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古玩收藏知识大全
29048700000041

第41章 古书古砚古墨(4)

既知制墨之名家,复知名墨之概况,及现今市上之价值,然后出而问肆,则虽不获异珍,亦绝不致为人欺骗也。惟尚有应行注意者,即旧墨之中,有所谓礼货者,系古人特别制造,专为送礼之用。其式样多含喜庆意义,刊刻均取吉祥词句。其中质地佳美而能使用者固有;但多数均系劣质,不能使用,只充应酬之需。今世尚有所存,但多为名人之遗,取作古董陈设,亦甚雅致。惟其价值,与适用之墨并不悬殊,选购时必须明了。如购得此种物品,而充使用,是个人之外行,不能怨墨商之欺人也。究竟旧墨之优点何在,有何必要用途,何以如此贵重,凡此种种,除今之少数着名书画大家可以解答外,其余社会一般多不知晓。以为同是墨也,适用足矣,何必强分新旧,好之者非盲从,即系痴行。岂知旧墨确有优长,特一般人之不能知耳。夫墨之使用,已数千年。过去所用之墨,均为佳制,其优美之点,尚不易显。今则新墨充斥,用过新墨者,两相比较,则知旧墨之确属优美,至为可宝。盖新墨之颜色灰而不墨,无论如何浓厚,亦绝不黑。夫黑之墨之要素,此而不能,何以为墨?旧墨则颜色纯黑,无论作书、作画,使用之后,定能使作品生色,增加美感。此旧墨之可宝者一也。再则新墨之材料不精,配对不匀,时而恋笔,时而阴湿,盖胶质之配合未当也。旧墨之制,系用鹿角胶,且配对恰到好处,既不落墨,又不显有胶性,书写至为随意,非若新墨之不恋则阴也。此可宝者二也。再墨之材料,以炱及胶为大宗,此二者均有恶味。新墨未能将此弊除去,以致触鼻令人作呕。旧墨则非特无恶味,且变为芝兰之香馨而不艳,能使用者增加快感。此可宝者三也。至于质地纯净,绝不似新墨时有砂砾费笔毁砚。此可宝者四也。新墨颜色屡更,揭裱阴湿;旧墨则百年如一日,土蚀水浸不走原迹。此可宝者五也。至于其他优点甚多,不胜枚举。总之,古人制墨,可谓尽善尽美,无以复加,惟因中国改学西法,国文沦没,遂致为国人所弃,以致旧墨亦受连带影响。但从事书画国故者,仍非此不能着笔;而嗜之者多方收藏,且仿古书画者,尤所必需。来源早绝,而收之者日多,此所以价值日渐增高也。考墨之来源,以徽州为惟一产地。盖自南唐奚超迁歙以后,全国制墨事业率以此地为大本营,迄今已千数百年,从事墨业者占大多数。民国后,均已相率改行矣。是来源从此告竭,而北京市上所存,亦为数有限,转瞬即将绝迹。非特明末、清初之物不可求,即清末出品,亦必视同拱璧矣。至鉴别之要,首宜注重颜色。盖所有名墨均在百年之上,无论原制时用何光泽装护,经过百年以上之时间,其收藏之伤毁,展玩之摩损,以及空气之侵蚀,其表面上自然显呈一种古朴之颜色,年代愈久者,颜色愈苍老混暗。次则注意气味。真正佳妙古墨,必香而不艳,绝无刺激之奇烈暴性香味,所谓古色古香兼而有之。常用者一见一触铖劣真伪自分,至其他关于鉴别之道,熟于前述各节,古墨之常识,则不待指示即可明晓矣。

六、古墨的评价

现在肆厂所能购得之旧墨,只有明末清初之物,宋墨虽有时出现,系可遇而不可求者。至其价格尤不可定。如系名制,且保存完整,固可比连城之值;若干枯破碎,只是粪土,毫无所值也。明墨之佳者,今日已不数觏,价格亦随人随物随时而异,无法确定;但最低者,每笏总在百元以上也。明末清初之墨尚多,尚有大概行市,兹择录之如下:

唐熙吴守默玉堂染翰(原有漆盒,完整无缺,共八锭一份)

八百元

明程公望十二龙宾墨(仿旧玉式金皮,花纹精细,三锭一盒)

四百元

康熙贡墨万年青(黄绫盒,黄绫套,漆盒龙纹,八锭一盒)

三百元

唐熙曹素功千秋光墨(金皮豆腐干式,金龙红漆盒,八锭一份)

康熙曹素功青麟髓墨(金皮四圆四方,原锦小盒,原墨漆盒,附有原票,八锭一份)

三百元

乾隆贡墨光被四表(黄绫套,黑漆盒,八锭一份)

二百四十元

乾隆贡墨天下文明(原锦盒,原墨漆盒,八锭一份)

二百四十元

康熙曹素功紫玉米墨(黄绫套,花纹精细,黑漆原盒,八锭一份)

康熙吴守默天墨双棍式(一锭)

一百元

康熙胡星聚奎星墨(金漆皮一锭礼货)

二百元

康熙宝笏斋(胡星聚)(青琅玕绀雪金简玉册)黑三锭

三百元

康熙吴天章(价重鸡林、苁蓉镜)黑二锭

二百元

康熙丽文氏漆皮琴墨二锭

二百五十元

康熙吴天章梦笔生花墨一锭

六十元

康熙漱芳斋重华清响墨一锭

一百五十元

康熙程公瑜世掌丝纶墨一锭

八十元

康熙仿方于鲁青麟髓牛舌墨一锭

一百二十元

乾隆御制墨螭虎花纹椭圆形(漆皮)一锭

一百二十元

乾隆御制墨敬胜斋款椭圆形式缺角式一锭

一百二十元

乾隆御制墨凤形椭圆式一锭

一百二十元

乾隆曹素功群鹅墨(金皮)一锭

六十元

康熙曹素功(古贽上币)墨八锭-份

二百元

乾隆款古俞麇二锭

一百元

乾隆无款九英梅墨一锭

五十元

道光程怡甫竹墨(金漆皮)二锭

一百元

乾隆曹素功紫英墨仿旧玉式一锭

三十元

康熙吴天章仿戴嵩牛墨一锭

一百元

明吴鸿渐琴式墨一锭

三百元

明宝笏斋千秋真鉴墨(漆皮白绢套、原漆盒、八锭)

八百元

明程凤池千岁芝墨(豆腐干式,红绫套)一锭

二百元

明叶元卿青麟髓墨(金皮圭式,花纹精细)一锭

五百元

康熙宝笏斋锦囊贮墨(金漆皮,花纹精细)二锭

二百元

康熙宋牧仲墨(碧桃覆杯)二锭

三百元

康熙真实斋(程公瑜)世掌丝纶(原锦小盒,原红漆盒,八锭一份)

康熙胡星聚(仿旧玉式,漆边万字椭圆,一面金皮)二锭

二百元

康熙戊戌年款李成龙恭进太平万岁墨(金皮,原红绫套棉盒一锭)

一百元

康熙吴天章兴酣落笔各样墨(金漆皮,花纹各异,原金花墨漆盒)十锭

五百元

康熙杨永斌恭进太平雨露(黄绫套,原锦小盒,龙花黑漆盒,外带原云蝠锦外套)八锭

三百五十元

康熙胡星聚朝朝染翰(金皮,仿旧玉式)

三百元

康熙程公瑜卿云露一锭

八十元

康熙槎河山庄清爱堂曹素功制墨一锭

二十元

大明众妙斋带彩元墨(原锦盒)一锭

一千元

康熙吴天章十锦墨(花纹各异,原漆盒)十锭

六百元

乾隆汪节庵黄山图墨(原金,花墨漆盒,小长锭,三十六锭)

三百元

康熙宋漫堂椿桂墨(长方形,花纹精细)一锭

二百元

以上仅就现在市场可能得到之名墨,作一价目详表;至高于此者,其价格不能确定,随收售者之情形以为高下。但最高每笏不过千元,最贱亦不能低于上述同类之价值也。至低于上表所述各墨,其价值以数十元为最普通也。

(第九节)古书

一、书籍源流

书者,述也,以文字记述事物者也。书之含义甚多,令人称述书为书籍,为别于书法言也。书籍之肇始甚早,文字发明之后,即有书籍。不过,各代所用书写之质料,及其装订之形式,多有不同耳。从古至清,所有之书籍,以其形式可分为三时期。由古至周末,为简牍时期;由秦至唐,为卷轴时期;由宋至清,为线装时期。兹分别述之如下:

三代以前,所用以载文者,竹木而已。载于竹者,曰简;载于木者,曰牍;连编简牍,则谓之策。古者,大事书之于策,小事则书之于简牍而已。初以刀刻,继以漆书,周宣王时,始有墨书。三代以上社会之文化,完全赖此以推进,国家之文明,亦完全赖此以保存,与后世之书籍功用正同。是简牍者,实即当时之书也,创之最早,行之最久。降及用末,尚仍流行“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既以韦编,其为简策也可知。是孔子之时之所谓书籍者,仍为简牍也。由古至周,所有书籍完全为简为牍,故谓之为简牍时期。

嗣以简牍之书写烦难,而所载之文字有限,在秦以前人文简易之时,尚足应用。及秦灭六国,事务增繁,官私文书,日益增多,以前书写之方式,在事实上已感运用不能圆滑,不适于使用。而首感棘手者,厥为狱隶。因狱隶之文字,时间有限,不难任意积压,遂由狱隶之首倡而自动发生改革。篆书之耗时也,而改篆为隶;竹木之难治也,而代以缣素。以帛作书,从此肇始。但缣素价昂,一般平民无力购用。故缣素虽兴,只于官方通行,社会尚不普遍也。即以前所遗传之典籍文书,仍以简策保存者为多;抄录于缣素者,尚少也。迨至汉时,发明造纸,从此书写上又发生一极大之转变。盖纸为书写之惟一合适质材,有缣素之长而无竹木之短,价值既廉,得之亦易。此后遂以纸张为书写之独用品,缣素竹木均受自然之淘汰,而无人使用矣。惟无论缣素或纸张,其文字均系手写,所谓书籍者亦不过手写之纸卷,并非如今日之书也。及隋文帝开皇十三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从此始有刻板印刷之书籍。以常理言之,刻印与抄写,其难易何止倍蓰,宜乎刻印发明,社会景从,各种书籍均改刻印也。乃事实竟大谬不然,除敕令刻印之经典外,其余文书仍均手抄,且以抄本为贵。此固由于提倡者之不力,要亦由于刻印之不佳使然。盖刻印初创前无取法,办理者既非有经验之人,而从事者又系毫无训练之辈。刻印既不精良,文字尚多错误,其不受社会欢迎,固其宜也。且当时之士子,尚有一种特殊之成见,以为手抄一次,足抵目读数次。故多数上层社会之家庭,仍多为其子弟聘请名师,专为指示抄写一切经史,印刷之书,概不购读。故刊印之术虽发明于隋,然终隋之世,未有特殊之进展。及唐,刻印之事,仍未畅行,社会心理仍贵抄录,不尚雕撰。迨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二月,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从此重要经书均用刻印,而不再事抄写矣。雕刻刷印,至此方为成功。然一般每易误会,以为五代所刻之经书,即与现在之经书同。其实则相去悬殊,极为不同。盖自以缣素作书以来,直至五代所有之书籍,无论缣素或纸张,无论手抄或刻印,均系成卷成轴,所谓邺侯架插三万轴者是也。并非如今日装辑成本、成册、成部、成套者,其一卷即系一卷书。《史记》载宋以前之籍,均系若干卷,并无若干本者,盖系记实,非如今日以卷为虚设之符号,有名无实也。其后,以卷本之舒卷不便,检阅烦难,乃变而为摺,又以摺之久而易断,乃分为薄帙。及至有唐中叶,又创用叶子,即将长卷摺叠成为若干叶,其形式宛如今日之手摺,或前清朝考之大卷,其实相同,不过变舒卷为摺叠耳。由秦以迄五代,所有书籍,无论缣素或纸张,无论手写或刻印,其形式完全为卷轴,故谓之为卷轴时期。

至宋,因长卷之种种不便,遂依据叶子之格式,而改进为今日之线装式。即将一叶分割,使不连续,以一叶为一板,一叶为一篇,分刻分印,印就再行装订成本。其内容与卷轴、叶子毫无变易,但在检阅上、诵读上以及收藏,其为便利已不可以道里计也。故吾人所读之线装书,其实际肇始于宋,为时仅千年。宋以前,绝未有线装书也。文字多为刻印,抄写者甚少。至宋仁宗庆历中,有布衣毕升为活版,用胶泥刻字,从此又有活字印版之发明。元王桢亦有活字印刷法。明弘治嘉靖中,无锡华燧、安国先后创行铜活字版。清高宗时,朝鲜人金简以枣木制活字,高宗赐名曰“聚珍版”。是均活字印刷也。在印刷上比较经济,但在书籍上,固与刻印无殊也。总之,自宋至清,其书籍之形式完全相同,均为线装,故此时期谓之为线装时期。清末则渐有洋装,民国后且有取线装而代之之势,其形式与装订,尽人所悉,毋庸赘述矣。

二、古书之伪

古书有简策、卷轴及线装三种形式。简策久已失传,真者已不可见,更无人为伪矣。卷轴之伪,以唐人写经为多。盖自宋代将所有存书全行改装线订后,以前之卷轴,失其效用无人收藏。自元以后,即完全绝迹,社会上久已忘记宋代以前之书籍为卷轴式矣。社会上既无卷轴式之真书存在,为伪者便无法造伪卷轴式之书籍以欺人。乃自敦煌石室发现唐人写经之后,于是世人始知唐人手书墨迹尚有存之于今日者。因为伪造唐人写经者,为数甚多。造伪之法,亦甚困难,其纸必用旧藏经纸或宋麻纸,皆由各书画裁剪者;其墨亦必旧,尤须善书者制成,亦颇不易。惟初制之时,卖价甚高,以后人知其伪,便无人问津,而伪制者亦少矣。

至伪作宋板线装书,极为困难,非一般为伪者所能办到,刻版、排印以及购备纸张均需极大资本,普通为伪之商人绝不能有此实力。故近百年来,绝无伪制宋元名版之书籍者。惟在洋装尚未创兴之时,各地之书铺甚多,其中较大者即均能刻板印书。考此种书铺,自宋以来即有之,其中即有能仿印各名本书籍者。伪书之来源,系由于此,并非另有一种伪制商人也。且宋版书,在元明时即已宝贵,故元明时即已有仿制者,且以元明时所仿制者为佳。其仿制之法,亦颇繁杂,如将新刻模宋版书,特抄微黄厚实竹纸,或用川中茧纸,或用糊褙方帘绵纸,或用孩儿白鹿纸,筒卷用槌细细敲过,名之曰“刮”,以墨浸去嗅味印成;或将新刻板中残缺一二要处;或湿霉三五张破碎重补;或改刻开卷一二序文年号;或贴过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将宋人姓氏扣填两间角处;或脏茅损用砂石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灯火燎去纸毛,仍用草烟薰黄,俨然古人伤残旧迹;或置蛀米柜中,令虫蚀作透漏蛀孔,或以铁线烧红,虔书本子,委曲成眼,一二转折,种种与新不同;纸装衬绫,锦套壳,入手重实,光腻可观,初非今书彷佛,以惑售者。此种仿制以寻得旧纸为最困难,盖宋纸元时可得,而明则难得矣。故仿宋以元本为最,若用宋所遗存之版,而再以宋墨刻之,则真伪之断定尤为不易。故元可仿宋,明可仿元,清可仿明,仿之精之,自易欺世;若越代以仿,无论如何精心,终有破绽可寻也。

三、古书的鉴别价值

线装古书,以宋刻为最古,亦以宋刻为最佳。盖宋刻之本,雕镂不苟,校阅不讹,绝无错字、阙文之弊,且书写均出自名手,并非匠人为之,故均肥细有则,佳者有欧柳笔法,纸质匀洁,墨色清润,故印刷异常皓朗,用墨恰到好处,虽着水湿,燥无烟迹,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格用单边。凡宋帝之名,在印书时之前者,均避圣讳,每字均缺一笔,宋时刻书最多,凡宋以前可传之书,均行刊刻,其中奇书亦夥。且宋刻之后,后世概未重刻亦有,其中尤以佛氏、医家二类占多数。故尤必以宋刻为善,宋刻之中,尤以活衬竹纸者为佳,而蚕茧纸、鹄白纸、藤纸等固美,但存遗不广,不易得也,糊褙者则次焉,且常有每本用澄心堂纸数幅为副者,尤特别高妙。海内名家评书次第,为价之重轻,若坟典、六经、骚国、史记、汉书、文选为最,以诗集、百家次之,文集、道释二书又其次也。若元刻仿宋者,初年时亦有善本,盖均承宋之余荫也。以后则相去日远,单边字画不分粗细,较宋边条阔多一线,纸松刻硬,用墨秽浊,中无讳字,开卷了无嗅味;其官券残纸背印者更劣。明代以后,其字均为匠人雕刻者,不古不今之奇异字体,而与宋元者均不相同矣。其字已小,墨色亦浅。宋刻字大本长,虽有巾箱版之小本者,亦完全与大本之字体墨色相同。元明所刻均不及焉。清代之书,殿版者尚佳,若仿宋者,则无善本也。盖墨色青而且亮,纸则焦而且脆,两相比较优劣自分矣。至书价文差,悬残亦甚。在五年以前,宋版书平均一叶之值约十元之谱;今则非五六十元不能购得一叶;若系特别名人批点者,则更高矣,至元明版本,以本论,以书论,不能列定价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