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0年反击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中,回族将领马福禄英勇捐躯,谱下了一首壮丽的篇章。
马福禄,字寿山,1854年生于甘肃河州(今临夏)阳洼山一个回族官宦世家。父亲马千龄,曾任清监领都司,死后被封为建威将军。福禄为千龄次子,自幼“喜驰马,挽强弩”(《重修导河县志》卷7)。光绪元年(1875年)参加在省城举行的考试,成武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参加京城殿试,被朝廷赐为武进士,并授予守备武职,遂留京做侍卫,统带神机营。不久,归里闲居。
光绪二十年(1894年),青海循化地区发生撒拉族回族反清起义,清军节节失利,清提督雷正绾被围于河州,总兵邓增被困于西宁。此时,马福禄偕其弟福祥出山协助清军镇压起义。他们招募骑兵数百,组成“安宁营”,为清军冲锋陷阵,将河湟回民起义镇压下去。从而得到提督董福祥的赞赏,被擢升为总兵,“倚之若左右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我国北方发生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清政府见农民运动声势雄威,想借此“教训”一下“洋人”,乃宣布对外国人作战。此时,马福禄率领的“安宁营”编入董福祥的“简练军”,从河北正定奉调入京做护卫。
六月十日,由德、俄、英、美、日、法、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军两千人,在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的指挥下,由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沿途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一百多里路竟走了四天。十八日,马福禄奉董福祥之令,率领由家乡回族为主组成的骑兵队,联合义和团对侵略军发动了猛烈进攻。他先将队伍埋伏于蒿莱之间,待敌人逼近时,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敌人纷纷倒地,余寇狂奔溃退。福禄遂将部队分作两翼,他亲自冲锋在前,部队随后近抄,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肉搏,致使侵略军死伤累累,遍地血污。侵略军幸存者纷纷溃逃,马福禄又率部队同义和团紧追不舍。西摩尔率余部逃至杨村站,马福禄率军将其包围,又打死打伤侵略军多人。西摩尔遭此重创,哀叹道:“进京之路,水陆俱穷”,“唯同之计可行”,惶惶然率残部逃回天津,躲进“租界”里多日不敢露头。
到了八月份,侵略军再次集结兵力,向北京发动进攻。此时,马福禄已奉令调部守卫京城,主守正阳门。其他各路军及义和团奉命进攻外围使馆。英国人在使馆外重叠设卡,所修十道栅栏,直通正阳门,企图阻止我军进攻。十二日,马福禄率部向英使馆发动进攻,先夺其二栅,又毁其七栅,仅一栅未能攻下。次日晚,福禄乘夜再率敢死队强攻,使馆内英国人伺机反扑,被击毙近百人。敌人施放洋枪,福禄胸部被击中,当即阵亡,时年48岁。其弟福祥收其尸骨葬于阜成门外三里河清真寺旁。同时阵亡的还有从弟福贵、福宣等从军亲属百余人。
马福禄阵亡后,清政府追赠振威将军,子袭其荫。
马福禄虽曾效忠清政府,参加镇压河湟回民起义,这是其历史污点;但是,当外国侵略者打来,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能挺身而出,奋勇杀敌,保家卫国,血染疆场,最后英勇捐躯。这是历史上闪光的一面,应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