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现孩子的天赋
通常,3岁以前是人生一切智力潜能早期开发的最关键时期。一个孩子有无特殊智能,常常在3岁以前就初见端倪。
具有特殊智能的宝宝在婴儿期有以下特征:具有音乐智能的宝宝,满月后对各种物体的声音,如钟摆声、洗衣机声、摇铃声等很感兴趣,听到音乐会立即不再哭闹。发音比同龄宝宝较早,手指较长,尤其是食指和无名指。百日之内基本上能发出简单的字母音节。周岁左右能全神贯注地聆听乐曲,并能对欢乐、悲哀等曲调做出反应。3岁以内基本上能辨别高音、中音、低音音域并能唱歌和自行弹奏乐曲,具有很强的音乐模仿力和辨音能力。
具有舞蹈、体育智能的宝宝,通常表现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等特征。在力量表现、技巧性、柔韧性、灵活性方面比同龄宝宝强。在哺乳期具有翻身早、直立行走较平等特征。尤其是具有舞蹈天赋的宝宝,其颈部、腿部、臀部、跟部位比一般婴儿要长,这是很重要的先天素质之一。另外,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掌握舞蹈技艺的能力,对音乐乐感和节奏感掌握较快。具有舞蹈天赋的宝宝在3岁前就能轻歌曼舞,对电视、电影当中的舞蹈节目,具有浓郁的兴趣,较易受到感染,闻曲起舞,可以即兴表演,舞蹈语汇丰富。
具有绘画天赋的宝宝在哺乳期就对色彩;图案、物体形象十分感兴趣,能长时间凝神注视和观察不同色彩的物体(玩具)。3岁以前不仅能分辨出三原色红、黄、蓝,复色(紫,绿等),还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模仿力。不少宝宝还能创作出形象逼真、耐人寻味、妙趣横生的绘画作品来。
若是父母在发现宝宝具有特殊智能的同时,能循循善诱、适当引导和热情培养,宝宝就可能成为具有特殊智能的专业人才。
孩子的饮食习惯与能力培养
在孩子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人体需要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素为其物质原料。这就不仅需要合理调配适合宝宝年龄的膳食,还要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与能力。应该培养宝宝哪些良好的饮食习惯与能力呢?
1.引导宝宝按时进食的积极性,使其对进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从婴儿期开始,宝宝在进食时应有固定的座位,并且注意不改变座位。
3.注意力集中,细嚼慢咽,定时定量,安静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食物,不边吃边玩,不边吃边看电视。
4.喜欢吃各种食物,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
5.闭住嘴唇咀嚼食物,不“叭啦”出声,不让别人看见嘴里的食物。
6.咽下最后一口饭再离开饭桌,不含着食物说话或上床睡觉。
7.吃饭时注意整洁,吃完碗里最后一点饭菜,不养成剩饭菜的不良习惯,洒了饭、汤,父母应该及时帮助擦净。
8.经常喝开水,不喝生水。
9.不捡地上脏东西吃。
在饮食能力方面,应注意逐步培养宝宝正确使用餐具和独立吃饭的能力。包括:
1.1岁七八个月能自己一手扶碗、一手用勺吃饭(不必强调右手用勺和筷,应该培养宝宝双手都能使用勺筷、剪刀等,这对大脑左右两半球智能开发是非常有益的)。
2.2岁以后可学习用筷子,自己洗手、擦嘴。
3.3岁左右能熟练地使用勺和筷子,开始吃得干净、利索,能保持桌面干净,并开始学习协助父母摆放碗筷,吃完饭后将自己的碗、筷、椅子放好。
4.任何年龄的宝宝都要培养吃饭的正确姿势,掌握与进食有关的语言,如“慢慢细嚼”,各种餐具名、饭菜名称等。
5.吃饭前要让宝宝保持安静,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吃饭的环境也要安静整洁。按时进餐,让胃的消化液正常分泌。千万不能让宝宝饭前过度兴奋或疲劳。不要呵斥宝宝。饭前一小时内不吃糖果、雪糕等冷饮,也不要喝大量的开水,以免冲淡胃液,影响胃液的正常分泌,从而造成宝宝食欲下降。
6.注意饭菜的色、香、味、形,经常变换花样,应该安排出一周的食谱,避免单调无味。饭菜太烫或太冷都会引起宝宝反感而拒食,应该注意参照气温适度调整食品的冷热,以增进宝宝的食欲。
7.宝宝1岁后,可有意地用童话故事、比喻、示范等方法,引导宝宝理解食物的好处,比如“猪肝真好吃,多吃猪肝眼睛会亮晶晶的,嘴唇会红红的”、“多吃蔬菜小脸蛋会长得像红苹果一样”。以此培养宝宝对各种食物的兴趣。如果宝宝挑食、厌食时,对于不喜欢吃的食物,必须要多变换花样。开始可少量进食这种食物,以后再逐渐增多。
8.倘若宝宝发脾气、任性,切不可用糖果、饼干等食物来缓解矛盾,转移宝宝不合理的要求,以免形成吃零食的习惯。进食时,更不可迁就宝宝边吃边玩的毛病。宝宝不好好吃饭时,可以采用不理睬的态度,坚持下去,宝宝会自知没趣而“休战”。
9.2岁左右宝宝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因能力所限,吃饭时打翻碗碟、饭菜洒到桌上地下等纰漏会不断出现。父母应该耐心教会宝宝正确使用餐具的动作,即使手、脸、衣服弄脏,也要不厌其烦地及时帮助擦净,并对宝宝微小的进步加以鼓励,让宝宝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千万不能粗暴处理,更不能图省事,包办代替,从而剥夺宝宝学习自己吃饭的机会,这会影响宝宝饮食习惯与能力的发展。
10.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宝宝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言谈或同桌吃饭时,父母都不得有任何暗示性语言和动作,以免形成宝宝饮食的坏习惯。比如,妈妈不喜欢吃猪肝,让宝宝察觉后,就会照妈妈的言行去做,必然形成挑食的坏习惯。
父母还应及时了解宝宝拒食或食欲不好的原因,想方设法保证宝宝获得足够的食物营养。
不要怕小孩洒饭
孩子1岁半时就能甩勺子试着自己吃饭,2岁时就可学用筷子吃饭,这样可以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用筷子还可以增进手肌肉的协调活动,有利于以后手技巧的进步。但孩子开始学吃饭时,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吃饭时小手的动作还不协调,不能用筷子或勺把饭准确地送到嘴里,有时会洒到身上、桌面上、地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家长怕孩子弄脏衣服或不吃饱而一切代劳,干脆每顿给孩子喂饭,不知不觉剥夺了自己吃饭的孩子也变得依赖大人喂饭,而不能自己独立吃饭。
作为家长,不论教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耐心细致地去指导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孩子学吃饭也是这样,总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开始学吃饭洒饭是正常现象,家长不要去责怪孩子弄脏衣服了,吃得太慢等等,要给他锻炼的机会,慢慢纠正他的吃饭姿势,要鼓励孩子同大人一起吃饭,让他模仿大人。如果孩子酒饭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贪玩或习惯不好,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比如“小鸡吃米,”毛茸茸的小鸡,肚子饿了,叽叽地叫,鸡妈妈给它衔来了米,一粒粒小米,它一颗也不肯丢掉,吃得干干净净,吃完了米还在草地上擦擦小嘴,接着又去玩了,鸡妈妈表扬小鸡是好孩子,不浪费粮食,还讲卫生,通过这故事让孩子明白,不能丢失粮食要把饭吃干净,以后孩子就慢慢不洒饭了。
在家是老虎与在外是豆腐
有的孩子在家里像小霸王似的,说一不二,在外边却怯懦得像只小猫。
“我是想大声讲话,可是怎么也说不出来,也想玩儿个痛快,可就是不行。”这就是孩子的心情。的确如此,她也努力去做了,可就是连声音也发不出来,身体也不灵活。她本人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问题在于这种表现只出现在幼儿园。一回到家里,她就像普通孩子一样,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身体也运转自如了。
为什么在幼儿园里和在家里有这样大的不同呢?这是因为孩子对幼儿园集体生活形成的心理压力太敏感,产生一种压抑感。也就是说,由于紧张,身体所有方面的功能都受到抑制。
在家里没有那种精神压力,身体里的能量能自由地释放出来。因为外界环境中形成的心理压力不是孩子一个人对抗得了的,所以母亲应该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对这种集体生活的压力的承受能力。
具体做法是和幼儿园的负责人商量,请他们协助找出一个性格老实、内向,以及具有“在家是老虎,在外是豆腐”这种倾向的孩子,把他的父母介绍给你,让这两个孩子在两个家庭之间互相往来。
今天在这家吃点心,明天在那家洗澡,让他们生活在一起,游戏在一起,因为彼此都是内向性格,心理平衡,两人都能得到人际关系的基础训练,培养起抵抗力。
另外,请幼儿园把他们两人的座位安排在一起,使他们能够对集体生活的压力逐渐获得抵抗能力。
套套看
套筒、套碗、套塔和套锁链这一类套叠玩具,尤其适于锻炼儿童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培养细致耐心和手指活动的灵敏性。通过对物体大小和颜色的比较,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前三种套在玩具,玩法上差不多。把套在一起的筒、碗或塔一个个卸下来,找大小相等的进行配对。配好后,按大小顺序再搭成两个相同的塔。在熟悉了套法之后,可以组织儿童比赛,看谁套的好,套的快。
套锁链的基本玩法,也是先拆后连。成人可以先示范给孩子看。当孩子动手套时,要鼓励其耐心细致,不要急躁。
还有一类套人套物玩具,要求孩子先记住原来的形状,头在哪儿,手在哪儿,拆开后要求孩子凭记忆还原。大人先示范,在孩子套的过程中可以提示。一旦孩子学会自己套,印象就很深了。
纠正孩子吃独食
父母都很疼爱孩子,尤其是隔辈人,为了让孩子吃好,常常要独做些或买些孩子爱吃食品,还特意让他知道“这是专门给你做(买)的”。这样做,易形成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好吃的、好玩的只能由他自己独享,有的孩子吃惯了独食,未经他许可,别人吃了他一点东西,就哭闹着不依不饶,更有甚者,即使到别人家作客,也将爱吃的东西拿到自己跟前独享,这种无礼的行为常使父母十分尴尬。
为了避免孩子养成或独霸抢先的不良习惯,父母应从吃喝等小事上注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孩子若在日常生活小事上目无他人,将来他在别的事情上也会只想到自己,不关心别人,纠正孩子独食毛病,可以先从分食做起,吃东西时,家庭成员每人都有一份,即使为保证孩子的营养,让他多吃一点,别人少吃一点,也要让他知道,这不是他的特权,别人需要时,也有这种权利。吃饭时,最好全家人一起不能让孩子先上桌挑拣他爱吃的东西。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谦让长辈、谦让小朋友,谦让小客人的好习惯。当孩子礼让时被让人要向孩子表示谢谢,让孩子感到他的行为是受到肯定的。如果被让人不吃,应该简明讲出不吃的原因,比如“谢谢你,妈妈妈刚好,医生说先不要吃这种油的东西”以免使孩子产生“反正他们不会真吃”只需假装谦让一下的虚伪心理。
纠正孩子对家长的以来孩子在出生后的头一两年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家长照料,此时对家长的依赖是正常现象。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育日趋完善,表现越来越多的独立意识。大部分孩子想尝试自己做些事情,从这时开始家长就要注意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比如让他自己吃饭、穿衣,自己洗手洗脸等等。但有些孩子到入学年龄甚至更大年龄生活还不能自理,事事都要依赖家长,这是什么原因呢?
除了一些智力低下的孩子外’,正常孩子依赖性的产生与生活环境和家长包办有关。许多做父母的宁肯自己吃苦,绝不让孩子受累。他们把孩子应该干也能干的活全部“承包”下,即使孩子自己要干,他们也觉着孩子笨手笨脚,干不好反而添乱,还不如自己帮他干了省事,在他们看来,孩子永远需要大人照顾和帮助,致使一些孩子从小养成了依赖心理,事事依靠大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观念。其结果是损害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养成懒惰的不良习惯。
要纠正孩子的依赖性应从一点一滴做起,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不要怕他做不好,做坏了不要去责骂他,家长要加以引导,比如训练孩子自己穿脱衣服、洗脸洗脚、刷牙漱口,自己收拾整理玩具等。家长可以在一旁指导或示范,鼓励孩子有始有终地把事情做好,只有这样接触实际东西,增加感性认识,才能使孩子的思维发展。如果在家里不易纠正,可以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最好送全日托儿所,通过和小朋友在一起生活、互相学习,这样更容易纠正孩子对家长的依赖。
自信自立
古希腊的哲人说过,天底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由此可以推理,天底下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没有理由相信那种所谓最理想的“标准人”。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而特殊个体的存在,相信自己,尊重自己。只有这样人才会积极进取,不怕困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培养孩子有自信心和自立性是他将来成功的基础,2~3岁的孩子独立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行为、独立意识明显地表现出来,形成幼儿时期特有的个性,这个时期孩子总是想按自己的愿望独立做一些事情,并且拒绝别人帮忙,比如自己穿衣、吃饭、刷牙、漱口,尽管动作很不协调,有时穿衣服穿反,穿鞋左右颠倒,但家长要帮助时,他会立即拒绝,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件事,会感到自豪,此时家长要不失时机给予表扬,久而久之,就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