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史话
2886400000026

第26章 反清烽火起甘凉

清初顺治年间,在甘肃省河西地区的甘州和凉州一带,回族人民点燃了清军入关以后的第一次反清烽火。

清朝贵族统治中国后,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是地地道道的“民族牢狱”。然而,各族人民不甘心做奴隶,反抗斗争彼伏此起,连续不断。清朝贵族虽然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但是它的统治很不稳固。明王朝的旧部属接连推出皇族搞“反清复明”活动,福王失败了,又推出唐王、永明王、淮王等来“复明”。当时,全国各地也不断发生反清起义。这些起义军并与明桂王为首的大顺军携手作战,给清军以沉重打击,即使已经降清的原明朝旧部,也纷纷倒戈。如顺治三年驻宁夏清军哗变,杀死巡抚焦安民、清将王元、马德等。四年七月,清将王光泰反于郧阳,击杀提督孙定辽。是年年底,大顺军与南明军在全州大败清军主力,遏止了清军的南下攻势;与此同时,福建的明军亦围攻福州。顺治五年(1648年)元月,清江西提督、副总兵金声桓反于南昌,杀死巡抚、巡按使,江西各郡起而相附。同年闰四月,清两广提督李成栋起兵广州,总兵佟养甲被执。十二月,清总兵姜起兵大同,攻克蒲州。这些起义,南北呼应,使清政府大为震惊。在此反清浪潮中,回回人米喇印、丁国栋在甘肃河西地区举起了反清义旗。

米喇印原是明朝部将,降清后任甘肃镇协守副兵,驻守甘州(今张掖,当时为甘肃军政首府)。在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清形势鼓舞下,经过周密的策划,乘清政府调集兵力南征四川,清军军心浮动,新任巡抚情况不熟之机,米喇印联络清凉州(今武威)驻军将领丁国栋等于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拥戴明延长王朱识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甘凉二州。他们的义举得到了河西各地清军官兵和回、汉族民众的热烈响应。他们捕杀了顽抗的清军政官员,如甘肃巡抚张文衡、西宁道副使林维造、参义张鹏翼、甘肃总兵刘良臣、凉州副将潘云腾等,很快便控制了整个河西地区。然后,他们兵分两路,米喇印率主力东渡黄河,进取陇右;丁国栋则挥师南下,进取西宁。米喇印东渡黄河后,连陷岷、兰、洮、河诸州,将巩昌府(今陇西)重重包围起来。丁国栋在攻下凉、肃二州后,拥众大通河两岸,希望联合湟中一带回、藏等族人民,共同反清。其时,反清军占领大半个甘肃,队伍迅速发展到10多万人,号称“百万之师”。

清政府看到时局日趋严重,急忙命陕甘总督孟乔芳率满汉大军星夜镇压。由于起义军一味孤军深入,战线拉长,与后方缺乏联系,以致分散了自己的力量,使清军有隙可乘。闰四月,起义军与前来支援巩昌的清军马宁、赵光瑞部战于广武坡,起义军失利,伤亡3000余人,不得不向兰州方向撤退。清军兵分三路,向起义军反扑过来。马宁由上路袭击安定(今定西)、狄道(今临洮)之间的马坞内官营,直指义军的指挥机关;张勇从中路犯狄道;赵光瑞从下路夺取岷、洮、河诸州。反清军本欲在兰州与清军背水一战,奈因敌我力量悬殊,便主动放弃兰州,希望保住河西地区。

顺治五年(1648年)五月,清军渡河西犯。起义军在靖远县水泉堡打了败仗,首领米喇印被张勇击杀,延长王朱识也被俘去,后遭残杀。

从此,反清军团结在丁国栋的周围。他们又联合关内外的回族和维吾尔族人民,继续反清斗争,并曾一度威胁兰州。

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清军继续西犯,将甘州围困起来,丁国栋据城固守。到了六年春天,清军攻陷甘州,反清军被杀8000多人。丁国栋率余部退守肃州(今酒泉),又有数千名维、回族群众前来参加反清军,呈现出“关内外回党蜂起,雍、凉再震”的局面。丁国栋受到鼓舞,乃推哈密王巴拜汗之子土伦泰为王。

然而,由于反清军固守死城,不求进取,处于被动挨打地位,是年十一月清军完成了对肃州的包围后,反清军已处于走投无路的地步。经过10多天的激烈巷战,反清军弹尽粮绝,丁国栋和5000多名反清军义士全部壮烈牺牲。

从米喇印、丁国栋在甘凉二州起兵反清,到肃州城被清军攻陷,这次反清回民起义共经历了将近二年时间。起义几乎席卷甘肃全境,给清军以沉重打击,使清廷大为震惊。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开创了全国各族人民反清起义的先河,对以后的回民起义,乃至各族人民反对清政府民族压迫的斗争,都有重大的影响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