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史话
2886400000019

第19章 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马文升

在明代,回族中曾出现一些著名的政治家,马文升为其代表。

马文升,字负图,别号约斋,又号友松道人。世居河南省钧州(今禹县)。文升生于宣宗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二十七日,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乡试中举人。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中进士,被任为浙江道监察御史。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出任福建省按察使。由于他为官清廉,断案公正,声誉甚佳,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又被任为南京大理寺卿,成为专掌断案审案的主官。

马文升的主要功绩在边政。成化四年(1468年),固原一带爆发以满四领导的“士达”反明起义。官军进讨,“屡为所败,不数月,众至数万,关中震动”。(《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4)朝廷急忙任命马文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协助总督项忠进行围剿。马文升赶至固原,以重兵围剿加以“反间之计”,很快将起义镇压下去。因功擢为左副都御史,继续巡抚陕西。

马文升在陕西加筑关塞要隘,增设卫所,并选良将勤练兵,经过数年苦心经营,使西北边疆基本上实现了安定无患。因其勤于边政,成化十一年(1475年)又晋升为提督甘、凉、宁夏三镇军务。不久,又连进为右侍郎、左侍郎、左副都御史。

后来,辽东多事,马文升又先后三次被朝廷派去巡抚,他很快又安抚了辽东。

弘治二年(1489年),马文升进为兵部尚书。孝宗皇帝即位不久便采纳了马文升的建议,封原哈密忠顺王脱脱的后裔陕巴为新忠顺王,并制止和击败了吐鲁番统治者阿里麻的侵袭和破坏,使中央在哈密的统治得以巩固。

马文升向朝廷进奏“御边三策”,就如何加强边防等问题,提出了系统的建议,为明朝边防建设立下了不朽之功。

孝宗皇帝对马文升非常器重,每行事,均令其随从侍奉,依若手足。文升在朝,政绩颇多,其荦荦者如:

整肃军旅,以利国防。他认为,欲“富国”必“强兵”,而“强兵”之要在于安定“军心”。于是他对士卒们生活疾苦十分关心,从衣食、哀乐以及家眷赡养,都详加了解,并向朝廷提出解决办法。他对军中将校要求严格,凡不胜任者,一律淘汰。所以文升主持兵部十三年,不但军纪严明,操练有素,战斗力增强,而且兴屯田,办马政,储备增多。在“强兵”方面颇有建树。

辅君恤民,以利邦本。他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心之向背,天命之去留,宗社之安危系焉”。他在位期间,提出了一些减轻百姓负担的主张,并一再提醒皇帝,要“视民如己之子,节财如己之肉”。他的这些主张当然是为了巩固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以苏民困”的效果。

整顿吏治以振纲纪。马文升目睹朝中冗官充斥,有不少官吏贪污腐化,士风败坏,十分痛心,决心整顿吏治。弘治初年,他协助吏部汰去五品以下冗职两千余人,弘治十四年(1501年),他以八十高龄当上吏部尚书,极力提出裁冗员,杜竞奔,革滥进的主张。毅然汰去传奉官763人。

明朝中期,官宦专权。文升的主张,经常受到王振、汪直、刘瑾、王瑞等官宦的刁难,甚至加以陷害,他曾被发配到重庆。但他坚忍不拔,与这些窃权之贼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终因宦官权势过大,加上皇上昏庸,文升连上二十一疏,不能奏效,乃毅然辞职归里。刘瑾对他仍不放过,罗织罪名加以迫害,连家小也受到株连。正德五年(1510年)六月八日,文升含愤逝世,享年85岁。直到刘瑾伏诛,文升之冤才得以昭雪。朝廷追赠他为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端肃。嘉靖初年,又加赠左柱国、太师。

史籍载,马文升“能以功名全其始终”,“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这些评价很高,也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