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渎,无几人知晓;说西施,无几人不知。
木渎与西施,地名与人名,风马牛不相及;西施与木渎,人名与地名,形神貌总相宜。
木渎,何方名胜?木渎是苏州城西、太湖之滨一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
西施,原名施夷光,出生于春秋末期浙江诸暨苎萝村,是吴王夫差的宠妃、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哪朵稍纵即逝的浪花就阴差阳错地把木渎和西施紧紧地黏合在了一起。从此,西施因木渎而名扬四海,木渎因西施而流芳百世。
西施成就了木渎。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俘吴国。勾践长跪百般求饶于夫差,其声也哀、其貌也槁、其形也怜……夫差见其一个败国之君,在百官面前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哀求,量其也不再有兴风作浪的能耐了,杀之反让天下人取笑,于是便答应他在吴国当个仆役。扫地、喂牲口,凡是下等人干的活,勾践无所不干。后勾践要求回到越国当一名唯命是从的臣民,夫差准了他。回国后,他立即招集旧部,暗地里招兵买马,日夜操练,不久就组织起了一支更为强大的军队。为迷惑夫差,他在诸暨精心挑选了一位绝色美女送与夫差,以表忠心。夫差喜得西施后,爱得“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专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不断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水塞于渎”,木渎之名由此而来。从此,木渎的灵岩山顶灯红酒绿,姑苏台上歌舞升平,西施沐浴的香水流下山来,竟让过境的溪流暗香浮动,飘逸千里……无疑,西施成就了夫差“爱江山,更爱美人”之实,也成就了勾践“不忘国耻,卧薪尝胆”之奇,更成就了木渎这个在华夏版图上不见圈点的小镇竟能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隧道和风云变幻而愈发光彩夺目、令人神往之名。
木渎成就了西施。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子,为何就在被人当做“礼品”的赠送中成了中国历史上后人无法超越的“四大美女”之首呢?也许,从中有着时代的排序;也许,还有其他别的因素。但不管如何,假设说“天生丽质”是她的根本,“位高权重”是她的躯干,那么,木渎的灵山秀水就是滋养她“枝繁叶茂”的肥沃土壤。当你走近木渎,远远望去,一座海拔近百米的娃形山丘东西走向静卧在吴中平原上。山上绿树成荫,苍翠绵延,楼台亭榭,掩映其中;山下屋倚路延,井然有序,河道纵横,碧水漫潺。听不见车马的喧嚣,闻不到人声的鼎沸。有的是视觉的舒朗,有的是听觉的清幽,有的是嗅觉的微香,有的是味觉的甘甜……在如此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能不造就“沉鱼”之貌的美人么?贯穿古镇的溪流因承载了西施的清香而濡育了木渎人才辈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进士25人,举人30余人,其中状元2人,榜眼1人。著名的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诗人、诗选家沈德潜,清末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芳,以及近现代刺绣皇后沈寿、台湾资政严家淦。而最有趣的是清代皇帝乾隆坐都北京,竟也闻香策马,六下江南,掬一捧西施余香,不能自已,以慰奢憾。一代名臣刘镛亲笔书写的“虹饮山房”,就是乾隆每次游木渎的“民间行宫”。它面对香溪,背靠灵岩,以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而让其他园林逊色。万古山水,千载香溪,不仅孕育和吸引了历代人杰才俊,还穿越时空缀起了除“乾隆行宫今犹在”的虹饮山房外的“妙构自然非人造”的严家花园、“雕花楼里看世情”的古松园、“官久方知书有味”的榜眼府第、“五湖旧事茫茫里”的明月寺、“披沙沥金见珍馐”的木雕收藏馆和“幽花曾照浣衣人”的灵岩山馆,真可谓“园林荟萃、溪山相伴”。清代王汝玉游完木渎,情不自禁吟道:“山近灵岩地最幽,香溪名胜足千秋。翠华侈说曾巡幸,锦缆高牵御马头。”这也许是对木渎最真实的写照。“窗对灵岩溪山月”,这月是西施的明眸吗?也许正是这月才有幸见证过一代佳丽令人销魂的光波与神韵。
在木渎,乘船游香溪,那是万万少不得的。如今我就在只容6人乘坐的木船上。随着船娘桨橹的摇动,一叶扁舟静静地拨开碧流的涟漪,轻轻地向前犁去,两岸堤坝上绿荫蔽日的大树、交织缠绕的藤蔓、松软如绒的苍苔,还有那别具一格的古街、古巷、古屋,全都悄悄地沐浴在香溪馥郁的芬芳里。古香古色古味,是木渎千年未变的容颜;眼迷身酥心醉,是我万古永续的情衷。木渎,一个让人永远魂牵梦萦的古老而鲜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