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些判断是基于本书的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因其所写的内容,多是自己经历,真实与否,仅从书中判断。就书中所写来看,除了有的章节,略嫌自我炫耀,有些个人恩怨一抒而快外,基本上是以描写事实和故事为主,有名有姓的人物,真实的单位和场所,使其读来可信。在一些对新闻工作者和记者职业方面的评述,大致客观得当。我特别看重的是,作者一份草根情结、一种疾恶如仇的勇气。作为一个自学成才、从底层拼搏上来的、漂流转辗的编外新闻工作者,秉持正义和良知,对舆论监督的渴望和理解,令多少我等之辈汗颜。
不过,本书的内容给出版者的包装方面提供了炒作的可能,所以,看到封面和内容提要,以及作者照片的配置等等,不能不感到有出版者(也可能是作者)的刻意包装,这就显得有些俗套。当然,这也是时下此类图书所趋鹜的。
只要畅销也无妨:《莱温斯基自述》
书名:《我的爱情——莫妮卡·莱温斯基自述》;作者:(英国)安德鲁·莫顿;译者:詹娟、严明;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那年月,如果说有轰动世界的效应,美国总统克林顿那个为世所惊讶“办公室丑闻”,当为首选。曾几何时,真是满世界沸沸扬扬的,于是,跟风的图书也层出不穷。先有所谓的检察官的调查报告,后有众多版本的图书问世。几年过去,翻译为中文的正式出版物还不多。眼前这本书,以当年那个绯闻案事件的女主角莱温斯基的视角,以自述的口吻,描写了这桩引起世所关注的一个权势者同女实习生的“办公室恋情”的故事,也讲述了女主角在这个绯闻事件前后的人生阅历,包括她的少年生活、求学和成长的若干经历。但主要内容和情节是自她进入白宫实习,到绯闻事件,再到司法介入,然后有一系列的司法程序、检察官调查等所谓“性与政治”和有关“媒体妖魔化”的过程。这些,按事件发生的时序排列。先后有“80年代”莱氏家族的“传统”、“1995年的白宫实习生”、“性与政治”、“特里普的陷阱”、“斯塔尔王国”、“1999年后的美国与莱温斯基”等章节。
另外,书的作者是写有英王妃戴安娜传记的著名作家莫顿,就全篇来看,对事件和人物的描绘都有不少精彩之处,特别是对绯闻案之后,弹劾与检察,回避、逃离、背叛与亲情友情的描写,对美国社会的种种世相,各种人物的做派表现,都有较为深入的剖析;对主人公,作者多是寄予同情,认为绯闻是莱温斯基的“酷刑”,她是媒体的受害者,这也成为她人生历练的一大难题。
不过,读这本书感到一股酸腐的商业味,是这类坊间书摊上常见的那种怪怪的气味,由此,也生出几许疑惑,不光是这本书的。
这本书早在五年前的1999年就写成,并由英国出版,在这桩轰动世人的绯闻案业已平息了,就因为前有希拉里,后有克林顿的两部传记要在国内出版,就有人再把另一绯闻主角莱温斯基的这本传记买来,搭车推出,这多多少少是一种跟风逐潮的商业行为。而且还声明说要抢先一步。当然,出版这类有卖点、在内容上也“打擦边球”的书,销量不会发愁。再说,从内容看,这类书也无多大了不起问题,对美国的党派的争斗,对权势者的虚伪,对人与人之间的利用等等现代政治与人性的弱点,也有一定的揭示。但是,因这些内容在当时的新闻和有关文章中多有涉及,即使有这些初衷也显得相当的苍白无力。实际说来,出这类书,源于相当程度的商业考虑,把一桩政治人物的绯闻案、一个当事者的“自述”,当作一个很大的卖点,一根赚取效益的稻草罢了。
另外,这本书的几点技术性的问题,也让人有些疑惑。据说,书的原题英文版是《莫妮卡的故事》,而这本中译本改为《我的爱情》,有些强加于书。这本书,版权页上有一个“策划人”,除作者、译者以外,还有这样一个身份,在众多图书中也少见。策划人是因为版权谈判,还是要进行商业运作,或是为了市场调研宣传攻关?不得而知。现在的一些书中,都爱弄这样的一个很暧昧的人物身份,想必是有说头的,只是,让人感到,里面的一些不知情理的合谋,对于完善图书出版,能有多大的益处?
另一种史实写作:《往事何堪哀》
作者:王彬彬;出版者:长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为该社出的“往事书系”之一种,为作者的单篇文章结集,收有十三篇。选题上着重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大都是文化人物和相关的事件,以人带事。其中人物有,中共建党时期的领袖陈独秀、瞿秋白,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健将胡适、鲁迅,文化名人郭沫若、闻一多、朱自清,也有建国后期的活跃人物丁玲、胡风,以及“文革”中最早的受难者邓拓、吴晗,再晚辈的韦君宜;事件只有两文涉及:“文革”中关于“样板戏”《沙家浜》的改编和当年鲁迅的丧事葬礼。论述上,作者多从政治和社会分析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解剖人物和事件,着重于人物的精神分析。在运用材料时,多从两个或多个相关或相近的人物、事件中,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论述,以求较为客观。比如胡适与胡风,瞿秋白与韦君宜,鲁迅与胡适等等,从相关的一些分析,作比较研究。
作者的写作动机,是重新认识和分析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试图超越一些已有的论述。寻找一种新角度,或者重新发掘和梳理史料,这是眼下研究文化史和政治史的通常做法。本书选题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多是在现代文化史和政治史中较为著名的,或者与中国文化史的重大事件有关的。论述的材料也是现成的,见诸于书报。而话题则是一些较为敏感的,比如,知识分子的良知、人格,“文革”中文化人的表现等等。比如朱自清当年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是否“英美的自由主义”者,瞿秋白《多余的话》表达的真实意图等等。
由于本书论述的人物为著名者,大都有一些较为复杂的背景,所以,无论是关于其人其事,还是当时的历史背景,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也就是既为认识和分析提供了可能,也带来了理解的困难。这些对“往事”的重新认知分析,是不拘于过去的定论,与一些有关论点进行了商榷。考虑到当代史特别是政治史的研究是十分复杂而困难的事,从活跃研究、开拓思路、挖掘史料的角度,作者的努力,很有价值。
但这也有了难度,也带有风险。本书有些结论过于武断和草率,或为“惊人之语”。比如,在《邓拓的本来面目》一文中,认为邓拓六十年代写作的《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不少的文章与姚文元文章相同,“左得可怕”,说是对当时大搞空头政治起了“帮闲作用”,是鼓吹了“大跃进精神”等等,都可以看作稍嫌主观武断、有待辨析的一家之言。
历史的分析研究,首先是要客观求真,但也允许探索,从这个意义出发,我欣赏本书作者的思路。
网络文学何能久远:三部网络小说
三部网络作品:《成都,今夜请把我遗忘》、《原始动力》、《电子生涯》是眼下颇为走红的作品,尤其是《成都》几乎是网络小说的翘楚。从作品文本形态看,前两部较完整,尤其是《成都》,人物、故事,谋篇布局,以及小说语言个性等,都在其两部之上。这部作品在几年前就风靡一时,先网络流行再出书畅销,走红文坛,后又改编影视作品,更是为众人所知。
《成都》有点似成长类小说,以反讽或者隐喻性的笔触,写这个时代青春成长中的种种困境。其笔法有如当年王小波小说的路子。不多的人物,简单的场景,而生活化情节,时代气息充溢,语言的俏皮机警,把大学生活、职场拼杀、情爱与欲望,都在同一个城市的各种人物怀念、感恩与怨怼之中,活脱而出。青春人生,性与智的角力,是小说人物的精神重心。陈重们的人生是对现实的规范和庸常的挑战,也是自恋自负的随意,因而,在这个暧昧而有活力的城市夜幕中,二十八岁那年,“我是一只身不由己的木偶,在灯光明灭的舞台上时笑时哭,当每一种伪装表情,都深深刻上我的破败的脸,我终于发现,观众席早已空无一个人,曲终了。”可看出小说的结穴点。
《原始动力》是一部以科技为背景的小说,作品展开的“网络战争”,环环相扣,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小说中的人物多是知识精英,有军人指挥员也有科技人士,其计算机的程序与人的智能等等描写,发挥了网络小说优长。这可看作一个电子技术与小说虚拟情节的融合。作品对计算机与人类的关系,电子技术与人的知识储备、以及计算机的工具理性与人的情感等,进行了文学的探讨。
《电子生涯》也是以科技为背景,对当今无孔不入、无时不在的电子技术,于人类的影响,进行文学的描绘。作者的想象力和知识背景,都是不错的。只是,小说的内容过于零乱而破碎,它对技术程序的引入,相当多且生涩,有化不开之弊。
从这三部作品看,网络小说的界定如何?是在网络上发表即是,还是有她自己的艺术特点。好像难有个确定的分界。而时下其走向是两种路数:一是人物情节,有传统小说的路子,即逻辑性和命运感,生活化等都可有依有从;另一类是完全的悬疑,另类的人物和情节,甚至于荒诞不经的。但是,无论如何,具有一种艺术冲击力的,作为此类代表,目前还没有看到,因此,真正的网络小说是什么?还要等待和寻找。
小说的韵致:《秋水长天》
有人说长篇小说是命运,中篇小说是人物,短篇小说是言语。也有例外,长篇的语言韵致,绵长温婉也会让小说别有风采。
《秋水长天》发在《十月》杂志上,就其规模篇幅而言,与时下众多所谓宏大叙事和史诗气派的作品相较,显得质朴而平实。作品着重于一个县级领导者和几个相关人物的形象刻画,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中展示,可谓小制作,但通过对主人公赵长天的形象塑造,描绘了一个基层执政者的理想化人生。一个在政界和情感生活方面,饱受磨砺的人物。在人物刻画,故事情节的可读好看方面,作者有显见的追求。
龙山县县长赵长天,因小煤窑事件死了十八人而停职,后被委派到白塘开发区任职。他以自己的智慧、魅力,在一系列政治的情感的矛盾中,追寻着理想的事业,展示了改革求变的人生旅程。为了丰富人物性格,小说浓墨重彩地展示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过去的情人汪秋水和现在的热烈追求者吴芳菲,成为他在开发区工作的同事。通过赵长天与两位不同性格的女性,情感的爱恋与纠葛,工作中合作与竞争,描绘了他以工作为重,不乏圣洁的情感生活,也刻画出两位优秀女性形象,为主人公理想化的人生之路,作了映衬。
从叙事角度看,这是一部浸润着诗意,写得温婉温情的作品,着力描绘了现代基层执政者的魅力,于一个地方的社会发展的重要。有大学背景,有现代管理者的领导才能,接受新知,作风亲民,眼界高远的赵长天,通过他在开发区的建设,处理突发事件等,完成一个现代型领导的精神追求。作品不以人物命运和社会矛盾的揭示取胜,只是以主人公官场经历,生活的顺时序开展,通过一些美好的人情关系,比如,外甥重病众人相助等,温婉地表现出主人公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理想化的人生之路,无论是过去的情人汪秋水,还是现代派的追求者吴芳菲,都展示了美丽与美好。只是,这个温情的人生,温馨的情感,也有许多的隐忍与不甘,唯其如此,才韵味绵长。
回到开头所言,长篇可以是历史和人生的命运大展示,也可氤氲着诗意的生活场景和美好的人情,语言韵致也能打动人心。此文可作如是观。
文心斑斓兴味长:《涛声自说自画》
作者:陆涛声;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江苏作家陆涛声先生的杂感随笔集取名为《涛声自说自画》,很有意思。陆涛声自说自话,又写又画,其情趣和思路活脱而出。读后突出印象是,这是一本富有现实品格和人文情怀的书,一本有意味的书。全书收入作者凡五十一篇文章,无论宏大的社会文化主题,还是生活随感,都论述深入,贬褒有致。书中还配有自己创作的十多幅图画,有国画、速写、漫画各类。可谓文心斑斓,画意谐趣,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书的论题现实性强,涉及广泛,大到国计民生、人文思想,小到生活习性、风物饮食等,仅从书中题目可见一斑:《官本位与奴性遗传》、《为“窝里斗”寻根》、《别把神圣当肉卖》、《古迹拆、保是与非》等等。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眼下,或封建思想或犬儒主义或数典忘祖或轻慢公序良俗的不良现象时有出现,甚至有着冠冕堂皇的装扮,为有良知者所不齿。陆涛声有如一名严正的医师祛魅除弊,对社会现象和思想意识的痼疾,诸如政治上的蝇营狗苟,官场上的媚态阿谀,文化上的庸俗短视等,痛下针砭,不留情面。在《荷花不染“别样红”》、《漫话猴子》等篇中,他批评领导作风的八股气、懒惰和盲目,教育思维中“装点门面”、“弱化思考”等。在《城的时髦》中,直斥各种“浮夸的命名”,并举一反三:“这种虚夸的风气何止是商家,行政机关级别名称也是”……
难得的是,他多是从人们习见的近于麻木的不良现象中,“听唱新翻杨柳枝”、从一些日常老话题,引申开来,一反旧说,见出新意。他开掘出“病梅新说”,从“漫话猴子”谈到学校教育以及民族思维等,这种作者自谓“反弹琵琶”式的思考,打开了新的思路,引起读者的共鸣。之所以如此,作者《代序》所言:有感于“许多人心浮气躁,看问题浅表不深入。搞炒作、卖弄或自恋自赏……我们应当养成‘用自己脑袋思考’的习惯,真正具有科学精神,做一个智慧的民族。”
当然,作者论述中并不全是一种猛烈阵势,也有娓娓而谈的善意、快意文字,体现出深挚的文心。谈“牵牛花的性格”、“吊兰的品格”,说日常物件“竹篮”,为“老鼠说句话”、“夹竹桃叫屈”,“重拾让座老话题”。这些,说生活中的小物件,谈日常小事情,以聊天式的展开,再配有生动的图画,相映成趣。从社会文化心理,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寻导致“许多国民也就养成了一窝蜂、随大流的特性”的原因,令人深思。
作者执著于某一现象,狠下针砭,尤其是对时下大行其道的伪文化的警惕,对庸俗文化的痛绝,显示出坚韧与执守。杭州灵隐寺,被包裹在滚滚红尘之中,作者近山门而不入,表示其激愤。武汉的琴台为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之典故,却在不伦不类的“知音文化”的倡导中,成为一种搞笑行为。作者竟有三篇文字论及,可谓用心良苦。为了不致让善良同胞上当,他执拗地要“弄清吉尼斯与基尼斯”,让读者不再轻信所谓“之最”的忽悠,明白本土的“基尼斯”与域外的“吉尼斯”并不是一回事,明白假文化之名行欺瞒之实的掮客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