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史话
2886400000021

第21章 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家——李贽

李贽,曾用名林载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县人。明嘉靖六年(1527年)生于一个从事海上贸易或翻译的回族家庭。

李贽自幼聪敏,父亲李白斋对他的教育也严格。他二十三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二十六岁通过乡试考中举人。从三十岁开始,他作了二十多年的官。先后作过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云南姚安府知府等官。

李贽自幼性格倔强,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后拜泰州学派王襞为师,受其思想影响,加之目睹封建官场的黑暗腐朽现象,从而逐步走上了反封建礼教的道路。他作姚安府知府的三年任期还没满,便申请辞退,两袖清风地离开官场。

万历九年(1581年)春,李贽从云南来到湖北黄安他的好友耿定理处,开始过着“流寓客子”的生活。万历十二年(1584年),耿定理去世,他迁居麻城市居住,在龙潭湖的芝佛院度过了将近二十年的隐居着述生活。他的著作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四书评》等多种。在他的著作中,他以大无畏的精神,用自己锋利的笔触揭露了为反动统治服务的程朱理学的假道学的罪恶和丑态。为此,惹下了假道学先生们。他们纠集党羽,打着“维持风化”的幌子,给李贽强加上“有伤风化”的罪名,拆除了他长期栖身的芝佛院,把他赶出麻城市。之后,他漂泊于大同、南京等地。后来,他应北京通州的好友马经纶(被削职的侍御史)之邀,到通州马家住下。消息很快传到京城,有人向皇帝上书,说近在京师门口的李贽是个“异端”,若不及早清除,必将祸延国都。早已昏聩不问国事的万历皇帝,很快作了“御批”:“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良,即令厂卫严拿活罪。其书籍已刻未刻,尽搜烧毁,不许存留。如有同党,包庇私藏,各级衙门,要访奏治罪。”万历三十年(1602年)三月,正在病中的李贽被捕入狱,这时他已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在狱中,他仍坚持着述,向封建礼教开战。他在狱中写了《系中八绝》,七首绝句,末一首为《不是好汉》,其诗云: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表其元。

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同年三月十五日,李贽在狱中自刎而死,他以自己的生命表示了对封建统治的最后反抗。他的敢于叛逆的精神,影响了明末的社会思想,一直到五四运动时期,仍然起着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被后人誉为“反封建礼教的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