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28461600000074

第74章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清]

彭端淑,字乐斋,四川丹棱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任吏部郎中,迁广东肇罗道员。辞官归乡,主讲于锦江书院。性淡泊无欲,诗文质实厚重,有《白鹤堂文集》。

家训原典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a,不逮b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c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d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e。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f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g,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h,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白鹤堂文集》

注释

a吾资之昏:(假使)我天资愚钝。

b不逮:不及,比不上。

c旦旦:天天。

d屏:通“摒”,此句言放弃(这些优势)而不好好加以利用,那就和愚昧昏庸没有什么区别了。

e“圣人”句: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f鄙:边地。

g南海:此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浙江东面的海上。

h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译文

天底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那么困难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也就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学的话,困难的也变容易了;不去学的话,容易的也会变困难了。

假使我天资愚钝,赶不上别人,我材质平庸,也不如别人,一天一天学习,持久而不懈怠,等到成功了,人们也就不知道我资质的愚钝、平庸;假使我天资比别人聪明数倍,材质比别人机敏数倍,却放弃这些而不加利用,那与资质愚钝平庸的人没有区别。圣人之道,最终由不怎么聪明的人传承下来。既然如此,那么资质的昏庸与聪敏所起的作用,难道是恒常不变的吗?

四川的偏远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我想要前往南海,你认为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什么前往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瓶、一个钵就够了。”富和尚说:

“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前去,还是不能。你凭什么前往呢?”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前往的事情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位于西边的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有钱的和尚不能前往,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在立志上,反而比不上四川偏远地方的和尚吗?

因此,天资聪明和敏捷,虽然可靠却也是不可靠的;自己仗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那就是自毁前程的人。愚笨和平庸,好像会限制人,却也限不住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孜孜不倦地学习的人,那就是能成就自己的人了。

评析

彭端淑的这篇劝学短文,历来受选家青睐,现当代的中学教科书也曾多次编入。从内容上看,这篇短文承认人的天资是有高下之分的,但绝不是“唯上智于下愚不移”。恰恰相反,文章重在阐述智与愚的可“移”,条件就是人的主观努力程度。这种主观努力比先天条件更为重要。

这在哲学思想史上无疑是进步的。从教育学原理来看,对理性思维能力未成熟的青少年,在教育中采用一定的强制性训导手段,订立一些规矩是应该的,也是很正常的。“惯养”断断不可,然而,一味棒打更是不行的,板面训斥、苍白说教也不是上策。文章语言平实,态度平静,读来使人感到作者的谆谆诱导,情意殷切。文中巧设妙喻,曲尽人情,且多用设问、反复、对比等多种辞格,引而不发,催人深思,令人回味。

文章开始从天下事之难与易到为学之难与易,推出“学”与“不学”

问题,指出客观规律。努力去学,困难的会变得容易;不努力学习,容易掌握的东西倒会变成难以掌握的了。接着就以每个人的资质才能的昏庸与聪敏作对比,进一步指出主观努力程度的大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资质愚钝,才能平平,不如别人聪明能干,但天天学习,长久不懈,等到学有所成,也就不觉得迟钝和平庸了。反之,资质过人,能力超群,后天却不加以利用,那就会和平庸的人没什么区别了。文章指出,孔子的学说,最后是由鲁钝的曾参传播下来的,原因正在于此。接着文章以设问辞格为过渡,以贫富二僧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资质高低,只要立志肯干,志向就可以实现,昏鲁、聪敏就会转化。

两种条件、两种结果的对比,读来使人取舍昭然,回味无尽。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可恃不可恃、可限不可限的对比,推导出自败和自力两种不同结果的结论,出之自然,说服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