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为什么说夏启的即位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相传在禹晚年的时候,各部落首领一致推举伯益为继承人,但大禹却暗中扶植自己的儿子启。等到禹死后,伯益与启争位,启凭借权势杀死了伯益。西方有扈氏不服,启与其大战于甘(今河南洛阳西),有扈氏被剿灭,启夺取了天下。夏启继位之后,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远古的“禅让制”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父传子”、“家天下”的局面。这一制度在中国实行了近7000年,直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为止。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吗?
据文献记载和古代传说,随着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组织的逐渐解体,聚居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夏部族,通过与周围地区其他部族联盟的形式,建立了夏朝。它的统治时间约从公元前23、22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历时约700年。夏代的世系,从夏启建国到夏桀被商汤所灭,共传13世,17王。
何谓少康中兴?
夏启的儿子太康继承王位后,昏庸无能,东夷部落的首领后羿起兵夺取了政权,太康也死在了外地。后来,后羿又被手下寒浞取而代之,寒浞登上帝位后,又分封两个儿子建立侯国。仲康的孙子少康从小聪明懂事,并练就一身好武艺,长大后,在有虞氏的支持下,招抚夏朝的老臣,壮大自己的势力,终于打败了寒浞,恢复了夏朝的业绩,历史上称少康在危难中重建夏王朝的过程为“少康中兴”或“少康复国”。
夏桀是因为暴政而亡国的吗?
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他荒淫残暴,不理国事,并且搜刮民脂民膏,尽情享乐,弄得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为了自己的私欲,他不惜发动战争攻伐别国,大臣关龙逄曾多次劝谏,最后却为夏桀所杀。在夏朝国内矛盾尖锐的情况之下,商汤举兵伐桀,夏桀兵败而死,夏朝也随之灭亡。夏桀最终因暴政而亡国。
夏桀的爱妃喜真的是间谍吗?
有施国是与夏朝同时期的一个小国,国内有一位叫喜的美女很有胆识,商国便是在其帮助下灭掉了夏,有人说她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间谍。
有施国在与入侵的夏朝作战时战败。作为战败国,有施国将国中最美的美人喜送给了夏桀。美貌绝伦的喜常常像男子一样佩剑戴冠,具有深不可测的多变性格。来到夏朝后,好色的夏桀很快就为其神魂颠倒,终日饮酒作乐,诸臣免朝,国事尽托太师。他整天抱着喜寻欢作乐对其言听计从,昏乱失道。但国力不强的有施国,尚无能力打败夏国。此时,强大起来的商国也派来一位名叫伊尹的间谍。伊尹是有莘国的一名厨师,商汤非常赏识他的有智有谋,因此约请他去夏朝从事间谍活动。为了不让夏桀怀疑,汤施用了苦肉计,亲自追射伊尹,以示伊尹有罪逃亡。果然,夏桀非常信任伊尹。伊尹的真实意图被喜知道后,便与他配合行动。喜主要从事破坏和离间活动,刺探夏的机密,调查中原地形;及时通风报信则是伊尹的任务。喜在取夏的时机成熟后,又让伊尹向商和各诸侯国传播谣言,说夏桀曾做了这样一个梦,梦见西方和东方都出现了一个太阳,两个太阳搏斗,东方的太阳战胜了西方的太阳。东方的太阳代表的就是位于夏的东边的商国。迷信的商国人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于是大肆宣扬,最后商国率领诸侯国消灭了夏朝。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书《夏小正》写的是什么内容?
《夏小正》是现存最早的历书,它是一部按月份记载物候和人类活动情况的历法文献,是夏代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夏小正》中所用的月份是“夏历”的月份,它把一年分为12个月,对每个月的物候、气象、天文、农事、田猎以及相关的农事活动都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因为《夏小正》中所记载的历法是与农业生产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的,为农民安排各个季节的农事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人们就把夏历也叫做“农历”(俗称阴历),现在我们每年过的春节,就是夏历年的第一天。
古人最重要的佩饰是什么?
古人最重要的佩饰是玉,常见的有环、玦等。环常为妇女的佩饰,如《小石潭记》“如鸣佩环”。璧是古代贵重的瑞玉,它和圭、璋合称三玉,自夏商始,就作为礼器使用,至春秋战国盛行,秦汉以后逐渐改作饰装品。在古代能称为璧的,必须是“肉倍好”的圆玉,即玉边宽度要大于孔径。除此之外,依“肉”与“好”的比例关系,还有瑗、环、玦等。这些圆玉在礼仪中都有特殊用途,如国事访问时以璧为凭信,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以瑗为凭信,断绝君臣关系以玦表示,重新召回绝交的人以环表示等。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就是用玦暗示项羽早作决断杀掉刘邦。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汤是如何灭夏建国的?
早就兴起在东方的商部族包括许多氏族部落,如来氏、空桐氏、殷氏等。商族发展到商汤时,已十分强大。夏朝末期,夏王桀大兴土木,奢侈淫逸,征伐邻国,残杀异己,横征暴敛,怨声四起。商汤于部族内布德施惠、轻赋薄敛、扶困救穷、勤政廉明,周边诸侯都归顺他,百姓也亲附他,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固。他又任用伊尹、仲虺为左右相,伊尹为奴隶出身,深知人民疾苦,为相后,又行改革,安定社会。此后商汤入据中原,先击败葛、韦、顾等邦国,后又击败昆吾,并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与夏军决战。夏桀大败奔溃,南窜于南巢(今安徽巢湖附近)而死,夏朝灭亡。商汤灭掉夏以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定都亳。他建国后,吸取夏桀亡国的教训,鼓励生产,减轻征赋,使商朝成为当时强大的奴隶制王国。其国家的疆域东至大海,西达陕西,北到河北,南及湖北,比夏朝的疆域扩大了很多。
为什么说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
商汤建立商朝后,定都于亳。后来商朝因政治动乱和水患等原因,多次迁都。至公元前13世纪,第20位王盘庚即位后,一些贵族大量掠夺和积聚钱财,使贵族和平民矛盾加剧,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摆脱困境,盘庚将都城自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盘庚迁都后对臣民训诰,继续行汤之政,使百姓安定,殷成为商朝的统治中心,直到商灭亡,再没有迁移过都城。盘庚迁殷扭转了商中期一度出现的混乱局面,加强了商王室的统治,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商朝因此而复兴,历史上称商朝为殷朝、殷商。
什么是武丁中兴?
武丁是商朝的第23位王,是商代后期功业最盛的君主。武丁在位共59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空前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武丁继位后,先为父守丧三年不语,政事都交给宰相去办理,自己审慎地观察着国家的风气。亲政后,他勤于政事,取得了上层人士的支持。他任用贤才,从普通劳动者中得到贤人傅说,任为国相,还任用甘盘为大臣。武丁以傅说和甘盘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而武丁和甘盘的亲密关系,则成为历史上明君识贤臣、贤臣佐明君的一则佳话。在其统治获得巩固的基础上,武丁对其周围的方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为商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商朝因此又兴盛起来,武丁也成为一代名主。
商朝亡国是殷纣王独宠妲己所致吗?
殷商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强盛的时期,其疆域广袤,经济发达,国力强大,但到了纣王时期,却被周所灭。溯其原由,纣王与妲己的情感故事似乎成了殷商巨厦坍塌的根源。相传妲己不仅荒淫狐媚,而且性情残忍,她怂恿纣王设计出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残忍酷刑,以欣赏别人被凌迟折磨至死的情景来刺激自己的欲望。纣王自进妲己之后,朝朝宴乐,夜夜欢娱,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荒理朝政,致使被周打败。
直到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挖掘出许多殷商时期的甲骨,根据上面所刻的“卜辞”,才对妲己和纣王时代的生活风俗等资料有了比较确切的认识。有人据此认为纣王热衷于声色是事实,杀比干在甲骨文上也有确切的记载,然而砍掉人脚看骨髓、剖开孕妇之腹就难以令人理解,因为当时巫风颇盛,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休咎,纣王言行更可能取决于占卜,而非妇人之言。今日我们既不能说那些有关妲己的传说是假的,也不能断定历史上实有其事,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商朝的亡国决不是因为妲己一个女人的缘故。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吗?
“殷墟”是在河南安阳西北郊小屯村一带发现的商朝后期的文化遗址。该地在商朝时称为“殷”,从盘庚迁殷到纣亡国,共经历了8代12王,283年时间,年代相当于公元前17世纪末至公元前11世纪。殷是中国历史上可知确切位置的最早都城,中国历史上又称商朝为“殷代”、“殷商”和“殷朝”。商朝被周武王灭亡之后,殷都被废弃,逐渐荒凉,以至变成废墟,年长日久被埋没在地下,后来人们叫它为“殷墟”。从1532年起,这里先后发掘出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生产工具和甲骨(10万多片),还发掘出许多墓葬和宫室遗址。殷墟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商王朝后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其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示了商朝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1561年,殷墟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代的人祭和人殉讲的是什么?
人祭和人殉就是用活人祭祀、殉葬,是一种古老的风俗,这种用活人祭祀和殉葬的风俗在商朝达到了顶峰。商朝的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构成。奴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据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奴隶有隶、臣、妾、奚等分别,战俘和宗族灭亡者是奴隶的主要来源。贵族不仅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而且可以随意地施以杀戮。最为典型的杀戮就是杀人祭祀和活人殉葬。商王和贵族在祭祀天帝、祖先、鬼神和山川河流的时候,除了宰杀猪、牛、羊等牲畜之外,还经常屠杀战俘和奴隶。此外,统治者死后,都要用活人殉葬,少则一两个人,多的有数十人或数百人,他们企图在所谓的“阴间”继续奴役这些奴隶。人祭和人殉在整个商朝都非常普遍,而商朝的人祭和人殉数量之多,手段之残忍,范围之普遍,骇人听闻,这反映了奴隶们在当时的悲惨处境。如在安阳殷墟商王陵墓区一座“亚”字形的大墓中,殉葬的奴隶共有370人,其中大多是不满20岁的青少年,甚至还有天灵盖未长满的幼童。
何谓“炮烙”之刑?
商纣王残暴的统治激起了臣民的反抗。为了镇压臣民的反抗,讨妲己欢心,纣王与宠妃妲己谋划了所谓的“炮烙”之刑:在铜柱上涂上油脂,横放在烈火中烧红,迫使犯人从柱子走过,犯人四肢被烧焦,立刻跌落火中而死。而纣王和妲己则以观看行刑为乐。
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已经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今天的汉字仍然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刻有甲骨文的“龙骨”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文于1568年被学者王懿荣首次发现。清末孙诒让著《契文举例》,对一些文字作了考释,对甲骨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他开始了研究甲骨文的先声。1532年后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甲骨达10余万片,引起轰动。这些文字都是商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下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为盘庚迁殷到纣亡200多年间的遗物,是研究商朝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它的研究已形成了专门的学问。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在87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青铜器吗?
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相传为商王文丁为祭祀他母亲而制,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该鼎呈长方形,有四足,通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量达598公斤。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司”是祭祀的意思,“母戊”是商王文丁的母亲。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要铸造这样的庞然大物确非易事,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艺术水平,司母戊鼎都代表了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司母戊鼎于1936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人发现,后因过大过重无法搬移又被重新掩埋,1568年重新出土,1568年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姜尚为何又叫姜太公?
姜尚又叫姜子牙,是纣王手下的大臣,他目睹纣王的胡作非为,便弃官隐居。周国建立以前,周族出了个著名领袖——周文王。周文王是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很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征收贡赋也有节制,因此受到周国百姓的拥戴。商王朝的统治者纣,很不得人心。文王决心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以期有朝一日推翻商朝。姜尚才华出众,虽满腹治国安邦的才学,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一生贫苦潦倒到了70岁。当他听说周文王广求贤人的消息后,便天天来到渭水边钓鱼,希望有机会见到周文王。周文王姬昌的曾祖父叔祖类,渴望有圣贤之士辅佐周室成就霸业。当姬昌与姜子牙相遇,问定鼎天下大计时,姬昌不无感慨地说:“吾先君太公望你好久了。”于是姜子牙又被称作“太公望”。从此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把周国建设得一天比一天强大。周文王病死以后,姜太公继续辅助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灭掉了商。
武王伐纣是怎么回事?
商纣王对人民横征暴敛,他修建“酒池肉林”与宠妃妲己寻欢作乐,他用酷刑处死进谏大臣:将九侯剁成肉酱、将鄂侯处死后制成尸干示众、将叔父比干剖腹挖心,纣王的暴虐兆显亡国之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即位,因商纣王暴虐,遂联合诸部落伐纣。双方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大战,商王军队中的奴隶和战俘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纣王兵败,逃回朝歌,自焚身死,商朝灭亡。之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商朝从成汤开国至纣灭亡,历17世30王,自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约700年。
牧野之战是如何结束商朝统治的?
商朝末年,在商纣王统治下,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周武王姬发即位后,拜精通兵法的太公望为师,以兄弟周公旦和召公奭为太公望的助手,励精图治,加强军备,为讨伐商纣王做好准备。殷纣王此时的暴政已经达到了极点。周武王得知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便率领8万精兵,于公元前1059年与八百诸侯在盟津会师,声讨纣王罪行,并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举行誓师后,共讨纣王。周武王讨纣大军所向披靡,很快就打到距朝歌仅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南)。牧野之战中,临时拼凑的商军士兵纷纷倒戈,周武王终于灭亡了商朝。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战后周武王建立了西周。
周公是怎样摄政的?
灭掉商朝的第二年,由于过分操劳,周武王就病死了,新君即位,是为周成王。由于成王年仅13岁,没有治国能力,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称王。“摄政”的事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管叔和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煽动叛乱。周公派兵镇压,杀了管叔,放逐了蔡叔,取得了斗争的初步胜利。这时候,纣王之子武庚见有机可乘,勾结殷东部地区的徐淮夷,包括东夷各族一起反叛,图谋恢复殷商。周公亲自率师东征,攻克殷地,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周王朝的统治。为了实现周武王的遗志,周公又在执政五年间以大量殷朝遗民营造洛邑,经过两年时间,建成了东都成周,派成周八师驻守,并把商人强制迁来,以便监视,这里就成了周人控制东方的中心。到了第七年,周公见天下大局安定,便归政于成王,自己留守成周。从此,周朝有了两个都城。
什么是成康之治?
西周初年,周公以雄才大略平定东方各族的叛乱,建设东都成周作为统治天下的中心,同时制礼作乐,以礼乐文明来教化民众,并对继任君王进行教诲,希望他们明德慎罚,励精图治。因此到成王、康王时期,经济繁荣,礼乐并行,民众得到很好的教化,70余年不曾动用刑具,出现天下安定、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史称“成康之治”。
周昭王南征为什么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周昭王名叫姬瑕,是周康王的儿子。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598年),他亲率大军南征荆楚,取得了胜利。昭王十九年(约公元前592年),昭王再次南征楚国,结果全军覆没,昭王也死于汉水之滨。南征的失败不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壮大到可与周王朝抗衡的一个标志。
什么是国人暴动?
周朝传至周厉王时,整个王朝转入危机四伏的末期。国人暴动指西周时国人赶走周厉王的事件。国人又称邦人,指住在都城及其附近的居民,相对于居住在乡村的人而言。周厉王贪财好利,聚敛民财;霸占山林川泽,禁止百姓前往谋生;又禁民言论自由。最后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591年发动了武装暴动。这次震惊全国的国人暴动,首先在京城爆发,而后蔓延到京城周围的城市,平民和奴隶们纷纷冲入镐京,杀进王宫,将周厉王愤而逐之。这一事件史称“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后,西周都城陷入极度混乱之中。
西周为什么会出现共和行政?
西周厉王暴虐,于公元前591年被国人驱逐,流亡于彘(今山西霍州东北)。周王室子孙无人敢登天子宝座,政事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主持,称为共和行政。一说厉王被逐后由共伯和执政,故称。共和元年(即公元前591年)是据我国现存史料可知的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厉王死,太子静被拥立,是为周宣王,共和行政结束。
为什么说宣王中兴是西周覆亡前的回光返照?
周宣王是周厉王之子,目睹了国人暴动和其父厉王的下场,周宣王即位之后,在周定公和召穆公两位大臣的辅佐下,重修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的礼法,整顿内政,外攘四夷,使周王室的统治秩序暂时稳定下来,西周的社会生产稍有复苏,史称“宣王中兴”。其实,此时西周王朝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中兴”只是西周覆亡前的回光返照。宣王到了晚年固执己见,继续对外族用兵,连遭败绩,特别是在攻打姜戎的战役中,两军大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周军惨败,元气大伤,从此周朝走向衰败。
为什么说周宣王不籍千亩是井田制崩溃的标志?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平民越来越关心私田的收获,而对公田的耕种开始怠惰。“籍”指的就是在井田制的公田里举行的开始耕种的典礼,而“千亩”就是公田。在这种形势下,周宣王不得不取消公田,废除“籍礼”,改为将公田租给农民耕种,按一定的数额征收田租和田税,这就是“不籍千亩”。这项改革是井田制崩溃的标志,此后劳役地租变为实物地租,封建制的租佃关系发展起来。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何招来杀身之祸?
西周的周幽王名宫湦,是周宣王之子。他与祖父周厉王一样贪婪好利,任用善于阿谀逢迎的虢石父为卿士,极力搜刮民脂民膏。周幽王还是一个荒淫昏庸的皇帝,专宠美女褒姒,并因此废了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将她生的儿子立为太子。为了逗褒姒一笑,周幽王下令点燃了骊山上为召集诸侯勤王而设的烽火,诸侯带兵赶来才发现没有敌寇。后来犬戎果真打来,诸侯看到烽火不再相信,结果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褒姒也被抓走,历时270多年的西周从此灭亡。周幽王死后,儿子平王即位,迁都到东面的洛邑(今河南洛阳),这就是东周的开始。
什么是井田制?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它是殷商井田制的沿袭和发展。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周天子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为有效地统治全国,他将土地及生活在土地上的民众分封给各诸侯,史称“授民”、“授士”。诸侯又将天子分封给自己的土地封赏给属下。经层层封赏,直至士。井田制即产生于层层“授士”的背景下,但所封土地不准买卖。后人对井田制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为土地形式。即由封地疆域构成土地的方块状,田中又有沟渠、道路,纵横交错而将其分割成整齐的“井”字。二为经营方式,即被“井”字分割的九块方田中,分为公田和私田。居中一块为公田,周围八块皆为私田。私田由庶人(即农奴)耕种,但须先为奴隶主贵族的公田耕种后,才能在私田劳作,其实质是对奴隶的盘剥。井田制随着春秋后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逐渐瓦解。
周朝为何分为西周和东周?
武王伐纣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后来周公东征,平息了东边的叛乱之后,考虑到镐京地处西部,对东部各诸侯难以控制,于是周公下令在洛邑建东都。公元前591年,犬戎兵占领了镐京并杀死了周幽王,继位的平王只好将都城迁到洛邑。从此周王室威信扫地,各诸侯国纷纷起来称霸天下。就这样,周朝变成了强弱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再加上这两个阶段的都城一个在西边,一个在东边,因此,历史上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
周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所谓周礼有两层意思:一是周代的礼法、政法制度,其中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及其相对应的政法、礼法制度,他们有力地维护了周的统治;另一层意思是礼俗,包括周代的各种文化制度、风俗,后代各种礼法制度的制定多参照周礼。
周代的社会道德规范统称为“礼”,在举行礼仪活动时,常常歌舞相伴。相传西周的礼乐是由周公制定的。周公对以前的礼乐进行了加工和改造,就成为“周礼”。周礼分为五礼:吉礼,用于各种祭祀活动;凶礼,用于丧葬和哀吊各种灾祸;宾礼,用于诸侯朝见天子;军礼,用于军事及其相关的领域;嘉礼,用于各种吉庆的活动,包括饮食、婚冠、宴享、贺庆等。在《仪礼》中记载的具体的礼仪,则有士冠礼、士婚礼、乡饮酒礼、燕礼、聘礼、士丧礼等,名目极为繁细。周代的礼乐主要通行于士和士以上的贵族阶层,天子用以约束贵族的行为,明确他们之间的尊卑关系。对于下层人民而言,则以刑罚治之,礼乐是不适用的,所以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周易》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周易》也称《易》、《易经》,它是占卜之书,属于宗教神学范畴。在商朝末期的甲骨、铜器和陶器上面,就有了以数字记爻的易卦的出现。《周易》其外表神秘,而内涵的哲理至深至弘,被列为儒家经典之首。根据文献记载,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的时候,曾演六十四卦,后来周公旦又做过加工。其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