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丹霞天踪,碧水灵趣”的泰宁大金湖游览是心存已久的夙愿。趁“五一”黄金周赶往大金湖时,不料堤坝维修,库水干涸,是处裸露着淤泥和狂长的野草,显得荒凉、颓废和孤寂,心中不免产生些许被媒体戏弄的感觉。回到宾馆,向服务员打听还有何处可去。他们说上清溪容纳着桂林漓江的水碧、武夷的山俊、张家界的气象、九寨沟的色彩,长江三峡的险峻……漂流最具情趣,称得上“华东第一漂”,是不可不去之地。
受其描述感染,第二天凌晨,驱车赶往上清溪。乘车途中,翻阅了旅游手册,对景区有了大致的了解。
上清溪位于泰宁东北部,金湖上游。溪流发源于上青乡的川里村,穿过上青境内腹地,经杉城镇的长兴村,于瑶坪上流入朱口溪,全长五十多公里。其中崇际至长兴15公里为深山峡谷地带,赤壁丹崖把溪流挤逼成歪歪扭扭的曲线,号称有“九十九曲、八十八滩”。水面最宽处20米,最窄处只容单排通过。两岸人迹罕至,森林茂密,方圆几十里内仍保持原始状态。由于早期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弯多、滩急、潭深、山高、林密、峡逼的地势,开发漂流可谓占尽天机。
正赶上春夏之交的雨季,溪水丰盈。上了竹筏,人筏就随着湍急的溪流滑入到深深的峡谷。顺流而下,溪流蜿蜒在山峦叠嶂的赤石翠峰之间,千回百转,仿佛是一条蓝色的游龙正挪动着硕大的身躯穿行在林海翠崖之间。人与筏,就在“巨龙”的腾越舒展之间进入了梦幻般的境地。
上清溪是一卷天赐的自然景观画册。这里有蛮荒的野性,仿佛是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没有人类涉足过一般,两岸断木枯枝、败叶淤泥触目皆是,厚厚的腐殖层下渗漏出墨水一般的流汁;蛰伏在溪边的形态不一的滚石和基岩,或被水浪击打而温润如玉,或被湿气欺染而青苔斑斓;而在丹崖岩罅间的野草更是狂生滥长,隔岸欲擒,不分男女老少,稍不留神就会被清凉的茎叶或轻或重地抚过脸颊,顿生惊吓,叫人猝不及防。茂密的竹木灌丛,在溪流之上或枝叶相接,或伸臂相揽,构成非人工而能为的几十里掩溪长廊,遮天蔽日,难见青光。
这里有绝地清幽。进入腹地,两岸岩峰刀削般翠拔苍天,把原已狭窄的溪流挤压成一条沟弄。面对这欲将万物夹峙成标本而后快的千仞岩壁,谁人还敢大气恣肆、高声喧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也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罢,此时只有把恐惧的声息往肚子里咽,平日再粗野的吼声也不敢造次了,只有风在呼啸、水在轻吟、树在絮语、蝉在鼓噪、鸟在呢喃……“蝉噪林益静,鸟鸣山更幽”,诗人的灵感似乎就源于此处。
这里有脱俗奇景。在33里的游程中果然似有九十九曲、八十八滩、七十七弯、六十六峰、五十五岩、四十四景,尤以鲤鱼跳龙门、金钟长鸣、五老看仙、阳光三叠、孔雀开屏、栖鹰崖、落霞壁和海市蜃楼等景点最为著名。每一处景点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幻化出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意境。最为壮观的要数落霞壁,岩壁延伸而出,长六七百米,高五六十米,漂亮的大红底色像是夕阳西下时的晚霞,岩壁上各种图案组成了巨幅天然的十二生肖壁画,细心的游客还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肖图案。明朝礼部主事池显方曾在《上清溪游记》中形容这里移步换景的绝妙境界:“转一景如闭一户焉,想一景如翻一梦焉,会一景如绎一封焉,复一景如逢一故人焉。”果然如其所言。
这里有童话情趣。这里有野鸭、鸳鸯、白鹭、飞鹰嬉戏水间,翱翔山林。这里有绽放的杜鹃花,或成堆成簇,如盛装丽人结队悠游,顾盼生辉;或一枝凌空,似天真少女俯身探望,媚送郎君,嫣然巧笑。这里还有开满兰花的兰花谷,百来米长宽的石壁上,附着薄薄的苔藓,繁星般怒放着淡紫色的兰花;每株每丛没有横斜高挑的枝叶,却在滴水的浸润下显得分外高贵、优雅、生动;微风中暗香浮动,沁人心脾,直到竹筏划出谷口,仍能隐隐嗅到它传送而来的阵阵清香。还有一处还魂壁,上面长满了当地人称的还魂草(即萱草),叶片肥厚结实,类若柏木幼株而颜色微红。这草极具生命力,即使采来晒干,一入水便旧态复萌,鲜活如前。所以当地有此习俗,将其花朵佩戴在孕妇身上,说是就可生男孩;而名人雅士却将其称为忘忧草,离别之际常以之相赠,希望友人解愁忘忧。这里更有玉液琼浆般的溪水。浅显处,水光粼粼,沙砾可数,哪怕掉下一枚针去,也能在水中耀眼闪光;水深时,一潭澄碧,清亮可鉴,云影徘徊,峰树倒插,即便是真有琼浆玉液,怕也难以匹敌这等温润清纯。浓阴遮护中,崖壁迎放间,清冷冷的溪水蜿蜒盘桓,一路走来,曲曲折折,袅袅娜娜,宛然仙子手中的彩练,舒展自如,随风翩跹。而那流水跌向低处的叮咚声,滑过河槽的淙淙声,又似银铃轻击,琴弦慢捻,仿佛是在演奏一曲柔婉动听的弹拨乐曲,在空寂的山谷间时断时续,悠然低迴……整个漂流过程,虽然没有飞流直下的刺激,惊心动魄的震撼,却有峰回路转的欣喜,俗虑顿消的愉悦,恰似与一位风情万种的空谷佳人耳鬓厮磨,缠绵悱恻……感受“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不可言传的无限灵趣。
上清溪也是一部洞穴文化名著。泰宁在地质学上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境内遍布铁红色的险峰峭壁、危岩怪石,又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岩壁上形成了许许多多蜂窝状的岩穴和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洞槽。上清溪就是这种岩穴洞槽的集聚所在。顺着竹筏仰望,这些岩穴洞槽随处可见,旖旎诡谲、精妙绝伦,非人力可为。这些荒弃在深山老林的奇特洞穴,相传不仅是人类最早的栖居地,更是泰宁人推崇虔敬的文化摇篮。泰宁在历史上曾是“汉唐古镇,两宋名城”,李纲、朱熹、杨时等名臣硕儒都曾到此寓留讲学,引领了一代文风昌盛,出现过“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一巷九举人”的人才辈出盛况。1213年,西浦村就出生了一位名叫缪蟾的俊才。他在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被特奏名文科第一,赐琼林宴;绍定五年,理宗皇帝为皇姑临安公主择婿,招其为驸马,先后官授修职部,绍兴府府学教授,转儒林郎、武学博士,累官至太子太傅、礼部尚书。虽然他的状元身份一直颇受争议,但他能在有据可考的由唐至清839个文武科举状元中,继唐武宗会昌二年(843)壬戌科状元郑颢第一个被招赘驸马之后,以特奏名第一的身份成为历史上的第二个驸马,足见其才学人品非一般人可比。还值得一提的是官至北宋吏部尚书的叶祖洽,南宋端明殿大学士兼枢密院参知政事的邹应龙,明代太子太师、兵部尚书的李春烨等,他们少年时为避开尘嚣扰攘,都曾负笈远涉,到这些岩穴中宵衣旰食,潜心向学,发奋苦读,终于实现了人生高远的理想。“探幽寻胜到灵岩,路入层霄已隔凡。此处书声通帝座,当年柳汁染春衫。”这首格律诗,就是后人对他们勤学苦读的描述和称颂。当然,一首诗又岂能涵盖得了一部洞穴文化的浩浩长卷,就权当这部名著的引子好了。
上清溪还是一则道教文化的楔子。道教把“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余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合称为“三清”,其中把“生于太无之先,禀自然之气”的元始天尊拜尊为第一,把“玉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的灵宝天尊拜尊为第二,把“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的道德天尊拜尊为第三,组成了道教最高的三大神灵,成为至高无上的天尊。几千年来,道教所提倡的“无为而无不为”和“天地与我一体,宇宙与我同根”的思想,一直以强大的吸引力牵引着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思维方向,成为我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那么,一条溪流为何要取名“上清”呢?当走下竹筏时我就在苦思冥想。也许是一种衍生,因为“上清”是道教的三清境之一,后来人们广泛地把三清境喻为“仙境”,大自然赐给了上清溪景区天生丽质,喻其为“仙境”名副其实;也许是一种暗示,因为无论是丹霞地貌、岩穴洞槽,还是原始森林、泉眼溪流,原始状态的保持和生物的多样性,足以让地质专家、生物学者以及其他领域的探求者探索不尽的“宝藏”,正如道教的广博精深一样不可穷尽;也许是一种寄寓,即希望这片“离凡俗最远,离心灵最近”的生态处女地能永远保护好、珍藏好,成为原生态景观和原生态文化的一座大观园,成为道教倡导的“天人合一”的一处标本。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楔子”所引出的主题和内容将是人类必须共同书写但永远没有结句的生存法则巨著。
“千奇藏幽谷,万芳盈一袖。人在画中走,情为上清留。”这一不拘平仄的游感,倒让我丢失在“花容月貌”般的大金湖里的遗憾得到了成倍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