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七字经趣谈老北京
28688200000007

第7章 皇宫紫禁城(1)

紫禁城又称大内,落成于永乐十八。

其范围周有多大,周四里就是回答。

城四维精美角楼,其建筑七十二脊。

东西门东日东华,西华门亦很美丽。

其南面门日午门,北神武康熙避讳。

护城河四面环绕,其城墙横七竖八。

北京皇宫(俗称)紫禁城,“明永乐四年(1406年)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占地约72万平方米,周长为3.4公里,呈长方形,墙高6米。”(《北京文化便览》)

北京皇宫紫禁城,其城垣四隅上的角楼,造型古朴典雅,精巧奇丽,七十二条脊(取阳数之极九之“天数”,八九的倍数)的小型“角楼”,真可谓是小型古建筑角楼中的精华,在全国来说,最突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

然而,北京皇宫紫禁城上的角楼与北京城的东西大城墙上的角楼一样,亦是为了了望警戒,保卫皇宫紫禁城而设置的。

但是,只因为其装饰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强烈,就很自然使人们感觉它不是保卫皇宫紫禁城战斗性的小堡垒。

北神武康熙避讳,其意思是指:皇宫紫禁城,其北门原名为“玄武门”,因康熙名玄烨,讲究避讳,故下令将“玄武门”更名为“神武门”。

北京皇宫紫禁城,其城墙建筑结构特别讲究,与一般的城墙有区别,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整个城墙建筑为“横七竖八”的砖质结构;二是整个城墙根,均以五步深的灰土砸坚实,再砸三步深的灰土,名为“护城根脚”;三是由城墙根往上“横七竖八”的砖质结构十五层,均用糯米加石灰水混合搅拌而成的“雪花浆”浇灌了三次。这样使皇宫紫禁城坚如磐石了。

其实,北京皇宫紫禁城,其基本情形,工具书《辞海》“故宫”条目,则作了这样概括:

故宫,泛指封建王朝遗存的宫殿。一般指“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在北京市中心、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但仍保持着原有的规模。故宫由大小数十个院落组成,房屋九千多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公顷,周围有十多米高的城墙和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四隅有角楼,南面正中为午门。主要建筑分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建于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上,是封建帝王行使权力、举行隆重典礼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是帝王办事和居住的地点;其两侧东、西六宫为嫔妃的住所。此外,尚有文华殿、武英殿和御花园等。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解放后。经大规模修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故宫博物院。

午门

紫禁城南面正门,老北京称五凤楼。

建于明永乐十八,明清时两次重修。

大臣们触怒龙颜,要遭受名曰廷杖。

到午门御路西侧,观廷杖打一儆百。

开始,先从“廷杖”说起。

所谓“廷杖”,是封建皇帝对朝臣触怒龙颜实行的一种酷刑。它始于唐代,流传至明清。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二中载:

廷杖始于唐玄宗时……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毡叠帕,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明清两代帝王的“宫城”,亦俗称皇宫。在皇宫南面的正门,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城楼(三阙,上覆重楼九间),这就是昔日皇宫的正门——午门。

明清时,朝臣一旦触怒了龙颜,就要被押送到皇宫南面的正门——午门外,忍受美其名曰皇上“赐予”的廷杖。

廷杖时,受处罚的朝臣,身穿囚服,被捆绑押送到午门御路的东侧,并被按俯卧在地。同时,集朝中的众官员,到午门西墀下观刑。其目的是在打一儆百。

然而,有的廷杖,却根本不是什么打一儆百,而是一回就廷杖百余人之多,当即死于廷杖者十余人,非常残酷。历史上,这典型廷杖的酷刑事例发生的原因,就是明武宗(朱厚照)喜好声色犬马,耽于游乐,置朝政于不顾。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准备巡游江南,朝中许多大臣苦苦劝谏。其结果,触怒了龙颜,武宗大怒,下令将朝中进谏的146名大臣,都押送到午门外,罚跪5天。5天到了,武宗仍不从轻处罚,又下令分别将其一一不漏处以杖刑,并下令将带头劝谏的大臣,各打80或50棍,其余大臣,一律要挨廷杖30。挨廷杖的大臣中有11人当即被活活打死。由此可见,说书、唱戏或古典小说中,常常出现说把犯人“推出午门斩首”是有一定根据的。

明清两代,京城九门之内,都是不允许行刑杀人的。那么,北京皇宫的正门——午门之内,就更不允许出现行刑杀人的现象了。京城杀人的刑场,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但在说书或戏剧中,为了艺术上的需要,还常常出现“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这是无须较真的。

那么,北京皇宫紫禁城南面的午门,或者被人们俗称的“五凤楼”,这座精美的古建筑,其基本情形及其用途等,在《今日北京》一书里作了描述,这里将其转引出来,以供读者阅读和欣赏。

午门俗称五凤楼,在天安门、端门之北,居全城中轴线,为紫禁城南门(正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嘉庆六年(1801年)两次重修。平面呈“凹”形,墩台高十二米,台上中设正楼,东西辅冀四座亭楼,五凤楼由此得名。正楼面宽九间(长60.05米),进深五间(宽25米),重檐庑殿顶。上檐下悬汉文华带“午门”匾。楼内中设御座,楼外有汉白玉石栏环绕;两冀亭楼一式重檐攒尖顶,分设钟、鼓,有廊庑相连。门居正南,五行属火,故檐下彩绘以赤色为主调。皇帝行受俘礼于正楼。太和殿视朝、行大典或御驾祀坛祭庙时,鸣钟鼓于亭楼。城门五阙,外向平梁式矩形,内向矩形。正楼下设三门,左右各有掖门。依定制,中门通御道,皇帝出入由之,此外则皇后大婚入宫行一次,殿试中状元、榜眼、探花者出行一次;宗室王公行右门,大臣行左门;大朝之日,百官以文东武西,传胪进士以名次单左双右之制,分行左右掖门。门前有广场,御路东为明臣受廷杖,清臣跪受申饬处。城楼建筑三面环抱,五峰突出,高低错落,黄瓦红墙,飞檐画栋,通高37.95米,为紫禁城最高建筑,四门中最壮伟绚丽之一门。民国时期属历史博物馆,正楼及两翼四亭楼为陈列室,门外两廊房屋为储藏室、办公室等。

前朝

三大殿视为前朝,乃朝政重要场地。

金銮殿庆万寿节,喜生日热闹笙笛。

太和殿皇帝登基,穿龙袍继承王位。

大朝会皇上出宫,钟鼓鸣三呼万岁!

“三大殿”是指皇宫紫禁城内的“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尤其是每当皇帝即位登基、发诏书,以及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等,都要在太和殿举行庆典活动。皇帝特别要穿上龙袍升座。殿前陈列的鹤、炉都升起袅袅香烟,太和殿廊下的金钟、玉磬和笙、笛、箫、琴等齐鸣,跪在丹墀和广场的文武百官三呼万岁,充满了肃穆的气氛。

前朝亦称“外朝”,其建筑上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在前朝的范围内,有空间的比较多,即空间比较大,例如太和殿前,就有一个相当大的广场。三大殿各殿之间,其空间亦比较大。空间大、宫殿高、建筑精美,因而三大殿显得深奥和庄严。

举行“朝贺”大典,一般在拂晓举行。皇帝在举行“朝会”大典这天,身着明黄色“绣金龙九”的龙袍,出宫(指离开他居住的宫殿)起驾至金銮殿(太和殿),升座(指登金銮殿内的“御座”,或曰“皇帝宝座”),接受文武百官三跪九叩首礼节性的朝贺。

举行“朝贺”大典,皇帝出宫起驾时,钟鼓齐鸣,三大殿内外烛火通明,丹陛下鼎炉龟鹤中飘起袅袅香烟,古乐声大作,非常隆重。

为什么封建朝廷将“冬至节”列入“朝会”大典呢?

古时科学家们,不仅通过对日影(古时称“日景”)变化的精心观测和研究,确定出了一年的时间为365天,而且还摸索出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大节气。以后,人们通过农业生产实践,逐渐充实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完全确立了,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依据。

明清两代,帝王(皇帝)为了祭祀古代科学家们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以及显示其重视农业和“二十四节气”,于是将“冬至节”列人了“朝会”大典。每年“冬至”这天,都要在金銮殿举行一次隆重的庆典活动。

金銮殿

金銮殿为紫禁城,皇宫中重点建筑。

落成于永乐年间,为前朝三殿之一。

最初名为奉天殿,嘉靖年改皇极殿。

清顺治更太和殿,殿内外最突出龙。

殿内外装修豪华,门上有金龙图案。

最尊贵彩画形式,为和玺双龙点金。

皇上坐雕龙宝座,大殿内金光闪闪。

大殿外望柱云龙,排水用白石螭首。

呈现出千龙吐水,形成了美丽奇观。

皇帝走其御路上,雕琢有蟠龙升龙。

被人们俗称的“金銮殿”,就是指北京皇宫紫禁城内“三大殿”重点建筑之一的“太和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属于皇宫里最重点的建筑。北京皇宫紫禁城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前朝或曰外朝和内廷或曰后宫。前朝的“三大殿”,特别是俗称的金銮殿,即太和殿,因是皇帝举行典礼的地方,为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整个建筑其特征是规制高大。

其具体的,就是大殿面阔11间63.96米,进深5间37.7米,高26.92米,加上台基高度,通高35.03米,大殿面积2377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最精美的古建筑物。

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的“金銮殿”非常不幸,于建成第二年四月被雷火焚毁。正统六年(1441年),亦就是说:在明英宗朱祁镇皇帝当政统治的期间又重建,初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亦就是说:在明世宗朱厚熄皇帝当政统治的期间,将“奉天殿”改称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1645年),亦就是说:在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史称的顺治皇帝当政统治的期间,又将“皇极殿”给改称为“太和殿”,并且一直被沿袭至今。

然而,必须要说明的是:现存精美的古建筑——“太和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亦就是说:在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史称的康熙皇帝当政统治的期间重建的。其大殿的突出特征非常明显:一是规制最高的重檐黄琉璃筒瓦庑殿顶,红墙,共有72根大柱子,殿内外装修非常豪华,主要表现在:菱花格扇门窗,接榫处都有镌刻花纹的鎏金铜叶,门上有金龙图案,就是人们常说的金扇、金锁窗。二是其彩画,为沥粉双龙和玺大点金,这是封建社会时期最为尊贵的彩画形式。三是在殿内,其6根蟠龙金漆大柱子中间,则是一个有7级台阶的高台上,上面设置有:镂空楠木金漆雕龙宝座,或曰“御座”,或俗称的“皇帝宝座”;宝座上方是金漆蟠龙藻井,上下一片金光闪闪。四是从中国历史上来说,明清两代时曾经有24个皇帝在金銮殿里登极,宣布即位诏书,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节以及册立皇后、皇帝大婚、宣战出征,皇帝都在这里举行仪式活动。五是金銮殿外其丹陛上,其点缀性设置亦很讲究:东侧是古代计时器——日晷;西侧是古代嘉量,为清乾隆九年(1744年)仿唐嘉量制造的象征性的量器。金銮殿外其丹陛上,还设置有鼎式炉、铜龟、铜鹤等。这些既是属于大典时点燃香火的用具,也是象征着江山永固!

皇宫紫禁城内,“三大殿”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建筑在8.13米高的汉白玉石的台基上,其台基皆分为三层,每层都有相当讲究非常好看的白玉石护栏,白玉石护栏的望柱上,具有艺术性的雕琢的云龙凤纹装饰,其下有排水用的精雕白石螭首。“三大殿”共有白石螭首(俗称排水用的“龙头”)1142个,下雨时,其白石螭首,就会自然呈现出千龙吐水的奇观。特别是夏季,雨过天晴时,千龙吐水,形成了“皇宫”紫禁城里的一种少见的非常美丽的景观。

“金銮殿”外三层汉白玉石阶,其中间石级的中央,在由巨大汉白玉石铺成的“御路”上面,有精雕细刻的海水江崖、蟠龙、升龙托以流云,人们观赏了,无不称赞叫绝!

其实,《今日北京》一书里,对北京皇宫紫禁城,其重点精美的古建筑“金銮殿”(俗称),即“太和殿”,作了具体的描述,这里将其转引出来,以供读者阅读和欣赏: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更今名。在紫禁城前朝中央,太和门内,为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之前殿,居全城中轴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屡毁屡修,今殿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三层白石丹陛为台基(总高8.13米),每层环绕汉白玉石雕栏,云龙及云凤望柱,陛间列铜鼎、铜龟、铜鹤、日圭、嘉量等。前丹陛设三座石阶,殿后亦有石阶三出,中间为浮雕蟠龙云水御路。殿南向,面宽十一间(60.0米),进深五间(33.33米),重檐庑殿顶。金扉,金锁窗,檐下为双龙合玺大点金彩画。全殿立柱84根。殿内金龙藻井顶,倒悬轩辕镜,殿正中设金漆雕龙宝座置于镂雕金漆座基之上。座前对称陈设景泰兰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座后立屏风和犟翟,座两侧立蟠龙金柱六根。全殿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全高35.05米,是紫禁城最大殿堂,全国最大、古建规制最高的木构殿。殿前为三万平方米广场,四周门庑环绕,环庑四角各有崇楼,体仁阁、弘义阁左右陪衬于前。内外建筑设计旨在表现至尊形式。明清两代为朝政大典的活动中心。皇帝登极、寿辰、大婚、册立皇后等均在此举行。朝典时,亲王跪伏于丹陛,文武官员行礼于殿前广场丹墀。仪仗队(卤簿)从殿前向南排列到天安门外。民国八年(1919年),袁世凯北洋政府曾在此模仿科举,隆重举行文官考试。

中和殿

中和殿与奸严嵩,其关系相当密切。

奸严嵩抓住机会,在皇上面前拍马。

真得到嘉靖皇帝,会很快信任重用。

步青云太子太师,专国政有二十年。

其结局世蕃被杀,被革职家产籍没。

自古始反面人物,亦留声臭名昭著。

中和殿,亦属北京皇宫紫禁城内,为重点精美的古建筑“三大殿”之一;并且与俗称的“金銮殿”——太和殿一样,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十九年四月被雷火焚毁,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初名“华盖殿”;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为“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中和殿”,被沿袭至今。

中和殿与金銮殿相比较来说,其面积和用途均有不同。其具体的表现在:中和殿的大殿深为5间,长宽均为24.15米,是座单檐四角攒尖黄琉璃瓦鎏金宝顶的方形殿宇,明朝大典中,这里是为奉天殿的正式活动作准备的地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奉天殿,就是指金銮殿,即太和殿。

清代皇帝在举行大典前,先在中和殿里小憩,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人员等进行贺拜,然后再去太和殿。

皇帝祭祀天坛、地坛、先农坛、社稷坛前,要在中和殿里阅视祭祀用的祝版和亲耕时使用的农具。

每逢皇太后上徽号(美好的称号)时,皇帝也要在中和殿里阅览奏章和祝辞。

清朝每次修纂玉牒(皇帝的谱系)后,呈给皇帝审阅时,也要在中和殿里举行较隆重的仪式。

当然,有时皇帝也在中和殿里个别召见大臣,或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