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丽的家园
28459100000003

第3章 坑里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坑里这地方,不就是一个山垄吗!山垄在以丘陵山地为主的闽北,是处都有,随处可见,实在太普遍、太平常了。然而,位于建瓯城区东门外的坑里(也有人称坑底),却与别处山垄迥然有异:这里竹木荫翳,湖光清朗,鸟惊晨钟,鱼翔暮鼓……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如梦如幻。

坑里的地形由东西两座小山丘绵延围拢而成,坐北朝南,北封南开,东西宽约百余米,纵深约千余米。远观,底口跨度宽窄相近,两向山峦对称隆出,恰似一张天造地设的巨型交椅;近看,地势平缓,微波蹙浪,田畴湖塘,天光云影,又似一面鬼斧神工的硕大明镜。无论是地形地貌,还是地理位置,似乎都在诠释这是一处风水宝地。

自古名山僧占多。坑里正因紧挨建瓯名山黄华山麓也声名渐起。山上古树耸立,灌木丛生;山脚绿草苍苍,莺歌燕舞;山垄稻蔬飘香,塘水荡漾……呈现一派原生态的秀水灵山。据有关资料记载,一直以来,坑里只有一座占地近百平方米的简易太保庙蜷缩在岁月的风雨中,孤独地述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据传,南唐保大初年(943),王延政据建州(今建瓯)称帝,改年号天德。王延政为揽人才,开科取士,得文武进士百人。正当此时,张天师在建州传道,民间争传很是灵验。此事传入皇宫,王延政想试探张天师法力,便派人在龙安岗(山名,位于小松镇封山自然村)山下挖一大洞,命百名新科进士扮作妖怪,在洞内饮宴喧闹,同时又命张天师前往收妖。张天师奉命到了龙安岗,明知洞内并非妖孽,但圣旨难违,只好摆下香案,开始作法。法力到处,顿时山崩地裂,洞内99位进士瞬间身首异处,只有门边一士削去一足。事后,王延政念百士枉死,追封99位被斩进士为太保,便在龙安岗上立庙祀奉太保亡灵。此后太保信仰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坑里风景秀丽,便于祭事,自然也就有信众到这里为太保立庙祭祀了。至光绪二十六年(1901),高门头(也称东门头,现钟楼村区域)的“三桂”(指林桂桂、杨桂桂、郑树桂三大地方名门望族)对庙宇进行了重建。到20世纪70年代,坑里作为钟楼大队的耕山队基地,因作息所需,对庙宇进行了扩建。1992年,耕山队的五十多位老人在陈长婢等人的倡议下决定重建太保庙,并将重建方案及时报到村里,得到村里的大力支持。老人们也信心十足,个个积极投工投劳,如今,坑里不仅建起了太保殿,还建起了以太保殿为核心的布局井然的观音阁、关帝殿、大奶殿、大圣殿、天后宫、功德碑廊和高大峻伟的庙门牌坊,形成了一处浓郁的宗教文化聚集地。

作为建筑群落核心的太保殿,殿宇雄伟壮观。拾阶而上,殿廊外侧6根青石蟠龙巨柱立地擎天,尽显威严;内侧高大木柱悬挂着镀金雕刻门联——“能恬淡应忌云随雨势,既礼神何须雪仗风威”,一语见的地告诫世人既来拜神就应心存淡泊、言行一致,而不可趋炎附势、言行不一。大殿正中泥塑一尊巨型太保坐像,置身龙椅之上,两边扶手,龙首狰狞,口衔玉珠;头顶华冠,冠中镶嵌一颗拳头大小的夜明珠,熠熠发光;身披袍服,胸襟绘制硕大七彩龙头,栩栩如生;赤脸怒目,黑须飘逸,左手抚膝,右手执笏,威武肃穆。而稍前的案桌正中,则木雕一尊小型太保,头顶塔帽,身披黄袍,黑脸黑须,正襟危坐;衣帽全新,皆为求愿心切者,适时替换。左、右、后三围则泥塑99尊太保神像,尊尊有名,座座有姓,神情各异,文武可辨。太保坐像上方,悬挂“威灵显赫”金字牌匾,殿柱悬挂镀金幅联:金柱为“法力无边翊卫神州流芳万载,有求必应佑我赤子景仰千秋”,中柱为“萧公圣德万古流芳佑黎民,太保神光千秋垂泽赐财宝”,廊柱为“威灵显赫太保护芝城,神通广大侯王佑黎民”。这些幅联,无不体现出百姓对太保护佑一方平安的感激之情,同时又表达出希冀太保赐福赐禄于黎民的祈愿。

而其他的殿宇除了与太保殿一样装饰金碧辉煌、供奉塑像栩栩如生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悬挂的对联都十分耐人寻味。如太保殿左侧的观音阁,殿外4根圆形石柱分别雕刻着:“大慈大悲度一切生灵苦厄,是空是色结十方欢喜姻缘”,“观念不正难为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无须我大慈大悲”。这两副对联既阐明宗教普度众生的救世原则,又提醒众人应以从善如流为做人准则。观音阁左后的关帝殿,门外方形石柱上刻着“烽火催英杰逐鹿中原声势壮,殿台拱众星分疆禹甸伟姿雄”,大殿内高大的关公木雕塑像的两边金柱上则题写“赤心扶汉室称雄武烈炳春秋,青史纪功勋秉承文忠昭日月”,楹联采用写实手法将关羽一生事主的赤胆忠心和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胆略淋漓尽致地倾吐而出,让人观之无不为一代英豪所创立的功业肃然起敬。位列关帝殿左侧的大奶殿,门口圆形石柱上刻有“神功浩荡永祈芝城盛,慈德昭彰恒保建州兴”,对曾经保护建瓯兴旺发达的地方神灵则给予了高度称赞。而位于右边的东岳大帝殿,供奉的是“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的灵位,虽然不见楹联,但这位早在宋代就被晋升为“天齐仁圣大帝”的无所不能的泰山神,在保国安民、太平长寿上早已得到历代皇帝的封禅与祭拜,可谓功披日月,德及寰宇,又岂是文字可以表达。仁智之见,恰如泰山顶上的无字碑一样,凭借游人意会的悟性与灵性,深浅皆是,远近皆宜。这些庙宇殿堂,虽然供奉的是不同的神灵,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曾为“开国封疆,保民平安,增福增寿,教人善举”等方面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功绩,人们纪念他们,供奉他们,把他们留在心中,不也反衬出善为人性的本质和共同的理想追求吗?

尤为充满神奇色彩的是位于太保殿右侧的天后宫。说神奇,神奇在妈祖雕像的来历。1998年初,继太保殿、观音阁落成后,天后宫紧锣密鼓地开工建设。到6月初,宫殿落成。筹建人员正在为是采用泥塑、石雕还是木雕树立神像而发愁时,发生了一件天作巧合的事情。6月22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在建瓯发生。位于城南方向的玉山镇筹岭村发生了一处前所未见的严重山体崩塌。十多万立方的泥石流铺天盖地从村后山垄直冲而来,顷刻间百亩农田变成滩涂,田中的一座小山原封不动地被搬至百米之外。汹涌的泥石流到离村庄仅数米之遥却突然停止,近在咫尺的村庄片瓦无损,人畜无恙。就在人们惊魂未定时,突然发现泥石流旁,有一个庞然大物铜墙铁壁般地横挡在隘口上,保住了全村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胆大的村民试探着走近观看,发现竟是一根通体棕褐色的千年柳杉,长7米有余,底座直径2.8米,周长足4人合围,坚硬而散发幽香,宛若人的体形,众人围观后无不惊奇叹绝。这一消息由该村一余姓村民传到坑里,筹建组立即派人前往联系。事情办得特别顺畅:一是只花5100元就购买到难得一遇的材料;二是村里只用农用车就将重达10多吨的庞然大物顺利运抵坑里;三是巨木锯掉80厘米尾部的腐朽,立起后竟然与宫殿穹顶高度相符;四是福州雕刻大师李华峰正巧在坑里,看到这树龄高达800年(经林业专家鉴定)的神木后甚为诧异,自言前所未见、闻所未闻,自荐亲自雕刻,只需1.6万元加工费,历时一年终于大功告成,成就了福建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的巨木神像。另一个神奇在妈祖神像周围的根艺:在神像左、右、后三方,单体的根雕作品被拼接得天衣无缝,组成了一组庞大无比、气势磅礴的根艺群体。按“林氏求子、默娘降生,神仙点化、稚女河宝,求雨赈灾、解劫济民,观音显灵、两将相辅,红衣护航、宋赐顺济,护佑郑和、七下西洋,妈祖自化、万众朝拜,水域救星、清封天后,神庇郑军、收复台湾”九大篇章构成,无论是人物、动物、器物还是植物,都采用“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艺术表现手法,神聚出人物的英武飒爽、动物的机敏灵巧、器物的以假乱真和植物的浓郁芳菲,达到根艺“虽无真像有真魂”的至高艺术境界。这些根艺群体不仅表现出质地美、纹理美与色泽美,更凸现出“模仿自然,创造自然,回归自然”的强烈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不愧为根艺世界的佳作和精品。当然,在这精美的根艺后面,凝聚着创作者们的多少心血。这是作品本身无法展现的。

按理说,在海边一带尤其是在莆田地区流传对这位“海上女神”的信仰才是常理,而在闽北山区的建瓯怎么也会建殿崇拜呢?究其原因:一是建瓯作为古代的“东吴首郡”(260年)、“唐之首州”(618年)、“殷之帝都”(943年)、“宋之首府”(1162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所在地,尤其是地处闽北的中心位置,松溪、崇阳溪、南浦溪在这里汇聚,在陆路相对闭塞而主要依靠水路运输的过去,船来舟往、捎排贩运,建瓯实际上成了闽北南接北连的水运码头,早在三国时期,水运就已相当发达,之后一直延续;二是建瓯历来地域宽广、物产丰富,无论是粮食、木材还是农副产品的产量始终位居闽北乃至福建前列,成为闽北农、林、牧、副、渔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大量的交易都得靠水运进行,水上活动自然频繁和活跃;三是早年从福州、闽南一带迁来大量移民,这些移民大多以捕鱼为生,为了传承信仰和生计平安,福州人在通济门、闽南人在临家门分别建起了妈祖庙,受其影响也为了确保水事安全,本地人也在钟楼(现钟楼村村部)建起了妈祖庙,便于祭拜妈祖祈求保佑。更为重要的是一千多年来,妈祖信仰已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妈祖文化现象。妈祖与关羽、岳飞一样,不是人为杜撰的偶像,而是从百姓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人物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信奉之广自在情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包括日本以及东南亚一带共有二十多个国家建有妈祖庙五千多座,信奉者近两亿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又加上城区的几座妈祖庙先后因故被拆除,所以选择在坑里建造天后宫以供妈祖神灵也就顺理成章了。“崇善仰湄洲誉满水乡泽国,立神尊妈祖恩施海角天涯”、“功参天地寰中慈母女中圣,德昭古今水上救星天上神”、“水上救星灿烂神光耀建郡,寰中圣母凌云弄影护芝城”,这些柱联,不仅表达出了热爱祖国、热爱和平、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妈祖文化内核,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表达出人们追求平安幸福的良好愿望。

村里80多岁的老人陈长婢,是建造坑里庙宇楼群的组织者和见证人。他虽年事已高,但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走访他时,对建造坑里庙宇建筑群的过程如数家珍。近20年来的建造经历所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在他的述说中只被淡淡带过,而当谈到天后宫的建设时却眉飞色舞地说:“听长辈说,妈祖曾多次显灵保佑过从事水运的水工,钟楼村的妈祖庙改为村部后,总该有个地方供奉保佑百姓平安的神灵,让人们瞻仰、纪念,在坑里建设规划时就特意留下一块地基盖天后宫,就这样建起来了。”他说:“坑里所有的宗教建筑群,都是经过宗教局批准后才建的,先后共筹资了一千多万元,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建瓯的宗教文化,为建瓯人民提供一个休闲旅游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宗教文化尤其是妈祖文化的传承,搭建与台湾同胞沟通的桥梁,希望国家早日统一,也为海西绿色腹地的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话语非常朴实,但表达的却是寻常百姓的一种美好心愿。事实也正如他说的一样,坑里现在不仅成了建瓯庙宇文化的一处集聚地,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妈祖诞辰,三月二十七的东岳大帝生日,四月初一、七月初七太保纪念日,五月十三的关公、九月初九的大奶祭奠日,二月十九和六月十九及九月初九的观音祭奠日,坑里都会举办隆重的庙会,请戏班唱大戏,挑幡舞狮、气功舞蹈,各展风姿,成了民间艺术表演的大舞台。此外,还建起了“建安办事处钟楼村农民公园”,为了能为游人提供一条龙服务,先后还建起了“金湖山庄”、“钟秀山庄”、“夏韵山庄”等酒家饭馆以及根艺、奇石、盆景展示区域,名副其实地成为建瓯一处集信仰、旅游、休闲的好场所。

“风调雨顺,四海龙王朝圣母;国泰民安,五洲赤子拜阿婆”、“护国著高勋,荡荡巍巍昭日月;庇民施厚泽,肫肫浩浩沛乾坤”、“地控制瓯吴,看大江东去滔滔,与诸君涤滤洗心,有如此水;神起家孝友,贯万古元精耿耿,望后世立身行道,无愧斯人”……这些出现在世界各地数不清的歌颂妈祖的对联,堪称楹联世界的枝枝奇葩。随着妈祖这一世界性的“平安使者”、“和平女神”影响力的扩大,坑里,也一定会成为天下爱好和平与安宁的人们朝拜的圣地。我想这也是像陈长婢一样付出许多心血的建设者们的初衷和愿景吧!

坑里神奇,神奇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