地询问他们。这些适时的安慰会像阳光一样温暖受伤者的心灵,给他们希望。

妥协不代表软弱

一个人一生中做得最多的事恐怕就是妥协。人每时每刻无处不妥协。妥协是现实人生的一个事实。

人生就是要不断地妥协,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妥协;人际关系更是一种妥协,一种没有商榷余地的妥协。可是,虽然人们无时不在使用它,但人们对它却不太熟悉、不知道,知道了也不愿承认它。年轻气盛时,更不愿正视妥协,以妥协为耻。殊不知妥协不仅是现实人生的一个铁的事实,也是一种理性,一种策略,一种绝高的社交智慧。如果我们把发展看成是人生的硬道理,那么,妥协便是发展的硬道理。

19世纪中期的美国,在木材行业中,经营规模很大而又获得成功的人却为数很少,其中经营得最好的莫过于费雷德里克·韦尔豪泽。

1876年,韦尔豪泽意识到,如果没有伐木的权利,木业公司就会衰落,于是他就开始实行一个大规模购买林地的计划。他从康奈尔大学买进5万英亩土地,后来继续买进大量土地,到1879年,他管辖的土地大约有30万英亩。而正在此时,一个重要的木业公司——密西西比河木业公司吸引了韦尔豪泽的兴趣。该公司具有很多的土地及良好的木材,由于经营者方法不对,导致公司效益不好。于是韦尔豪泽决心收购该公司。在经过接触后,双方同意促成这个买卖。

在收购该公司的价钱上,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谈判。按该公司的要求,出价为400万美元,而韦尔豪泽则千方百计想把价钱压得低一点。于是他派了一名助手直接与该公司谈判,要求只给200万美元,态度异常坚决,并大讲道理。在经过双方的激烈争执后,韦尔豪泽闪亮登场,以一个中间人的身份出现,建议二者都做出一些让步,并提出自己的方案,声明:若就此方案也达不成协议,你们不必继续谈判。

卖方正在苦恼之时,有些“松动的”迹象,自是欣喜。这样,只作了小的修改即达成协议,而买方所得的条件也比原来料想的好得多。最终以250万美元成交。

他的“妥协”收到的效果显而易见。从此,韦尔豪泽的事业如虎添翼,20世纪初,费雷德里克·韦尔豪泽通过对木材业的各方面的控制,使他的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木材帝国。

妥协与让步在谈判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妥协与让步不是出卖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获得更大利益放弃小利益,可见让步应该是必要的。但是,妥协与让步也要讲究原则与尺度。

不要过早妥协与让步。太早,会助长对方的气焰。待对方等得将要失去信心时,你再考虑让步。在这个时候做出哪怕一点点的让步,都会刺激对方对谈判的期望值。

你率先在次要议题上做出妥协与让步,促使对方在主要议题上做出让步。

在没有损失或损失很小的情况下,可考虑妥协与让步。但每次让步,都要有所收获,且收获要远远大于让步。

让步时要头脑清醒。知道哪些可让,哪些绝对不能让,不要因妥协与让步而乱了阵脚。每次让步都有可能损失一大笔钱,应掌握让步艺术,减少你的损失。

每次以小幅度妥协与让步,获利较多。如果让步的幅度一下子很大,并不见得使对方完全满意。相反,他见你一下子做出那么大的让步,也许会提出更多的要求。

有时候,妥协还可以保住性命。

大家都听过“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为防止被人夺权,就在一次宴席上对昔日为他打下江山的功臣们说:“以前的日子里多好!白天厮杀,夜晚倒头就睡。哪像现在这样,夜夜睡觉不得安宁!”众兄弟一听,关心地问:“怎么睡不稳?”赵匡胤说:“这不明摆着吗,咱们是把兄弟,我这个位子谁也该坐,而又有谁不想坐呢?”大家面面相觑,感到了事态严重。赵匡胤说:“你们虽然不敢,可难保手下人不这么想。一旦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就由不得你们了。”大家一听,明白赵匡胤已在猜忌大伙了。吓得在地上叩头不敢起身,求赵匡胤想个办法。赵匡胤说:“人生短暂,大家跟我苦了半辈子,不如多领点钱,回家过个太平日子,那多幸福。”大家忙点头答应。

第二天,旧日的那些功臣们一个个请求告老还乡,交出兵权,领到一笔钱回家去了。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适当妥协,可以让你避免许多麻烦。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常常带一只叫雷斯的小猎狗到公园散步。他们在公园里很少碰到人,再加上这条狗友善而不伤人,所以,他常常不给雷斯系狗链或戴口罩。

有一天,他们在公园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警察严厉地说:“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而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你难道不知道这是犯法吗?”

“是的,我知道。”卡耐基低声地说,“不过,我认为它不至于在这儿咬人。”

“你不认为,你不认为!法律是不管你怎么认为的。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小孩。这次我不追究,假如下次再被我碰上,你就必须跟法官解释了。”

可是,他的雷斯不喜欢戴口罩,他也不喜欢它那样。一天下午,他和雷斯正在一座小山坡上赛跑,突然,他看见执法大人正骑在一匹红棕色的马上。

卡耐基想,这下栽了!他决定不等警察开口就先发制人。他说:

“先生,这下你当场逮到我了。我有罪。你上星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口罩,你就要罚我。”

“好说,好说,”警察回答的声调很柔和,“我知道在没人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样的小狗出来溜达。”

“的确忍不住,”卡耐基说道,“但这是违法的。”

“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警察说,“我们这样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他主动妥协让他逃过了责罚。

人们往往只强调毫不妥协的精神,事实上,学会妥协,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

人们要正视这个事实,学会妥协的睿智和技巧。事实上,人生极需要这种技巧、智慧和策略。在低调对待的妥协社交中,人们才会有双赢的可能,人们也才会避免两败俱伤的结果。学会妥协,是人生的大学问。其实妥协,就是以退为进的智谋。我们中国古人很懂这个道理,他们总是以表面上的退让、割舍和失败来换取对方的利益认可,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了自己更长远或更大方面的利益。

能屈能伸是一种智慧

能屈能伸是一个能成大器、获得成功的人必备的一项素质。

大丈夫根据时势,需要屈时就屈,需要伸时就伸,可以屈时就屈,可以伸时就伸。屈于应当屈的时候,是智慧;伸于应当伸的时候,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光大力量;屈是隐匿自我,伸是高扬自我;屈是生之低谷,伸是生之巅峰。

而说到能屈能伸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古人——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