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苏非教团在其形成时期的初级阶段呈现了界域不固定的特点。并非像美国已故教授弗莱彻所说的那样即齐克尔赞念仪式中高念和低念之争是哲赫忍耶派和虎夫耶派分野的根本原因,事实上,有时候,一个教团中掺杂有不同的苏非神秘主义的教义;而有时候,某一个神秘主义教义则被不同的苏非派所承袭,由此后来衍生出不同的依禅派和门宦集团。结果是,某个苏非教团融合了来自于几个不同的苏非派道乘的理论。有关这个问题,读者可以比较弗莱彻的著作和中国穆斯林的著作的论述,比如马通,勉维霖和其他等。比如,虎夫耶派下面有一个门宦继承的是苏赫拉瓦迪教团的教理,而同一个虎夫耶派之下的另一个门宦则依附于沙孜林耶的教理。李兴华等著:《中国伊斯兰教史》,前引,第636页。纳格昔班底教团下的另一个教派哲赫忍耶在教理道乘上与嘎德忍耶教团有联系。同上,第659页。 虽然拉斐尔·以斯拉列(Raphael Israeli)在其《中国伊斯兰教中的纳格昔班底耶和派别主义》(“the Naqshbandiyya and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Islam” ,载《纳格昔班底教团》,伊斯坦布尔-巴黎,1990年)中根据阿拉伯人胡维达的资料提到了哲赫忍耶与嘎德林耶的关系,他却将两个教团混为一谈。同样的错误是他将伊赫瓦尼(Muhaddithun)等同于纳格昔班底耶一样。在他的《中国伊斯兰教中有什叶派吗》(载《穆斯林少数民族事务杂志》Journal Institute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1988年,第9卷第1期)一文中,尽管他出色地评论了中国穆斯林历史发展中显示了什叶派的特征,他却在没有阅读和审视中文资料的前提下指出了中国纳格昔班底耶具有什叶派特点。 中国苏非教团的另一个复杂特性是说突厥语的穆斯林民族和回族穆斯林在历史互动作用中的内在关联和交错复杂的关系。天山南路的白山派(白帽派)和黑山派(黑帽派)之间在政治和宗教上的斗争导致了它们试图在中国内地的回族社会的不同苏非教团中寻求支持。内地的回族穆斯林和门宦教派总是去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和波斯等地)的某个道堂和苏非修道场所或经学院寻求宗教教育和宗教礼仪上的指导或寻求那里教主长老在教乘和道乘修炼方面的精神指导和内理知识的机密传授。要解释为什么中国苏非教团在其历史上经历了曲折和分化进程的原因,其中的一个假设是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巨大差异性和从外界接受影响的多样性。所以,我们试图陈列的有关波斯苏非与中国塔利格的历史联系的图景也许是不完全的和支离破碎的,仅仅是以点代面而已。
天山南路回部(维吾尔社会)中的塔利格始于玛合图木·阿杂木家族内部的斗争。玛合图木·阿杂木是布哈拉的苏非,他在巴哈丁·纳格昔班底的弟子下学习过,由此成为纳格昔班底教团第五代教主。玛合图木·阿杂木的儿子哈孜拉·伊斯哈克为黑山派的创立铺平了道路,而玛合图木·阿杂木的孙子,或穆罕默德·伊敏(伊禅卡朗)的儿子穆罕默德·玉素甫是白山派的奠基人。有关玛合图木·阿杂木的更多情况,他到达叶尔羌和喀什噶尔以及他和中亚其他和卓的关系,参见李兴华等的《中国伊斯兰教史》,第390至393页。 白山派与波斯苏非的联系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穆罕默德·玉素甫曾经学习过谢赫苏赫拉瓦迪的学说,而纳吉姆丁(波斯人)在阐述苏非教义上贡献很大,最后建立了巴格达的苏赫拉瓦迪教团。玉素甫还吸收和融合了阿布·尤素福·哈马丹尼的高声赞念法(jahri) 由此发展了苏赫拉瓦迪教团的苏非学理。穆罕默德·玉素甫集合了相当数量的弟子之后,他向各处派遣了他的哈里发和苏皮,并形成了四个苏鲁克(阿拉伯语suluk,即道路,方法和教团的意思):依纳克耶(后来也许与伊善尼耶融合了)、伊斯哈克耶、达瓦尼耶和米什克耶(又名依西克耶),来传播他的苏非思想。亚萨维教团的苏非学理的灌输和传播有助于纳格昔班底耶和嘎德忍耶教义在这些苏鲁克中的互相渗透。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页至23页。在白山派和黑山派之间的斗争中,玛合图木·阿杂木家族所建立的苏非教团所分裂后产生的形形色色的塔利格(比如亚萨维耶,苏赫拉瓦迪耶,嘎德忍耶,库不忍耶和沙孜林耶等)在这地区广为分布,它们慢慢地发展了各依禅派。伊禅在波斯语中是“他”的复数形式,是中亚穆斯林社会中,特别是说突厥语的社会中对苏非精神导师和教主的尊称。参见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第247页和257页;李兴华等编的《中国伊斯兰教史》,第494-497页。今天新疆地区的所有依禅派在它们的历史上或多或少与这四个苏鲁克有关系。
天山南路回部地区的第三个纳格昔班底耶分支伊玛目热巴尼道堂是独立发展的但和依禅派以及中国内地的塔利格有密切的联系。伊玛目(谢赫)热巴尼(1564—1624.真名阿赫迈德·法力齐·希尔信德,更以宗教振兴者而著称)是印度的纳格昔班底耶的苏非。16世纪末,在他的导师伟尕亚·巴吉·比拉哈逝世后,热巴尼到和田和库车传授苏非学理。勉维霖,同上,第257页。弗莱彻,同上,第11部分,第25页。然而,其他资料认为,伊玛目热巴尼从来没来过中国,是他的弟子于18世纪中期将他的苏非思想传播到了中国的天山回部地区。参见李兴华等著:《中国伊斯兰教史》,第490-492页。伊玛目热巴尼的弟子后来分别在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阿克苏各立道堂,这些道堂与喀什噶尔的和卓派有联系。在它们的后来发展中,叶尔羌的道堂附属于白山派,它强调低念;而阿克苏的道堂则依附于黑山派,强调高念。和李兴华教授的谈话。在伊玛目热巴尼道堂的势力扩展期间,从伊朗马赞德朗省来的坎米尔丁在叶尔羌和其他地区传授纳格昔班底耶的齐克尔和苏非学理。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第19页;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第257页。
根据热巴尼道堂保存的道谱来看,道堂的真正创立者和卓阿木哈格(生卒时间不详)实际上在玛合图木·阿杂木时期学习过纳格昔班底耶教乘。波斯神秘主义对这一教团的影响可以从伊玛目热巴尼撰写的书籍中知道。他的其中的一本杰作标题为《买克托巴提注释》(即《高贵的信札》)是用波斯文写的。它和《玛斯纳维》(波斯苏非诗人鲁米的长诗)是中国苏非派经堂教育中最流行的教本,是塔利格中的哈里发、阿訇和苏非们的必修之书。马通,同上,第25页。
西北地区穆斯林社会中的塔利格
在回族社会中数个苏非教团总共达两百万的成员至今仍在活动。新疆的依禅派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有60万人。塔利格中最大的要算纳格昔班底耶,它分出了两支:虎夫耶和哲赫忍耶,然后是嘎德忍耶和库不忍耶。其他的几个比如像苏赫拉瓦迪耶,沙孜林耶和切斯提耶都很小,人数少且在依禅派和其他派的名义下生存。所有这些教团都和波斯苏非有着偶然的联系。在中文资料中,渗入嘎德忍耶、苏赫拉瓦迪耶和库不忍耶门宦的波斯神秘主义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下面我们就这些历史记载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
1.虎夫耶派
虎夫耶的创立者是马来迟 (1681—1766) ,他去麦加朝觐,在那里拜纳格昔班底教团苏非学者谢赫穆罕默德·吉布尼·艾海曼提·阿格来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和门宦制度史略》,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第225页; 在弗莱彻(同上,第11部分,第16页)他的名字是“A-chi-lai”。为师。学了三年后马来迟到大马士革、巴格达和开罗等伊斯兰教中心游学,由此学了纳格昔班底耶、嘎德忍耶和苏赫拉瓦迪耶的学理。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和门宦制度史略》,同上,第225至226页。朝觐回国后,他向穆斯林传授苏非学理从而建立了虎夫耶,他的门人弟子后来分出了许多支派或门宦。马来迟的神秘主义与波斯人阿布·尤素福·哈马丹尼的弟子阿布杜·哈力格·古吉杜瓦尼 (卒于1220年)有渊源。古吉杜瓦尼实行低念齐克尔,这种教乘后来对中亚形成的以波斯语为主的和卓派和从和卓派衍生的纳格昔班底教团各支派有很大的影响。《伊斯兰教百科全书》(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新版,第5卷,第1078页; 李兴华等编《中国伊斯兰教史》,第642页。
虎夫耶下面的许多门宦比如北庄门宦、洪门门宦、丁门门宦、通贵门宦和灵明堂都与叶尔羌(莎车)热巴尼道堂有联系。而灵明堂的教主曾和19世纪来自伊朗的巴布派有过接触。马向真:《清真哲学寄语录》,油印本,第82页和第195页;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第132页。
虎夫耶下的另一个门宦是毕家场门宦,根据其道谱, 其教主马宗生(1639—1719)宣称他的祖先来自波斯。如果正如道谱所言,那么波斯苏非也许向马宗生的先辈教授过纳格昔班底耶学理。
虎夫耶派中人数最多的门宦之一穆夫提门宦其创建者是一位穆夫提,伊斯兰教法方面的专家和诠释者,所以该门宦以其称号而得名。与波斯苏非也有联系。穆夫提门宦的教主马守贞(1633—1722)曾在波斯苏非门下学习过一段时期。由于波斯文化的影响,根据穆夫提门宦的传说,其一些成员慢慢地养成了抽烟的习惯。所以该门宦有抽烟派和不抽烟派。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和门宦制度史略》,第268页。
华寺门宦也是虎夫耶派的一大派别。它在历史上可能与波斯苏非主义有关系。其第三代教主,马来迟的孙子马如彪在19世纪末到麦加朝觐,并在那里学了三年的沙孜林耶教义。从麦加回来后,他在门宦内发起了带有沙孜林耶倾向的改革。同上,第238页。
2.哲赫忍耶
哲赫忍耶派是仅次于虎夫耶派的回族苏非教团中人数众多的塔利格。马明心于18世纪在朝觐期间就学于也门的道堂而承袭了纳格昔班底教团的道乘,回国后建立了哲赫忍耶门宦。阿布·尤素福·哈马丹尼引进了高念齐克尔的方法,后来大不里士坦的波斯人阿布杜·嘎德尔·吉兰尼充实了它,后者还引进了嘎德忍耶的道乘。王建平:《弗莱彻及其对中国纳格昔班底教团的研究》,《回族研究》,1997年,第3期;还参见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前引。根据一位维吾尔学者的观点,哲赫忍耶教乘的传入路线是从伊朗到伊拉克到中亚,经中亚传入和田、洛浦、墨玉、叶尔羌和喀什噶尔,最后进入中国内地。阿吉·努尔阿吉:《论伊斯兰神秘主义及其在新疆叶尔羌汗国的发展》,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编:《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17集,第68页。关于马明心朝觐的路线存在着争议。几处资料说到马明心是取道西域(新疆)到麦加的。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印刷所,1935年,1991年台北重印;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第115页;弗莱彻:同上,第28页等。如果这些说法是可信的话,那么,马明心经由波斯并在那里与哲赫忍耶教理和波斯苏非接触。然而该派的圣徒传记,由马明心继承人穆宪章的弟子记载的《热什哈尔》说,马明心由甘肃到云南,越缅甸,跨印度洋到达也门的。关里爷:《热什哈尔》,杨万宝,马月凯和张承志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3年,第5页。
3.嘎德忍耶
嘎德忍耶教团的创立者阿布杜·嘎德尔·吉兰尼是一位有影响的苏非学者。他生于伊朗大不里士坦,后任巴格达经学院院长。据记载,他继承和发展了阿布·尤素福·哈马丹尼的高念齐克尔方法,这就为巴格达的嘎德忍耶教团的建立铺平了道路。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第21-22页。
由于穆罕默德的第29代之裔和卓阿布都·董拉希的传教,嘎德忍耶于1673年到达中国。阿布都·董拉希在传教中吸收了回回穆斯林为弟子,因此慢慢地形成了一个苏非教团。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和门宦制度史略》,新版,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根据《大拱北先贤事略》,墓碑碑文和嘎德忍耶的口传资料,阿布都·董拉希生于麦地那,年轻时就学于埃及、耶路撒冷、巴格达和德黑兰。他先后在巴格达和麦加的道堂教授过嘎德忍耶的学理。后来他和他的三位阿拉伯弟子他们的名字是热扎弄拉黑,奥苏里艾戈脱拜和买海热哲。参见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前引,第84页。来中国旅行并传授嘎德忍耶教理。马通,同上,第83-84页。在中国嘎德忍耶教徒的解释中,阿布都·董拉希是先知的堂弟和女婿阿里的化身。马通,同上,第94页。
嘎德忍耶中最大的支派是大拱北门宦,它坚持认为嘎德忍耶教理渊源于什叶派。大拱北尤其推崇阿里,认为他的品级比先知穆罕默德还要高。这一点也许与大拱北的教主祁静一(1656—1719)的经历有关系。在被阿布都·董拉希接受为弟子以前,祁静一在精神修炼上曾于河州受到两位波斯苏非的指导。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和门宦制度史略》,前引,第342页。这两位波斯苏非的名字贵巴巴和俞巴巴显示了华化的特点。根据记载,他俩都是从伊朗来的什叶派苏非。他们归真后,大拱北的信众为纪念两位巴巴而建造了两个拱北。马通:同上,第1版,1981年,第209页。
嘎德忍耶的其他两个支派峡口拱北和河州的城角拱北继续流传有关他们教主的口碑资料:第19代圣裔穆罕默德·罕乃非耶于12世纪从波斯来中国,他带领人们把河水疏浚入峡,因此他的门宦由此得名。另一个叫费格勒·哈非祖(另称榆巴巴),很久以前从波斯来华,由于他的奇迹,河州城墙的西北角很容易地被建成了。李兴华等:《中国伊斯兰教史》,前引,第691-692页。根据这两个门宦信众的看法,他们有可能是什叶派学者,在其清真寺中传授嘎德忍耶的教理。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和门宦制度史略》,前引,第357-3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