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汉代,华表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因这种标志远看好似花朵,故称“华表”(古时,“花”同“华”)。汉代还讲究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可使送信人不致迷失方向。《说文·本部》:“桓,亭邮表也。”古人徐锴又作了进一步说明:“亭邮立木为表……表双立为桓。”因此,华表亦称为“桓表”。
后来,华表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桥头和墓地等处的装饰建筑品。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梁虹桥两端就画有两对高大的华表,顶端白鹤伫立,神态生动各异。唐诗人杜甫有诗曰:“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的石造联拱桥,即著名的卢沟桥,其两头(或曰“两端”)也有华表4座,高4.65米,石柱上端横贯着云板,柱顶有莲座圆盘,圆盘上雕有石狮子,庄严秀美,气势非凡,为石桥增添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唐高祖李渊献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装饰的石柱华表,雕刻工艺精巧,造型美观。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华表逐渐成为点缀性建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造的承天门(即今日称的“天安门”),后来相配的两对“华表”,可以说是:巧妙而又恰到好处,点缀了整个精美的皇宫紫禁城和承天门,即给今日的天安门建筑群,增添了古老建筑艺术的整体感。
天安门内外的两对华表,用汉白玉雕刻而成,以巨大高耸的圆柱为主体,通身雕有缠柱云龙,柱上横贯一块美丽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天际。顶端承露盘上的蹲兽,栩栩如生。
华表顶上的异兽,是古时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其特性善吼叫,名曰“吼”(亦作“犼”)。天安门内的华表上,面向北的“吼”,名为“望君出”,即希望皇帝经常走出深宫去体察民情;天安门外华表顶上面向南的“吼”名为“望君归”,即希望皇帝出宫在外的时间不宜太长,要赶快回宫,以免耽误国事。
天安门前的石狮子
天安门金水桥前,点缀性其石狮子。
其桥头右侧石狮,其腹部有块伤痕。
石狮子雕刻艺术,从印度传入我国。
多方面文化影响,给人以艺术享受。
游览我国的古建筑,人们常常可以在宫、庙、墓、桥头、门口或栏杆、立柱上看到石狮子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这些石狮子陪伴着沧桑巨变,目睹着朝代的兴衰更替,已成为我国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物。这些石狮子雕刻艺术起源于何地、何时?又如何来到我国的建筑物中“落户”?颇值得追溯一番。
先从真狮子说起。它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我国古代没有野生的狮子。不过狮子的形象却早为我们祖先熟知。从宋、清两代搜集的周代铜器的精绘印本中,已见有狮子的立体形象。东汉时,章帝(刘炟)章和元年,亚洲西部的一个古国(伊朗高原东北部)——安息国王阿萨息斯一世,就曾把狮子作为贡品献给章帝刘俎。
随着佛教的传人和盛行,狮子便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这是由于佛教很推崇狮子并大加宣扬狮子。我国亦很快从印度等地传进雕刻石狮子艺术,并且出现陈列于墓前的现象。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的石狮子,就是属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是东汉时期的遗物。
到唐代时,石狮子雕刻艺术达到了顶峰,由于采用传神的创作方法,使石狮子完全中国化了。可举一实例,如陕西咸阳市东的唐顺陵的石狮子,雕刻艺术大师将石狮子雕刻得异常壮丽,而且逼真:头披卷毛,张嘴扬颈,四爪强劲有力,神态显得盛气凌人……
明代后,石狮子雕刻艺术,不仅比唐代更加提高,而且人们对于石狮子雕刻艺术这种精神艺术美的享受,其范围亦比以前广泛了。不仅宫殿、府第、陵寝,甚至一些住宅,都用石狮子守门。在门楣檐角、石栏杆等建筑上也雕上石狮,作为装饰。如闻名中外的卢沟桥,其两边140个柱头上,都雕刻着玲珑活泼的石狮子。其姿态有各种各样,或坐或卧,最小的仅有几厘米,但却雕刻得活灵活现。
狮子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为读者熟知的狮子舞至迟在唐代已风靡各地,至今不衰。电影《少林小子》、电视剧《陈真传》等影片中的舞狮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后,各有一对点缀性的大石狮子,左雄右雌,雕刻得极为精美,威武雄健,使人无不感到它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金水桥头右侧石狮子的腹部,有一块伤痕,关于这道伤痕,有这样两个传说。一是说,明代时的将领李国祯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追击,躲藏在石狮子的后面。李白成发现了,举剑狠狠刺去,结果使石狮子受到了误伤。另一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石狮子被侵略军所破坏。
龙门虎门
长安街其大道上,原来有东三座门。
或者叫长安左门,老北京别称龙门。
考状元登此龙门,其身价立刻百倍。
长安街西三座门,京城人称为虎门。
这里,先以千步廊与龙门、虎门为题目作一介绍,然后,再以龙门与进士题名碑为题目说一说,都是很有内容,很有趣的。
千步廊与龙门虎门
天安门南面,正阳门(俗称“前门”)之北,原有一座三阙的大清门,其东西两侧均有千步廊,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
明清两代,由于实行科举制度,所以每年一次在京都举行科考,时间是在春季阴历三月。地方各省进京应考的举人,必须首先集中在大清门内东侧的千步廊,待朝廷礼部经会试考中为贡士之后,再由贡士经殿试考中者,才能被皇帝赐为进士。进士分三等,即将殿试名列第一者,名曰状元(俗呼头等状元);将殿试名列第二者,称之为榜眼(俗称第二等状元);将殿试名列第三者,叫做探花(俗名三等状元)。凡是经殿试考中,上了金榜的,统一美称为“登龙门”。一登龙门,身价百倍,高官厚禄,接踵而来。因此,老百姓把长安左门(或称“东三座门”)美称为“龙门”。
但大清门内西侧的千步廊和长安右门,其用途与东侧的千步廊和长安左门截然不同。朝廷规定:每年各省在秋季以前,将平时判处死刑并未立即执行的案件,必须上报京都朝廷的邢部,但各省上报的案件,必须首先集中于大清门内西侧的千步廊,由邢部会同负责审查案件的官署大理寺进行审核之后,奏请皇帝裁决。然后,由朝廷将皇帝的裁决,经天安门送出长安右门(俗称的“西三座门”),公布于众,名为“秋审”,即将胆敢侵犯王法的重犯,押出长安右门宣明正法。这样,显然好似一比:谁一旦被押入这种虎口,再难生还。因此,老百姓将长安右门亦起了个绰号,呼之为“虎门”。
长安左门,其位置在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前面的长安街大道上。长安右门,位置在中山公园前面的长安街大道上。1949年后城市改造时,“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了。如今,在1949年10月1日的国庆大典新闻纪录片里,人们能看到天安门前的东西三座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虽然是已经被拆除了,但“长安”二字被保留下来,这就是长安街一名的由来。至于千步廊则一点儿遗迹也没有了。
龙门与进士题名碑说起北京的龙门与进士题名碑来,这与古时选拔、考核官吏的科考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早在汉朝时期就有选拔考核官吏的制度,而且还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如科弟,《汉书·元帝纪》里记载:“诏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弟郎从官。”对此,唐训诂学家颜师古亦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允(现)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弟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明清实行殿试科考制度。那么,明清两代经殿试考取为进士的,究竟有多少人呢?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庙大成门及先师门两侧的进士题名碑上有记载: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共51624人。这么多进士,在题名碑上均有铭刻,但“明永乐十年(1412年)以前的题名碑在南京国学”,在北京孔庙保存下来的进士题名碑,是“永乐十四年丙申科起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止共七十七块(其中缺万历八年,崇祯十年两碑)以及清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起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止共一百一十八块。”这些进士题名碑,对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来说,是重要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