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要注意图书的内容,不要盲目赶时髦。孩子的是非鉴别能力还很低,在选购图书时,要注意给孩子真善美的熏陶。目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热”此起彼伏,加之电视文化的介入,使得图书出版界有时也难免受左右。比如钢琴热、书法热、绘画热等,家长盲目地选择教材,而不少教材不符合孩子的发展特点,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有的出版社为追求经济效益,根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某个动画片编绘连环画,画面粗糙,甚至字迹模糊。家长不要因为孩子要而不加引导。至于一些宣传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图书,更要彻底清除,以净化家庭文化环境。
给孩子选购玩具
许多玩具造型奇特优美,连大人有时也不由得被吸引住了。当你和孩子站在玩具柜台前,希望你能首先意识到,你买玩具是给孩子玩的,因此请不要以自己的喜好来作为购买的标准。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玩具是孩子的恩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动手动脑启迪智慧的意义已越来越为家长所认识,因此,选购玩具要适应孩子的年龄及心理发展水平,就成了首要原则之一。一般说来,周岁以内的婴儿,就当选择色彩鲜艳、能响能动的玩具,而且要便于抓握、摆弄或抱出,如摇铃、彩球等;1~2岁的孩子,应当选择小车子、小鸭子、小积木等形象生动、操作简单的拖拉玩具;选择的玩具应该能发展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如结构玩具、塑料胶粒、建筑模型、积木、插塑等,通过操作,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购买玩具还要注意到安全性。如不宜给婴幼儿买过小的玩具,以免孩子放入嘴里;一些易碎、尖角、有一定伤害性的玩具,对于动作发育不完善的孩子来说是有害的;再如,皮毛玩具容易沾染灰尘和病菌,消毒又不方便屈此应该尽量给孩子买塑料等易清洗消毒的玩具。
买玩具就是要玩的,因此,玩具的实用性也是父母不可忽视的。有的家庭里,装饰柜里摆满了漂亮的瓷玩具,形象的泥娃娃,可是孩子却碰不得;有的布娃娃也很可爱,时间长一点孩子还是会玩腻。实用性体现了一物多玩的原则,如组合积木。买娃娃不要买无法自由穿脱衣服的。为了增加可玩性,家长可以给娃娃准备春夏秋冬四季小衣服(可用废旧衣服改制),让孩子随意穿脱,训练其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了趣味性。价格过高的玩具多半不适用,孩子的好奇心很强,这类玩具正巧是孩子“破坏欲”最能得到满足的对象。
1岁半~2岁的儿童
儿童1.5~2岁的时候,他的大脑重量已经是1000克左右了,相当成人大脑的2/3,但细胞数已基本和成人相同。神经细胞体增大,神经纤维增长,伸入所有皮层,不但有水平方向的,还有斜视和切线纤维。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已经复杂化起来。而且神经纤维鞘化过程也在迅速进行。2岁儿童已经可以讲出各种词类,和人交往的能力大大提升,说明儿童这时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如果说2岁前主要是通过感觉,或在成人帮助下认识客观事物,2岁以后就可以通过语言往来,认识客观世界了。
心理学家认为:2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把握时机强化儿童语言能力,应该是家长的座右铭。
在这一时期中,家长要继续通过认识新的事物,丰富儿童的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儿童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词汇,方才能有丰富的语言。语言如果离开了词汇,就不能成为语言。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儿童的讲话能力。使他把语言当做和小朋友沟通、表达自己的愿望,或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的主要方法。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采用的方法可以多样化。一是讲故事给儿童听,再让他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变化。二是利用图片,先让儿童看图片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图片内容提出问题,和儿童进行谈话,让他根据家长的要求回答问题。三是教儿童说儿歌,选择容易懂的儿歌让儿童学,家长先为他注解其中的内容,然后让他背诵,并要求他能说出其中的主要意思。四是利用一切机会和儿童谈话,修正他的说话毛病,诱导他能说出完整的句子,以及层次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此外,由于儿童能够到处活动,视野不断扩大,他会发现许多不了解的事和物。于是常常提出一:“这是什么?”“为什么?”要求家长予以解答。这是儿童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家长对此不但不应厌烦,而且要给予鼓励,把这种现象看做是发展儿童语言的好机会。对于儿童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要尽量满足他的要求。这不但可以锻炼儿童说话,对增进儿童知识和鼓励儿童的好学精神也极为有效。在家长各方面的耐心教育下,儿童的语言能力,肯定能迅速发展。到了2周岁的时候,儿童不但能掌握500多个单词,还可以讲出比较完整的句子,背诵一些儿歌,甚至可以讲简单的故事。
心理学家还认为,1.5~2岁期间,也是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家长在这一时期,要结合增进儿童知识和发展儿童语言的同时,发展儿童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1.发展儿童的观察力。2岁左右的儿童可以利用图书、图片、玩具、实物进行观察。儿童到了2岁半左右,可以走向社会和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在指导儿童观察中要尽量使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协同参加,从看、听、触等各种不同方面获得经验。
在家长的指导下,使儿童逐渐能区分红、绿、黄、蓝、黑、白等颜色;能认识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形状;能从不同距离中区别物体的大小,知道上下、前后,甚至知道里外等方位。
2.发展儿童的注意力,家长可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和接触有兴趣的事物,组织儿童进行观察(如看幻灯片),操作(如塑料插片、拼图积木),都可以激发儿童的注意力。此外,还可以给儿童说些有趣的故事。如果事先家长再提醒儿童:“听完以后,要回答几个问题”,将会使儿童更注意听。
3.发展儿童的记忆力,主要是让儿童多看、多说、多练习。在1.5~2岁问,可以要求儿童背诵儿歌,复述简单的故事,记住爸爸妈妈的姓名、所在单位的名称,以及自己家的地址等。
4.发展儿童思维想象力,1.5~2岁儿童思维和想象的特点,具有直觉行动性,换句话说,儿童的思维是跟他感知的物体,以及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如果离开了接触的物体,和自己的动作,1.5~2岁的孩子就不能进行思维和想象。因此,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必须结合儿童的这种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比如:家长可以拿连环画片让儿童看,第一篇的内容是小兔的手脸很脏,小猫小狗见了他都躲开。第二篇是小兔手里拿着一条毛巾站在洗脸盆的旁边。第三篇是小兔、小猫、小狗在一起玩得很快乐。儿童看完以后,家长就可以问:“小兔拿着毛巾想干什么?”儿童这时经过想象会说出“它要洗脸”,家长进一步问:“为什么小猫、小狗一见到小兔就躲开,后来又都和小兔一起玩呢?”在家长的引导下,儿童就会说出:“小兔不洗脸不洗手那么脏,小猫小狗不愿和它一起玩,后来小兔把手脸都洗干净了,小猫小狗就都愿意和小兔一起玩啦!”儿童能说出这种话,说明他开始知道根据上述情节去想象判断了。
在儿童1.5~2周岁时,也是身体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虽然儿童独立行走已经很稳当,跑步、跳跃、攀登等能力也初步掌握,但身体还需要进一步成长发育。因此继续提高锻炼跑步、跳跃、攀登的水平外,应该增加小儿体操和其他体育锻炼活动,如:练习钻、爬、迈过障碍物,走平衡木等,保证儿童体质能够健全发展。
至于儿童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一时期也要提高标准,使儿童操作的内容增加难度。如果重复原来的水平,儿童会感到厌烦、无兴趣。当然,还可以玩拣豆豆、穿塑料管、摆积木。但要求积木摆的内容复杂些,穿的塑料管可以细一些,穿法上也可以复杂点。比如:按一红、一蓝、一黄的次序穿。
此外,可以增加教儿童学画画、塑泥、黏贴和折纸等。这种操作,既可促进手的灵活性,也可以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2岁的儿童,对于道德这个概念仍然不明旧理。但关于这一方面的知识和行为,完全可以进行教育。
在和别的儿童交往中,让他懂得同情别人是好的行为。比如:看到小朋友跌倒了,教育他扶对方起来,帮助拍去衣服上的尘土。如果是自己把别人碰到,教他说:“对不起”,向小朋友表示抱歉。如果和比自己小的儿童一起玩,要懂得爱护他,并且懂得欺负比自己小的儿童不是好行为。
在家庭生活中,凡儿童自己能学会做的事,一定培养他不依赖别人。2岁的儿童,一般是喜欢自己做事情的,有时家长要代他做时,他常会说:“我自己来!”不愿意家长包办。因此,在2岁以前,学会自己脱衣服、解纽扣的基础上,2岁后应进一步学会自己穿衣服,还可以培养他饭前自己洗手,饭后擦嘴等习惯。
除了培养儿童懂得自己进行必要的劳动外,还可以为家庭担负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把大人看过的报纸放在固定的地方,锻炼他从小为家庭生活尽一分自己的责任。
在家长带儿童到马路上或公园里散步时,也可以进行爱护公共场所的教育。比如:家长发现儿童想摘花折枝时,一定要禁止他说:“不许这样做,那不是好孩子的行为。”并且告诉他,“树木花草是为了给大家看的,爱护它们才是好孩子。”同时,还可以教育儿童,不要弄坏坐椅和乱扔果皮废纸,即使儿童仍不懂保护公共卫生有什么意义,但通过什么才是好孩子,什么不是好孩子这种评价,可以美化他的幼小心灵。
以上仅仅举几个方面的例子,实际上教育儿童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家长利用给儿童讲故事,唱儿歌,看图片等方法,都可以结合其中的内容,让儿童懂得爱哭,不听大人的话,骂人,打架,不是好孩子;自己跌倒不哭,和小朋友不争夺玩具,知道谦让,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讲实话,是好孩子。
只要家长一贯地注意对儿童进行这种教育,那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总会使家长满足愿望的。
幼儿期早期养育方式与性格导向
专家认为,儿童性格形成的起源是婴儿期的生活习惯,而形成某种习惯则取决于抚养人的养育方式。早期的养育方式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深刻影响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宝宝天生胆小、天生的娇气爱哭,却没有意识到恰恰是父母自己无意中以错误育儿方式养成了宝宝的这些毛病。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应该从零岁抓起,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着手。这些先入为主的习惯就是宝宝日后的习性。
从宝宝一出世起,就应通过诸如睡眠安排、饮食安排、排泄训练、自理能力训练等着手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
父母所表现出的情感交往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宝宝性格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现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具有更高的频度、强度及显露度,这也是弱化宝宝性格的重要原因。父母情感的过度流露使家庭气氛过于柔软,宝宝在娇宠中变得批评不得,甚至父母声音稍高一点时,宝宝也会因此受惊而大哭不止,显示出极度脆弱的性格特征。娇气软弱的宝宝多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如果在非家庭环境中受到挫折,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培养宝宝良好的个性品质,不仅从生活习惯抓起,还应从身体锻炼抓起。许多父母把宝宝的身体健康寄托在各种进口的食品与药品上,而不是让宝宝在阳光、新鲜空气和水中锻炼身体,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与免疫力,弄得宝宝生病多。而体弱多病与性格懦弱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因为病儿会受到父母更细心的照顾和宠爱,因此使病弱的身体成为助长软弱性格的温床。重饮食轻锻炼的育儿方式,使宝宝的性格具有明显的惰性特征,身体上的惰性表现为好吃懒做,好静懒动;精神上的惰性表现为缺乏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宝宝缺乏良好性格的根源在于父母的过度保护与过度照顾。这种“过度症”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让宝宝吃穿过多,替宝宝包办过多,对宝宝的正常活动限制过多,对宝宝宠爱的情感流露过多等。父母过度保护的心理根源,则是出于对宝宝的过度担心。基于这些担心与忧虑导致了采取具有“过度”特征的养育方式。
父母过度担心的心理状态通过面部表情及言行举止显露出来,对宝宝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不少父母在宝宝想参加某项活动之前,就向宝宝列举自己的种种担心,从而使宝宝产生了恐惧心理,并因此畏缩不前。年龄越小的宝宝越易受暗示,父母的性格特点极易通过早期的生活途径,以心理暗示的方式传导给宝宝。
良好的性格是在宝宝参与实际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如胆量、意志力、独立性和自信心等性格品质,都是在经历危险、挫折以及困难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过度保护型的养育方式却剥夺了宝宝经历这一切的机会。从性格培养来看,父母最该学习的便是如何巧妙地、合理地为宝宝提供经历各种困难的机会,以便帮助宝宝建立起个人的力量,用以解决各年龄阶段所面临的自身问题。
父母科学的早期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