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时期青少年伦理与道德读本
28459400000008

第8章 刚正不阿,原则为首(3)

有胆量的人是不惊慌的人,有正义的人是考虑到危险而不退缩的人。在危险中仍能保持正义的人是勇敢的,因为他站在了“理”的立场上,相信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总可以打动对方内心去改变一些事情。魏徵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有一次,唐太宗听信谗言,批评魏徵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徵辩解,唐太宗知道是自己错怪了他。魏徵乘机进言道:“我希望陛下让我成为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

唐太宗惊讶地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区别吗?”

魏徵说:“有很大区别。良臣拥有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名声。子孙相传,千古流芳;忠臣因得罪君王而被杀,君王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而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后十分感动。

魏徵进谏,不管唐太宗是否乐意,往往触怒龙颜。就是当唐太宗雷霆震怒时,他仍能神色镇定,从容陈词。

有一次上朝的时候,魏徵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抱怨道:“总有一天,朕要杀死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唐太宗发那么大的火,便问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徵!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朕!”

长孙皇后听了,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不知何意,便问她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臣妾听说有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长孙皇后的一番话令唐太宗的怒火平息了下去。

正是在魏徵的辅佐和劝谏下,唐太宗避免了一些劳民伤财之举,并且取得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

魏徵去世后,太宗十分怀念他,对左右大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朕失去了一面好镜子啊!”

有人说过,做有益的事、说有胆量的话、期望美好的事,这对人的一生足矣。见到错误的东西不敢管、不愿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并不是宽宏大量,而是胆小怕事。对于坏人坏事,一味退让、姑息养奸是不行的,必须坚决与之斗争。即使有时必须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也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宁可丢掉个人利益,也不能丢掉一身正气。

娄师德安之若素

狄仁杰,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他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娄师德和狄仁杰均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但两个人的能力却有差别。狄仁杰出类拔萃意气风发,而娄师德却显得有些平庸。尽管娄师德是个谦谦君子,从来不会和任何人发生矛盾,但盛气凌人的狄仁杰就是看不惯娄师德和自己平起平坐,因此,平时挤兑起娄师德来,狄仁杰都是不遗余力。

但是,娄师德是个信奉唾面自干的人,任凭狄仁杰怎么欺负,他似乎都不放在心上,而且似乎也没什么怨言。最后,武则天看到这种情况,便想找机会和狄仁杰谈一谈。

有一天散朝的时候,武则天留下狄仁杰,聊了几句后,武则天单刀直入地问狄仁杰:“我这么重用你,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狄仁杰答得也很干脆:“我是一个从来不知道依靠别人的人,而皇上您最后居然重用了我,我想一定是因为我的文章出色外加品行端方。”

武则天一笑,说:“这你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当年,我对你其实一点了解也没有,提拔你,全仗有人在我面前推荐你啊。”

狄仁杰吃惊地说:“真的啊?我怎么想不起来会是谁推荐了我呢?”

“给你三次机会,你猜一下吧?但我想,就是给你十次机会你也猜不出来!”

狄仁杰是个聪明人,见皇上这么说,就顺口答道:“那就请皇上您直接告诉我好了。”

“告诉你吧,你能有今天,靠的不是别人,而是娄师德,就是他在我面前三番五次地推荐你!”

武则天似乎看出来了狄仁杰的惊诧和难以置信,她随即让侍从取来档案柜,笑着对狄仁杰说:“你自己去打开看一下里面的东西吧。”

档案柜打开了,十几封写给皇上的推荐信一一呈现在狄仁杰面前,这些推荐信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推荐狄仁杰担任重要职务。十几封推荐信的作者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娄师德。这一下轮到了狄仁杰无地自容了,原来自己能有今天,靠的全是娄师德当年的大力推荐。自此之后,他对于娄师德倍加敬重。

其实对于娄师德本人而言,并不对狄仁杰的态度有任何介怀,否则他早会想办法让狄仁杰明白他的地位从何得来了,也不会对他的不屑心平气和安之若素。在他看来,自己这样做只是出于自己为公之心,他人的感激只不过是副产品而已。这样的人生才更为洒脱,不为他物所牵绊。

苏东坡正直赢得尊敬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有很多千古流传的佳作,他正直的人格和他的诗词一样熠熠生辉。

他进入官场的时候,王安石正准备实行变法,并且受到皇帝的支持。苏东坡虽然认为国家应该实行变法,但同时也对其中的一些政策提出了异议,认为不够现实,实施起来会很困难,因此被新党人士视为敌对的人。他们刚开始时想拉拢他,失败后想方设法把他贬到了地方上。

后来,王安石改革失败,朝廷中原来反对变法的人重新掌权,他们希望苏东坡能和他们一起去攻击王安石,但是苏东坡又为王安石说话,认为变法有可取之处,而且认为王安石毕竟是有作为的人才,所以没有落井下石,于是又被旧党视为异类,一贬再贬,最后甚至流落到了荒远的海南岛。

为了打倒苏东坡,政敌们还多次歪曲他的诗文,说他藐视朝廷、攻击皇帝,但是苏东坡并没有因此而妥协。他也曾经为这些莫须有的罪名而烦恼,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宁可主动提出调到外地。他的正直,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对自己负责。如果你能通过自己良心的考验,就请坚持下去。有人说过,正直的人都是抗震的,他们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平静,使他们能够经受住挫折,甚至是不公平的待遇。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一点包括有能力去坚持你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反对你确认是错误的东西。

包拯不畏权势

包拯,字希仁,宋庐州合肥人。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包拯赴任扬州天长知县时写诗自勉:“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一生敢于犯颜直谏,不谋私利,执法如山,不畏权贵,为民除害,受到百姓的爱戴。

包拯办案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也备受赞誉。话说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河两岸的居民,既有平民,也有达官贵人。包拯任开封府尹的时候,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了街道,许多平民无家可归。

经过调查,包拯知道河水泛滥是因为河道不通,不能排水,而这都怪贵族们在河上筑起了堤坝,将坝内的水面据为己有,和住宅连成一片,建成水上花园。要为民造福,只有疏通惠民河,将这些堤坝挖掉。

贵族们能答应吗?包拯画了地图,拿出有关证据,下令将所有堤坝与花园拆毁。有人自恃权大位显,告到宋仁宗那里。包拯毫不畏惧,拿出证据证明他们是非法建造水上花园。宋仁宗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皇亲贵戚们说话。这样,惠民河很快被疏通。

包拯不畏权势,维护人民利益,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成为历史上的名臣,人称“包青天”。

正直的人时刻都会坚守自己的原则,不管对方是谁,他们都能公正地对待,而不是像那些溜须拍马的人,一见了大人物就忘了自己的原则。在人格上平等才能在精神上对话,这是求真务实的人一贯尊崇的理念。

严于律己,以正其身

戚家祖先戚祥跟随明太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最后为国捐躯。明太祖特封他的后代到登州(今山东蓬莱)担任指挥佥事,并且世代承袭。

戚家将因家风严而闻名。第六代戚家将叫戚景通,文武全才,刚正不阿,被人誉为难得的好官。

戚景通任江南粮把总。一次,他押运粮食入太仓时因没有给仓官送财物,而遭到仓官的刁难。戚景通的部下张千户一向佩服戚将军,就送来300两银子请他用钱打通关节,避免灾祸。戚景通拒绝了:“我因不愿违背良心才得罪赃官,若是收下你的银子,不也同样是违背良心吗?”后来戚景通因此而丢官。

官场上的厄运并没有让戚景通伤心,令他不如意的只是年过半百还膝下无子。1528年,夫人为56岁的戚景通生下了一个男婴。他激动地说:“我为儿子取名继光,要他继承、光大将门家风,前程无量!”

戚继光从小跟随父亲读书习武,10岁时,他就读了许多兵书,还能写出一些漂亮的诗文。

戚景通白头得子,钟爱异常。他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戚继光少年时,戚景通就经常给他讲,武将必须有舍身报国的高尚气节,打起仗来应有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他希望儿子将来能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事业,对戚继光的要求十分严格。

当戚景通告老返乡时,祖居的房屋已近百年,很是破旧。次年,他打算修缮一下,命工匠安设四扇镂花门户。工匠们对戚继光说:“公子家是将门,请安设十二扇镂花门户吧!”戚继光向父亲提出这个意见。父亲严厉斥责了儿子这种图虚荣、讲排场的想法,说贪慕虚荣,连这点家业也会保不住的。戚继光虚心地接受了父亲的批评。

戚继光13岁那年订婚了,亲戚送他一双考究的丝履。戚继光穿着这双丝履走过庭前,父亲看见了,十分生气地批评他:“为将之道,文武双全。文要精熟韬略,足智多谋;武要临敌破阵,武艺高强。然而更重要的是为官清正、爱兵如子。从小不贪图富贵,将来才能和士兵同生共死。你这样做以后就势必要侵占士卒的粮饷,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最后,父亲还将丝履毁裂,不让戚继光从小养成奢侈享受的坏习惯。

戚景通不仅竭力制止儿子沾染坏习气,还十分注意把儿子往正路上引导。

一次戚景通达通问戚继光:“你的志向何在?”戚继光答:“志在读书。”

戚景通告诉戚继光:“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清‘忠孝廉洁’四个字,否则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并命人把“忠孝廉洁”四个字写在新刷的墙壁上,让戚继光时时省览。戚景通教育儿子忠于国家,孝顺父母,克己奉公,讲求气节,对儿子的成长起了很好的影响。

戚继光一面刻苦学习武艺,一面立志发愤读书,以求继承父业。三年过去了,戚继光博览群书,学业大进。15岁时,戚继光就以深通经术闻名于家乡一带。后来,戚继光果然成为一位平定倭寇的民族英雄。

成大事者需要有抵制一切诱惑的意志力;严于律己,正其身,方可成为优秀的人。

做一个受人尊敬的“真人”

一个年轻人学艺期满,准备向师父辞行,师父对他说:“这三年来,你都学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一身好功夫。”

听完徒弟的这句话后,师父沉吟片刻,说:“看来你还不能下山,再练一年。”

一年期满,师父再次问了徒弟同样的问题,徒弟的回答是:“学到了凡事持之以恒,必有所得。”听闻此言,师父又让徒弟修炼一年。

一年后,师父又问了相同的问题,这回徒弟的回答是:“武学之道,重在内养身形,外扬正道。”

“什么是正道?”师父问道。

“正道就是要承担,直面人生。尤其是练武之人,须知善恶有别,是非要分,不恃强凌弱,不可在似是而非里转来转去。”

师父终于露出了笑容,对徒弟说:“好,你可以下山了。”

这个徒弟说的“承担”二字很值得我们回味再三,这是去掉心中的恶,发扬人间的正道,唯有如此,人有是非之心自然也是顺当的事情,从而个人得幸福,推延至社会得安定。这才能脱离奢靡的习气,不负做人的根本。

人生需要求真,唯有真,才能善,才能美。我们为人处世要求真,正直,敢说真话,但绝对不能断章取义,只看其表不看其里,要做到不知真相就不妄下结论。只有坚守这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品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真人”。

无私与自私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他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一个吸水器,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水塞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字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字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自己的水袋和那个水壶都装满水,塞上壶塞。然后,他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按照纸条上的话去做,不但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还能拯救其他像你一样的人。”

故事中的人,在面对生死的考验时,让无私和自私在自己的心中进行了激烈的争斗,最终他的无私之心战胜了自私的欲火,使他品尝到了甘泉的甜美。倘若那时的他,没有在自己的心中,展开一次无私和自私的争斗,那么喝光那壶水后,他肯定还是不能走出沙漠,而对于后来的需要水的人来说,无疑也是一场灾难。

生命的意义不是在自私中实现的,一个自私的人不但会伤害到自己,而且会伤害到他人;而一个无私的人,不但给别人带来很多帮助,也会得到别人的巨大回报。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要求自己毫无私心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是经常在自己的心中,让无私和自私展开激烈的争斗,把自私从我们的心中赶走。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人,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心中才会永远充满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