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常识一本通
28464100000014

第14章 日常生活习俗(1)

传统饮食风俗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就是适应。中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千变万化。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丰富的饮食习俗。南方适于种水稻,故南方人民普遍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多种小麦、杂粮,故北方人民以面、杂粮为主食;青藏高原适种青稞,故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的主食是青稞;蜀湘湿气重,人多食辣;晋、陕、甘、湘、贵及许多山区,或因水土关系,或因历史上长期缺盐,人们喜欢吃酸。不同地方人的口味各不相同。从北到南,口味由咸转淡;从西到东,口味由辣转甜;从陆到海,味道由重转轻,因而形成了“东甜”、“西辣”、“北咸”、“南鲜”的饮食习俗。饮食上的这些地方特色使中国饮食文化展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传统特定食俗

人类的饮食活动形成了饮食风俗。饮食风俗主要表现在社交礼仪食俗,丧俗等礼仪形式中。具体来讲,吃什么,如何吃,使用什么炊具、餐具,主厨人,进餐次数,进餐方式,用餐时的座次,饮食上的特殊嗜好和禁忌,饮食礼节等,都是饮食风俗也就是饮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

节日食俗

除夕,北方家家户户均有包饺子的习俗,蕴含着亲人团聚、国泰民安的意义和祝愿;江南各地则流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寓含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步步升“高”。另外,许多地方的汉族过年时家宴中要有鱼,象征“年年有余”;彝族吃“坨坨肉”、喝“转转酒”,并相互赠送以示慷慨大方;壮族吃大粽粑显示富有;蒙古族围火塘“吃水饺”,剩酒剩肉以祈盼来年富裕等。众多的节日食俗反映出异彩纷呈的节日民俗文化。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把深切怀念杰出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乡土感情融合起来,千百年来绵延传承。

端午节的雄黄酒则将保健效果和信仰心理作用合二为一,成为既驱虫又避邪的吉祥饮料。

中秋节的月饼,与自然天象的圆月相对应,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它既成为自然景象的象征物,又被赋予浓厚的文化意义。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重阳节吃花糕、螃蟹,有些地方还吃羊肉和狗肉;冬至喝米酒、吃长生面、冬至肉、冬至团、馄饨,灶王节祭灶食俗等。这些传统活动既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吉祥、人丁康泰的美好愿望。

同时节庆日馈赠食品也是友好的表示,是建立亲密和睦人际关系的一种独特方式。比如:亲朋好友之间中秋送月饼,端午送粽子,生日送蛋糕、寿面,都具有固定的民俗意义。民间与婚姻有关的节庆活动中常常要馈赠红枣、喜蛋、长面,也都包含着诸如“早生贵子”、“百年合好”等美好祝愿的深厚民俗含义。

婚宴习俗

在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宴请之一就是由婚姻而引起的种类多样的饮食活动,如提亲饭、相亲饭、订婚饭、婚宴、回门饭等。其中以婚宴饭最为隆重、最为讲究。例如,陕西省有些地区的婚宴的每道菜均有含意:

第一道菜是红肉,用“红”表示“红喜满堂”;第二道菜为“全家福”,是“合家团聚、有福同享”的意思;第三道菜为大八宝饭,用糯米、大枣、百合、百果、莲子等八种原料做成,其含意为白头偕老、百年合好等。在东部的江苏农村,婚宴讲究十六碗、二十四碗、三十六碗;在城市,婚宴一样也很隆重,这些均含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新婚第三天为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的日子,俗称“三朝回门”。回门之日,新嫁娘要带一些礼物孝敬父母,叫做“回门礼”。回门礼以食品为主,酒、肉、糍粑、面条、糕点之类为常见。在各地的回门礼俗中,广东一带的回门礼最具特色。按当地旧俗,新娘回门,少不了要带一只烤乳猪(又叫“金猪”)。当地人觉得,金猪是新娘贞操的象征,如果回门礼中没有金猪,即意味着新娘在洞房之夜没有“落红”,便认定是不贞之女。反之,如果男家娶的是位处女,不但自家引以为喜,女家亦引以为荣,回门时往往用金花彩带系猪身,将“金猪”放在长方桌上,两人抬着回娘家。

生育寿诞食俗

旧的,带偏见的饮食习俗认为产妇坐月子普遍忌食肉和稠食,但山西保德一带,妇女坐月子能够吃羊肉。晋中、晋东南一带产妇分娩头三天只让喝些不沾牙的米汤水。月子里,小米稀粥和稠米汤是产妇的主要食物。晋东南地区产妇满月那天忌吃面食,要喝一天小米汤,叫对月米汤。

晋西北地区,婴儿诞生后的第三天,姥姥、姑姑要来道贺。姥姥给马蹄馍一份,主家招待吃面,称三日面。婴儿诞生12日,姥姥要送米面。办满月时,亲朋都要备礼庆祝,姥姥家赠的礼品最多,除婴儿衣物外,还有豆米、豆面、面片干粮、花馍、鸡蛋、红糖等。原平县崞阳镇一带农村,孩子过半月或满月时,姥姥给外孙送馍馍,每个用半斤面蒸成,当中有两个特大的,每个馍上趴着四个小娃娃,当地人叫做“奶馍馍”。

我国有为老人祝寿的习俗。老人年满60岁,儿女们就开始为其祝寿,要给老人敬献寿桃、寿面、点心等,现在多为寿糕。寿宴则是给老人祝寿的酒席,其主食为面条居多,又叫长寿面。在杭州、江苏北部一些地区,大多是中午吃面条,晚上摆酒席。杭州人在吃面条时,每人在自己的碗里夹一些面条给寿星,称作“添寿”。每人必须吃两碗面条,但忌盛满,认为不吉利。

丧葬食俗

长者逝世入棺时,要在棺内放入死者生前心爱之物,如酒具、名酒、砚台、纸张、书画等,撒麦、豆、麻、谷、稷等,意为让死者五谷皆全,四季安宁。为死者上供的祭品各地不同,山西曲沃县地区的祭品以灶果为主,配以点心(是用1千克白面蒸的有皮有心的两层大馒头)。至亲献12个,称“食盒一抬”;一般亲戚献4个,称“挑盒一担”。河津县一带,出殡前三日晚,孝子要提灯请办理丧事的人和打墓的人到家吃酒席,各家孝子轮流招待,多吃火锅、点心、油食等,饭菜务求丰盛。在临汾、襄汾一带,出殡、埋葬回来之后悲事就成为喜事,桌裙、椅搭都换成红色,音乐吹奏,开席酬客。有的地方,老人去世后,在第二年老人的生日,也要进行祭奠,该日叫冥寿。祭品是寿桃,要放倒蒸熟,俗称“睡桃”,这是子女最后一次为父母过寿日。

社交礼仪食俗

社交礼仪食俗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交往方面。亲朋好友之间交往最多,每当亲朋好友遇到重大事情时,如生孩子、乔迁等,均要送些礼物去,而主人首先想到的是给客人吃什么,喝什么,尽可能安排得丰盛些,让客人满意而回。做生意也习惯于边吃边谈,饭吃好了,生意也就谈成了。由于各地习俗不同,待客的饭菜也各有讲究。在北京,过去待客吃面条,意思是请客人留下来。如果客人住下,就请客人吃一顿饺子,以表热情。探亲访友送礼物讲究“京八件”,也就是所谓的八样点心。在中国南方的有些农村,客人来了,献上茶后,立即下厨房做点心,或是在水中煮上几个鸡蛋,再放上糖;或是先煮上几片年糕,放上糖,给客人先品尝,而后再做正餐。在东部的福建泉州,要请客人吃水果,当地称“甜甜”,就是请客人尝甜,并且还要在水果中放柑橘,由于当地话中的“橘”与“吉”是谐音,有祝贺客人吉利,生活得像柑橘一样甜的意思。

餐桌礼俗

就座和离席都要注意讲究长幼有序,等长者入座后,方可入座;入座后姿势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能靠桌沿,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坐定后,才可人座;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特别要招待两侧的女宾;口内有食物,要避免说话;取菜舀汤,要使用公筷公匙。即便是在家里宴客,自用餐具也不可伸人公用餐盘夹取菜肴;小口进食,不要大口地猛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人口;用餐后,要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能离席;在家中宴客热情要有度,别把客人当饭桶;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挡。

传统地方菜系

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用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一家,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

我国的八大菜系指的是闽菜、川菜、粤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浙菜,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地方的特色菜系也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鲁菜的特点及其代表菜肴:

鲁菜也称山东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山东地方风味菜肴的总称。发源地是临淄和曲阜。盛行于山东及全国大中城市。从宋代开始,鲁菜就渐渐成为“北食”的代表。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现在的鲁菜是由济南菜和胶东菜逐渐演变而成的。济南菜包括济南、德州、泰安风味菜肴;胶东菜源于福山,包括青岛、烟台风味的菜肴。鲁菜以爆、烤、炸、炒见长,其中尤以爆称最。鲁菜取材普遍,选料精细,讲求丰满实惠。烹调方法全面,善于制汤,善以葱调味。鲁菜在烹制海鲜上有独特之处,特别对海珍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称一绝。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特别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代表菜有九转大肠、糖醋鲤鱼、葱烧海参、脆皮烤鸭、烩乌鱼蛋、蟹黄鱼翅、德州扒鸡、奶汤核桃肉等。

川菜的特点及其代表菜肴:

川菜也叫四川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发祥地是巴、蜀二地。历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在秦末汉初就有相当规模,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经很有名气,现今川菜馆遍布世界各地。以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川菜非常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重视调味,尤以麻、辣味见长。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烤、烧、干煸、蒸。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香、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麻辣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20多种。代表菜肴有大煮干丝、宫保鸡丁、鱼香肉丝、黄焖鳗、怪味鸡块、回锅肉、干烧岩鲤、麻婆豆腐等。

湘菜的特点及其代表菜肴:

湘菜又称湖南菜系,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

烹调技艺已有非常高的水平。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等三种地方风味组成。湘江流域的莱肴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湘菜的主要代表。其特点是用料广、制作精、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品味上注重香鲜、酸辣、脆嫩。制作上以煨炖、腊、蒸、炒见长。洞庭湖区菜以烹制各种河鲜和家畜见长,其特点是芡大油重、咸辣香软,制作方法多用炖、烧、腊等。湘西山区擅长制作山珍野味,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的代表菜肴有腊味洽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清蒸甲鱼、霸王别姬、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等。

粤菜的特点及其代表菜肴:

粤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在西汉时就有对粤菜的记述,南宋时受御厨随往羊城的影响,在明清时期发展快速。粤菜包括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菜,以广州菜为代表。粤菜的原料十分广泛,其品种繁多,形态新颖别致,富于变化,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有盛名。选菜时重视鲜、嫩、爽、滑,通常夏秋季节力求清淡,冬春则偏重浓醇口味。除讲求原料新鲜、现宰现烹外,还讲求在火候上保持原料清鲜。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 “六味”(酸、甜、苦、咸、辣、鲜)的区别。其烹调方法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很重,口感滑而不腻。其代表菜有三蛇龙虎会、五蛇羹、龙虎凤蛇羹、油包鲜虾仁、盐焗鸡、鲜莲八宝盅、蚝油鲜菇、蚝油牛肉、脆皮乳猪等。

徽菜的特点及其代表菜肴:

徽菜又叫安徽菜系,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由沿江、皖南、沿淮三种地方风味菜构成,以皖南徽菜为主要代表,是徽菜的发祥地。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闻名,烹调特点有三重,重油、重色(酱油色)、重火工。烹调技艺以烧、炖突出,且重视火工,善于保持原汁原味。其中沿江菜以芜湖、安庆地区为代表,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烟熏技术也别具特色。沿淮菜主要由蚌埠、宿县、阜阳等地方风味构成,品味上成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香菜佐味及配色。皖南山区的徽州菜发源于黄山地区的歙县,在新安江畔的古镇屯溪一带得到进一步发展。徽菜名品有符离集烧鸡、红烧果子狸、雪冬烧山鸡、火腿炖甲鱼、腌鲜鳜鱼、无为熏鸭等。

浙菜的特点及其代表菜肴:

浙菜又称浙江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主要由杭州、宁波、绍兴等三种地方菜发展而成。以杭州菜最负盛名。杭州菜具有清香、爽、鲜、脆等特点,制作精细、注重刀工,烹调方法重爆、炒、烩、炸等。宁波菜讲求鲜嫩滑爽,注重保持原味,擅长于“鲜成合一”,蒸烤、炖制海鲜。绍兴菜擅长烹饪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汤浓味重。传统名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生爆鳝背、炸响铃、兰花春笋、叫花童鸡、龙井虾仁、赛蟹羹、冰鲜羹、牡蛎羹、宁波摇蚶等。

苏菜的特点及其代表菜肴:

江苏菜系主要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4个地方菜构成,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原料以水产为主,讲求鲜活;刀工比较精细,尤以瓜雕享誉中外。其特点是浓中有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以炖、焖、烧、煨、炒而着名。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颜色搭配,注重造型,四季都有不同。苏州菜口味偏甜,颜色搭配和谐;而扬州菜清淡爽口,尤其突出主料,刀工精细,醇厚人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平和香醇,玲珑精巧,以鸭为原料的菜肴久负盛名。着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清炖蟹粉狮子头、松鼠鳜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闽菜的特点及其代表菜肴:

闽菜又称福州菜系,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由福州、闽南及闽西等地方菜组成,以福州菜为代表。闽菜在品味上偏甜、偏淡、偏酸,素以调味清鲜淡爽、重于甜酸着称,操作细巧,色调美观。烹调技艺以煨、熘、爆炒、干炸、清汤见长,十分讲究汤的制作,有“一汤十变”之说。此外,闽菜还非常善用红糟作配料,有煎糟、拉糟、炝糟、灶糟之分。闽南菜(厦门菜)善用甜辣佐料,在使用辣椒酱、沙茶酱、芥末酱、橘汁方面都恰到好处;闽西菜则稍偏于咸辣,具有浓郁的山区风格。闽菜的传统菜肴有佛跳墙、酸辣烂鱿鱼、醉糟鸡、炒西施舌、油焖石鳞、太极明虾、什锦蜂窝豆腐等。

京菜的特点及其代表菜肴:

京菜又称“北京菜”,北京地方风味菜肴的总称。盛行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大中城市。系由元、明、清宫廷菜、官府菜的精华,吸取山东等地方风味,综合汉、满、蒙、回等民族的烹调技术,逐步流传演变而来的。有炸、溜、爆、烤、扒、拔丝等几十种烹调方法,采用咸、甜、酸、辣、香糟、五色、黄酱、麻酱等众多调味品。具有取材普遍、刀法精细、调味精美、造型美观、花色繁多、脆酥香鲜等特点。京菜的传统菜肴有烤羊肉、涮羊肉、北京烤鸭、糟溜鱼片、酱爆鸡丁、醋椒鱼、拔丝苹果、油爆双脆等。

陕西菜的特点及其代表菜肴:

陕西菜是陕西地方风味菜肴的总称。盛行于陕西及全国各大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