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阴阳寒热养生智慧
29102700000010

第10章 “寒”与火

寒的概念:寒气为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都极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汗出当风,或贪凉饮冷,也常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寒病有外寒与内寒之分。外寒指外感寒邪。寒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称为“中寒”。内寒是机体阳气不足、功能衰退的病理变化。外寒、内寒虽有区别,但两者又有联系,常相互影响。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袭机体,积久不散,则又能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内寒发生。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中医病因学用自然界寒冷、冰冻、凝结的现象,来比拟人体感受寒邪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和证候,所以,寒为阴邪,收引而凝滞,易伤阳气,其性质与致病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则寒”。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侮,故又认为“阴胜则阳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阳气受损,则可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吐泻物清冷等症。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依赖一身阳气的温煦与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正如《素问·痹论》所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火的概念:火(包括温、热)为阳盛之气所化生,故火热可以合称。以病气言,温热多属于外因,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而火则常由内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胃火炽盛等。

火热邪气亦有内、外之分。外来火热之邪,除直接感受温热病邪之外,亦可由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其二是体质因素,凡属阳盛之体或阴虚阳亢之体,皆易从阳(从其阳盛或相对阳亢之体质)而化火。

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中医病因学用自然界中柴火燃烧而出现的火热升腾及红赤明亮现象,来比拟人体感受温热火邪时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及症候,认为火热病邪有如下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为病,临床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象洪数等症。若火热内攻,上扰神明,轻则烦躁失眠,重则狂躁妄动、神昏谵语。又因其具有升腾炎上之特性,故其致病,多发于头面、肺脏等人体之上部,如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肿痛等。

(2)火易耗气伤津: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指阳热亢盛的实火,最能损伤人体的正气,而使气津受损。

(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同时,火热之邪可使血行加速,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症。

(4)火热易致肿疡:《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说“痈疽原是火毒生”。临床辨证,即以疮疡局部红肿高凸灼热者,为属阳属火。