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28461600000065

第65章 傅山仕训[清]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思想家、医学家、画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更字青主。山西阳曲人,幼年聪颖过人,读书过目能诵。及长,逢明季之乱,坚持气节,不与腐儒同流。因上书诉讼阉党张孙振陷害忠良一事而闻天下,明亡后隐居不出。顺治十一年,受河南狱牵连被捕入狱,抗词不屈,绝食9日,几死。他学贯经史百家,又善长丹青及金石篆刻,但从不为钱财动笔。其博学多闻,才识超人,品格高尚,气节不凡,到处受人仰慕,名满天下。梁羽生武侠名着《七剑下天山》中的傅青主,即是假托这位明清易代之际的大思想家之名。

家训原典

仕不惟非其时不得轻出,即其时亦不得轻出。君臣僚友,那得皆其人也!仕本凭一“志”字,志不得行,身随一苟,苟岂可暂处哉!不得已而用气a,到用气之时,于国事未必有济,而身死矣。但云酬君之当然者,于仕之义,却不过临了一件耳b。此中轻重经权c,岂一轻生能了。吾常笑僧家动言佛为众生,似矣,却不知佛为众生,众生全不为佛,教佛独自一个忙乱个整死,临了不知骂佛者尚有多少也。我此语近于沮、溺一流d,背孔孟之教矣。当此时奔走干进e,泊天地下皆不屑为沮溺矣,岂如此即皆孔孟耶?但囫囵略道之f,尔辈顾素闻大义明矣,何必我口一一诛求g,运气当尔,若不达观,真正憋杀几个读书求志之人。

须知志即在读书中寻之,不失为门庭萧瑟之风流也。

仕之一字,绝不可轻言。但看古来君臣之际,明良喜起h。唐虞i以后,可再有几个?无论不得君,即得君者,中间忌嫉谗间,能保终始乎?若裴晋公之遇唐宪宗j,亦万一耳。

《霜红龛家训》

注释

a用气:此指为保持气节而殉国。

b临了一件:指以身酬君只是仕人最后的最无奈的选择。

c经权:常道和变通,古称道之至当不变者为经,反经合道为权。

d沮、溺一流:长沮和桀溺那类人。长沮和桀溺是春秋时的隐士,曾劝孔子隐居。

e干进:谋求进身为官。

f囫囵略道之:笼统、大略地讲一讲。

g诛求:责备讲求。

h明良喜起:聪明贤良之士有幸得以起用。

i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都是古史传说时代的圣君。

j裴晋公之遇唐宪宗:裴晋公指中唐名相裴度,官至门下侍郎,拜平章事,封晋国公,为唐宪宗所倚重。宪宗是唐代后期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裴度、武元衡、李吉甫等人的辅佐下暂时削平藩镇,形成“元和中兴”局面。

译文

不只是时机不到不能轻易出来做官,即便时机到了也不能轻易出来做官。君臣、同僚、朋友,怎么可能每个位置上都正是合适的人!做官本来凭一个“志”字,志愿得不到实行,身体暂时苟且行事,而真正的君子怎么能片刻苟且行事呢!既然做官,万不得已时就为气节而殒身殉节的时候,对国家之事不一定有帮助,而人已经死了。只是说以身报答君王是理所当然的,对于官员的意义,却不过是自己可以做的最后的事。

这其中孰轻孰重,是该遵循常道还是寻求权变,怎么能一轻生就能算完结。我常常嘲笑佛教动不动就说佛是为了众生,像这样,却不知道佛为了众生,而众生全然不为佛,让佛独自一个人忙乱死,最后不知道骂佛的人还有多少。我这话接近长沮、桀溺一类隐士,有悖于孔孟的教诲。

在这样一个奔走追逐谋求做官的时代,天下人都不屑于做隐士,难道他们这样就都是谨遵孔孟之道了?只是笼统地大概说说这个道理,你们平时就聆听大义,早已明白,还何必用我亲口一一责备讲求呢,运气当是如此,如果不能豁达开朗,随遇而安,一定不知有多少读书人要郁闷而死了。要知道志向就在读书中寻求,家中纵使冷清贫贱也仍不失风流。

“仕”这个字,绝不可轻言。只要看自古以来的君臣,聪明贤良之士得到起用的,唐尧虞舜的年代之后,又出过几个呢?得不到知人善任的明君就不说了,就算得到君主赏识,仕途之中遭到嫉妒,谗言挑拨,能自始至终得以保全吗?像裴度遇到唐宪宗那种情形,也就万分之一罢了。

评析

致身仕林、辅助君王、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历来是传统文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傅山这篇《仕训》却发表了一通与流俗陋识大相径庭的议论,颇有见地。他说,士大夫不是时候不能轻易出任官职,即使是时候也不能轻出。这是历代屡见不鲜的事,古往今来,不少立志入仕的杰出人物,在未遇到明主或天下无道之时,多是隐居不出;然而一旦得其时,明主相聘,三顾茅庐,便多欣然出仕,大展鸿图。然而为何“即其时亦不得轻出”呢?傅山精通经史诸子与佛道之学,而且在山水墨竹、金石篆刻方面也有名声,是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但他于功名富贵极为淡泊,又极有民族气节,明亡隐居,拒不应清廷之诏,以布衣终老。不过,他也不是一个明哲保身、于国家大事漠然不问的人。他只是认为,既然入仕,必须于国事有济。若不择其时,难以达志;苟且出仕,则毫无用处。如“不得已而用气,到用气之时,于国事未必有济,而身死矣”。后来曹雪芹《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的嘲讽,与之是颇为合拍的,这是很有点离经叛道意味的思想。

傅山的结论是“仕之一字,绝不可轻言”,“志即在读书中”。闭门读书,以立志向,但绝不轻易出仕,看似远避尘世,纸上空谈。但明清鼎革,傅山坚持民族气节,却不能不受人钦敬。其子傅眉虽为清人,然不仕于清,可谓乃父乃子,一门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