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史话
2886400000057

第57章 西北高原上的回族工商业家

在西北地区,回族的民族工商业于近世亦在坎坷的道路上开始出现。马辅臣即是其中的代表。

马辅臣,原名马佐,乳名全成,辅臣为其字。清光绪十年(1884年)生于甘肃省河州(今临夏县)的泥沟大庄村一个回族农民的家庭里。幼年在家中帮助耕耘放牧,失去了入学读书的机会。当时此地回民没有让子女读书识字的习惯,8岁时父亲便买了两头驴,让他到甘南藏区和西安等地往返搞驮运,挣些钱来贴补家里生计。

数年后,他去青海投靠舅父马麒。其时,马麒任西宁镇总兵,又兼代青海蒙藏宣慰使,掌握青海军政大权。他为了扩充实力,增添矿务兵一队,任命马辅臣为矿务队管带。马辅臣凭借着舅父的实力和栽培,控制了青海的大部分矿务,得到了发财积蓄的机会。从此,他的名声大振,影响遍及甘、青、宁,人们称他“马矿务”、“矿务大人”、“矿务仓”等。

1921年,他暂时弃商从军,到西北军冯玉祥部下任骑兵第7旅第1团团长。1929年青海设省,马麒任主席。马辅臣又来投靠舅父,被任命为榷运局局长。马麒去世后,其子马步芳代理青海省主席。马辅臣乃离职,在西宁、临夏专门从事商业经营。

马辅臣的大宗商业经营是从盐业开始的。在他初涉商业活动之时,便瞅准经营盐业有利可图,便于1913年夏天同青海蒙古王爷达成协议,将蒙古王爷管辖区内的青盐运往化隆县杂巴和湟源县塔尔寺等地,与马辅臣准备的青稞、炒面等生活用品相交换。首次交易,马辅臣即获3倍之利。1915年,他扩大经营,与甘肃省盐务总办达成协议,以2万两白银包办了青海的销售业。当即在西宁、大通、湟源、上五庄、塔尔寺、贵德、扎巴7处设立盐栈,广储青稞、炒面、茯苓、布匹,用来对换青盐。连续经营2年,即纯得利润白银4万两。他担任省榷运局长后,总揽全省盐运大权,借机积累了更多的资金,为其以后扩大商业活动,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马辅臣还注意皮毛和木材经营。1919年,他便在西宁东关设立“德义恒”商号,主要经营畜产品,收购羊毛和牛羊皮,兼营鹿茸、麝香、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他在西宁周家泉建了个羊毛加工厂,将羊毛洗净、晒干后包装好,然后用骆驼或放筏运往包头,再转铁路运往天津,售给外国洋行。再从天津购进西北地区缺乏的百货、布匹等,运回兰州、临夏、西宁等地销售。如此往返获利,马辅臣的财产越积越多,成为西北地区的著名富商。1937年,马辅臣在临夏设立了“积源号”,派出经纪人驻武威、兰州、包头、天津、拉卜楞等地,经办各种商务。他派专人到甘南、青海等地大量收购皮毛,在永靖县集中加工后,运往天津销售。在他的带领下,临夏不少回汉商贾做起了羊毛生意,产品运往内地各大商埠销售,然后将内地的布匹、绸缎、百货等大宗购进,运回临夏销售,贸易搞得十分繁盛,遂使临夏成为甘肃南部的商业重镇。

马辅臣为经营木材业,投资白银数万两在兰州骚泥泉建起“振业公木厂”,在共和、大通、化隆等县办起林场,将木材装筏后运往兰州出售。1940年以后,马步芳统制了青海林业,马辅臣便在甘肃临夏购得山林一处,伐林数万棵,经洮、黄二河,运往兰州出售。

1936年马步芳任青海省主席后,处处刁难、排挤马辅臣。马辅臣便把经济实力转向临夏和兰州。他先后在临夏开设粉坊、油坊、磨坊、砖瓦窑多处,火柴厂、糖厂各一处,在武威开设“义行车行”一个。1948年,马辅臣投资20万银元,又吸收他人一起集资,开始筹建民生水力发电厂。新中国成立初,在西北地区工业部的帮助下,1950年安装了300千瓦的发电机组。该厂1951年9月建成投产,是临夏历史上最早的水电厂。

1949年8月,马辅臣携眷出走青海,当人民解放军到达时,他和青海各界人士在尕巴热烈欢迎。之后,他受解放军领导委派,去乐都、互助、大通、湟源等县宣传党的政策,安定了社会秩序。不久,解放军进军新疆,马辅臣任各界人士组成的和平代表团团长。入疆前,他亲拟电文给驻军新疆的侄儿、国民军骑兵5军军长马呈祥,向他讲清形势,终于促成马呈祥部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马辅臣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工业部部长,1953年任青海省副省长。1952年任西北五省回族代表团团长,赴北京参观,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59年患病,长期医治,于1966年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