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至走进了泥潭却还未发觉,只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了。你要能够广泛地接触朋友,了解情况,洞察端倪,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在不利的事物出现之前就先期加以预防,将损失减少到最小。朋友如果出现了不满情绪,你也可以早早做说服工作,以免出现不良势态。
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只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朋友如果发觉你是一位霸道的人,听不得意见和建议,抵触情绪就会滋生发展。
人情世态,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对待有违自己的人不可过于追究;为人留一分余地,该放一马时必须要放。
过分计较,不留半点人情,也就堵住了自己日后的退路。俗语说:“山不转水转”,“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不这样,他日见面,又是怎样一种场面呢?
宋代大儒邵尧夫说:“从前所说的我,如今都变成了他;还不知道今天的我,到头来变成什么人呢!”所以无论好坏都要认真地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以恭敬对待别人的谴责
人要是想做事就不免会出错,除非什么事也不做。在工作中出错是常有的事,但造成的问题很大的时候,许多人的做法往往是以隐瞒的手段来应付,久而久之,领导一旦知情,其局面就难以挽回。如果我们能主动向领导报告。就会使我们显得更加具有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并具有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这就是处世之刚。我们要及早地发现问题并且要及时地报告,这样有时可以想出一个好的办法来控制局势,扭转乾坤。我们一定要正确地去对待自己犯下的错,对方谴责时,虚心接受——这是处世之柔。
◎不躲躲闪闪
躲躲闪闪不是处理过失的好手段,开门见山说出事情的真相通常是最好的策略。既然失误已经发生了,领导迟早都会知道,隐蔽一时,或是搪塞将责任推开等,都不是好方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出现差错后的第一个反应是逃避,想方设法兜圈子,不想涉及问题,弄巧成拙后让自己反而下不了台。“纸始终是包不住火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不坦诚,我们坦白了,反而觉得心里没有压力感和负疚感,这时,我们会发现,问题并不见得如我们预想的那么糟糕和严重。因而开门见山地说出我们的失误和失误的原因,与上司与大家共同讨论是比较好的办法。
◎鼓起勇气
需要一点勇气来坦白。也许你没有勇气,或者原本也并不想错,错了,已经超出自己的想象,所以不愿检讨自己。多数人在做事之前,想到的是积极的一面,极少会去想“错”。当事情真的出错了,却无法积极面对。
我们需要一些勇气,我们的目的是处理事情,而不能把事情搞大,能这样想的话,就会有勇气。吱吱唔唔地,会让人感到我们是在“编故事”。而坦白了效果会更佳。详细说明事发背景,我们必须说出引发此事件的背景情况,表达得越仔细越好,包括我们介入此事的时间、心态和认识角度,以及我们当时的计划,以让大家看清真实的一面。千万不要含糊其辞,简单地陈述事发背景。
◎不找借口
失败了,还有什么不好张口的呀!我们也不必担心说出真相来,别人会瞧不起我们自己,开诚布公地说出一切,领导会感到我们更有专业道德,我们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精神。
我们不妨提出自己现在的处理意见,并积极听取领导的建议和意见。如果我们是做完了以上步骤,却没有提出方案,领导常常会觉得我们的价值也就那么一点。说不定领导看问题的角度,与我们有很大的分歧。领导在某些方面才是真正的专家。关键是我们能否与他们产生排解问题的共识,不听他们的意见,我们又怎能让他顺心,怎能将工作做好呢?
◎善于总结
事情做了才会错,不做是绝对没有错的,但在过失中要善于思考,找出其中的教训,并告诉我们的领导,通过说出受到的启示,以让我们的想法和领导的想法保持一致,减少领导对我们的成见。错误也不见得就是坏事。
告诉对方,这件过错是自己的不对,但这件过错中,也有正面的因素,将正面的东西放大出来,让对方真正看清这次过错中,也确实带来了一些好处,让他心里有平衡点。
我们在处世中做了错事,出现纰漏,给他人造成损失时,为了能够再次获得对方的信任和赏识,我们必须如实反映,恭恭敬敬地对待对方的谴责,并采取相应处理办法、补救措施。以后我们还是可以将功补过的。
不要狂妄自大
有的人依恃着自己的才能、学识、权力和金钱等等,便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狂”其实是不好的,要不得的,它的本意指狗发疯,如狂犬。处世如果与“狂”相结合,便会失去人的常态,便会产生不文雅的名声。
君不见,人们称狂妄轻薄的少年为“狂童”,称狂妄无知的人为“狂夫”,称举止轻狂的人为“狂徒”,称自高自大的人为“狂人”,称放荡无羁的为“狂客”,称狂妄放肆的话为“狂语”,称不拘小节的人为“狂生”……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实际上是傻瓜。
狂妄与无知是联系在一起的,“鼓空声高,人狂话大”。举凡狂妄的人,都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他们口头上无所不能,评人论事谁也看不起,总是这个不行,那个也不中,只有自己最好。在这种人眼时,他自己好比一朵花,别人都有是豆腐渣。这种人处世怎么会恰到好处呢?
有的人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无人可比,再在的文学大家、科学巨匠全部不在话下;有的人学了几套拳脚,自以为武力高强,身怀绝技,到处称雄,颇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气势。然而,狂妄的结局是自毁家门,自断后路,人缘关系很糟。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祢衡,堪称“狂夫”。他第一次见到曹操,把个曹营中勇不可挡的武将、深谋远虑的谋士,一个个贬得一文不值。他贬低人起来,如数家珍,如“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槽,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祢稀衡称别人是酒囊饭袋,称自己却是“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更有甚者,当曹操录用他为打鼓更夫时,他却一边击鼓一边骂起曹操,然后扬长而去。对这种人,曹操自然不肯收留。祢衡又去见刘表、黄祖,依然是一副狂妄的架子,骂骂咧咧的,最后他被黄祖给砍了脑袋,做了个无头狂鬼。他的个性太张扬了。殊不知,山外有山楼处楼,世上高人多。狂人是交不到好朋友的,是不会被人容留的。
那么怎么做才恰到好处呢?
概言之:自己有无本事,本事有多大,别人都看得见,心里都有数,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有道是:“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没有多少人乐意接触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一个人乐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不论是庄子老子,还是孔子,儒道两家都劝人要以谦让为上,不可自作聪明地显示、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实力。只有这样处世,才能不被人妒忌,才能真正达到自己的目的。
先礼后兵,不失品格
古人说,刚过为悔,柔过为吝。凡事做过了头,出现了错误,便会后悔。既悔必吝,吝是失误后接着产生猥猥琐琐的消极状态。因为这种消极状态,不但会影响大局,还会疏远朋友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是一位领导,在这种消极的状态中工作,还有谁会愿意跟着你真干、实干呢?
◎不怕人指出错误,就怕人故意刁难
有的人喜欢指出别人的过错,这种人是难得的,难怕对方对你是恶意的指错,但只要你确实有过错,还得感谢他。如果你是一位领导,对指错的人发脾气,那么这种情绪是会让下级对你的更加不满。你是将气全部渲泄到下级身上,还是反省自己,及时认识自己的过错?善处理人事关系的人肯定会选择后者。因为他明白了解了自己的缺点,就应该及时去改正,而不是摆领导架子,依旧我行我素。否则,只会更增加一些下属的愤怒。
一些下属对你的领导工作心存不满,你是可以看出来的,如见到你之后总是表情十分冷淡,有时对你竟不予理会。作为领导,你自然会感觉很没有面子,心里多少会有一些不畅。但是,你要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其中存在的原因。
但也有故意刁难你的人,你对他先不以为然,但如果他跑到你头上拉屎,就不能忍让了,你得与他理论理论,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心怀歹意喜欢刁难的人,你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教训他,最好有几个支持你的人为你说话,批评对方的不是。
◎不怕人批评,就怕被人逼得跳墙
虽然我们主张以柔和的态度对待犯错误的人,用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对方知道自己的所为或对或错,但是有时也需要正面的批评,甚至是严厉的批评,这可以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所以对于别人的批评,应该接受。即使对方批评错了,只要相互之间做到坦诚相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透露给对方,相信对方也会对你诉说衷肠的。因为你能以坦荡的胸怀对待别人,对方是会被感动的。
可令人害怕的是批评者凶神恶煞的面孔,他得理不饶人,抓住你的过失不入,把你逼得跳墙。可怜好话说了三千句,一句也不能让对方“放下武器”;讨嫌的态度诚恳得连老天都落下泪来,而对方还是不肯原谅你。到了你别无选择的后路时,你就要与其“正面交涉”了。你一旦害怕到不再害怕的程度,对方反而会思考你的话了。当然,任何时候不能用暴力手段,而是用自己想到能够的解救自己的语言去回敬对方,话说重一点不要紧,手要放在衣袋里,以防它变成语言的辅助工具。
你主动与对方谈自己的想法,让对方原谅你的过错,如果一次交谈没有结果,或者没有达到你满意的程度,你也不要太灰心,更不能放弃。你要相信,只要友善地与对方保持经常的接触和交流,你与对方的关系也就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
对朋友、对同事、对下属,还是对其他人,产生矛盾,先要以礼相待,不要把对方逼急了,也不能让对方把自己逼急了。你不能发火,火发起来容易,扑灭就难了,即使扑灭了,而留下的疮疤一时很难愈合。所以,理在你手上,并且谦让在先,到了你用“兵”的时候,你的品格是不失的。
也就是说,对朋友、对同事、对下属,先要以礼相待,“柔”字当先,只有对方是一块化不开的顽石时,才可以开始把它敲开来看看,找到别的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