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民俗笔记
28612400000004

第4章 民俗与社会生活(2)

社会既是劳动的共同生活的组织,那么,个人的行为,应当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合;不然呢,各个人都“立异以为高”,这一劳动结合早就不存在了。所以社会化之每一阶段里,必定造作种种道德律,维系当有的社会秩序,以为个人行为的标准。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影响到个人的行为上去的,除开道德之外,还有风俗:道德与风俗比较起来,可以说,道德对于经济关系较有积极的效能,风俗便是消极的。社会里的“唐众”——阶级、身分、骤业或地位相像的人,他们的日常生活及行为,往往很相同,稍有出入,必定大家引为怪异。这是经济生活的结果,可亦是维系当有的秩序,以利当时社会中生产分配方法的进行之手段——是一种情性的表现。

摘自瞿秋白《社会科学概论》(1924年6月18日)《瞿秋白文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政治理论篇第2卷第580—581页

每一时代治者阶级的习俗,往往凌驾其他的阶级:他的经济上、政治上的优势反映到风俗上来,使民众模仿以为荣,因而忘记自己的阶级地位;如此消灭他们的反抗团结的精神。治者阶级造作种种风俗,以为防范,一切周旋礼貌、揖让仪式,处处牵掣受治阶级的手足。受治者看着这些“捞什子”,往往以为这是社会共同的风俗,并没有阶级利害关系,自然应当遵守的,不知道就此落了治者阶级的圈套。所以受治阶级如果渐成社会势力,必然破除旧习俗而另创新习俗;而且应当在日常琐屑的生活里也自觉地解放自己的行为。——这亦是阶级斗争的一方面。当然,经济进化同时也是共同生活之扩大过程。社会里共同生活的习惯日益积累、日益丰富,——以前在阶级里的风俗虽然消灭,而这一点菁华必然遗留下去,——做新生活的材料。

摘自瞿秋白《社会科学概论》(1924年6月18日)《瞿秋白文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政治理论编第2卷第582页

社会真诚共同生产、共同消费、无私产、无阶级的之后,人类共同生活的习惯极自然极活泼,丝毫不用约束,而互助相爱变成风俗;而且个性充分自由,行动都合理性,绝不勉强;一切迂腐无聊的成见完全消灭。风俗可以代替道德。

摘自瞿秋白《社会科学概论》(1924年6月24日)《瞿秋白文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政治理论编第2卷第582—583页

我们要知一切宗法封建习俗,都从古以来的落后生产方法的结果。因袭数千百年来的老调子以自活的老百姓们所得的常识,和近代文明世界生活下的人们所得的科学常识来比较,简直浅薄到一点都没有。他们的智识经验,决不能解释其周围耳闻目击的自然状况于万一。他们将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支配权如雷,电,风,云,日,月,山,川,水,星辰,潮汐,丰年,歉收,畜牧发瘟,疾疫大作,小儿夭折,老人死亡……都委之于神,鬼,做出一套神奇的传说或故事来解答。这些荒谬的解答,在半开化的民族或社会中,是特别丰富的。那些民族也很相信而且引以为满足的。

摘自清水《本刊通信》《民俗》1929年第67期第51—52页

旧风俗习惯的破除,是改良社会者的事业,民俗的记录,是民俗学者所有事。二者观点不同,而实可相助为用。改良社会者打破一种陋习时,民俗学者可以为这种陋习最后的记录。民俗学者的记录,亦可为改良社会者的利用。

摘自容肇祖《我最近于〈民俗学〉要说的话》《民俗》1933年第111期第18页

我们的生活一大半被习惯支配了,要是在别处还不用心,我们竟可成为习惯的奴隶!普通人的生活可以说常常在破坏旧习惯,建造新习惯,这里头就有适应环境的意思。从这点上看来,习惯的用意与天性的用意相同,习惯正是所以补天性的不足的,正是天性被智慧感情根据了环境的情形修改后的结果;又因为环境常在变异,而习惯遂不得不跟了变异,于是乎有破坏旧习惯建造新习惯的事情。

摘自黄方刚《道德学》世界书局出版1934年版第35—36页

从道德对于社会的用处看来,道德与风俗及宗教是站在一条连续线上的,道德不过发达得最晚就是了,道德和风俗宗教都是维持社会而产生的,都可以说是人类推延他们的命脉,适应各时的环境的方案。

摘自黄方刚《道德学》世界书局出版1934年版第46页

我们在先已承认风俗有时很像道德,他一样地能要求于人,裁制人的行为,批评人的是非,但是风俗的缺点就是在他不能自己批评自己,他是不能自圆其说的。风俗只是像专制国王样的拿他自己的话作为绝对的标准而否认一切与他相反或者不同的标准或言行。所以结果风俗的裁制不但含有强迫的意思(违反“自由”一项已不足以为道德)而且因为他除了自己强立自己之外没有别的根据所以不能与别的与他相反的风俗融合,而又不能把他们打倒,于是造成一个不可分解的冲突。

摘自黄方刚《道德学》世界书局出版1934年版第86页

人类的生活是整体的;同时人又是社会的动物,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个人的思想行为,也就不能离开社会环境而独特存在,是以一切民俗都有社会现实为其背景,我们如“离开民众物质生活的实在状态,真有了解他们的信念,心灵,精神等上层建筑之望吗?”

摘自王兴瑞岑家梧《琼崖岛民俗志》《民俗》1936年第1卷第1期第13页

因为一种风尚的形成,一种礼制的确立,断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其必经过相当时间的演变,方才渐渐成立;假如我们能追溯,就可发现他的本来面目。其本来面目发现以后,我们就要看这种风俗和礼制,究竟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环境的需求,究竟能否切合现在人类生活的式样,如能适合,便可保留;如有妨碍,便要改革了。

摘自刘伟民《东莞婚俗的叙述及研究》《民俗》1936年第1卷第1期第90页

歌谣这东西,本来就是从生活上压榨出来,胚生出来的。怎样的生活,产生怎样的歌谣,什么样的人,便需要什么样的曲调。所以要研究一种歌谣,必先了解产生那种歌谣的社会背景,换言之,当时当地人的生活状况。忽视了这点,他们的研究,便变成无意义。

摘自张腾发《客家山歌的社会背景》《民俗》1936年第1卷第1期第165页

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是随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来的,不同的方式的产生则由于不同的社会组织,而经济原则是决定社会组织的基本条件。

摘自江应梁《昆明民俗志导论》《民俗》1937年第1卷第2期第55页

旧礼教的势力,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它在各种不同的区域内,配合着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就产生出乡民的特殊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这种人生观,道德观,再和当地的风俗习惯融化起来,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艺术。

摘自张腾发《客家山歌之社会背景》(续)《民俗》1937年第1卷第2期第251页

无论任何民族,在一般而论,他们的文化水准愈低,精神生活上所受宗教氛围笼罩的程度愈厚,粗野社会的一切制度,习俗,往往都受其影响,或者说原始社会的一切文化都是属于宗教文化也未尝不可。在人类学上探讨人类文化,宗教这一门可算是最重要,譬如探讨原始社会的民族家族或一个民族群的社会组织,往往便牵连到图腾制度;研究某一个民族的语言也要顾及到他们的很多禁忌词语,其他如歌谣,故事,神话艺术等更不用说都与宗教发生了直接的关系。

摘自梁剑韬《粤北乳源傜民的宗教信仰》《民俗》1943年第2卷第1~2期合刊第16页

解放区的文化已经有了它的进步的方面,但是还有它的落后的方面。解放区已有人民的新文化,但是还有广大的封建遗迹。在一百五十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还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的群众。这些都是群众脑子里的敌人。我们反对群众脑子里的敌人,常常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困难些。我们必须告诉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为了进行这个斗争,不能不有广泛的统一战线。

摘自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3卷第960页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里说:“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

中国共产党完全同意上述孙先生的民族政策。共产党人必须积极地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这个政策而奋斗;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切联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并成立维护群众利益的少数民族自己的军队。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

摘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16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3卷第10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