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靖胜利进军的同时,李世勋也率军从云中出发,在白道这个地方与突厥军其他部队遭遇,同样取得胜利。颉利可汗一败再败,手下已经没有多少兵力,再也不能对唐朝造成威胁了。
战争还在进行,颉利可汗山穷水尽拿不出兵来打仗,只得派出使者入长安请罪,并表示归降唐朝。其实,他还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想等到来年草青马肥之时,卷土重来。
太宗诏命李靖率兵迎接颉利可汗入朝。李靖与李世勋识破了颉利的阴谋,决定一举将突厥拿下,二人就带兵连夜出发,进至阴山地区,一战就全歼在那里拆迁篷子准备北迁的突厥士兵,李靖的前锋苏定方又率领200多个骑兵趁大雾向前冲刺,悄无声息就到了颉利可汗的帐营前,突厥军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后来到,颉利和他的大军全部被俘,被送到京师。突厥从此宣告灭亡。
李靖除灭突厥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当时在西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说的就是突厥灭亡后,唐朝就在那里建立了无上的声威,西北的部落诸侯都感到了唐的强大,纷纷表示臣服。630年,他们还都主动请唐太宗称号为“天可汗”,都一致听从他的号令。
与此同时,东西交通也畅达无阻,中原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通向中亚,乃至西方的道路被彻底打开,大唐的天威穿透了风沙阻隔,远播世界。在海上交往不多的时代,陆路承担着国家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中华东临大海,西南高原阻隔,西边的丝绸之路承载了与外界的交流。李靖对边疆的稳定作出了贡献,以雄武之力换来百年和平,对大唐、西域、中亚和更广大的世界来讲都是完美的一笔。
具备承担责任的精神
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尹子奇率领13万大军进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睢阳太守许远向驻守宁陵(今河南宁陵)的唐将张巡求援,张巡随即率领军队从宁陵进入睢阳。张巡的兵力只有3000人,与许远联合起来不足6800人。
叛军发动全部兵力进攻睢阳,张巡亲自督战,昼夜苦战,一共打了16天,杀死叛军士兵2万多,俘虏叛军将领60多人。
这年三月,尹子奇再次率领大军前来进攻。张巡举着战旗,率领众将领径直冲进叛军军阵,斩杀敌将30多人,杀死士兵3000多人,叛军溃败而逃。
七月,尹子奇又征召几万名士兵围攻睢阳。不久,睢阳城里的粮食吃光,将士每人每日只能分到很少的粮食,混合着纸和树皮吃。
尹子奇探听实情后派兵加紧进攻。叛军做了云梯想跳进城里,张巡事先在城墙上凿了三个孔洞,等云梯靠近的时候,从一个洞里伸出一根大木,顶端安置铁钩,钩住云梯,让它不能退后;又从一个孔洞里伸一根木头,顶住云梯,让它不能前进;从剩下的一个孔洞中伸出一根木头,顶端安置铁笼,装着燃烧物焚烧云梯,使云梯从中间折断,上面的士兵全部都被烧死、摔死,粉碎了叛军的阴谋。
接着,叛军又在城西北角用土袋和木柴堆成台阶,想以此登城。张巡每天夜里,派人偷偷地把松明与干草投下去。过了十几天,张巡派军队出战,顺着风势纵火焚烧,叛军无法救火,大火烧了20多天才熄灭。
到最后坚守睢阳的士兵也伤亡惨重,只剩下600人了。张巡与士兵一起日夜苦战,坚持不下城楼。到了十月,城中粮食已经吃完,树皮也吃尽了,官兵就杀马和捕捉鸟雀为食,后来又挖掘地鼠充饥。城里的军民都被张巡誓死守城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明明知道守下去没有希望,但没有一个叛逃出城。
等到尹子奇再率领叛军用云梯爬上城头,这时城头上的守军已饿得无力再战。眼看大势已去,张巡向着西面长安的方向拜倒说道:“臣生不能报陛下,死后化为厉鬼也不会放过这些逆贼!”最终,叛军攻陷了城池,张巡与部下将领都被俘虏。
尹子奇问张巡:“听说将军每次作战,都眼角撑裂,牙齿咬碎,为什么?”
张巡说:“我恨不得吞掉叛贼以消我心头之恨,只是力不从心。”
尹子奇用刀撬开张巡的嘴巴一看,嘴里果然只剩下了三四颗牙齿。尹子奇知道张巡不可能投降,便把张巡及其部下等36人全部杀害了。
一个真正爱国的人,他必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具备一种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能为他所承担的事情付出心血、付出劳动、付出代价,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会竭尽自己的全部努力和付出自己的所有。朋友们,爱国的责任意识,在你的心中牢牢地树立了吗?
责任感源于忠诚
颜真卿字清臣,出身名门,是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颜真卿为人耿直,性情义烈,是唐朝的四朝元老。
782年,唐朝的五个藩镇叛乱。其中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自称“天下都元帅”。德宗皇帝派威望极高的颜真卿去做说客。
李希烈听到颜真卿来劝降,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的时候,他故意让部将和养子1000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到厅堂门口,那些部将和养子就冲了上来,个个手持武器,围住颜真卿又是漫骂,又是威胁,摆出一副要杀他的架势。
颜真卿面不改色地朝着他们冷笑。这时李希烈才假惺惺地站起来护住颜真卿,命令他们退下,接着又把颜真卿送到驿馆里,企图慢慢软化他。
这时,其他几个藩镇的叛将各自派遣使者到李希烈这里来上表称臣,劝他做皇帝。李希烈召颜真卿来,故意把上表给他看,得意地说:“今日四王派使者来,把推心置腹的话对本元帅讲了。他们的话同我心里的想法一样。太师您看这种情势,难道我被朝廷猜忌,就没有地方可去了吗?”
颜真卿义正词严地说:“这四个人只能说是四凶,怎么叫四王呢?将军自己不保住功业,做唐朝的忠臣,却要与乱臣贼子在一道,想与他们一起灭亡吗?”李希烈听了心中十分不快。
过了一天,李希烈又让颜真卿与叛镇派来的四个使者一同赴宴。四个使者见到颜真卿来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就听说颜太师德高望重,现在元帅将要即位称帝,这不是有了现成的宰相吗?”
颜真卿扬起眉毛,朝着四个使者骂道:“什么宰相不宰相!要杀要剐都不怕,难道会受你们的诱惑,怕你们的威胁吗?”四名使者被颜真卿凛然的神色吓住了,缩着脖子说不出话来,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关起来。
784年,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兵士们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并浇上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一把火把你烧死!”颜真卿二话没说,就纵身往柴火跳去,叛将们连忙把他拦住。李希烈的打算落空了。
李希烈想尽办法,也没能让颜真卿屈服,最后只好派人逼迫颜真卿自杀了。
责任感源于忠诚。没有忠诚,责任感就无从说起,没有责任感,你就会在诱惑面前把握不住自己。这样,你的事业结构就会土崩瓦解,最终只能在一片废墟中独自哀叹,所以说,背叛忠诚的最大受害者将是背叛者自己。颜真卿宁死不投降,就是用行动验证“忠诚”二字。
具备先忧后乐的悲悯之心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后迁居苏州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一生功绩卓著,成绩斐然,做了很多为民众所称颂的好事,深受百姓的爱戴。他重视教育,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十分热心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一次,他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当官。此处有一名胜,叫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了宋代已经破败不堪了。滕子京到达此处后,重新修复了岳阳楼,范仲淹受他所托写了一篇《岳阳楼记》来记颂这件事。
范仲淹在文章中写道:“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的表现与被贬官的人和失意的文人的态度不同,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58岁,已经被贬谪多次。不管是“居庙堂之高”
还是“处江湖之远”,他始终都没有懈怠“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使命。
现在有一些人,他们的关注点总是集中在个人利益上,忘记了自己是国家的公民,忘记了对于国家应该有的关切之情。顾宪成的名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一个口号,更应该成为我们真正实践的目标。胸怀天下的大气,“先忧后乐”的悲悯之心,是我们应该具备的。
岳飞精忠报国
当“精忠报国”不再是一种传说,他站在历史的上游,向我们诉说着“祖国”的含义。当《满江红》的豪情,被“十二道金牌”班师回朝的军令扑灭,一曲英雄的悲歌奏响。“还我河山”的匾额还在,岳家军的气概不减,他依旧是受万千人尊敬的英雄。
岳飞,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抗金名将。
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让他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同时他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位于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但他受母亲的言传身教,勤奋好学,年少时就练就了枪术“一县无敌”的本领。在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这一天,岳飞的母亲把他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儿子,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飞回答。
母亲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住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
母亲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于是,母亲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下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岳飞参军后,一直坚持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为挽救国家的危亡而英勇杀敌,屡屡斩获敌军大将。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当一面,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获全胜,岳家军声威大震。
正当岳飞准备收复被金人占领的失地时,主和派秦桧向宋高宗献计,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退兵前,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后来,岳飞父子因“莫须有”的罪名,在杭州被赐死。
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岳飞戎马一生,最终带着光复疆土的宏愿和无力回天的遗憾含冤而去,但他那坚贞不屈的气节,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的典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号浮休道人。
文天祥从小爱读历史上忠臣烈士的传记,20岁那年他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了救国主张,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中了状元,后来做了江西赣州的州官。
1275年,元军进逼临安,宋恭帝赵下诏要各地将领带兵援救。文天祥接到朝廷诏书,立刻捐献出全部家产,招募人马准备赶到临安去。有人劝他说:“现在元兵长驱直入,您带了这些临时招募起来的人马去抵抗,好比赶着羊群去跟猛虎斗,明摆着要失败,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说:“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道。临安危急,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难出力,岂不叫人痛心!我明知自己力量有限,宁愿以死殉国。”
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已经渡过长江,分兵两路进攻临安。文天祥向朝廷建议,集中兵力跟元军决一死战。但是恭帝赵与很多大臣都惧怕元军,一味求和,文天祥势单力孤。1276年,伯颜带兵占领临安,谢太后和恭帝赵出宫投降,元军把他们连同文天祥等人押往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中途逃了出来,历尽千难万险,到了福州,与张世杰会合。
1278年,元军攻下潮州,文天祥又被俘虏。元朝丞相博罗派投降官员去劝降。文天祥对其一顿痛骂,骂得他们抬不起头,灰溜溜地走了。元朝对文天祥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他被戴上脚镣手铐,过着囚徒的生活。
文天祥被关在牢房里,恶劣的环境只能折磨他的身体,却并不能摧毁他的意志。
后来,元军押着文天祥,希望利用他诱降南宋残军。当船队经过珠江口零丁洋时,面对波涛翻滚的零丁洋,文天祥感慨万千:自己死不足惜,大宋江山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今后谁来护卫幼主、光复江山呢?感慨惆怅之余,他吟出: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名作《过零丁洋》。
南宋灭亡后,元将张弘范在庆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您的忠孝也尽到了。如果您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您莫属吗?”
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吗?”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赴大都。4年中历尽苦难,不论是威胁,还是利诱,都无法让文天祥动摇。他写了许多诗,表达自己对于国家的一片忠心。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叫做《正气歌》,表达了绝不向敌人投降的浩然正气。1282年,文天祥在大都慷慨就义,时年47岁。
君子身处世间,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行事的准则,天下事有的应该做,有的则不应该做,一旦遇到违背自己的良心与正义的事情,就算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利益,仍然要坚决拒绝。因此,为人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任意妄为,这样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了无遗憾地走出一个美妙的人生。
万里海路见证魄力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保。洪武十三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役中,马三保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