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东鳞西爪集
28774300000044

第44章 书品篇(11)

同时,现实的激励和发展的需要,他们中的一群人刻苦学习,完善自己,终有所成。其中,锅炉工刘志成,创作了散文集《边地罹忧》并获得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有关部门为他的作品举办了研讨会。

还有,为了给民工白进勤安一只假腿,花去三十多万元,而这位身患食道癌的优秀民工不幸去世,丁新民老总驱车数百里参加吊唁,全村人为之感动。

这一切,都是源于这个东方路桥这个集体,这个有着不凡的眼光和能力的东方路桥公司领导者,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农民兄弟们的温饱,也为了这个平凡而特殊的群体的发展,他们解决了就业,进而也从思想进步和组织发展,到文化水平提高等方面,进行了富有现代意识的管理,使其立足于社会并有所创造。从大爱入手,从平等和尊重人的角度,让农民工这个平凡的群体,发挥了不平凡的作用。他们在管理上既有政治的严谨,又有情感方式的温馨,在经营理念上既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精细,又有张扬企业文化理念的大气,提出的“大爱才有大事业”、“人本重于资本”等企业理念,诠释发展企业与人生追求相协调的现代理念。因为有东方路桥人的创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营企业的崛起,一个群体的力量的美好前景。

如同众多的报告作品一样,作品注重细节和情节,突出主线,也不乏闲笔,她以主人公为经,抒写创业者的历史,也突出群体的内容,描绘群像,以生动感人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而平实的叙述和生动的细节,使作品具有真实的力量。这也是报告文学所应有的品格。

当然,书中的主人公们可以说是丁新民,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企业家、好人、慈善者,也可以说是他的一帮民工兄弟,他们在时下创业中的业绩,是支撑这个时代精神大厦的基石。是老丁激活了他们的精神力量,在平凡中创业,农民工才有如此的作为。筑路修桥者在中国无数,然而他们却成为一个有如此活力和能量的队伍,有严明的纪律,有文化的提升,有高效的创业等等,他们发挥出的能量和活力,表明了现代农民工的发展前景。或许,一部感人的作品,纪实文学,她的意义在于发现。这就够了。

这部作品从写作角度也给人以启示。这类写劳模式的好人式的作品,容易成为读者本能的排斥,因为新闻报道中,这类人物千人一面,没有血肉,没有情感,事迹也乏味,即使有的以文学之名写作的类似的人物事件,也不忍卒读。而本文,我起先也有类似的担心。可是,读完之后,被其人物的事迹真正地感染,也被作者生动的描绘所吸引。语言上不作惊人之语,布局上没有花哨的东西。只是,平淡地描写人物行为,平实地铺展情节,这也是当下此类作品所立得住的原因。或者,在人们厌恶了宏大空洞的叙事,听了过多的高谈阔论后,这种干实事、不张扬的英模,最为真实,最引人入胜。作为记录者,作家的主体性固然重要,然而,有时候与所描写的对象,共同成为作品的合力。这是好的报告文学、好的纪实文学所需要的。

2008年12月

平民化的真实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得平凡平庸,却始终保持着人生的热情,保持着做人的尊严;他们是芸芸众生者,却始终有着不懈的追求和热烈的向往;他们遭逢了众多的无奈和茫然,但顽强地同命运抗争,艰辛地为生活而努力。在庸常的日子里,他们是底层的平民百姓,活得沉重但不乏快意,活得艰辛却有尊严,活得鸡毛蒜皮,但却有滋有味。他们是新近热播的三十五集电视剧《人活一张脸》中的众生相,这部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的连续剧,以其绵密的真实和醇厚的质朴,吸引了观众,为众多的电视台热播。

是的,我们看惯了许多廉价调味品催化出来的所谓情感剧,看惯了许多貌似平凡人物的斗嘴打诨的平民剧,也厌倦了铺天盖地的古装戏、官场戏、大款戏,而这部还原真实的人生,描写平凡人的命运,系结真切的人性情怀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据有关机构调查,这部电视剧在收视方面创有新高,不能不说是一个成功。通常是这类打情感牌,走家庭琐事、欢爱情仇之类路数的作品,容易流于类型化,搞笑式,戏谑作秀,多有诟病。尽管在一个关注情感、尊重人性的当下社会,这类作品赚取了些许同情和共鸣,但是过多过滥也过假的作品,麻木了观众胃口。而江苏卫视播出的这部连续剧,以其对平凡人物的命运把握和普通人生命运的揭示,尤其是洋溢人性的温暖、人生的关怀,对真实与善良的追求,有别于同类的作品。其突出之处在于:

一是平民意识和凡人情怀,打底层人物和家庭牌。一个时期以来,韩剧和青春剧火过之后,历史戏也在式微,而家庭伦理剧虽有一定市场,关键在于,对生活有新的把握,于受众要有切身的共鸣,也就是情感指向的实在而真切。在《人活一张脸》中,剧中人物故事,有如邻家事、乡里情。故事虽发生在三十年前改革开放之初,高考恢复,下乡知青回城应试,但剧中人物的爱情纠结、生活命运、前程理想等等,是普通的人生再现,是平凡的人生故事,也是每一个过来人的深刻记忆。贾裁缝和潘凤霞共有三儿一女,恢复高考之初,四个儿女经历高考的录取和落榜,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通过结婚、工作、子女等许多现实问题,不同的人生命运和情感追求,展示了两代人生的不同经历和心路历程。

创作者以平视的姿态,艺术焦点对准普通人、家常事,体现平民意识和大众情结。贾裁缝、赵剃头,大杂院、小车间,锅炉工,小商贩,提篮小卖,家长里短,可是,他们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品味了世间的酸甜苦辣,他们扛起了生活重负,有过极大的悲喜,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走向。作品中人物在闯荡人生的过程中,勤劳、坚持、互助,最终赢得了自我,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平淡却不平凡的生活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普通人生酸甜苦辣,构成了这部作品真实而深沉的分量。

第二,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激烈的矛盾冲突。这是当下描写平凡人物平凡人生的作品所缺少的。作品一开始,贾家老大贾宝文为了农村姑娘小芹要放弃等待了十年的高考,这让母亲潘凤霞气得连夜赶赴乡下劝儿子不要做傻事。强烈的矛盾显露出来,让观众欲罢不能。贾裁缝和赵剃头两家人比邻而居,做儿女亲家,却时常有矛盾冲突,甚至撕破情面。几家人物,联姻关系复杂错综,老二贾宝武的女友曾是老大贾宝文的女友。母亲潘凤霞阻止贾宝武和栾书杰恋爱;贾宝文心爱的姑娘另嫁他人,赵剃头的女儿赵爱党不愿父母撮合其与贾宝武相亲,而独恋贾家的老大,等等,人物关系纠结,情感丰富真切,家庭矛盾,邻里冲突,一个接一个,误会中的善意,猜忌的犹疑,颟顸中的算计等等,底层人生的平凡小事,却折射人生的严酷和人性的温暖。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形象,各擅秉性各有性格,为荧屏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形象。

电视剧也可说是讲究语言的艺术,通过语言再现历史,表现生活,刻画人物。此剧中不少台词,既还原了生活的历史状态,也极具哲理和幽默。有励志的,有劝诫的,有反讽的,有戏谑的,也有传统意味的,也有现代新派风格的等等。比如,贾家老大宝文劝老二宝武说,“你痛苦,是因为你想各方面都周全,可人只有一张脸,要是有第二张,那是假的,是假面。”母亲潘凤霞的名言:“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大能耐的,干大事儿,没大能耐的,干小事儿,总之不能一辈子一事无成。”还有,人活一张脸,有脸者是尊严和谨严,而无脸者无忧无畏。贾宝君常挂嘴上的一句话是:“树不要脸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从人物性格和价值追求上,这些语言丰富了形象的刻画。

当然,在精彩的剧情外,演员的演技也是亮点。剧中潘凤霞和唐快嘴两个风格迥异的母亲,很出彩。吕丽萍饰演的潘凤霞是一个善良、好面子、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而于月仙饰演的唐快嘴则是一个嫉妒心强、喜欢嚼舌根、欺软怕硬、在家没地位的母亲。两人性格迥异、为人处事方式也大相径庭,在剧中有不少争吵的场面,活现了一个家庭主妇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电视作为大众艺术,其审美走向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个流变中,《人活一张脸》以其平民化的真实,张扬了时下电视艺术的审美趋向。这些年来,荧屏潮起潮落,各领风骚,时而港台,时而韩流,时而间谍,时而官场,时而戏说纵横,时而丑星走红,我以为,千变万变,而纪实性和平实风格,人物形象的还原本真人生,生活还原于真实的写实,是时下电视审美风格的主体,也是艺术走向大众的圭臬和精髓。《人活一张脸》解读的是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历程,诠释的是平民化的生活哲理,抒写的是大众的人生之路,与时代文化精神由浮躁而实在,由虚幻而真切的基本趋向相吻合。其意义不可低估。

2009年12月

诗心如火

鸡年秋天,桂子飘香时节,我和德理兄分别三十年后在母校珞珈山重聚,虽然众多的同窗,大都还能一眼认出,可是毕竟华发染鬓,步态不爽了。记得是在早餐时,我们匆匆地迎上握手,他还是那样的质朴,那样的瘦削,那身蓝色的外套,那微微有些上翘的嘴角,一如学生时代老模样。与那些形体发展、神情多变的诸位相比,他似乎没有多大的改变。

对德理兄的情况有些耳闻,知道他一直勤奋,而且读书既丰且杂,博闻强记,为我们这帮同窗中少有的几位刻苦好学者。也许是一个时代的耽误,我们这些在那特殊年月里上了大学,顺利地进了各类机关,有了较稳定的饭碗,再去读书求学深造,就要有毅力,也要有能力,时常是勉为其难,而却步者众。德理兄是少数历经风霜仍与命运抗争奋斗,少数对读书还那么看重甚而痴迷的人。听说,他毕业后,先是一直在基层,有过在老家务农,腊月年关滴水成冰,还在劈山造田,睡稻草堆的经历;有过师专教学,母校进修,几度进课堂,多次换工作的经历。历练是益师。也许是这种坎坷的磨砺,比起那些一开始就平静而平淡的我们,他更多地领教了生活的风雨,洞悉了人世的炎凉,也让他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和体味。

离别三十年后的几天聚会,我们在校园里寻故,与老师叙旧,看秋叶飘零,听松涛萧然,闻金桂香味,在热情而热闹的喧哗中,体验友情和友谊,也感叹时光之匆匆,生活之严峻。同窗相聚,热闹是主调,但德理兄似乎多在沉静,不事张扬,这或许与他多年基层生活有关,也让我对他多有好感。热烈从众容易,而冷静是要修炼的。人生过去大半,酸甜苦辣,冷暖自知,经历多了,少不了有一种喜静厌闹,坐看云起的感觉。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在这个浮华无处不在、人人似乎都怀珠抱玉的时下,难得安静而沉静,难得静心,让人不免唏嘘。

也是在这次聚会中,德理兄说有一本个人作品集要出版,嘱我写几句话。这令我感叹万端。的确,我们这些学中文的,后来因了种种缘由,几乎少有人弄笔于文学,更鲜有写诗作词者。倒不是觉得此行有多么高尚,为生活所累,鲜有这番情致和精力。一些做文字工作的,并不就是文学的爱好者。因此,不免时有此道孤矣之叹。不曾想,远在他乡的德理兄,悄没声息地不舍文学爱好,勤奋写作,不能不是一个惊喜。虽自忖才力不逮,为了这份同窗之谊,也是惺惺相惜,写序之事哪能推却?德理兄是个性急之人,我们分手后不到一周,寄来打印文稿,就是眼前这本名为《“心”字的结构》的诗集。

在这本收入了一百三十多首诗歌集中,德理感悟人生、描摹世相、抒写情感,同时,用“心”真诚地探究社会,理解生活。从写作时间看,前后达三十年。可以说,这是他的一次漫漫文学苦旅。文学门类中,诗最难工,有所谓文学皇冠之誉,最能考验写作者的智慧才情。但诗又是最能直抒胸臆、诉衷情,最为便利地用汉字浇心中块垒、唱和世事人情的。所以,德理也许有了太多的感悟,有了更深的感怀,找到这种最为简捷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一发不可收。从1974年开始,凡三十年而不辍。坚持就是一种收获。尤其是一个业余诗作者,一个并不在乎发表,用诗歌去谋求什么的作者来说,这份执著和耐性,令人钦佩。诗才,并不是写诗的唯一条件。恒心和定力,有时是成就诗人的至要。就此,我们看到,德理作为一个热情奔放的业余诗人,炽烈而执著的诗心。

德理的诗,他自己分为两部分,分别以“山坳上五千年的中国啊,少年,中国”和“以海为心千帆遐想,以山的性格与你站在一起”为标题。前者是抒发他对于社会人生的感受,描写的是大题目,政治情结中的祖国和人民,生活中的疾恶如仇,文化现象中的激浊扬清,以及对时事政治和平凡人生的感悟,都成为他的诗题。这些诗有浓烈的政治情结和鲜明的是非主张。作者反对生活中的弊端,揭示社会疮疤,批判丑恶现象,褒奖礼仪风尚和文明行为,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真挚的考问求索,和一代知识分子浓郁的人文关怀。我们从这样一些明朗而沉重的诗题,如《祖国的春天》、《我爱我的祖国》、《因为深深地爱,你才真正的美丽》、《为了忘却的纪念,献给九十年代》等,就能充分体会到。即使在一些咏唱山水,比赋物象,纪念伟人,以及描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政治讽刺诗篇,其赤子情怀、拳拳之心,明月可鉴;另一类是抒发爱情、亲情的诗作,有他青春年少时的爱情诗,也有多年精神相依相从的爱情诗,其中的“文君”形象,多次出现,岁月连绵不弃不离,是作者坚贞的情感表达。爱情诗是他生活的一种文学纪录,也是心灵情感的显影,从中看到作者的精神世界的另一面。所以,德理把诗作以“心”字来总题,我以为,他是用心来感知世界,做一个生活和爱情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