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老北京生活中,人们代代相传说:明世宗朱厚熄皇帝当政统治期间,有名的大奸臣严嵩,在皇宫紫禁城里步步青云直上。这说起来与中和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皇帝临太和殿进行大典之前,先要在中和殿升座,阅奏章和进行其他的一些活动等。而大奸臣严蒿,就善于抓住这个机会不断地与嘉靖皇帝见面,其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并不择手段地取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大奸臣严蒿,善于抓住机遇,在皇上面前溜须拍马,很快就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重用,并且是步步青云直上的。
那么,大奸臣严嵩是怎样步步青云直上的呢?从前有种种传说,这里可举上几个例子说说。
传说,严嵩朝思暮想要在朝廷里当个大官。他天天琢磨这个事儿,日子久了,难免夜里做梦也梦这个事儿。
一天夜里,严嵩梦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神仙告诉他说:“严嵩,你的诗词不是颇有点名气吗?而当今的皇帝也十分喜好诗文,你若迎合皇帝的喜好,还愁没有做大官的命吗?”严嵩听了觉得很对,心里一激动,欢喜得大叫一声“对呀”,一下子他就醒了。
由此开始,严嵩就挖空心思想办法,只要是有机会与嘉靖皇帝朱厚熄见面接触,就决不错过。严嵩由他的一位要好朋友的推荐,将他恭维嘉靖皇帝的一首七言律诗献给了皇帝。朱厚熄一读,不仅是朗朗上口,而且内容也好,诗里诚心诚意歌颂了真龙天子。于是,嘉靖皇帝从孔庙祭祀先师孔子回来后不久,一高兴就将严嵩由翰林院侍读升为国子监祭酒。
传说,嘉靖七年,皇帝朱厚熄在祭祀孔子的前一日,将国子监祭酒严嵩召进皇宫紫禁城,在中和殿见面。严嵩不仅心里高兴欢喜,而且暗想:“我严嵩决不错过这次见面的机会,使皇上信任我严嵩,重用我严嵩……”就在这次与皇帝见面时,严嵩出口成章,当着皇上的面就赋上了一首七律诗。皇上听了,立刻赞扬:“赋得好,赋得妙!”皇帝一高兴,就在这年——嘉靖七年(1528年)四月,把严嵩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再升为左侍郎。
传说,嘉靖七年五月,皇帝朱厚熄要题显陵献王陵墓的碑文,特命严嵩前往去立碑。此时的严嵩,见皇帝朱厚熄对自己如此器重,脑子一动,又立即献上《豳风七月诗讲章》,对皇上极力进行歌功颂德。此后,严嵩的一些歌功颂德的许多诗作和篇章等,皇帝朱厚熄不仅亲自阅览,而且还将有的篇章挑选出来,御批后存入皇史成(即国家档案馆)。因献媚得宠,到了嘉靖十年(1531年)十二月,皇帝朱厚熄再擢升严嵩为南京礼部尚书。嘉靖十二年(1533年)六月,又改为南京史部尚书。
传说,嘉靖十八年(1539年)农历二月的一天,天上出现彩云,严嵩又抓住这个机会,说是“祥云”,立刻撰写奏文,并请求皇上御朝金銮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他呈上撰写的《庆云赋》、《大礼告成颂》,使皇帝朱厚熄大喜,并下谕旨将严嵩的撰文存入皇宬。
严嵩不择手段讨好皇帝的欢喜。例如,在严嵩极力鼓动下,皇帝朱厚熄在嘉靖十八年农历五月正式下谕旨,将他的母亲南葬显陵,重修饰一新。严嵩趁此机会大肆恭维朱厚熄为天下至孝纯诚的“真龙天子”。他自然就会格外受到朱厚熄的赏识。
总而言之,严嵩就是这样在皇宫紫禁城里拍马钻营步步青云直上的。
严嵩,明代江西分宜人,字惟中,一字介溪。弘治进士,嘉靖二十一年任武英殿大学士,人阁,专国政20年,官至太子太师。以其子严世蕃和赵文华等为爪牙,操纵国事,吞没军饷,战备废驰,因此东南倭寇和北方鞑靼贵族的侵扰更加严重。文武官与他不合的,如主张收夏河套的大臣夏言、将领曾铣、抗倭有功的总督张络、指斥他有罪行的谏官杨继盛等,都遭杀害。晚年渐为世宗疏远。御史邹应龙、林润相继弹劾严世蕃。世蕃被杀,他也被革职,家产籍没,不久病死。著有《铃山堂集》。
那么,话又说回来,皇宫紫禁城,其金銮殿(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其最基本的情形,《今日北京》一书里,作了一些描述,这里将其转引出来,以供读者阅读和欣赏:
中和殿,明初名华盖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更今名。在紫禁城前朝,太和殿北,保和殿南,为三大殿之中殿,居全城中轴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今殿为清乾隆年间重修。与太和殿、保和殿共三层台基。殿南向,宽、深各五间,平面呈正方形,建筑面积580余平方米。单檐四角攒尖顶,上置镀金圆宝顶。前后各有石阶三出,中间为云龙浮雕御路,为太和殿、保和殿相属,左右各有石阶一出。明清皇帝临太和殿大典前,先在此升座,阅奏疏,接受内阁、内务府、礼部、都察院、翰林院、侍卫等执事人员跪拜礼;祭先农坛、地坛、太庙、社稷坛前,在此阅视祝版;行亲耕礼前,在此阅视五谷、农具;为太上皇上徽号时,在此阅奏疏。清代每十年一次进呈玉牒仪式在此举行。
保和殿
宫殿群重点建筑,保和殿亦在前朝。
清代时科举殿试,在该殿隆重举行。
穿龙袍清代皇帝,年除夕在此筵宴。
保和殿云龙阶石,其御路著名国宝。
保和殿属于皇宫紫禁城重点建筑“三大殿”之一,亦在前朝或曰“外朝”。为什么称作为“前朝”或曰“外朝”呢?因为皇宫紫禁城分为两大部分: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重点和中心,明清两代为朝政大典的活动中心,故被称之为“前朝”,或曰“外朝”。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三大殿”为中心及其东西六宫,是属于皇帝日常办事、居住、祭神、游玩等地方。所以说,其“前朝”或曰“外朝”,则是与“内廷”或曰“后宫”相对而言;或者说,没有“内廷”或曰“后宫”,就不会有“前朝”或曰“外朝”的称谓。
龙袍为了显示帝王其至高无上的尊严与权威,皇帝穿的衣着被名曰为“龙袍”,并特别讲究要取其阳数之极“九”的天数,即龙袍上要绣九条金龙。如《大清会典·舆服》中载:“皇帝龙袍,用明黄、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纹),金龙九。”尤其是皇帝即位登极、发诏书以及元旦、冬至和皇上生日等,都要在金銮殿举行庆典活动,皇帝特别要穿上龙袍升座。殿前,其“露台”上,陈列的鹤、炉等,都升起袅袅香烟。金銮殿廊下的金钟、玉磬和笙、笛、萧、琴等齐鸣,跪在丹墀和广场的文武百官三呼万岁,充满了肃穆的气氛。
明代皇帝穿的龙袍,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作过这样的记载:“凡上供龙袍,我朝局在苏杭。”就是说,明朝供皇帝穿用的龙袍,其织染局设在苏杭二州。那么“龙袍”是怎样造出来的呢?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说:“……其花楼高一丈五尺,能手两人,手提花本,织过数寸,即换龙形。”所谓“花楼”,就是指明代时的织布机。织造龙袍,一般由两个技术熟练的人掌握“花楼”,手里拿着花样提花,每织过数寸后,就换另一段龙形图案。织绣龙袍,与一般织品不同,其人工的繁重和成本,都要增加十几倍之多。
例如《今日北京》一书中载:“清代皇帝每年除夕在此(指保和殿)筵宴外藩。”这里说的所谓“外藩”,指旧称分封的藩臣为“外藩”。
云龙阶石北京皇宫紫禁城内的保和殿,是宫殿群重点的精美的古建筑“三大殿”之一。而保和殿后面的御路——“云龙阶石”不仅是皇宫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块精美的石雕,而且是石雕艺术性最强的著名国宝。保和殿的“云龙阶石”,可以说是属于我国各地保存下来的许许多多石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也可以说是石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如今已为皇宫紫禁城,或曰故宫一大景观。它对周围环境,自然有极重要的点缀性的作用。
“云龙阶石”表现了雕石艺术大师们的非凡技艺。他们根据宣扬帝王权力至高无上的需要,在保和殿后面的“御路”上,在一块又大又厚的巨石上,精雕细琢九条腾飞的巨龙,出没于流云之间,下面为海水江崖,不仅如此,其石雕的四周,还刻有卷草纹图案。整块石雕构图,极严谨壮观,形象生动,雕饰精美,成为我国古建石雕艺术之著名的国宝。
今日使人们能够看到的云龙阶石,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据说最初为明代的遗物,到了清乾隆年间,朝廷下令,让雕石艺人将巨石上的原雕纹去掉,重新雕刻云龙纹图样或曰图案,即成为“云龙阶石”了,并且被保留至今。据《北京文物报》载:“重新雕刻此石,清内务府的档案中有详细记载。大石雕的尺寸和重量,清档案中也有记载。按清时计量推算,石雕长16.75米,宽3.07米,厚1.7米,这是重雕的尺寸。”据说,云龙阶石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大的一块石雕,其重约200吨。而“重雕前重量为239吨,但在开采这块石料的毛坯时应约300吨。”
据行家所言,这块300吨重的石料,为艾青石,它出自北京郊区的房山区大石窝村。这巨大的石料,究竟是怎样从百里之远的大石窝运进京城皇宫的呢?那时,当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运输工具,完全是靠人力和采取一种土的办法。就是在运石的路上,每隔一里之远的地方挖上一口井,待冬天严寒结冰季节,取井水泼成冰道。再调集千余骡马换着拉动巨石,不断移动滑行,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地搬运到北京皇宫内。
老北京时,人们相传说:巨大石雕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同时于永乐十八年落成,至今已有580余年的历史了。
北京皇宫里,可以说到处都有龙的形象,或是石雕,或是彩绘,或是刺绣等。
自古传说龙有九子,它们的形象、性格和爱好各异。古时人们紧密结合各种装饰的需要,将每一龙子都做了非常巧妙,而又恰到好处的安置,使它们成了中国一套比较完整的点缀性装饰物。
鸱吻有种种传说。一说,由于它喜眺望,所以,人们将它装饰在屋檐上。一说,由于它能喷浪成雨,故将它装饰在屋顶的正脊两端,取喷水镇火之意。
蒲牢其形象,似龙非龙,似鱼非鱼。传说它不仅是一个多舌者,而且又喜爱音乐,因此,与钟的关系极为密切。“钟”,在我国古代属于一种乐器,常见的有圆钟和扁钟。扁钟音短,容易听出节奏来,所以古时就将扁钟组合在一起,成为古乐器——编钟。圆钟的特点是大而单一,声长,古时称它为特钟,有钮可供悬挂。人们根据蒲牢喜音乐的特性,便将它铸于钟首为钮,让它在许多地方常鸣。
赑屃
亦作屃赑。《本草纲目·介部》里记载:“蠵龟(就是)赑屃。”它的形象非龙似龟。传说蠵龟喜文字,善负重,又特别喜欢扬名,因此与“碑”的关系很密切。
碑秦以前是宫、庙门前用以识日影和拴牲口的竖石,属于生活用品。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遂自封为“皇帝”。李斯等人为秦始皇刻石记功,树立碑碣之风自此而始。
传说夏代以前,螭龟常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将它收服。因其推山、挖洞、筑坝,协助禹治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治水毕,大禹担心它旧病复发,便下令搬一块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螭龟治水的功业,让它驮着。这样,正好符合螭龟喜文字、善负重、爱扬名的性格。因此,自秦代开始,刻石艺术大师们为了装饰碑座的需要,便据此传说塑造了赑屃驮碑的形象。
狻猊其形象,非龙似狮又似马,古籍《穆天子传》里记载:“狻猊野马(一天)走五百里。”传说它好烟火,因此人们将它装饰在香炉盖上。又因它似雄狮,所以也常装饰在佛座下,或者作镇兽,以示压邪。此外,还传说狻猊象征吉祥和威严,所以人们也有时把它装饰在宫殿的岔脊上。北京皇宫紫禁城太和殿的岔脊上就排列着一队小兽,领头的是“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狴犴传说它好诉讼,十分凶悍。《开庵全集》81卷里记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四日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狱门。”由此可见,从古时候就将它装饰在监狱门上,作为监狱的一种标志。
趴虫夏其形象,非龙非虾。传说它喜与水为伴,建桥艺术大师们,就把它装饰在桥栏顶端,或桥上有关部位。
饕餮相传它是一种贪食的恶兽。因此,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饕餮头部作装饰。秦相吕不韦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先识》里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
睚背
传说它残忍好斗,目光凶狠。因此,古人就非常巧妙地把它装饰在兵器上。工具书《辞海》“睚眦”条目载:亦作“睚眥”。瞪眼睛;怒目而视。
椒图
传说它性格特点是厌烦生人。因此,人们把它常常给装饰在大门口。
其实,话又说回来,北京皇宫紫禁城“三大殿”,精美的古建筑之一的重点——保和殿,其最基本的情形,《今日北京》一书里作了描述,这里将其转引出来,以供读者阅读和欣赏:
保和殿,明初名谨身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更今名。在紫禁城前朝,中和殿北,为三大殿之后殿,居全城中轴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今殿为清乾隆年间重修。与太和殿、中和殿共三层台基。殿南向,宽九间(49.68米),进深五间(24.97米),重檐歇山顶。前后各有石阶三出,中间为浮雕御路,其中,殿后云台下层御路石长16.45米,宽3.06米,浮雕九龙云水纹,材巨质佳,雕凿精细,为古建石雕艺术之著名国宝。殿内阵设偏重丹红色。明代大典前,皇帝在此穿衣服,戴冕。清代皇帝每年除夕在此筵宴外藩。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科举殿试在此举行。
龙子蠵龟驮燕王过江当上皇帝的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死,朱允蚊继承皇位。
出现了朱棣不服,找种种借口出兵。
朱允炆宫中出逃,燕王真夺得帝位。
社会上文人墨客,编造了有关传说。
开始,从朱棣先说起。
朱棣,明代第三位皇帝。年号为“永乐”,庙号为“成祖”,陵号为“长陵”。生前,他在位的时间为公元1403~1424年。朱棣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为燕王,镇守北平(即今北京)。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即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
从前,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为了密切配合朝廷宣扬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夺取帝位,是上天的安排,是神的意志,即“君权神授”,为了歌颂,或曰为了达到神化朱棣,就编造出了一个与龙子蠵龟有关的传说:
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时,一下子就被建文皇帝朱元坟统率的大军打败,眼看燕王就要被活捉。他被逼迫得扬鞭策马,落荒而逃,翻山越岭。他突然一停,定神朝前一瞧,心想:“天啊!前边竟是一条汹涌的大江,拦住了去路!他回头一瞧身后,人喊马叫,刀光剑影,追赶的敌兵离他也越来越近了。这时,燕王朱棣不禁仰天大声长叹:“咳!难道说,我真的就死在这里吗?”长叹后,他就对着汹涌的大江呼救:“大江啊!大江,你若有情,就显显神灵救救我吧!”他的呼救声刚落,大江便立刻汹涌翻腾起来,江心顿时出现了一个大漩涡,溅起很高浪花。随着溅起的浪花,涌出一个大螭龟,伸出长脖说道:“燕王!燕王!您别愁,您别急,我受龙王的派遣,前来搭救你,来来来,站在我背上,你把眼睛稍闭上一会儿,我帮助你渡过大江。”眨眼间,便使燕王朱棣顺顺当当渡过了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