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人格与生命读本
28458300000028

第28章 人格让生命获得尊严(2)

一天普佐正忙碌而又熟练地招待着顾客,他母亲进来了,手捧着一大把芬芳的鲜花,递到了儿子的手里,笑容满面地说:“孩子,祝贺你20岁的生日,你今天真的成了国王!”

后来,普佐创立了凯旺大酒店,他真的成为了罗马餐饮业的国王。在酒店开业的庆典上,普佐幽默地对已白发苍苍但精神还好的母亲说:“一个母亲要想使懒惰和不自信的儿子勤奋、自信,她要做的并不需太多,只要向他的脸上泼一杯酒就够了。”

爱也需要拼

她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富翁,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们两个从小一块长大,一块玩耍,一起读书。及至成年,虽不再在一块玩了,可他们见面的拘束和脸红,正说明了他们心里的某种默契。

一日,他大胆地对她说:“我要娶你!”

她的脸红了,低下头,说:“那你要跟我爸说,你敢吗?”

他坚定地说:“我敢,我去找你爸!”

他找到了她爸,把自己的愿望告诉了他。

她爸一听,哈哈大笑道:“你凭什么娶我女儿?还没有哪个种地的敢到我家里来提亲。”

他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家和她家门不当户不对,他没有这个资格。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像她爸那样,出人头地,然后再堂堂正正地来娶她。于是,他南下深圳,经过六年的拼搏,终于成为一个富翁。

有一天,他风风光光地回到了家,他去找她时,却见她怀里抱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当他明白这是她的孩子时,他的世界坍塌了。

“你为何不等我?”他追问道。

“你让我等到什么时候?”

“我发誓不混出人样来决不见你。”

“那你是跟谁赌气呀?你以为你有了钱就能从我爸那儿买来我,是吧?其实,你也就是一个俗人!告诉你,你当初要我跟你私奔,我也会毫不犹豫地跟你走!”

不知她走了多长时间,他还在原地呆立着。他始终没弄明白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找到了他的老师。

老师笑了笑,说:“她说得很对,你还是一个俗人。她并不在乎你多有钱,因为她是个独女,家里有的是钱,她是在乎你有没有勇气。爱情也需要拼!”

风动、幡动,都不过是外境的变迁

一个人若要修身养性,关键在于克制自己的心性。每个人的心中都难免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如果心中随时都在打内战,妄念不生,则无法安神止意;止水澄波,心兵永息,才能天下太平。

心中慌乱之时需要“快刀斩乱麻”,就像亚历山大在面对戈迪亚斯的神秘绳结时一样,一剑落下,绳结自开。如果在纷扰之中心兵慌乱,乱作一团,最终只能溃不成军,然而,许多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时,通常会兵慌马乱,自乱阵脚。

人生就是如此,从容淡定中,就是另一条生命,另一种活法,另一番境界。

一个人的胸怀、气度、风范可以从细微之处表现出来。是以一颗平常心接受着现实的凝重、琐碎、磨难甚至屈辱。任何风动、幡动,都是他眼里虚无的过眼云烟。

下雨了,大家都匆匆忙忙往前跑,唯有一人神态悠然,在雨中踱步,旁边大步流星跑过的人十分不解:“你怎么不快跑?”此人缓缓答道:“急什么,前面不也在下雨吗?”

当人们在面临风雨匆忙奔跑之时,那个淡然安定欣赏雨景的人,正是深谙从容的生活智慧。在现代都市竞争的人性丛林,从容淡定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大境界,别人都在杞人忧天、慌不择路,只有他镇定从容。

只要任何时候都保持豁达与淡定,一切终会豁然开朗。

事事认真,才能热爱生活且懂得生活

一件事情,若是你做好了,内心的充实、骄傲自不必说,光是旁人那或赞许或艳羡的目光都会为你平添几分自信。很多事情,只要你认真做了,并把它们做好了,事情便不再是单纯的事情了,它们会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对你的心、你的生活产生强烈的冲击,这种感觉的力量会胜于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财富带给你的短暂的快乐,你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会感觉被需要,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充盈了你的心,你发现自己爱上了生活,并在每一个晚上期盼明天的太阳,你会明白原来生活没有想象的那样艰难,你读懂了它:原来认真对待,它会以同样丰厚的热情回报你。

有一位名叫光藏的青年,一心想成为雕刻家,所以他特地去拜访禅师,希望禅师能指点一些与佛像雕刻有关的常识,以便使自己的技艺更上一层楼。禅师见了他以后,没有说什么,只是让他替自己到井边提桶水。过了一会儿,禅师突然冲着光藏开口大骂,并要赶他出门。这时已时近黄昏,其他弟子很同情光藏,就请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三更时分,光藏被叫醒去见禅师。禅师温和地对光藏说:“你也许不知道白天时我为什么骂你。我现在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雕刻的人需要有虔诚的心,才能雕刻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提水的时候,水溢出了桶外,虽然溢出的只是几滴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予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你这样不知惜福、轻易浪费的人,又怎能雕出传神的佛像呢?”光藏对禅师的训示颇为感动,虔敬不已。在一番反省之后,光藏决定做一名佛门弟子。若干年后,光藏终于成为雕刻技艺独树一帜的一代宗师。

做事情就是要从“滴水不漏”开始。禅师给光藏上了一节学前教育课,这课贯穿光藏的整个学艺生涯,终使他学有所成,这节课的内容就叫“事事认真”,我们在这里且不说水是福德因缘的赐予之类的话,这“事事认真”却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此话不假,渴望被肯定,这是我们认真且热情做事的原动力,也应该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吧!

因着这动力,因着挑战生活的那股倔劲,你事事认真,又被肯定,拥抱生活……如此,便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工作时旁若无人,生活中又安然豁达的原因。

事事认真,须先从小事情做起。东汉时候的薛勤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世界汽车业巨子、美国“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公司应聘,快轮到他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然而,他还是敲门走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一进去,他发现进门的地上有一团废纸,便弯腰捡起来,顺手扔进了废纸篓,然后来到董事长面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当即宣布他已被录用,福特就这样进了公司,不久便名扬天下,使美国的汽车产业一度在世界上独占鳌头。

九层之台也是起于垒土,所以不要小看它。记得一位企业家说,每一件小事做好了,就是大事,只有小事做好了,大事才能更好地完成。一座宏伟的建筑也是由普通的一砖一瓦堆砌建成的。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看似按部就班,平淡无奇,实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你必须相信量变到一定程度会成质变的道理。

事事认真,也是享受当下生活的一种方式。你用什么方式来消费你的生活?

诚然,对于多数人来说,工作占了每个人生活的近一半时间,而这工作,你必须好好完成,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感谢自己的工作,那是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物质来源;而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你也可以在这认真工作的过程中,获得生命价值的体验,从而热爱生活并且懂得生活。

宠辱不惊,看闲云卷舒

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意在鞭策我们要看淡荣辱而保持道义,所谓得意失意皆不忘形,宠辱不惊,便是此意。

孙叔敖原来是位隐士,被人推荐给楚庄王,三个月后做了令尹(宰相)。他善于教化引导百姓,因而使楚国上下和睦,国家安宁。

有位孤丘老人,很关心孙叔敖,特意登门拜访,问他:“高贵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吗?”

孙叔敖回问:“您说的三怨是指什么呢?”

孤丘老人说:“爵位高的人,别人嫉妒他;官职高的人,君王讨厌他;俸禄优厚的人,会招来怨恨。”

孙叔敖笑着说:“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越谦卑;我的官职越大,我的欲望越小;我的俸禄越优厚,我对别人的施舍就越普遍。我用这样的办法来避免三怨,可以吗?”

孤丘老人很满意,笑着离去。

孙叔敖严格按照自己所说的行事,避免了不少麻烦,但也并非是一帆风顺,他曾几次被免职,又几次被复职。有个叫肩吾的隐士对此很不理解,就登门拜访孙叔敖,问他:“你三次担任令尹,也没有感到荣耀;你三次离开令尹之位,也没有露出忧色。我开始对此感到疑惑,现在看你的心态又是如此平和,你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呢?”

孙叔敖回答说:“我哪里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啊,我认为官职爵禄的到来是不可推却的,离开是不可阻止的。得到和失去都不取决于我自己,因此才没有觉得荣耀或忧愁。况且我也不知道官职爵禄应该落在别人身上呢,还是应该落在我的身上。落在别人身上,那么我就不应该有,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那么别人就不应该有,与别人无关。我的追求是顺其自然,悠然自得,哪里有工夫顾得上什么人间的贵贱呢?”

孙叔敖在险恶的仕途风浪中始终不惊不惧,只因他心中淡定,之所以能做到宠辱不惊,其根本在于将安危放在自己身上来承担,以行仁义为人生追求,不趋利避害,不自以为是,以坦荡胸怀看人世浮沉。这样的人往往阅世已深,知生之艰难,为人不易,是看透后的豁然开朗,即是“明理者”。明理者不在乎一事一物的纠缠,而在于包容宽厚,不以一己心胸衡量别人的喜恶,既然知道什么是宠什么是辱,自然处变不惊。一如佛家所言,需历一番风雨,方才洞悉大千世界。

淡泊自然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62岁的苏轼被朝廷贬到海南时,天空正下着绵绵细雨,斜风吹打在身上,透出一丝凄凉。虽然居陋室,食粗饭,但苏轼并不以为苦,倒是经常和当地士绅百姓共叙桑麻乐事。他也不以文豪自居,入乡随俗,身披当地衣冠,走街串巷,享受难得的快慰。

一次,苏轼来到一座山头,惹来一个黎山樵夫的善意笑声。虽然语言不通,但樵夫也看得出,他是一个身居山林的贵人,出于对他的好感,慷慨地送了一匹布,好让他抵御寒冷的海风。

他和周围的邻居关系也非常融洽,左邻右舍常送饭食给他。当人们听他说起往事的时候,苏轼的脸上总是乐呵呵的,并没有伤感怅然之色,笑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

而事实上,苏轼在海南的谪居生活是十分困顿的。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这对于年老的苏轼,无疑是难以适应的。但是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却将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看成是自己的平生功业。苏轼对苦难并非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对政敌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姿态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从而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蕴涵着坚定、乐观的精神。坐看闲云不是自我安慰的方式,更非嘲弄人世的对抗,更非求告,而是将际遇当成阅历,明得失而知荣辱,在看开一切之间实际上是对人生百态最好的彻悟。

《菜根谭》里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为人做官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的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闲看庭前”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之意;“漫随天外”则显示了目光高远,不似小人一般浅见的博大情怀;“云卷云舒”又隐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不要让生命递减

“那一年我18岁,在饭店打工,一天晚上,老板耍流氓,他给我1000块钱。

我想,反正事情也发生了,就把钱要了。再后来,每次他都给我钱。”

“你没想到要告他吗?”

“告也没用。再告我也不是黄花闺女了,况且要是告了,不仅名声坏了,而且连一分钱也拿不到。”

“后来呢?”

“后来我离开那个饭店,就有别的男人找我,我想,跟一个人和跟两个人没什么区别,也就做了。”

“再后来呢?”

“再后来,我主动去拉客了,反正我已经是这种人了,挣钱还会多一点。”

这是公安部门记载的一份三陪女的笔录。

这几句简单的对话,透露出一条很奇怪的逻辑:不论到了多么糟糕的情境里,她都能很快地让自己的心理状态妥协于现实,然后让自己心安理得地习惯下去。

她的逻辑是在做减法,如果生命都是10分,别人使她丢掉了1分,她就赶快让自己去等于9分,而不想着怎么把这1分加回来。

在生活中,喜欢做这种减法的人似乎很多。婚姻不美满就凑合着,反正已经结婚了,再换别人也不一定好;和恋人分了手,即使余情未了也就那样,反正已经吹了,再去纠缠也没什么意思;买了假货懒得去理论,反正也买了,别怄了气又白搭工夫……碰到了小事,说“大人不计小人过”;碰到了大事,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就这样,一直退让,自以为是一种美德,却在放纵了他人的同时,也把自己逼到了一条越来越窄的路上。

生命的意义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师正同家人一起旅行。这时听说有一位叫明的父母双亡的16岁男孩想投海,被警察救起。原来由于明小时候母亲和另外一个男人发生了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所以很多人肆意辱骂他,骂他是个杂种。从那以后,他变得愤世嫉俗。于是,这位老师到警察局想见一下这个男孩。警察知道老师的来意后,同意她和男孩谈谈。

“孩子,”她说话时,明扭过头去,不搭理她,老师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些除了你以外没人能办到的事吗?”

她反复了几次,少年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出生于农村,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老师冷静回答:“对!正因为你出生于农村,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事。”少年冷笑道:“哼,当然啦!

你觉得我会信吗?一个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的废物能干什么呢?”

“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

老师把他带回自己家,叫他在家后的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对少年却很好。生活在这样温暖的家中,身处在草木苍郁的环境,明慢慢也好起来了。

老师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15天后萝卜发芽生叶,明得意地吹着口哨。

他又用竹子自制了一支笛子,老师听了称赞道:“从来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明,真好听!”

少年渐渐有所变化,老师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在求学那3年,他继续在菜园内种菜,同时家里那些粗重的活几乎都被他包了。高中毕业,明白天在工地做工,晚上在夜大深造。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他对那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关怀备至,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将面临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更重要的是他要用自己那颗赤诚的心去影响他的学生。

“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到的事。”明对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