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他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机会。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把书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想:自己家里穷,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照明读书。邻居家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很亮,要是到邻居家去读书该多好呀!于是他走到邻居家门口,犹豫再三,最后终于鼓起勇气敲了门。匡衡说:“晚上,我可不可以到你家来读书?我家没有蜡烛。”可是他遭到了拒绝。又到了晚上,他走到墙壁边,看着壁缝里透过来的邻居家的灯光很羡慕。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把书对着光,读起书来。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钱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一个财主家里堆了很多书,他就去帮财主家干活,不要钱,财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什么白白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说:“我帮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财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借给他看。
匡衡靠替人帮工读到了很多书。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经》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匡衡上奏皇帝,主张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